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

时间:2021-08-12 13:13:24 发言稿 我要投稿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1

同志们: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业进入了发展转型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提升特色文化品位,是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差异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宜君而言,虽然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自然、绿色、休闲、避暑”的特色,围绕建设“中国避暑城”,重现昔日唐王朝宫廷“后花园”盛景这一目标,打造旅游景点,优化发展环境,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积极开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旅游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宜君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但是,同省内和周边旅游产业发展好的地方相比,宜君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的发展还仍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旅游业占全县经济比重较小,带动能力弱,远未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宜君地域文化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结合程度不深,特色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合到旅游中,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的效果没有发挥出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精神,要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此背景下,宜君旅游文化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做大做强,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做大旅游文化产业是推动宜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从自身条件来看,宜君属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苹果、核桃、蔬菜和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打造苹果、核桃、畜牧、蔬菜等产业板块,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同时积极依托农业办工业,走农工贸一体化、工业园区化路子,发展涉农加工和新能源加工,工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全县三次产业比为32。8:41。1:26。1。但在整体上,经济总量增长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45。4%,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最为可能的增长点。而旅游文化业由于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是第三产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并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部分,因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二)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从农业发展角度来讲。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群众对特色产业管理粗放,对于发展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引导和转化。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受倒春寒的影响,核桃绝收,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少收入近2000元。而传统服务业由于受人口规模、物流发展水平等制约,增收空间不大。旅游文化业由于在第三产业中属关联度最大的新兴产业,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也有很大的潜力挖掘,必然成为宜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选择。

  (三)拓展宜君发展空间的需要。其一,在地缘上,宜君是全市五个区县中唯一远离市区的县,受气候、地形地貌、资源缺乏、生态环境约束等多方面影响,在发展思路和方向上与市区存在差异,与全市在基础设施、城镇化建设等工作部署上不能同步进行,可谓“四区为城我为乡”,市区对宜君民生工程的布局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二,相比五个区县的发展总量,宜君最小,对全市的经济贡献最少。在工业发展缓慢、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弱的条件下,宜君如不能实现跨越发展,会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独辟蹊径,而以旅游文化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兼具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重属性,是现代服务业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不仅可以增加季节性流动人口数量和消费,拉动诸多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并能催生出许多现代服务业的新业态,不断拓宽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培育和带动出一大批新兴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成为宜君拓宽发展空间、避免被边缘化的重要途径。

  二、找准定位发挥特色是宜君做大旅游文化产业的关键

  近年来,宜君全力打造“中国避暑城”品牌,突出“自然、绿色、休闲、避暑”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避暑、民俗风情三大旅游产业,不断加强重点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游乐设施建设,坚持每年举办“中国避暑城文化旅游节”,现已基本形成“一湖(福地湖)、三园(太安森林公园、南山公园、龟山生态园)、一山(云梦山)”的发展格局,被全市168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为旅游目的地之一,我县旅游业的知名度有了较大提升。但景点多而杂、小而单、浮而浅,有说头、没看头、少玩头是宜君景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各景点资源挖掘不深入,文化内涵浅,观赏程度不高;娱乐活动少,参与性不强,游客逗留的时间短;景区管理、服务质量与旅游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宾馆、购物、娱乐等旅游供给能力较低,远远达不到需求;旅游产品、纪念品销售品种少,无层次,还没有拓展到大众游客层面。由此形成了游客少,旅游市场疲软,对第三产业带动力不强。陷入第三产业欠发达,进而旅游市场不景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裹足不前”的被动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思路是找准旅游开发定位、市场定位,寻找突破口,打破被动局面。解决好我们靠什么吸引游客、游客为什么要来宜君,旅游第一市场是哪些?第二市场是哪些?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有的方矢,突破发展,逐步推开,进而做大。

