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课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与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重庆市第110中学 曹 毅

新课程的实施在我区已经实施一年了,经过这一年的教学与实践,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实现《课标》中的要求,特别是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去探索实践。下面就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课标》理念作一简要说明及在操作中的一些思考,供同行和将要实验的教师们参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按照这些理念去操作和教学: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但此条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材的原因,由于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集团合作编写的Go For It词汇量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太大,同时出现一些不常用的和冷僻的单词,如此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快就被分化出来,即使我们努力地去帮助他们,但他们仍然面临掉队,因此在培养学生兴趣、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上无法全面实施;二是大班教学,《课标》中提出每个班最多不能超过40人,但实际上学校的每个班学生人数都在50~60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数时候是采用大班活动,而无法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pairwork or groupwork去操作和教学。

其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我们知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如此可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我们在操作中对于有些要求却无法实施,有的太笼统或太抽象,如五级中的要求: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这两条在实际操作中不易实施,即如何去界定学生和检测学生,这其中包含着教师极大的情感性和随意性。

另外教材的编写上也充分体现目标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留给教师教学的空间相当大,但由于给教师的空间太大,使得教师们无法适应以前的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同时关于如何使用教材也没有相关的资料进行指导,还有就是相关的辅导资料也没有,还有就是对应的教师培训的脱节等原因,无形中给教师们实施新《课标》的教材带来了困难,当然就无法体现它的灵活开放性了。如此每位教师所设计的单元目标及难易程度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课标能够制定出每一个级别的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具体地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目标和要求。目前只制定出了五级目标的具体内容,而3、4级目标却只是一些指令性的要求,给予教师的是无法进行操作。

再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我们在实施中采用了分层次教学和测试,如我校的期中测试则采取三个层次(A、B、C)来检测学生的水平和对语言技能的掌握程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成功感;另外我们在任务性教学中也采用分层次完成任务和合作搭配完成任务,一般我们分两个层次,一是创造性地完成任务,二是机械性完成任务,即根据教材中的任务去仿照完成,少一些创造性的东西。但如此实施是体现了《课标》理念,而在最后对学生的评价中却是一刀切,用一个尺码去检查学生,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摆在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如果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就能真正实施好课标这一理念。

第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我们依据课标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1、所设计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 3、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如我们在教学完上册第6单元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家庭成员设计一份健康食谱或者去餐馆中为家庭成员点一份健康的菜谱。下册第10单元让学生谈论自己生活中一次过得最有意义的假期或旅行同时包括天气情况等,然后把所说内容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复习巩固第5和第9单元的内容。

但教师们经常把对任务理解为练习,实际上二者在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和活动的结果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任务中,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目标,分步骤完成一些事情,而在练习中,学习者是围绕语言项目本身进行一些旨在复习或巩固该语言知识的活动。当然也不能说完全脱离练习,在实际教学中却可以相互渗透,但应该主要以任务性活动为主。

第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体系应建立在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上。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们在教学完每个单元后却布置了让学生创造性地制作作品,如:上册13单元学习了国家与语言,我们在学习完这一单元则让学生上网完成这些国家的国旗、语言、首都、主要城市和版图的制作,让学生了解世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再如下册的4单元学习完后,布置学生写各种招聘广告,假设自己是某公司、餐馆、部门或商店经理或主管,设计自己所需招聘的人员和要求等,使学生能模拟工作。最后在期末我们进行了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近100名。但目前教师们感到困惑的是做了这后有什么用,上级是否会对这些进行考核和评价?所以有些教师已经在放弃这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做法。而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但目前的评价却不能达到这一理念,当然教师就不可能按照这一理念去操作,特别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上很少去关心实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同时主管部门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并非课标中所说的注重形成性评价要,可以说一般不看形式性评价的,无怪乎教师们会放弃前面的做法,所以我认为目前是不可能完全实施这一评价理念的。如果需要这一理念实施的畅通无阻,那只主管部分改变目前的评价体系,建立新的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评价体系,真正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

最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如让学生订一种杂志《英语学习辅导》和一种报纸《双语报》、《21世纪报》或《英语周报》)、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让学生每单元制作相关的作品,利用网上或社会资源,如我们在上了下册第6单元音乐的种类后,布置学生回家在网上查阅各种音乐的历史及乐器等,让然后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查阅情况,另外布置学生谈一谈自己所喜爱的音乐及明星等,如在学习了下册第7、8单元后,增加明星的外貌和性格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我们采用了以下的学习策略同时对学习进行统计和分析,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4、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5、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 6、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7、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 8、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9、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 10、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学生购一本英汉词典)。 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单元知识与技能间的综合运用,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