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

时间:2023-01-12 17:09:52 方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15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选15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观察光透过布或透明玻璃纸和皱纹纸形成的彩色光团及光团重叠的变化。

  2、能表达自己的发现及疑问,和同伴互相合作玩游戏。

  3、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绿的玻璃纸、各色布、皱纹纸若干,大小能覆盖手电筒口。

  2、手电筒幼儿人手一个。

  3、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我要和你们玩一个很好玩的你们从没玩过的游戏,好吗?”

  教师打开手电筒,将光照射到活动室墙面上。

  师:“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讲述。

  师:“现在请你们猜一猜,如果在手电筒前面蒙上一块红布,会怎么样?”

  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尝试制作彩色灯。

  师:“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大胆地试一试。”

  小朋友每人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彩色透明玻璃纸或一块布或皱纹纸,覆盖在手电筒的镜面上。

  幼儿尝试自己制作彩色灯,教师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尤其是帮助能力稍差的幼儿也能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可将自己的彩色灯打开,射到白墙面上,观察光团的色彩。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大胆地自由地玩一玩,并可随意找好朋友讲讲自己的新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用透明玻璃纸用布用皱纹纸制作的彩色灯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再次玩的兴趣和观察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再玩一个新的游戏?”

  教师装着神秘的样子:“色彩娃娃还有两个好朋友呢,它和好朋友在一起时还会变成另一种颜色,你们相信吗?不信,你们随便去找两个和你不同颜色的在一起玩一玩。”

  引导幼儿两个或三个一组进行合作游戏。

  启发幼儿移动各自的彩色光团,让三个光团互相交叉,部分重叠,仔细观察光团重叠后发生的色彩变化让幼儿自由讲述,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三、结束游戏。

  最后,在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幼儿模仿舞台灯光师,制造出活动、变化的灯光效果,全体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和灯光效果进行创意舞蹈的自编,也可请愿意上台表演的小朋友进行表演,最后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在水中会被溶解。

  2、愿意参加操作活动,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

  3、初步了解水与人类生活关系,激发幼儿保护水资源。

  活动准备:

  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苹果,一缸米内有桔子)。每组一份白糖、沙。

  每组一条毛巾,人手半杯水。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请幼儿猜一猜:水里、米里有什么东西?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前面有两个金鱼缸,一个缸里装着水,一个缸里装着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讲出水是透明的,能看见;米不透明,看不见)

  二、让幼儿动手操作

  1、请小朋友米米萝及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米箩和有洞的塑料袋,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

  (请幼儿讲出结果,使幼儿明白水是会流动的)

  2、请幼儿把桌上的白糖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3、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白糖被水溶解了)

  4、扩散性思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东西会被水溶解。

  5、请幼儿把桌上的沙放在自己的水杯中。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小棍在杯子里搅一搅,看看会怎样?

  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师:现在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东西吗?

  (引导幼儿讲出沙不会被水溶解)

  7、请幼儿把杯中的水全倒入前面的金鱼缸里。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过几天,水会变得怎样?

  (引导幼儿讲出水会变黑变臭)

  三、教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有的东西遇到水就是溶解,有的则不会,刚才我们小朋友把自己做过实验的水倒到金鱼缸里,水立刻变浑了,过几天,水还会变臭,我们就说水被污染了。以后我们小朋友出去玩的时候就记住了,千万不要把东西扔进河里,不要污染我们的小河,我们要学会保护环境,好吗?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容易塑造的特性。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沙工具、水若干桶、纱布、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1、运用沙子宝宝的秘密这个话题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

  师:我们今天要和沙子宝宝交朋友。沙子宝宝呀,最喜欢和知道它秘密的小朋友玩。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沙子宝宝的秘密吧。

  2、运用各种工具,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感官感知沙的特性。

  (1)用纱布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水桶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3、组织幼儿积极讨论玩沙活动中的发现。

  小结:所以我们小朋友在玩沙的时候不要把沙子拿来扔,避免沙子飞到眼睛里。

  4、再次玩沙,引导幼儿用水把沙浇湿,观察沙子遇水后结块的变化。

  往沙箱中倒入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的区别,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小结:沙子可以和水一起玩,那么我们小朋友也可以利用水和沙子一起做游戏。

  5、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小组造型,体验干沙和湿沙的任意造型。

  幼儿自由分组玩沙,教师适当引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共同完成作品。

  6、评价幼儿的表现。

  你们今天表现都很棒,都找到了沙子宝宝的秘密。沙子宝宝说下次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呢!

