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12 16:10:07 方案 我要投稿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1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教育改革正在以天翻地覆的态势席卷全球。

  纵观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一例外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且所有的变化都体现着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又是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

  然而,所有的竞争又都源于一个基础——教育。

  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能够促进教育发展的因素,最快地发展教育,很自然地成为教育工作者思维的集中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提出了课程改革,提出了优化教学过程等新的教育观念,进行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的革命——一切又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高科技手段必然地被选择,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教育舞台,参与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给每个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子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认识世界的新手段、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

  以此为突破口,动力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着重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实现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同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创建学习性社会做好奠基工程。

  关于这一点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七方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拓宽学生思维的领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世界。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世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智慧的闸门,学生上网查询需要的信息,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在知识的殿堂中他们可以自由地采撷,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

  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现代教育理念更使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会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机会。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与途径,为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条件。

  中国的教育多年来一直坚持“填鸭”的方式,忽略效果,注重“完成任务”。

  而现代社会的“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是终身学习型的。

  这就在要求学生要永远处于学习中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要不断地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化、绝对化,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自己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正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这一要求,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是终身学习的主人创造了条件。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后续人才,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激烈要求综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信息化社会中,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是人才考核的基点,从这一基点出发,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会更好地体现出来。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同时,加强与学科的整合,提高教学的育人功能。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是以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质的飞跃,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会更好地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性,充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园地里百花齐放,各种人才层出不穷。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教育也正在“走向生本”。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现代教育应该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在为每个学生接收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七)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进智力资源,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智力的支持,将为学生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将导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动力区小学教学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在以上思想认识的指导、驱动下,树立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理念,以期通过这种目标明确、手段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达到为学生的成长夯实基础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效果预测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教师首先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并以此为平台,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指导学生去收集、处理信息和资料。

  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在不断地学习活动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2、教师实践新课改所提倡的指导式的教学模式,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并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给予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

  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的亲历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享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学生收集、处理、交流、汇报信息、资料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指导、点拨、总结和升华。

  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愉快地进行自主和合作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效果预测

  在“建网就是建学校”思想的指导下,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教学中注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更为广阔的前景。

  三、提出课题的依据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与支持

  1、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中”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正在以其高水平、高效率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这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的转变,而且会带来教育各方面的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2、就哈尔滨市的教育发展而言,“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之中,“抢先一步就等于抢先一个时代”。

  当今的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就促使我们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选准人才培养的切入点,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科学的教育理论的支持

  1、教育家萨奇曼的研究训练理论指出:

  (1)“使儿童发展起探索材料、处理材料的认知技能”,会使“每个儿童”能够形成“有效地探索的逻辑与因果性概念”。

  (2)“通过具体插图的分析,形成概念,发现变量间的关系,使儿童展开迄今以来没有过的新型的学习”。

  (3)“利用发现的喜悦和自学探究与处理材料时所伴有的智力兴奋这两种内发性动机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反映事物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在实现与思品学科有机整合的基础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延伸中,使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都得到激励。从而。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这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追求了教学与教育的统一,小处着手是培养了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大处着眼是“达到了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目的”。

  3、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这一探究的目标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初步感知道德认识——这也是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实现的教育功能。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讨论与教师归纳、升华小结,使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梳理与整理。

  使学生懂得了哪些信息与教学内容有关,哪些信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或无关,从而,产生学习的愉悦和自学探究与处理材料时所伴有的智力兴奋。

  这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所要研究和探索的,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两种内发性动机作用。

  四、实验坚持的原则及进行实验的方法、措施

  (一)实验坚持的原则

  1、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从学科特点出发,坚持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有效性原则。

  3、在遵循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一课程核心的前提下,坚持教育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原则。

  (二)实验采用的方法、具体措施

  1、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即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课题、确定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然后再恰当选择适合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具体内容,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学生带着问题,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

  (2)实践反馈法。

  即通过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的具体操作中,观察、评价学生实际能力形成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总结实验取得的成果。

  2、具体措施。

  (1)上课时,教师导入新课后,结合问题,学生展开交流。

  内容包括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困难、体会以及学习问题探讨等等。

  (2)、围绕学习问题,结合资料,学生进行汇报,以反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汇报过程中,学生互相补充、互相点评,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总结,进而升华问题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形成道德行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实验中各变量的确定与处理

  将实验中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确定为自变量,学生、收集的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技能确定为因变量。

  在本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从本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教育的专门性的角度考虑,其他学科对学生的影响忽略不计,视为无关变量。

