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课程改革,构建外语“导学”模式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3-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环境下我们外语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传授知识,教会学生掌握语言知识逐步转移到“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学生探知过程中起着合作者和参谋者的作用。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外语课堂教学:构建外语课堂“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外语能力,使学生会学外语,从而真正学会外语。

一、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激发,在外语教学上就是要引起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目标,鼓励学生立志,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探求语言知识的内驱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外语态度。学习外语需要动力,而动力又来源于动机。学习外语动机的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其中,学习的需要以及能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学习成就是激励学习的基础,激励动因就在于学生成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成就动机对其外语学习活动有激话,指向和增力作用。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愿意主动参与外语课堂教学活动,而且期望自己的学习行为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帮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愿望,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一次成功,就是一次成就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 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教促学、互教互学,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要学生学好外语,教师要和学生交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不能伤害学生,要平等待人,以心交心。通过交往,了解学生,并注意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内驱力,提高他们学习外语的愿望,增强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使之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语言知识,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

引导,就是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外语的方向。教师在外语教学活动中的导学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和启迪”(叶圣陶)。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要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极进取,求新求异,学有特色,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优势。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自主学习外语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再通过讲授、灌输把知识和结论过早地告诉学生,而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和结论,并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各自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巧妙的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自己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激疑解惑。教师可以有意设置困难,激起学生的疑问。问,是自主探索知识的起点;疑,是发出问题的前题。教师善于激疑,也就是在平凡的知识中,启迪学生发现疑点,然后逐步启发,让学生自己加以解释。所为解惑,就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和疑难。解惑不能简单地学生问、教师答,而要诱导得法,促其自得。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立即作出正面答复,而要针对学生产生问题的知识缺陷或理解错误之处,步步启发,层层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有所琢磨,有所领会,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解题过程中,切忌急于告诉学生如何解答,而要启迪学生怎样思考,必要时可指引一条思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寻求解题方法。

三、指导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指导,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外语。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外语的方法研究作为导学模式探讨的基础。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不再是支配者和统治者,而是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去详细讲解语言点,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诵。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构建语言知识,语言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本身还存在不同层次。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应该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不应该是一个平面。它包括陈述性知识(基础知识),程序性知识(基本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学习方法)等。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在陈述性知识即基础知识上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语言是积累之学,基础知识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比较熟悉的归类方式,点点滴滴地积累和组织起来。不必拿出大量时间详细讲解,和机械地记诵。外语课堂教学应该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外语语言知识的过程。尽可能避免在个别的具体知识上花费过多时间。语言知识结构与系统靠教师讲是教不会的,它只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和领悟,整理和组织,逐步从学会到会学。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与其将一篇课文通过分析讲解语言点弄得支离破碎,与其让学生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语法练习题中,不如节省一些时间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语言的学习,关键在于读得多,听得多,感受得多,语感自然就增强了。少一点讲解和练习,多给学生一点宽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在地领悟知识。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持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可能真正教会一种语言,而只能提供条件,在这种条件下,语言将按着他自己的路子自然而然地发展。”这段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外语教师不要认为是我们教会了学生的外语。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的只是“导学”作用。“导”比“教”更重要,更有效。

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全方位差异指导。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如何教,要求学生要适应教师的教学,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计划。因此教师要在教“懂”、教“好”上下功夫,学生要在听“懂”、学“会”上做文章。这样学生学习外语自始至终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运行,不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长期受到了压抑,而且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外语课堂“导学”模式使“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求发展。教师相信人人都有自主学习的潜能,人人都能得到超越自我的发展,并体现出一定的独特 外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但学生良好的学习外语策略的形成和获得,往往受到他们原有的水平、能力差异等自身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全方位地实施差异学习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保证,营造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分别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求得最佳的差异发展。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三个主要阶段:

1、了解学情,精心备课。《学记》中说“学者有回失,教者必知之”,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教师必须了解,才能因势利导。所谓了解,包括认知和分析。学生中确实存在知识程度的优劣,智商水平的高底,能力表现的强弱,身心状态的差别,学习态度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个异。如果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差异,在导学备课过程中就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目标,并精心研究策划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要求,提供自主学习过程中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建议和学习所需要的条件、时空等,精心组织、协调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给予他们制造或提供自主学习成功的机会。

2、目标分层,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每个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发展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了解并研究了不同层次学生客观存在的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在每个章节或每个单元的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指导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定自己的层次目标,提出自己的选择。这样不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难易不同,要求分层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而且能给所有学生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个别自主学习,差异分层指导。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可实施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差异分层指导。选择基础性目标的同学可以适当放慢速度降低要求在教师的直接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控制或半控制学习),选择提高性目标和发展生目标学生可按照老师的建议和提供的学习资料,自己独立去探究(开放性学习),整个课堂的教学是教师的导学和学生自己的悟学相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外语活动中,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情,及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虽是学生自主学习,但教师要精心组织、协调学生学习活动,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自我发现的空间和时间,提供适时而有效差异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学有所得,在超越自我的同时争取超越别人,使外语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所有学生迈向会学外语的阶梯。

参考文献:

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关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

3、北京师大外语系“对学习者策略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