  活动反思:

  联系生活揭示科学知识的意义。要做到科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不仅是学习课题来自生活,还应该引导幼儿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了科学知识可以为生活服务。这样做,可以拉近幼儿与科学的距离,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5

  目标:

  ⒈对现代通讯工具感兴趣,有创造、发明的欲望。

  ⒉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演能力。

  ⒊了解现代通讯工具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它能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方便。

  准备:

  电话机、手机、子母电话机、教师名片。

  电视机、摄像机、实物投影仪、大屏幕、射屏仪。

  过程:

  ⒈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电话机、手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引出课题:

  (大家坐定后,电话铃声响起)教师去接电话,然后告诉小朋友,新馨花园幼儿园的小朋友请你们去做客。

  (手机铃声响起)谁愿意接着个电话?电话里告诉你什么?

  提问:第一个电话是用什么接听的?第二个电话又是用什么接听的?

  ⑵比较电话机和手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请幼儿仔细观察,电话机和手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教师小结:电话机和手机都有数字按键和其他功能键,都能打电话和接听电话,但手机是一种移动电话,它没有电话线,它是靠天线发射和接受声音和各种信息的,可以随身携带,比一般电话机更方便。

  ⒉根据已有经验,让幼儿回忆、讲述电话机、手机的使用方法,了解其用途。

  ⑴你们打过电话吗?你是怎样打电话的?(打电话或手机时都要先拨对方号码。)

  ⑵你给谁打过电话?为什么事情打电话?(亲人问候、联系朋友、请假、遇急事通知别人等)

  ⑶还有什么特殊情况也需要打电话?(报警110、火警119、查电话114、查时间117、天气预报121等)

  ⑷象这些紧急电话能随便打吗?为什么?

  ⒊了解其他通讯工具,扩大幼儿知识面。

  ⑴你们还见过或打过哪些电话?(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⑵除了用电话和别人联系外还有什么工具也能使我们相互联系,把消息告诉其他人?(幼儿讲述后看录像)

  ⑶这些东西都是干什么用的?

  ⑷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什么好处?(方便、传递消息速度快)

  ⒋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发明的欲望。

  科学家们可真聪明,发明了这么多的通讯工具,我们小朋友也来做个小小发明家,你想设计什么通讯工具?

  时间不早了,你可以把你的发明用各种通讯工具告诉我们。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传真号和e-mail地址,我等着你们的发明哦!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6

  教学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2、使幼儿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准备: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图片 青蛙的生长过程图 小蝌蚪

  软件方面:事先饲养小蝌蚪

  教学过程

  一、(出示幻灯:小蝌蚪)引出课题,激发幼儿观察青蛙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们看一看是谁呢?(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青蛙)

  二、(出示幻灯:青蛙)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们好!我是玩具厂的叔叔根据青蛙的样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问:1、青蛙长得怎么样的?

  2、眼睛、嘴巴怎么样的?

  3、肚皮、背是什么颜色的?

  4、青蛙有几条腿?

  5、青蛙有颈吗?头能转动吗?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现在,小朋友们都认识我了,但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吗?

  1、幼儿先借助已有的经验讲述青蛙的生长过程。

  2、(出示幻灯:青蛙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妈妈身下宝宝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慢慢长大后又变成怎么样了?最后又变成怎么样了?

  3、游戏《蝌蚪宝宝变青蛙》,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青蛙的生长过程。

  ① 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宝宝,圆溜溜的,用身体的动作怎么做?

  ②变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

  ③长出后退怎么做?

  ④长出后退怎么做?

  ⑤脱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师做青蛙妈妈,幼儿做宝宝一起游戏,将青蛙的生长过程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四、知道青蛙与人类的关系。

  1、青蛙有什么本领?

  2、青蛙对我们人类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呢?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7

  一、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三、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四、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五、活动延伸:

  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8

  活动目标

  1.交流有关西瓜的经验和疑惑,对西瓜产生探索的欲望。

  2.通过实地观察和询问,了解西瓜的一些生长习性,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3.感受发现的乐趣,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记录表人手一张(分为疑问、答案、新发现三部分),笔,与西瓜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前的联系。

  活动过程

  1.互相交流,唤起已有经验。

  师:西瓜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瓜果,那我想问问,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西瓜?你知道哪些西瓜的秘密呢?