  六、实验步骤及实验对象的确定

  (一)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教学实践活动(研讨课、阶段性小结、教案记载)

  第二阶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探索、阶段小结(研讨课、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06年7月

  成果汇报、形成论文,课题结题

  (二)成果形式

  汇报课、论文、结题报告

  (三)实验对象的确定

  动力区工农兵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刘洪波

  动力区风华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张春凤

  动力区锅炉小学三年级学生教师——李慧敏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一)领导重视

  随着国家“科研兴教”理论的提出,“科研兴校”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参与实验的工农兵小学、中山路小学以及锅炉小学、风华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大力支持此项课题实验。

  (二)参与实验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师张晶老师、袁琳老师等曾多次在市、区做过公开课,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有积极参与的态度,胜任课题的实验工作。

  (三)建立课题研究的保障机制

  1、课题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张喜芬(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张春凤、刘洪波、崔秋红、李慧敏

  2、明确分工

  (1)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负责整体协调与沟通,进行阶段性成果的总结、课题计划的调整,宏观调控实验的进程。

  (2)各实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坚持既定原则的基础上,开拓思维,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研促教改,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英语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已经是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学会学习和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英语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学情,制定本课题计划。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因此,应该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有关强化“学”的功能的要求。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每天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习才可能成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所以,学习方法并不是什么捷径,它只是踏踏实实、刻苦学习的程序以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1、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总结。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研究过程中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处理和组织,要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等。

  2、行动研究法: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评课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对本学科、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3、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先进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指导课题实验研究,提高教学效果。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和谐发展原则

  从学校实验新课程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中,必须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和谐发展是指学生素质整体水平和学生个性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从教育论上认识则是把学生作为整体发展的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实验改革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学科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设计,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到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都能得到整体发展。

  3、可操作性原则

  在课题研究中,要体现可操作性,即抓住构建新课程改革实验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这一环节,抓好英语学科新教材实验改革中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计,改革教学方法,重建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把这些问题置于改革和课题实验研究的突出位置。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探究出一种适合林区中学英语教学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和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子课题的选择是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及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子课题:初一学年: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初二学年:培养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

  初三学年:初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及能力的培养

  语音室:初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培养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使本校英语组建设走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本组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全面的、较大的提升。

  2.通过研究,寻找英语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1.课题研究提出阶段(20xx.9.1-20xx9.10)

  课题组成员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当前英语。提出本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xx.9--20xx.10)

  进一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储备丰富的理论依据。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成功经验和个案资料。

  3.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xx.10--20xx.6)

  (1)实践活动,积累素材。

  (2)阶段性总结。

  (3)反馈信息,总结经验

  4、总结阶段:(20xx.7)总结材料,撰写课题论文。

  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进一步检验课题研究的实用价值,完成结题报告,并在本校进行推广。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是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因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关系到我们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热情和端正的态度,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实施课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教育科研“xx”课题指南》第41项推荐课题为“新课程背景下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我们的科研课题《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验》可以说是这一课题的子课题,是对这一课题的细化落实。这一课题的完成,将有助于实现现有主要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和优化,有助于教师对当前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全面掌握。

  二、研究的目标:

  熟练掌握现有历史学科的主要先进教学模式,分析评价整合,并力争推陈出新。

  三、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课题选项贴近我们的工作实际,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带课教师,教育科研可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科研课题资源丰富。

  再者,学校对教学科研重视支持,本校是省级教学示范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

  最后,课题组成员搭配合理,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到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从具有高端科研水平的硕士到初具科研能力的学士,是完成课题研究的人员保证。

  四、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实验对象:结合课题中的具体模式,我们将在三个年级同步或逐步进行实验开展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资料文献法、调查法、课堂教学实验和观察对比等一系列的方法,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

  (三)研究步骤及任务:

  整个研究分五个阶段进行。周期为一年(20xx年1月---20xx年12月)。

  第一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科研资源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尽快尽多地搜集各地各校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资源,渠道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图书馆、人脉关系等,方向主要是名校名师和教育科研专家等,形式包括文字资料如论文、经验总结交流材料、教学科研心得、各地各校的机构网站和校园网的内部文件,网络视频和音像制品(如各省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的优秀教学案例特别是近年山东省高中历史优质课评选中的优秀课例,各地培训教师使用的优秀教学案例等)。

