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6-7-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的好坏,最基本的是从两方面来评价:一看是否科学(符合教学与认识规律),另一方面看是否适用(结合现时教学实际)。因此,作为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初学者来讲,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理论,同时也要参加当地教学改革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课件就课堂教学的运用来讲,根本上说还是辅助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手段,本身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教师们在设计使用课件时,一定要当用时则用,否则会进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误区。课件是教学的应用软件,主要由教学和程序两部分组成,因此课件的设计重在教学设计与程序设计。

一、正确把握课件设计思想

对于一般课堂教学小课件,最方便的是教师单干,那就要求既能把握教学,又能学会课件计算机制作技术,还要正确地把握课件设计思想。事实上课件的灵魂就在于课件体现的教学思想,遵循的教学原则及规律。因而整体把握课件的设计思想,主要在于开发课件的分析阶段。

1、课题定义。当课题选定之后,进行学生情况、环境、内容、目标等,界定清楚目标和内容。描述出使用对象的年龄阶段,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表述在实际教学中课件的目的和意义。

2、学生类型分析。实际上课件的课题选定(课程的选定是由课程需要和学校教学活动需要而确定的),教学基本内容就定了。这些基本教学内容,是针对什么样的学生来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类型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应充分做好整体和个体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必须做出如下的分析。

①年龄心理分析。基本教学内容实际上也就确定了教学的年级,年龄特征也就确定。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学与自己的教学经验,确定课件所针对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特点、记忆特点,作为面向班级大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心理依据。

②原有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分析。学习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因此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分析教学基本内容所涉及的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必备的知识是否具备,是否忘了;分析所涉及到的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运算、操作工具、操作技巧)是否具备;分析所涉及到的基本学习能力(听、说、读、写、算、记、观、思及其速率,还包括知识整理能力)是否具备;分析所涉及的学习策略及方法(包括一般的和学科性的学习方法)是否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基础就构成了学习起点。

③确定学生模型。学生类型分析的目的,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差异、反应的差异、感知的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们可在自己教学班中构建几类学生模型。我对自己的学生构成了七种学生模型:智慧稳妥型、踏实努力型、聪明浮躁型、好学傲慢型、懒惰怕苦型、失败厌学型。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模型,采用不同对策,供教学与学习选择使用。

3、环境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环境因素。这里只对课堂有影响的学生文化及社会背景、师生人际关系、群体学风等方面进行分析。

4、内容分析。课件的基本内容确定后,内容分析包括内容结构分析、例练题选择、预设学生反应问题、课型选择分析。

①内容结构分析:由课程内容划分出基于课程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的结构关系、再根据这个结构列出教学板块层次顺序。

②例练题选配:为了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或者带有尝试,诱导发现等各知识点必须选本具有典型性、针对性、训练性的业要例题、练习和作业题目。

③预设学生反应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学习的体验来设想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内容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应。

④课型选择分析:根据前面的内容分析,结合目标分析基本上就能选定课型了。课型基本上可分为:讲授课(又可分为现象、概念、规律、专题和讲读课型)、自学课(又可分为程序自学、导读、自读课型)、讨论课、习题课、实验课、活动课。

5.目标分析。课件分析阶段最重要的是目标分析,它包括教学目的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体系分析。教学目的、任务、目标是三个非常相近而且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但三者是有区别的。教学目的是课题本身决定的最根本的效果要求,而教学任务是要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一些行为事项。而教学目标是这些教学任务提出的各项基本可测的条件、标准和行为表现。

①目的分析。课题选定之后,课题本身就决定了教学目的,只不过不甚明显。目的分析实质上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能够发展学生哪些能力;课题包含什么思想教育的因素;以及学习过程中体现的策略方法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来说明“学生学习能获得什么”。

②任务分析。“任务分析”就是分析如何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做些什么”。具体来讲对总任务(目的要求)分解出若干子任务;找出任务间结构、层次、顺序;再按任务,对每一任务配上必备的教学行为活动和相应的教学内容。

③目标设计。就是分析上述“学”与“做”上确定恰当的“尺度”。这个分析必须根据“学生分析”、“内容分析”以及“任务分析”进行综合衡量。“衡量尺度”一定要遵循最基本的两条原则:量力性原则的层次性原则。目标尺度不能超过两个相邻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目标层次性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⑴认知领域主要包括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⑵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注意、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泛化心向等目标。⑶动作领域有知沉、行动倾向、行动组织以及操作活动。目标设计具体是根据任务体系进行量化包括定性区分),建立子目标体系,并找出目标间结构关系,理清目标层次与顺序。再根据综合分析提出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广度、难度、数量、密度的要求,以及行为表现指标(如某训练达到多少时间,完成多少数量题目,正确率达到多少百分比)。

6、理论与经验分析。根据前面的“学生分析”、“内容分析”、又根据课件理论基础与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综合提出要设计的课件的标本教学思想,选择必要遵循的教学原则规律,为下一步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课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课程设计,它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构设计、策略设计、活动设计、应答设计。课程设计概括地讲,就是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设计,即解决呈现怎样的内容?怎样呈现?给定的教学内容又依怎样的顺序过程和方向传递给学生?怎样实现过程控制等问题。

