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下教师角色的演变与塑造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于培香

摘要: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教学系统,宣告了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理论基础已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变迁。对教师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对CAI发展史及现状的分析,探讨教师多年来角色的演变及如何成为新一代教师。

关键词:CAI 建构主义 教师角色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起源于斯金纳发明的程序教学。因而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也就自然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最早的理论基础。斯金纳认为,教学材料应由一系列小步子或框面组成,每一个小步子或框面都要求学习者有一个实际的反应,对于反应的正误,学习者可以得到一个及时的反馈。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过程。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一直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和应用的主要模式。在CAI课件设计中,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多年来一直成为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并延用至今。计算机技术手段只是被教师简单地穿插到原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去,教学软件像“书本搬家或教案搬家”,计算机技术所能发挥的唯一作用仍是如何帮助教师传授好知识,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了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演员,学生是配角。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在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其理论基础也顺理成章地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学习理论。在CAI课件制作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信息主动作出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当演员已经不是教师的最佳角色了,教师角色升级为导演。这时好课的标准,不再是教师的主演而要看教师能不能让学生主演。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90年代初至今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派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计算机信息技术成果的有力支持。

进入9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数据、图形、语言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给人们提供了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特别是Internet按特定的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教学过程将逐步被学习过程所取代,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四.新时期塑造教师角色

1.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态度

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想得到普及,真正深入下去,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其真正建立起基于现代化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观。让教师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甚至活的工具,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一样自然、流畅。

2.引导学生做新世纪创新人才

“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要让学生更多、更实际地去参与教学活动,支持学生探索式学习,在探索式学习环境中教师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3.做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学校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场所,教师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在现代社会已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还必须熟练掌握与应用计算机技术,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自己要会制作各种课件并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字一体的教学环境。教师还应能够在教育信息网络上获取各种所需信息,将信息 及时地提供个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信息技术与教育》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材)

2.《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