  幼儿发言,教师适当总结。

  2.提出问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原来我们知道西瓜的这么多事啊!那么,有关西瓜,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幼儿的回答多种多样,如:西瓜有没有根?西瓜为什么长在泥土里,不是树上?为什么西瓜里面有的子是白的,有的子是黑的?西瓜是怎么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用简单的图像、符号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疑问”一栏中。

  3.参观西瓜地,观察询问,丰富有关西瓜的经验。

  教师事先与西瓜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沟通好,到达之后,对方有专人带领幼儿参观,并进行集体介绍,然后请幼儿自由观察瓜农的劳动,边观察边提问。

  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一边参观,一边完成记录表的另外两栏:“答案”和“新发现”中班科学教案西瓜中班科学教案西瓜。

  (大棚里面的自由观察环节是幼儿最投入、最喜欢的,他们目睹了瓜农剪枝、摘瓜、授粉的过程,提出了很多问题,也在瓜农伯伯、阿姨们和蔼、耐心的示范和讲解下,获得很多新知识。在采摘、装箱的地方,幼儿又学会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最后,他们亲自弹瓜听声,每人采摘了一个西瓜,高兴、圆满地结束了这次参观活动。)

  4.互动交流,分享各自探索发现的结果。

  展示参观时拍摄的照片,和幼儿一起回忆经历,帮助幼儿梳理获得的经验。

  利用记录表进行分组讨论交流。

  说明

  问题是科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一开始,在唤起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请幼儿自己提出问题,就是为了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和积极性。把幼儿带到西瓜种植基地去观察、发现、询问,有利于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提高他们探索的兴趣。同时,带着问题、带着记录纸去参观,使活动更具有目的性。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远比简单的“教师讲、幼儿听”“集体看视频”等方式更有效。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9

  活动目标:

  1.了解面粉光滑、细、轻、白色、无味的基本特征。

  2.知道食用面食的好处。

  活动重点:感知面粉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学习如何和面,了解面粉和水的比例调配。

  活动准备:

  面粉一袋、水、量杯、量勺、盆、盘子、筷子、面团一个、记录表、不同种类的面食图片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了解面粉特征

  “盘子里盛放了一样神奇的东西,宝贝们看一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白色)

  “小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光滑的)

  “用手指来捻一捻,觉得怎么样?”(很细)

  “吹一吹、看一看、它会怎么样?”(像粉一样,轻轻的飞起来) “鼻子闻一闻它有没有味道?”(没有)

  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是什么?(面粉)

  教师小结:面粉的颜色是白色的、摸上去是光滑的、感觉又细又软的、吹一吹很轻,闻起来没有气味。

  二、和面

  1.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面团,与面粉并列摆放,“小朋友们想一想,如何将面粉变成面团呢?”(将面粉与水融合到一起进行和面)

  2.和面方法及调配比例

  尝试配比,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啦。”用量勺取3勺面粉放入盆中,使用量杯加入5ml水,用筷子进行搅拌(特别提示:和面时不能一次将水加足)看一看面粉是否能够和成面团。

  再次加入1ml水,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面粉的变化。以此类推,逐一加入适量水,直到面粉变成面团。

  3.幼儿动手制作面团

  依据上述教师示范的方法,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和面,并将和面过程用记录表进行记录。

  三、了解面食的好处

  出示不同种类的面食图片,让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些好吃的食物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面粉)食用面食都有哪些好处?(幼儿自主讲述) 教师小结:1.面食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及钙、铁、磷等丰富的营养素。2.面食含有能缓解分解的糖分,可以提供身体机能所需的热能,而且易消化。3.面食有健脾养胃的作用。

  四、倡导幼儿喜欢吃面食

  活动延伸:

  《面点屋》小朋友们将自己和好的面团拿到面点屋,用面团制作面点并进行装饰。

  活动反思:

  幼儿对此次活动没有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0

  设计思路:

  今天我的这个活动是围绕我们的课题《大班幼儿乡土游戏创造性玩法的研究》来设计的,《课程指南》指出:“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儿童的双手很灵巧,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在体育活动中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投放了一些能激发幼儿创造性的材料,引发孩子创造性地玩。同时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关注自己的较多,不太善于与同伴合作游戏,因此今天我设计这一活动,鼓励孩子们创造性的玩,并有合作意识。

  活动目标:

  1、 积极探索玩弹珠的各种方法,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 能将游戏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高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弹珠若干、有洞的板3块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看看今天我们要和谁来玩游戏?

