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

时间:2024-08-27 07:58:47 分析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1

  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我们对海口市六所完全中学的2万多名学生做了心理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共三个量表。发放问卷25000张,回收23116张,剔除无效问卷216张,有效回收率91.6%。课题组将有效回收的问卷先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整理装订,然后按10%的比例,等距抽样,录入电脑。本研究使用的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19。现将本课题的描述性分析报告如下: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

  一、对样本结构的频数分析

  1.学校样本结构。本次参加调查的学校分别是:湖南师大海口中学、海口景山学校、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海口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前三所为民办学校,样本数544名,占23.8%,后三所学校为公办学校,样本数1746名,占76.2%。

  2.年级样本分布。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7~12年级的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73名,占51.2%。女生1117名,占48.8%;初中生样本1011名,占44.1%。高中生样本1279名,占55.9%。

  二、对中学生亲子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1.亲子关系均值解析。本次亲子关系量表共有20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描述情况的符合度打分。若总分在60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有了危机,须马上调整;若总分在60~80之间,表示亲子关系还算良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若总分在80分以上,表明亲子关系很好。本次亲子关系调查的均值为70.22,属“还算良好”。

  2.亲子关系频数解析。按照以上评分标准及解释,有23.0%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分以下,属“亲子关系危机”;有47.6%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80之间,属“亲子关系良好”;仅有29.4%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亲子关系很好”。

  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频数分析

  1.同伴关系均值解析。同伴关系测验由28个陈述句组成,每个句子后面列有“是”和“否”两种答案。要求中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是或否的判断。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累加起来,即得总分。对总分的解释规则为:0~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本次同伴关系测评的均值为7.12,属于“0~8分”,说明中学生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总体较少。

  2.同伴关系频数分析。按照以上解释规则,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有25.6%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困惑轻微,这两项合计91.9%。只有8.1%%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存在中度以上的困惑。

  3.对同伴关系的维度分析。同伴关系测验又可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B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C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D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系统统计的结果显示,B组和A组的均值较高,分别为2.49和2.04,C组和D组的均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24。有6.4%的中学生交友困惑较大,2.8%的中学生不善交谈,0.9%的中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困惑大,0.9%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困惑严重。调查发现,84%的中学生待人接物能力强,79.2%的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得体,65.2%的中学生善于交谈,54.6%的中学生交友交际能力强。

  四、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频数分析

  1.师生关系均值分析。师生关系测验共有18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若总分为24~36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严重;9~23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9分以下,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较少或很少。本次测验的师生关系均值9.83,属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

  2.师生关系频数分析。根据以上对总分的解析规则,有39.3%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中度困惑,7.6%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困惑,两项合计46.9%。只有11.8%的中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3.对师生关系的维度分析。师生关系的测验又包括ABC三组,A组的分数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B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C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上的困扰程度。系统输出的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均值分别为:2.89、4.82和2.12。这说明中学生总体在师生情感关系上困惑最大,属中度困惑,在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上困惑较小。

  五、结论与讨论

  1.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本次研究发现,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远高于亲子关系融洽(29.4%)和师生关系融洽(11.8%)的比率。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8.1%的比率,也明显低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师生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46.9%),这说明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这可能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关。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学生是自古以来同伴信息交流最便捷、最活跃的一代。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惑较少,中学生在交谈能力和交际交友能力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本次研究发现,中学生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只有11.8%,明显低于亲子关系融洽度(29.4%)和同伴关系融洽度(66.3%),师生关系中度困惑度以上的比例46.9%,明显高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8.1%)。可见,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师生情感距离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大(65.5%),无困惑的比率最小(18.1%);中学生在师生地位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小(27.1%),无困惑的比率最大(48.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困惑中度以上的比率(39.9%)和无困惑的比率(36.1%),均介于前面二者之间。可见,师生情感距离困惑是当前中学生师生关系中最大的问题。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困惑是教师、学校和教育对社会当下的困惑,是市场经济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侵蚀和塑造,是情感对理性的妥协和屈服,是教育日趋功利化的结果,是师生关系商品化的镜子……是这一切在中学生心灵上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课外有偿补课的繁忙景象,只要听听关于师源性身心伤害事件的报道,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2