1、教学结构设计。这个设计就是教学组织设计。首先需根据内容结构化任务目标结构化,进行学习与指导过程阶段结构化。然后再进行有机组合成教学单元(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学步骤)。

内在学习过程 教学指导员 创造学习环境与氛围

注意 激发兴趣 引起学习者警觉

期待 展示目标 目标需要倾向

恢复记忆 促进回忆 形成回忆以前学习境界

选择性知觉 提供刺激 呈现刺激材料

编码 引导知识加工活动 学习指导、方法交流

检索与反应 诱发期望行为 促进互助

强化 进行反馈 鼓励学生得意

信息保持 给出评价 提示回忆线索

学习结果一般化 促进迁移 提供材料与情景

根据上表所示的学习过程与指导、环境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划分出教学阶段。按照我国古代教育观点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志(激发学习动机)、学(感知阶段)、思(理解阶段)、习(巩固阶段)、行(运用阶段)、省(反馈阶段)。

教学阶段 知识掌握 能力发展

感知阶段 表象、观念 注意、观察能力

理解阶段 概念、理论 思维(概括、推理、想象)能力

巩固阶段 保存知识 记忆、归纳能力

运用阶段 技能、技巧 操作、综合、迁移、创新能力

上表揭示了教学阶段与知识、能力的对应关系。不同的学习类型也有差别:⑴按知识学习过程分有:感知、领会、保持、运用四个阶段;⑵按技能训练过程分有:观摩、分解、整合、熟练四个阶段;⑶按能力锻炼过程分有:尝试、体验、操练、实践、迁移扩展五个阶段;⑷按道德培养过程分有:信念认知、情感体验、道德意志、行为习惯四个阶段。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内容、课型和学习过程与指导规律,灵活创造性地划分教学阶段。甚至可以按知识点的认识过程,灵活运用方法,划分教学阶段。

2、策略设计。何谓策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从六个方面提供教师在策略设计时思考。①教学思想与教学类型策略有:各类教学理论思想、教书育人思想、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示范接受式、启发式、指导式、探究发现式、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网络交互式。②学习动机策略有:导入(新、奇、疑、趣、用、动、美、情)、期望、自激、鼓励、惩罚、尝试成功、竞争、交往、群集、选择性信息。③认知策略有:感知(选择性知觉、多感官接受、形象化等)、识记(重现、复述等)、理解(概括、列举、顺序、分类、比较对照图表等)、掌握(联想、生成、结构纲要、符号纲要、元认识等)、过程(情景化、现场化、尝试、上当、形成冲突等)。④思维策略有:系统、归纳、有序、逆向、求异、批判、反省、辩证、模糊、创新以及各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与技巧。⑤教学组织策略有:先行组织、要素构成、顺序安排、主体发挥、指导方法、精讲精练、分层递进、自主发挥、合作学习等。⑥教学控制策略有:目标、反馈、矫正、知识与学习管理、时与量控制、互动互助、个别指导与督促、小先生作用等。

3、教学活动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借助于媒体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传递过程在课堂上是通过活动来实现“学”和“教”。组织这些活动的不同方式,就成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对教学活动与方法设计,也就形成课程设计最实质性的工作。

在教学决策的教学单元形成以后,就要考虑每个单元(步骤)选择配用什么活动以及什么方法来进行这个教学过程。

我们把教学活动分为五类二十六种。第一类是教师的活动:呈现内容、演示(包括实验、实物、图片和录音等演示)、讲解、板书表示、暗示与提示、指导与辅导、检查。第二类是师生相互活动:谈话、启与发、提问与应答、师生共做、师生共同探讨。第三类是学生的活动:听、谈、说、写、观、想、练、做、查。第四类是学生间互不活动家:讨论、互查。第五类是评价统计活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与统计。

教学方法分三类十种:第一类一般课堂认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第二类直观认知:演示法实地参观法、实验法。第三类巩固实用:实习作业法、练习法、测验法。

4、问题与应答设计。前面的教学设计基本上已经完成,但有一点必须补充的,那就是前面在内容分析中已经做了预设学生反应与问题目和选配例练题。在课件中一定要设计好问题提出方式和应答方式,以及与答结果相应的教学处理方式。笔者看过许多教师课程设计非常优秀,但实际上课中学生应答不是设计中预想的,造成不是牵强附会地硬牵学生的鼻子钻进自己设计的“圈套”中,就是无限制地抽问,想得到学生的回答恰是自己规定的答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功亏一篑,原因就在于没有进行应答设计,估计不充分。

问题与应答设计饮食两个内容:一个是提问方式与应答方式的设计;二是应答结果及其处理。提问方式有:问而须答、自问自答、直问与绕弯问、反问等等。应答方式有:口答、板演、集体回答、角色扮演回答等等。预设应答情况有:正确回答、预期错误回答、非预期错误回答四种情况。对非预期错误回答和不回答的处理办法有:就错引思反问、鼓动导助回答、另指人回答、反主自答,还可以引起争论、转入讨论等等。

整个设计再重点提出四条原则: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②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③处理学习时注意教学节奏,张驰适度有序;④遵循识记规律和遗忘规律、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