  二、 自由玩弹珠

  积极探索弹珠的各种玩法,提高合作能力

  1、 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

  分别观察各种材料,想想可以怎么玩?

  请小朋友自己选择活动材料,并自由分组。

  2、幼儿自由玩弹珠,教师指导。

  集体交流:你们小组是怎么玩的?

  幼儿演示游戏玩法,并介绍怎样玩算赢。

  三、 玩弹珠比赛:学习记录的方法

  1、你们想不想来一次玩弹珠比赛?把你们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在比赛时请大家遵守游戏规则。

  2、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指导

  3、幼儿介绍记录表

  教师为获胜的幼儿发小奖品。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1

  活动目标:

  1、用英语认读数字1—10,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数字的用处大。

  2、从周围生活中发现多种有趣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的有数字的物品。

  2、电脑课件(打电话的情景)。

  3、英语儿歌。

  活动过程:

  一、英语儿歌引出。

  提问:说说这首儿歌里有哪些数字?

  二、介绍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

  你收集的材料上有哪些数字,它们有什么作用?

  (在此进行提升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如:食品袋上的数字代表生产日期、保质期;药瓶上不仅有保质期,而且还有剂量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字,数字用处很大。它可以表示顺序、日期、时间等。如果没有数字,生活就会变得乱糟糟,甚至还会出事故呢!)。

  三、给“哆啦A梦”打电话,引出不同数字的排列方式。

  (出示三组数字相同但排列不同的电话号码,说说它们有什么秘密吗?怎么知道哪个是“哆啦A梦”的?)

  四、和“哆啦A梦”交朋友。

  写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大声告诉“哆啦A梦”(人机互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2

  为推进我镇学前教育数学领域活动的质量,发挥我镇学前教育名师成长工作室的教研力量,结合20xx年学前教育宣传月“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主题活动,开展龙湖镇幼小衔接联动教研。以下是方案具体内容:

  一、活动地点:

  衙口中心幼儿园 二楼 综合室

  二、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3日上午

  三、参加对象:

  龙湖镇幼教、数学名师成长工作室全体成员;龙湖镇幼儿园教研组长各1名

  衙幼大班段家长、衙口中心小学教师若干名

  四、教研议题:

  幼小衔接——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有效性

  五、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主持人

  8:10~8:30报到高丽卿

  8:30~9:00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

  吕寒珊

  9:00~9:30研究课《学编5以内加法应用题》

  (衙幼青年教师—施茵茵)

  9:30~10:00研究课《汪汪的生日派对》

  (龙湖镇幼教名师成长工作室—施菲菲)

  10:10~11:00 对话研讨

  11:00~11:30 专家点评尊道附小苏明强教授

  六、活动要求

  1.活动前:提前熟悉议题,结合各自数学教学经验,带着问题参与观摩、交流。

  2.活动中:围绕研讨议题,选取观测点,认真记录、诊断,做好交流准备。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3

  活动目标

  1、利用幼儿园玩水池为幼儿提供玩水的机会,感知水的特点,巩固对水的认识。

  2、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投放水中玩耍,感知不同物体的“沉”与“浮”现象。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

  3、让幼儿感受水中发现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提前几天告诉幼儿星期×下午我们到“玩水池”玩水。老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搜集玩水的材料。塑料制品:果奶瓶、塑料玩具、小水桶等;木制品:积木、树枝、冰糕棍、树叶等;纸制品:硬纸壳、皱纹纸、报纸、作业纸、纸盒等;泡沫制品以及小石块、鹅卵石、小铁块等。并让幼儿用塑料袋将材料装好,作上标记,放在玩具柜里。

  2、活动前,检查水池的安全、卫生。池底是否有异物,池水是否清洁,池水高度是否适当。

  活动重难点: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活动过程

  1、感觉游戏。

  鼓励幼儿同老师一起到水池玩水(个别胆小不愿到水池玩的幼儿暂不强求,允许他们在水池边玩)。引导幼儿看看水中的小脚丫或凉鞋;试试用双手捧水;体会把手掌平放在水中与手指插入水中的不同感觉;体验水中走路的感受。帮助幼儿回忆、再现过去所学知识,如:能看见水中的小脚丫,是因为水透明、无色,捧着的水一会儿没有了,是因为水会流动等等;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发现,如:把手掌平放水中用的力比手指插入水中用的力更大,在水中走路比在地上走路慢。