  第二阶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第一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利用上学期的教学时间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教学实验首先是观摩组内成员的观摩研讨课,课后共同研究讨论,改进完善课型,然后在完善的基础上由研究小组成员执教示范课并形成视频作为阶段性成果。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一期实验总结,科研资源再搜集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暑期对上学期的研究实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并为下学期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第二分析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下学期的教学时间对余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策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在实验的同时逐个形成示范课教学视频和教学模式的总结性报告。

  第五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结题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性的总结。对过程性和阶段性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在对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最终成果,包括结集光盘和结题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会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适当进行各阶段以及阶段任务的调整,但尽量保持研究过程的不间断性。

  五、科研成果形式

  1、教学案例个案分析资料;

  2、课堂教学展示视频光盘;

  3、结题报告。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4

  一、课题名称:

  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育一所好学校,必须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如果把一所好学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厦,那么,优秀教师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栋梁。名教师是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重要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单单一个名教师,也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所好学校来说,名教师就是教职工队伍的引领者。所以,在新课程改革高潮渐起的今天,各个学校都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师和优秀教师,并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模范引领带动作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同一研究领域的概况

  关于名教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名教师的内涵、名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现代教育观念、法律意识、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良好心态、外在形象、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与研究,并出版了《优秀教师全书》、《新课程优秀教师管理实用手册》等专著。美国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美国成功教师的五个标准”、“成功教师的15条特征”、“成功教师八要素”等,对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走向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于学校优秀教师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也有所关注,但并不是很多。如有的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出发,强调从以往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名教师与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引领示范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以使双向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从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伍建设,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学期,我校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名师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名师的成长环境、培养途径、作用与效益、与教师队伍成长之间联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贴近名教师的`工作实践和成长心路历程,探索名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的主力军与引领者作用,并且结合这个课题,研究发挥名教师作用的途径与策略。

  (二)预期目标

  认真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名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名教师的模范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教职工队伍管理评价体系,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在逐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获报告。

  五、《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总召集人:李国伟,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统筹、全程跟踪课题研究。

  课题组长:杨建涛。具体主持课题研究,总体构思、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协调组织不同阶段研究工作,汇集研究经验,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副组长:虎二伟。负责本课题与学校整体教科研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和评价工作。

  副组长:刘二定。负责组织课题研究,处理研究材料,进行研究指导。

  课题组成员:刘法宪、杨春霞、魏丽霞、杨炎秋、张喜风、李世红。负责子课题研究管理、实践研究、资料搜集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开题阶段:申报课题,由上报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课题负责人确定实验小组人员,明确人员责任分工。研讨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为第二期研究阶段:在此实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名教师的培养途径成长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

  3、20xx年1月——20xx年5月为课题第三实验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名教师在教师队伍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学校在名教师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创新成果,汇集资料,优秀课例成果汇报。总结研究成果,汇编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名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国内已有的影响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工作实践成长经历作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学科各年级优秀教师影响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5、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师培养策略

  七、《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网络,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展活动,组员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定期汇报、交流。每月月底举行课题组长例会,经常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指导下阶段工作。

  3、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校行政进行监督和管理。

  4、筹集经费,保证本课题各项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5、与上级教科室领导多联系,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保课题扎实地有成效地开展。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5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扭转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我校教、科研课题项目,。

  一、指导思想

  以适应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课题的实验操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课题的确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进修和教科所的指导下,以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改进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与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赤松乡的自然状况,确立我校的教研课题为写作教学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1、有针对性,注重实效

  2、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加强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

  4、形成教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教风。

  四、教研工作实施细则:

  1、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教研管理,课题研究,参谋咨询,师资培训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2、加强教育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稳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师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评比、奖励制度

  (4)经费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4、加强教育科研资料档案的建设

  教育科研信息资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广大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教研信息资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务工作和科研档案建设工作,以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

  五、具体实施步骤

  1、20XX年10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科研兴校意识,确定各课题人员配备,调查学生现状,建立科研档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3、20XX年3月,单项课题结题阶段。

  4、20XX年10月,课题规划阶段。

  5、20XX年下半年,对适宜的优秀课题,在全学区推广,并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6

  一、课题名称。

  要求:

  1.简明、贴切、清晰。

  2.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二、课题界定。

  要求回答"什么是"的问题,说明课题名称及其关键词和重要要领的定义、涵义及来源。方案设计的许多内容将由此发出去。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课题界定有利于使研究内容和活动切题,防止研究目标和方向的转移或使研究范围任意扩大或缩小。

  三、研究背景与意义。

  要求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问题。可说明:

  1.研究原因。具体说明:

  (1)时代背景。用以说明研究者选用的新的社会参照标准。

  (2)针对问题。说明根据新的社会参照标准的要求,本课题试图解决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问题表述要求:

  ①一定的维度说明,并使彼此边界清晰,不致混淆。

  ②同一方案中旨在解决的问题前后一致,防止互相矛盾。

  ③彼此逻辑关系正确,母概念与子概念关系清晰。

  ④总课题所列问题要包容子课题旨在解决的问题,防止各说各的互相矛盾。子课题要根据总课题所列的某些问题作具体说明。

  ⑤旨在解决的问题要与研究目标、指导理论、研究内容及操作变量等相呼应,前后照应,防止相互分离。

  (3)学生发展的需要。

  (4)学校发展的需要。

  2.本课题研究的先进性。说明本课题的研究切合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与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可说明:

  1.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对象的代表性

  2.根据统计学要求推算研究对象的数量

  3.通过前测对实验对象和对照对象进行等化处理或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对照对象。

  五、研究思路。

  可说明:

  1.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事实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论对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所做的猜测,即对课题中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标准的作用。在有假设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必须围绕“假设”进行,对“假设”进行验证,并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说明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假设在内容与表达上应达到这样一些标准:

  (1)以陈述的方式表达。通常说明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那么就(有可能)……"

  (2)一般陈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假设有待检验,且必须可以检验。必要时可对假设作理性分析。

  2.指导理论。主要说明原理性理论。要求:

  (1)少而精

  (2)针对"问题"

  (3)能指导操作

  (4)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以便教师理解和把握。可引经据典,也各自圆其说。防止搞成目录式,似贴标签。

  3.研究目标。独特的研究课题应有独特的研究目标。表述时要注意顾名思义、切题、个性化。作为应用性研究课题至少说二点:

  (1)研究目标。也称中介目标、自变量。即解决问题的对策。常简述如何操作,包括途径、策略、方法和模式等。注意:

  ①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

  ②体现先进性。在收集和研究相关情报资料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

  ③如总课题分解为子课题时,则要分别说明。

  (2)学生发展目标。也称教育目标、因变量。常简述由于实施上述操作,学生发展将如何。注意:

  ①针对课题界定和"问题"

  ②理顺逻辑关系,如说直接目标1,由此导致目标达成2、3……

  ③与研究目标构成函数关系:(假定其它因素作用为零的情况下)

  六、因变量及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要求:

  1.将前述因变量分解为指标,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2.说明评价指标的测试及观察判断方法

  3.设计好相应的统计表格

  七、自变量与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说明:

  1.自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1)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原因

  (2)明确每一自变量的操作规范,将方法化为方式,并体现先进性。如说"模式",则按"模式"要素分别说明规范要求。

  (3)规范操作

  2.无关变量的操纵与控制

  八、研究方法和设计逻辑。可说明:

  1.研究方法。说明每一研究方法用于什么。

  2.设计逻辑。说明如何取样,绩效如何反映。

  九、预期研究成果。

  可说明:

  1.研究报告

  2.其它论文

  3.专著

  4.音像资料

  5.典型教案

  6.教具学具(含课件)等

  十、研究步骤及进度。

  可说明如何实施目标管理;规定时间、明确责任、计量成果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可说明:

  1.课题研究的类别。说明是独立课题,还是集体课题。如果集体课题,则要说明如何分工协作。

  2.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说明是集体研究式、总分协作式还是纵何分层式研究形式。

  3.相关人员的分工及职责等。

  十二、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可说明:

  1.人员保证

  2.策略保证

  3.经费和物质保证

  4.机制保证等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7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学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营造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备课组长要做好引领工作,教师个人要单独申报一项小课题进行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并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事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附件一)。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科室提交《中学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室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科室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中期小结)。程序是: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科室;

  (3)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并纳入学期量化考核,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不断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六、小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居涛

  副组长:刘甲田

  成员: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8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

  (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

  (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xx年8月至20xx年6月

  教师培训阶段:20xx年6月至20xx年12月

  方案实施阶段: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科研课题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体育方面的科研课题开题报告04-24

【精选】实施方案8篇05-10

【精选】实施方案5篇05-03

【精选】实施方案3篇05-03

精选实施方案4篇05-02

精选实施方案3篇05-02

【精选】实施方案4篇05-01

论文实施方案(精选5篇)10-28

【精选】实施方案模板5篇05-10

精选培训实施方案3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