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并且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当我们走进中小学英语课堂,发现的却是大量违背以人为本的现象。
现象一:以教案为本。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案,具体表现为:教师进入教室如同进入车间,严格按教案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提问时,教师循循善诱,极力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教案的“轨迹”,如遇启而不发的学生,或语重心长的教诲一番,或请出“高手”代其回答了事,以保证课堂教学顺畅,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以上是典型的以教案为本的课堂教学现象。从表面上看,这些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他们完成的只是起写在教案上的任务。还有许多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或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真正帮助学生达到各自的目的。因此,这些教师所考虑和关注的是教案,而不是学生。
现象二:以课本为主。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课本。他们认为教材是不可改变的,课本中的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种静止和绝对地看待课本是不正确的教学观。正确的教材观应该是:课本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行就是增,减,改编,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
现象三:以统一的标准为本。有些教师过于拘泥于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用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其结果是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常常感到压力重重,难以达到目标,而且一个问题只规定一个答案,强化的学生的求同心理,同时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大多数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能掌握十个生词,有的学生只能识记五个生词,只要他们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那么这一步就是教学目标。另外,对所有问题都框定标准答案的做法是把教学过程思想化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只能强化学生的求同意识,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更多的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想象,去创新。
现象四:误以为严师必能出高徒。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精英教育”。为了应付高考和竞赛,为了出“成绩”,在课堂教学中任意拔高教学要求,使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学习负担不堪重负。
“严师出高徒”这一中国古训强调的是严格要求,这原本没有错,我们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必须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一些教师往往片面的理解“严格要求”,以为越严格越好,孰不知人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过分的严格反而会毁掉一个学生的前程。这个“严”的尺度主要出自教师的主观,而忽视学生的客观。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通过一堂课就能消化和巩固的。
现象五:误以为失败必定是成功之母。有些教师过于相信“失败--努力--进步--再失败--再努力--再进步”这一规律。他们在课堂教学评估和命题出卷时喜欢出怪题,偏题和难题,设置种种陷阱,不让学生轻易过关,惟恐学生骄傲自满,惟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其它学科占有。
这是一种消极的教学方式。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体验失败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鞭策自己不断努力;他们认为失败能孕育出成功。这种方偶尔为之也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过多的失败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扭曲学生的心灵。相反,一次成功往往会使一个学生终生难忘。因此,我们不妨转变一下观念,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变消极为积极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关于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且能灵活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必须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并相信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生,对教师群体都必须有明锐的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的学习,也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实际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有安全感的教学气氛和成就感的自我观念。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一切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符合人的自然属性,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充分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和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能灵活处理教学材料,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