  一、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概念阐述

  “惑”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是指在外在因素作用下个体产生心理迷乱的一种心理状态,但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过渡状态,个体会在原有心理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心理水平之间达到平衡,并在这一平衡状态下逐渐产生趋向于可能水平的思考和行为。因此,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正是教师利用“惑”这一外界刺激,通过主动发现、制造惑去刺激学生,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并理清、辨析惑,进而解答疑惑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一般有“设惑”“厘惑”“解惑”“思惑”四个步骤。

  二、八年级数学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要求

  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学习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经验背景下的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学习的方式方法有潜在规定性”,教师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创设有效的“惑境”

  有效的“惑境”主要表现在情感性和动力性方面。一方面,教师在情感性上需要引发学生的困惑心理,使学生面对“惑”时能有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实现由“惑”而“知”的可能性飞跃;另一方面,教师在动力性上需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的“跳一跳,摘果子”原则为学生创设难度适中的惑,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让学生既不会因“惑”太难而放弃,也不会因太容易而失去兴趣。

  (二)关注“惑”的个体性

  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在同一“惑境”中,不同学生对“惑”呈现出不同的个体性。如就产生“惑”的原因来说,有些学生会因原有知识准备不足而困惑,有些学生会因学习能力不足而困惑,更有些学生会因审题出现偏差而困惑。教师面对学生“惑”的个体差异性,在应用以“惑”为诱教学方法时,需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与他们交流,了解学生的“惑”,了解学生产生“惑”的具体原因,并采取一些措施指导每一位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惑”,使学生达成由“惑”至“知”的目的。

  (三)倡导学生的探究

  学生自我在以“惑”为诱的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我解惑重视的是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设置“惑”的目的是通过引发学生认知的失效与学生与之俱来的认知欲形成冲突,而自我解惑正是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探究“惑”的过程,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欲达此目的,教师一方面需要降低学生探究的`“危险系数”,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及自我解惑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学生探究失败时,需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不因此而萎靡不振,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避免犯同类的错误。

  (四)重视方向的引导

  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试误,但当学生反复试误无果时,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需要蹲下身,放下架子,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上,去发现、满足学生至“知”的需要,和学生一起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平等对话,进行无障碍交流,实现学生顺利解“惑”至“知”的教学目标。

  三、以“惑”为诱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从四个步骤去分析此教学方法在八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一)“设惑”,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困惑

  师:甲、乙两村合修一长80米、高5米的水坝,甲村修到一半时乙村接着修。现县水利局要给这一工程以每方50元的补贴,两村因图纸丢失而无法确定补贴金额而焦头烂额。在座的同学若是村长,能否解决这一难题?

  (生听完问题后相互讨论,一致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解决)

  师:为什么不能解决?

  生1:要算总金额,需算出拦水坝的体积,拦水坝的长80米是已知的,只需计算出拦水坝的横截面――梯形的面积即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但在此处只有高5米是已知的,故不能解决。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们一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据已学数学知识推断这问题无法解决,可这问题又必须解决,这该如何是好?其实这问题可解,同学们可设法攻破这一难题吗?

  这时,学生们脸上露出疑惑,感到难以置信。不少学生还在嘀咕:明明是条件不够,老师怎么说问题可解,这是怎么个解法呢?可见,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学生产生了困惑。

  (二)“厘惑”,即与学生一起辨析惑

  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生2:知道上、下底的长度。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

  生3:知道上、下底之和也可。

  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此时,学生已将思考的焦点从“能不能”的困惑转移到“怎么做”与具体解惑问题上了。

  (三)“解惑”,即启发、引导学生解决惑

  图1

  师:同学们可画出梯形的草图,标明已知量,想想上、下底的长度或上、下底之和。同学们可相互交流讨论。

  师: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

  (几分钟后,同学们都说没有,但眼中闪烁着渴望)

  师:请学生4上讲台画出草图并标明已知量。

  (生4画出的草图如图1所示。梯形[WTBX]ABCD是水坝的拦截面,CD为拦水坡,实线为甲村完成的部分,虚线为乙村完成的部分,高AH为5米,是已知的,线段EF可量)

  师(夸生4画得好):还有其他遗漏的条件吗?同学们赶紧阅读题目。

  生5:甲村修到高度的一半,即AG=GH=2.5米 。

  师:还有其他被遗漏的条件吗?

  (同学们摇头示意没有)

  师(用书遮住梯形的虚线部提示):这是个什么形?

  生齐:梯形。

  师:一共有几个梯形?梯形有什么性质?