  (一)从旅游目的地入手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中国国内旅游抽样条产资料》显示,休闲观光﹨游览度假占全部9种目的的46。9%,说明以休闲观光﹨游览度假为主要旅游目的的旅游者占主导地位。宜君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46。4%,植被覆盖率91。8%,是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块绿洲,被誉为“西安的一叶肺”,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等荣誉。对于生活在繁华、紧张、喧嚣的现代都市人们来说,满目苍翠,碧绿生辉,一种置身于青山绿水,漫步于山间小径,感受天然氧吧、回归自然的感觉是都市人所向往的。同时,避暑特征鲜明,在炎热的夏季,这里有绿荫遮顶、凉风拂面、云山雾海,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宁静、幽远,全县年平均气温9。3℃,夏季平均气温19℃,独以凉爽备受省内外游客青睐。为宜君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不可或多的自然资源。

  (二)从旅游市场的培育上抓旅游文化产业。随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涵盖六市一区近3千万人将会逐步走向小康,加之关中率先发展、陕南突破发展、陕北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精神享受、探究另类文化、阅览异地风情、感受大好河山等方面的需求将会创造强大的客源市场。宜君周边东有白水的仓颉造字、北有黄帝陵、南有避暑胜地玉华宫,这些都能够辐射带动客源流入。2009年,全县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突破1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406。54万元。在游客当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来宜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以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商务避暑为主游客占据主导地位,份额占到48%。宜君要巩固这一客源市场,努力用3-5年的时间努力把旅游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有计划地“滚雪球式”发展,逐步扩大范围。

  (三)从文化与旅游紧密度上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宜君自古就有“负北塞,阻环庆”,南下故都长安之称,地当要冲,多雄关险隘,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悠久。公元前2600年,宜君与北临黄陵县同为人文初祖轩辕氏活动区域的桥国,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曾在宜君教民养蚕织布、推广稼穑、发明桑椹造酒等,完全可以借助于白水的仓颉造字、黄陵祭祖和嫘祖的古文明文化构成大的黄帝文化圈,利用人们寻根华夏情结,吸引游人探究、纪念、传承古文明。宜君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仰绍文化遗址,有彭祖故里、哭泉姜女泉、北魏石窟、云梦山道教胜地等名胜古迹,太安森林公园、福地湖被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308件。宜君民间剪纸、农民画构思精巧,做工精美,有“艺苑奇葩”和“中国的毕加索”的美誉,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宜君剪纸被省旅游局推介为全省旅游纪念品。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宜君民风朴实,民情淳厚,长期的劳作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乡间村野文化,民谚、顺口溜、秧歌脍炙人口。因此,宜君完全有条件靠挖掘提升深厚的历史文化,准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方向,抓住旅游的看点,提高旅游发展水平。

  基于此,要立足于独特的生态、气候、文化特征,以嫘祖文化为依托,以、西安、咸阳、宝鸡、延安为游客圈,重点突破,唱响“黄陵祭祖、宜君避暑”旅游宣传主题,打响“中国避暑城”品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游览度假游,加强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在大的黄帝文化圈中吸引游客观光旅游、休闲避暑。

