学会反思-新教师加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余高级中学  余前利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监控能力随教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1-5年教龄组教师(即本文所指的“新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呈“先快后慢”的特点。新教师常常只能严格地按照事先确定好的计划进行教学,监控的对象主要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更不能据此灵活调控教学活动。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这对新教师来说要求是比较高的,然而,反思是通过经验、体会进行连续不断学习求得进步的过程。正是基于此,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它可以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缩短成长周期。

一、新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知识的缺乏,致使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而认知是行为的基础,教师的认知有了偏差必然影响其教学行为,从而给教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常见表现如:对教学难点估计不足导致无法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成绩评估失当,指责多、鼓励少,挫伤学生积极性;受“投射效应”的影响,教师易把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思维方式推衍到学生身上,总假设学生与自己是相同的,而忽视了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不能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适时补充、扩展重要知识点;忽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作用,改演示或学生实验为“画”学或“话”学实验;以自我为中心,“我讲你听”,在“头头是道,面面俱到”的自我满足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疏于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态度、认知及技能基础等进行了解,想当然的去组织教学。

由于扮演的角色、所处的位置影响,教师作为行为的观察者,倾向于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学生的内部因素,即学生不好的原因是缺乏能力或欠努力、不自觉,性格上有缺陷等,而很少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当有关;把学生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题目太简单、运气好而已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成就感。教师的心理归因偏差对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

加上工作上的压力,缺乏指导等诸多原因,新教师往往埋头于“教”,而疏于及时总结和反思,或者说反思仅停留在一种偶尔的、不自觉的层次上。

二、反思--促进成长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教学中的反思依赖于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与方法,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杜威认为,为使教师更充分地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更合理地展示自己的能动性,教学要加强反思性。为此,他提出了反思五步法,即:暗示、产生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反思品质的培养,其中最主要的是专心、开放性及责任心。杜威认为:专心是一种情感特质,它促使意向不局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和学科,而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开放性是一种认知特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并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责任心则是一种伦理道德特质,促进教师不仅思考行动的短期结果,而且考虑长期结果。

三、新教师如何进行反思

布鲁巴特等人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如:写反思日记;行动研究;观摩与分析;职业发展等。

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很好的实施办法。新教师在具体执教过程中往往难以完全体现走教案中的设计构想,这其中的原因是需要及时反思和探究的。在一课时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要求新教师写下教学的心得体会,列出当日教学中所遇到的或所看到的成功及不成功的教学事件,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事件中包含着哪些理论、如何改进?等等,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也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进行细分。如:从教学思想运用的先进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度、教与学行为表现的合理性、教学手段选用的必要性、教材内容处理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感、课堂活动组织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感、课堂活动的组织的致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这样做层次清楚,针对性较强,便于操作。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作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积累有关资料,选择教学方法,撰写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有效地上课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新教师尤其要注意反思:学生已是习得了哪些有关的知识技能?新课教学内容的背景需要哪些?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良好方法有哪些?同时,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的习惯往往会强化教师的策略意识,增强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增强了,有助于教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

具有反思意识的教师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持一种“健康”的怀疑,即有主动的“问题意识”,这里的问题是中性的。他们倾向于提出“为什么”,“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例如:我的讲课能吸引学生吗?我的教学能否启迪学生思维,应选用怎样的方法?课堂上同学们的情绪似乎较低落,是什么原因?我设计的评价措施能否反映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等等。而一般经验型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则很表示怀疑,只停留在一味抱怨这一步。例如:常抱怨学生不认真听讲,讲过几次的还记不住,做过评过的习题在考试中仍做不出来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在按已备好的计划实施教学时要保持适度的“警觉”,及时发现、反思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加以改进。这里的“警觉”就是内隐的反思意识。写反思日记是进行反思的一种外显行为,内隐反思同样是必要的,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他理解并感到,没有关于教育科学的知识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质”。新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并把这一教学观念自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多进行“换位思维”,坚持与学生站在同一思维层次,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和组织自己的教学。

参与行动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教师可充分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文献等多种方法,并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作业批改、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对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认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步地减少对教学工作认知上的偏差。行动研究不仅在改善教学褣止在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在整个学校教师中间形成一种调查研究的氛围。

要从学生那里获取真实在反馈信息,就需要形成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才可能使学生大胆地对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向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而学生经常如实地提出各种想法和意见,将有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从而有效地修正自己的教学。

观摩与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教师应抓住教研活动的学习良机,或自己创造机会多观摩名师名家的课,最好是能与他们直接进行交流,成为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弄清他们怎样组织教学和为什么这样做。新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课并评述观察到的教学实景,注意收集素材,撰写典型案例,然后与同行们共同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这也是共同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好办法。

四、对“反思”的几点反思

1、不能把反思理解为加重教学负担,是多余的累赘。反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在于加快自身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指导“再实践”,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反思亦不可过度,它不等于“一味沉湎于过去”,否则将陷于猜疑不定、停滞不前,时间上也不允许。为了更好地“再实践”,应着重把握住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反思。

2、由于内部、外部诸多原因,新教师关注的对象多为教材、大纲、教参及各种习题集,而对相关的专业教学杂志、理论书籍较少阅读,全凭在大学期间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实践,“坐吃山空”,这样是不会有太大发展的。应自己努力创造条件,进行继续教育,及时“充电”,保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老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的计划与准备更多地得益于他们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介经验造成的习惯却使他们很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准备工作。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量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不管是新教师和老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学习、发展新知的重要性。

3、进行反思研究,除了培养新教师的反思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新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他在自己职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始终保持一种敬业、开放、发展的心态。

4、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同时也要求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它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是自我批判的又是合作民主的。反思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对教师的反思非常重要。那种因新教师的“阿拉伯数字”不佳而将其“帖标签”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得法的。作为学校管理人员也应反思一下对新教师的培养措施是否到位?指派的指导教师是否尽职尽责?若没有,为什么?根源在哪儿?应切实采取措施给他们一个反思、进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