  2、听觉游戏。

  请幼儿将塑料袋里的材料一一投入水中。让幼儿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再试一试、听一听、比一比不同材料从高处、低处投入水中声音的大小。幼儿反复对比实验,相互讨论,得出结论:从高处将材料投入水中比低处将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重的材料投入水中比轻的材料投入水中声音大。让幼儿闭眼想象:夏天的暴雨和秋雨(毛毛雨)打在水里的不同声音;回忆的故事《咕咚来了》,想象木瓜掉在水中的声音,理解小兔为什么会吓得惊慌失措。

  3、观察、比较、归纳游戏。

  观察不同材料投入水中的沉浮现象;比较材料的轻、重、厚、薄;感知材料的轻、重、厚、薄和“沉”、“浮”的关系;归纳那类材料会沉于水中,那类材料会浮于水中。

  4、触觉游戏。

  用手触摸、感知那些材料吸水,那些材料不吸水;那些材料遇水会烂,那些材料遇水完好如初。

  5、收拾整理材料。

  请幼儿把水中的所有材料收集在塑料袋里,使水中无杂物。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一一保护水资源。

  注意:在上述每一种游戏中,均让幼儿充分讨论、交流、合作。如相互提供材料,交流新发现等。以此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体验分享的快乐,体验“发现学习”的惊喜、乐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玩水材料带回家,把今日的“水中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请家长作好记录,次日交给老师。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孩子“水中发现”的多与少、深与浅;了解孩子的表达能力;了解孩子对这种活动方式的兴趣及认可程度;了解孩子某方面的个体差异,如听觉、触觉、记忆等。以便教师根据幼儿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从中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扩散或寻找新的教育活动内容。

  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水中的发现一一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体现这一思想并遵循了幼儿学习的三个特点:

  一是幼儿的学习受兴趣和需求直接驱动。玩水是幼儿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探索、发现学习。在发现学习中获得成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需要用动作和各种感观来帮助思维。因此,给幼儿提供操作机会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共同参与尤为重要。

  三是由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学习进程,幼儿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的学习方式,使孩子们乐意接受。同时,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均得到发展。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4

  (一)活动目标:

  1、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2、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杯子、大小土豆块、勺子、筷子、盒子若干。

  2、盐、味精、糖。

  3、大、小记录单、勾线笔。

  4、“死海”图片。

  (三)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

  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

  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

  师:我有魔法的,我不用__说的方法,也不用__说的,我只要跟它说一声让它浮起来,它就会浮起来了,信不信?

  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师:咦,真奇怪,土豆片为什么在这个杯子中会沉下去,而在另一个杯子中会浮起来呢?(幼儿猜可能是放了东西)

  师: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土豆块浮起来呢?

  2、小组合作,操作探索

  实验一: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1)说明实验规则:

  出示盐、糖、味精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

  水的特性是一种物理知识,幼儿掌握物理知识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因此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玩水的活动中充分感受水的特性,再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带着问题边玩边思考,提高幼儿感受的有意性。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培养幼儿对自然物的兴趣。

  2、了解水的特性,知道要节约用水。

  二、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水的特性,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和重要性。

  2、难点:理解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三、活动准备:

  1、材料:

  各种玩水的容器。(塑料瓶子,盖子,勺子等)

  2、环境创设:

  来园或者自由活动时让幼儿玩水。

  四、活动过程:

  (1)自由玩水:为幼儿提供各种玩水的容器和会沉入水底的材料,如石头,弹珠铁块,让幼儿在来园或自由活动时玩水。

  (2)玩玩想想:自由玩水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在玩水。

  问题:一直往瓶子里灌水会怎么样?水能不能抓住?水底的东西能看见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水的特性:水的流动性。

  2、通过小实验归纳理解水的特性。

  (1)灌水比赛:两个幼儿各自往漏的杯子里灌水,然后说说水到那里去了?还从那里看到水是流动的?

  (2)抓水比赛:让幼儿用抓水的办法往瓶子里灌水,然后讨论这种方法行不行?为什么?

  (3)在透明的两个杯子里一个灌水一个灌豆浆,然后同时放入弹珠,数一数放了几个,理解水的透明性。

  3、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水的各种用途。

  (1)让幼儿说说水的用途,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2)让幼儿回家与父母讨论,水的用途,以及怎样节约用水。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杯子装水然后放入冰箱后观察变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06-21

幼儿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10-09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合集)06-22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汇总12-24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方案08-22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09-15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方案09-26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01-01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15篇)01-01

幼儿园科学活动方案精编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