  三、挖掘特色文化,用地域文化推动宜君旅游产业大发展

  (一)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价值。地域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发展旅游业依赖于地域文化。而要体现宜君地方文化特色,就需要把握宜君本土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所在,以现代形式、大众方式来诠释和表达,打造宜君特色旅游文化品牌,营造地方文化氛围,找到旅游的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最佳结合点,目前,要在已编制完成了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做好景区详规的研究编制工作,要体现出宜君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创意。要围绕黄帝文化和道教文化深入挖掘嫘祖和鬼谷子传说,在县城开发建设中,充分体现嫘祖文化元素;在云梦山景区建设中体现鬼谷子故事,以发挥文化的持久魅力,将适合旅游业开发的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具有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要搜集整理民间传说,从多层面挖掘,形成反映其人其事的一整套故事传说,满足游人猎奇心理;另一方面要提炼丰富,把嫘祖养蚕织布、推广稼穑、发明桑椹造酒以及鬼谷子在云梦山传道授业、发展军事理论等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文化产品提升景区建设水平。同时,要加大文化创意。创作反映嫘祖、鬼谷子等名人和民俗文化的文艺演出和歌曲,偿试类似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实景演出,还可以修建抽丝、织布、酿酒等手工作坊和设立模拟古代军事战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以本土文化创意提升宜君旅游价值。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会产生很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要改变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导致景点散而小,形不成核心的局面。在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将文化与景区发展融合互动,加快核心景区建设,带动其它景区发展,形成合理配置的格局。当前,宜君旅游景区建设要抓住以避暑文化为主的县城旅游建设、以鬼谷子道教文化为核心的云梦山景区建设和以山水休闲文化为主的福地湖建设,全力以赴打造“两山一湖”核心景区。县城建设要充分发挥山城特色,遵照“山林为本、文化为媒”的思路,将黄帝文化与避暑文化共同融入其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好县城,拉大框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整治环境,提升品位,建设园林生态旅游县城。云梦山景区建设要打响道教胜地品牌,突现道教文化魅力,深入挖掘鬼谷子故事,保护和恢复原有遗址,设立古代军事文化实景和道教布道场,精心打造西北第一个融道教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景区。福地湖景区要抓住山水特色做足文章,挖掘驰名省内外的北魏佛道石龛石窟的文化价值,打造具有佛道文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省级AAA级风景名胜区。只有通过打造核心景区,才能使宜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三)抓好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宜君自北魏建县制以来,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仰韶文化遗址、北魏石窟以及孟姜女、鬼谷子传说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处,宜君的剪纸和农民画久负盛名,这些历史文化已经成为宜君的一种宝贵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本形式和经营对象,开发的价值日益显现。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和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牢牢把握文化具有参与性和能动性的特点,立足于宜君历史文化资源,把加快特色文化的发展放在与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挖掘潜力,深度开发,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从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寻求新突破,把特色文化产业上升到接替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地位,为实现宜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

  旅游是典型的形象产业,只有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把自己的旅游产品推出去,把自己的特色优势介绍出去,才能增强游客对景区景点的熟悉了解,诱发游客的兴趣和消费需求。要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积极开展旅游促销宣传活动,在县内外新闻媒体上设置一个旅游栏目、制作一套光盘、印制一本画册、出版一本书籍、坚持办好一个节会、设立一批广告、设立一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向外推介一批歌颂宜君的歌曲。定期开展歌手唱宜君、画家画宜君、作家写宜君和摄影家拍宜君活动,编辑出版系列文化旅游丛书和光碟,在西安等大城市举办宜君风景画展,编排推出大型地方特色文化旅游演唱会,传唱民歌,打造欢乐城乡,着力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要立足周边城市,实施对点营销,定期组织高校师生、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社区群众游宜君和游客品宜君农家乐等促销活动。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宜君、关注宜君、走进宜君,提高宜君旅游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四)积极实施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创新。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走区域合作联动发展的路子。积极与周边城市洽谈衔接,以黄帝文化为纽带,努力构建区域旅游圈,在文化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把各地景点放在整个区域旅游的大格局中去统筹考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辉映,相互衬托,借助大旅游、大景区、逐步带热带活小旅游、小景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五)创新机制,凝聚合力,营造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坚持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健全部门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将原分属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管理的景区统一纳入一个机构管理之中,形成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运作,整合各种行政管理资源,实现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强化旅游发展绩效考核。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把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分解到相关乡镇、部门进行考核,各行各业围绕旅游聚合力,齐心打造旅游产业。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服务意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更大发展。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2

  一、项目介绍

  内蒙古三河镇回民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内蒙古当地特有的地貌、气候、植物、山水、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呈现出典型的大草原文化特色。三河镇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以及生活理念上都充分展现了“人、庭院、环境”“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挖掘并传承内蒙古本土居住文化和建筑艺术,将时尚和简洁融入其中。中国“住”文化讲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与大自然的山水巧妙结合。三河镇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使建筑与原有起伏地势有机结合,既避免了土方的开挖,又保护了原有生态环境;根据地势高差的变化和水景的穿插设计,在不同的区段上形成不同风格的特色空间,并由线性的道路将各个组团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达到山水相融的效果。