  生齐:共3个,梯形的两底相互平行。

  (此时,不少同学暗喜大声说:梯形中有3条平行线,即AD∥EF∥BC)

  师:将条件AD∥EF∥BC与AG=GH放在一起,你们想到什么呢?

  (正在思考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异口同声说: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师:谁能将这一个定理解释一下?

  生6(自告奋勇):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它在其他线段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师:据此定理,我们能推出什么呢?

  学生一起答:AE=BE,DF=CF,即E、F分别为线段AB、CD的中点,线段EF为梯形的中位线。由以上条件,可算出梯形的面积,S梯形ABCD=1/2(AD+BC)AH=1/22EFAH= EFAH。[WTBZ]

  师:至此,我们顺利帮村长们解决了难题,也学会了梯形面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中位线×高。

  (四)“思惑”,即反思解惑的过程

  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稍有难度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且课堂气氛活跃。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3

  一、活动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困惑一: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人,学生人数多,给教师组织活动带来了许多困难。如何保证活动既兼顾群体需要,又兼顾个体差异,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感?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困惑二:情感源于学生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目标的实现是需要累积的。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只追求表面的“成果”而忽视深层的态度、情感发展的不良倾向,真正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呢?这又是一道难题。

  困惑三:老师提问之后,学生便开始“大量地说”——这是目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也是许多老师深感困惑之所在。学生“大量地说”占用了教学时间,这是明摆事实。课堂上,如果学生大量地、重复地说,却看不到个人观点,没有个人见解,这显然是一种浪费。在大额班级中,“大量地说”对教学时间的占用,情况更严重。如何让学生的“说”更有价值呢?这还是一道难题。

  二、对活动教学困惑的对策思考

  活动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行为习惯等充分地展现与形成的过程。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程度、同伴间的冲突与合作等,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而不能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评判学生优劣。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重视参与活动的过程

  俗话说,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惟有亲身体验过的才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教材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老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思考与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让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

  学校地处城区,一出校门就是交通要道,学生上学、放学高峰期,校门口的交通非常混乱。为此,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就成了学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主题活动时,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过马路的人、汽车司机、闯红灯的人、乱穿街道的人等,从而在体验中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我还在保卫科长、班主任的协助下,把学生带出校门,通过实地考察,进行体验学习,把课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于教学空间突破了学校和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全员参与就成为了可能,他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懂得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的道理。

  2.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的选择既要根据活动目标、教学内容、资源条件和学生数量来确定,还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充分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在大班额教学环境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主题,分配好活动小组,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有明确的分工,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确保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年级小朋友虽然年龄小,但是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家人团聚的欢乐,亲情的温馨幸福早已在他们的情感世界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通过设计以下几种趣味活动,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1)欣赏活动:用一首欢快、喜庆的歌曲《拜年》让孩子们置身于过年的真实感受中,回想起自己家过年时一幕幕热闹的情景。(2)游戏活动:课堂上,在学习“年夜饭”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游戏,让一年级的学生借助刚学会的拼音,读懂谜语,猜出谜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过年饮食的特殊含义,如:过年时吃鱼表示“年年有余”,吃汤圆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等等。(3)角色扮演活动:拜年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应该注意哪些礼节呢?先小组内讨论,然后演一演,最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角色表演。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富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各种趣味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实践。

  3.注意活动的整合与连续

  我们知道,小学生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为此,品德教学活动应注意整合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和节假日活动等,注意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捕捉校内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引领学生经历道德难题,自主建构道德认知。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的教学,便可以与少先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清明节时,可以组织一年级小朋友到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和祭扫烈士墓活动,还可以邀请二年级的同学一起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并请二年级的同学给新队员授红领巾,并教一年级的新队员如何系红领巾。通过参加入队和祭扫烈士墓活动,新队员们明白了:红领巾是光荣的象征,红领巾有着光荣的传统。又如,在执教《红领巾胸前飘》时,可以举行“红领巾我爱你”主题队会活动,让学生明白:党是太阳我是苗,长大为国立功劳。胸前的红领巾在召唤我们,召唤我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懂得了如何去做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二年级数学教学困惑】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反思论文02-28

困惑11-28

困惑的作文08-08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通用8篇)05-22

走出困惑作文12-30

关于困惑的作文12-16

困惑作文范文09-14

关于困惑作文10-15

困惑的梦境散文09-28

婚姻困惑名言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