  二、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利用设计的基本元素营造空间,将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元素进行提取并利用,从而传递城市的历史文脉。在内蒙古居住区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可从人工水体、环境小品、植物、铺地等方面体现出地域性文化,以此来倡导城市特色。

  (一)人工水体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即“无水不成园”,它是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通过对水景的处理可柔化建筑硬朗的轮廓线。在三河镇回民居住区的广场设计中通过喷泉来形成视觉观赏的焦点,利用其丰富多变的形式使广场空间更富层次感。丁香花音乐喷泉是居住区广场的主要景观之一,它以动态的活力来吸引居民去游玩并与水景互动,音乐广场作为居住区中心广场的功能特征,提取了市花——丁香花的设计形象,结合空间特色与地域性文化突出空间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环境小品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雕塑是环境小品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题材、意蕴、构思和艺术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它作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以特定的形态向人们传达思想感情,并与城市环境的自然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构成城市的地域特色。居住区广场的雕塑取自篆书“泉”字之神韵,三股形似清泉的造型辗转上升,体现内蒙古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文化长廊上设有浮雕《敕勒歌》的纹样,反映出内蒙古大草原文化的历史脉络,符合当地人们的审美需求,利用地域特有的形态、色彩、文化符号进行设计,使得环境小品与地域文化相协调。

  (三)植物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植物在景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造景作用,对植物不同品种的使用可使景观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内蒙古三河镇居住区的植物配置种植采用了生态设计的手法,利用当地的乡土材料、铺地材料,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创造出赋予空间特色的形态与氛围。整个居住区在植物配置上以乡土植物为基调,配置季节不同的落叶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以形成适应能力强的生态群落景观。每户组团绿地根据配置不同的花草树木于此区别,各具特色。通过植物自身的习性,有效合理的配置,达到营造小气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目的。

  (四)铺地的地域性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广场铺地是人们使用最频繁和集中的地方。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它的高差、材质、肌理、颜色、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硬质铺装景观。“泉”主题雕塑下的地面铺装图案源自《史籍》中对内蒙古的描述,并配置七十二股涌泉及四组泉群。凝固的“泉”与喷涌的“泉”磅礴而起,体现了泉城的风采。主体雕塑以东设有联系地上、地下的下沉过渡空间,使广场层次富有变化,花岗石铺筑的《内蒙版图》刻划出幅员辽阔的内蒙大地。

  三、地域文化对景观小区设计的影响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择水而聚,依山而立”,这种既方便又安全的生活环境的选择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脉络,对人类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环境。

  (一)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新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将科技与地域文脉的历史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景观设计中,要使地域文化在景观环境中能够持续发展就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并切实研究时代的审美要求,寻找现在与历史、现在与未来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也需要对人的环境心理、环境审美、文化追求、人的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来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延续的可行性

  地域文脉是人文景观中的灵魂,地域文脉与小区景观设计巧妙结合才能体现其最终的表现力。景观设计增加了环境的美化欣赏性,而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将更增加它的文化内涵。景观设计要体现当地地域文脉传统,因为这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遗韵。在可行的基础上必须对当地的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有详尽的研究和分析,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运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只有深入把握历史文脉才能使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具代表性。

  四、结论

  在对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脉延续性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实现地域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表现形式。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艺术性与文化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将真正的文化脉络进行合理的分析,进而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代表元素,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地域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才能带来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赞叹科技的发展,也应注重城市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3

  地域文化作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属性,包括特定区域的典章制度、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环境等,可以从自然地域、族群地域、经济地域、政治地域及历史变迁等方面加以把握。

  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地域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例如,“海南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概念,不仅包括流行于海南地区的哲学、伦理、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宗教和制度等,而且包括海南的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谓“俗文化”,还包括海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历史遗存、江山胜境、海南特产等物质文化的内容。相对狭义的“海南文化”可以称之为“琼学”,是指在海南历史发展中诞生并对海南地区产生广泛影响的、以哲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作为学术观念形态的琼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南的本土化和具体表现形式,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逐步形成、积淀和发展,并对当前的海南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是海南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别,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对中华文化具有从属性。我国所有的地域文化,都以作为主体的中华文化为思想理论基础,都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或分支文化,因而都带有中华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无论徽学、湘学还是琼学,都尊崇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都坚持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讲义利之辨、求天下为公的儒家道德理想。地域文化只是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与本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相结合,突出了其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或者对中华文化作出了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理解而显示出本地域的特色。

  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地域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持续沉淀,才能形成区别于主体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琼学的形成。琼学的形成史,既是一部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实现本土化的历史,也是一部本土文化吸收同化并反哺中原文化的历史。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可以分为零星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等。在汉晋的零星阶段,大陆各地的汉族间或进入海南,使海南人对先进的中原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在唐宋的自发阶段,统治者并未有意识地推动中原文化在海南传播,但从内地贬谪和流放到海南的官员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使中原文化对海南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客观上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举的士人,就是苏轼被贬海南期间的学生。在明代的自觉阶段,统治者开始重视海南的开发,致使明代海南文教盛行、学校众多、文化昌盛,造就了琼学的历史辉煌。

  不同地域文化之间和而不同。长期以来,组成中华文化的各种地域文化和谐相处、共存共荣,既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又保持了自己的特质和个性。它们不会因为具体表现形态的差异而歧视或企图消灭其他地域文化,相反,它们不仅能够容纳而且能够不断吸取其他地域文化的有益因素来发展自己。地域文化的发展史,呈现出本地文化薪火相传、其他地域文化不断被引进传播的良好格局。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比如,海南的妈祖文化虽由福建传入,却在海南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两地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人才。地域文化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自觉传承与发展优秀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需要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积极培育地域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海南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孤悬海外,长期被统治者视为鞭长莫及的“化外之地”,海南文化的一些优秀因子也湮没在人们的偏见和漠视之中。即使在今天,许多人对海南的理解也仅停留于旖旎风光与民俗风情,而对作为中华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学在海南的流播、影响和丰厚积淀以至形成独具风骨的琼学知之甚少。当然,由于以往相关研究的匮乏,这些思想文化也未能充分散发独特的魅力与光芒。随着海南建设的全面深入,琼学研究已经成为学者特别是海南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显学。“美丽海南”不能缺少琼学的魅力,“绿色崛起”也不能缺少琼学的传承。

  大力保护与光大地域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离不开对地域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弘扬。为此,应建设文化资料库和数据库,深化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展示,鼓励各地对古村落、古街区、古祠堂、古民居、古井古桥、名人故居、古寺庙等进行保护性开发。例如,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的崖城镇,先后贬逐到这里的历朝官员有40多人,仅皇子、宰相和内阁大臣就多达14人,其所接收的贬逐官员之多、官阶之高、名气之重,在我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些被贬谪的官宦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格,在失去了身居庙堂的话语权后,受儒家“进退不失”传统的影响,往往把保持与展示儒家文化当作自己的精神依托,在偏远的海南岛上传道、授业、解惑。此外,海口的“五公祠”、三亚崖城的“圣德堂”、三亚鉴真遗迹、道教内丹派南宗创始人白玉蟾遗址等,都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应进一步做好保护和开发工作。

  努力实现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即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地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需要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推动。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应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为己任,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基于这种认识,三亚学院成立了“琼学研究中心”,秉承充实民族血脉、建设精神家园的学术精神,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号召,自觉担当起琼学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努力打造地域文化研究创新基地。相信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琼学一定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海南文化建设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为海南“绿色崛起”添砖加瓦。

【领导在地域文化发展会发言3篇】相关文章:

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作文10-27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07-13

产业发展推进会交流发言01-19

分析迟子建小说的地域文化色彩09-03

贾平凹“商州小说”的地域文化特点11-29

毕业座谈会领导发言稿01-27

家长会年级领导发言稿01-15

广西在发展08-05

感谢领导发言致辞01-05

在市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