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感悟

时间:2023-01-12 13:33:43 感悟 我要投稿

论语的感悟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对人或者事物有新的思考,在这个时候,不妨试试写篇感悟的文章,便于记忆。不过,是不是写起来就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感悟15篇

论语的感悟1

  在我看来,东方更注重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不是用来说的,也说不出来。所以论语中的仁字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言P但整篇文章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弟子时,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不同而教。只有这样,弟子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仁。也许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为了让后人得到像老师一样的指导,弟子从老师的生活中剪出一个片段,整理出一篇《论语》。(当然,这纯粹是我的想象,没有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的生动再现,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阅读它。就我个人而言,一本与其风格相似的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如何读世说新语?我认为如果大多数人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他们需要写一篇论文或阅读报告),他们就不会分析它的中心,分析一段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一个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多数人会把它作为一种生活记录,用一种闲暇来阅读它。在我看来,其实闲聊的心态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懂会意,手掌一笑,自然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也许比分析和分解规章制度好。当然,这是阅读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如果你想用一句话来总结《论语》说了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知识是不一样的。做知识可能还是可以在纸上做的,但做人只能在生活中做。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在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在纸上,在旧纸堆里寻找问题的答案。

论语的感悟2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我们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它,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做一个有意义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交友之道。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几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谁会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帮一把呢?《于丹〈论语〉心得》中说,对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保留一条界限,这样朋友也才能够交往得长久。可见,通过《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交友方式:怎样交朋友,交怎样的朋友并要怎样维护友情。

  理想之道。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通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知道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可以通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于丹讲述的论语心得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的感悟3

  寒假期间,我读了《论语》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有很多感受和做人的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说的一些对人有用的话。比如关于如何做人,君子的性格和性格,如何学习,如何治国,如何教育弟子……总共分为篇。有学而篇,为政篇,卫灵公篇,子罕篇,先进篇……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受。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子说:人而无信,不知道也可以大车不行,小车不行。孔子说:人没有信誉,不知道该怎么办。大车没有车的边缘,小车没有车的凳子,怎么开?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信誉,否则没人会信任你,你在生活中什么都做不了。我父亲的朋友陈毅一点也不守信。如果你让他帮你做任何事,他很快就会同意,但三天后,他肯定什么都不会帮你做。所以长大后,没有人信任他,他什么都做不了。

  《论语》这本书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终生难忘。

论语的感悟4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发现《论语》里孔子的许多言论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人在“为人”“立身”“处事”方面做到“有德”“有信”“有义”“有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魅力的人。《论语》其实也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书。

  有 德

  孔子认为为人立志,以德为先,“志于道,据于德”,“德者,成和之脩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身处政,以德为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技义理,以德为要,“依于仁,游于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细读《论语》穿越时光的隧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德”的论述今天读起来还令人对至圣先贤的洞察力而肃然起敬。一个人没有的美好的道德,就像一个没有装满东西的袋子,无论你怎么搀扶也站不直,立不稳。美德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源泉。

  想起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叫哀骀它的人,外形奇丑无比,跛脚驼背。哀公好奇“召而观之,果然其以恶骇天下”。可是这个哀骀它很得人缘,“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这个人何以能够做到大丈夫和他相处不忍离去,女孩见了他就回去跟自己的父母亲说与其做他人的妻子,情愿做哀骀它的妾。这是因为他有美德,而且“德”不外露,“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个人有了崇高的道德修养,就像一个人的有了美丽的光环,能烛照他人,人格的魅力就会像冬天里的阳光去温暖周围的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一个有德之人,就像一个母亲有母爱的光环,她的孩子爱他的母亲是因为母爱的光辉,而不是母亲的外表形体,这个形体不论是美丑。跛脚驼背的哀骀它为什么能够如此招人爱就是因为他的德,而且有道德光环形成烛照他人的魅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哀骀它那样,用自己美德的魅力影响他人,“民德归厚”的社会氛围就离我们不远了。

  “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还可以浸润自身的心灵,我们常说的“德润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韩诗外传》中说一个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发现他入学前面黄肌瘦,入学后没多久闵子骞的脸就变得润泽饱满,精神焕发,全身透出一派健康的好气色,子贡就问他为什么?闵子骞说:“德行的修持不断滋润了心田,那自然就会喜悦洋洋、容光焕发啊!”闵子骞以亲历亲行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很朴实的道理: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润心田,愉悦身心。

  有 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像一辆既没有平衡辕也没有平衡的盯梢的车子,走在大路上摇摇晃晃的,那车怎么能走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信”的真谛。一个人行得正走得直,稳稳当当的行事就必须有诚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要实现“义”和“礼”,必须以诚相待,不可欺骗食言。

  食言是可怕的,它可能让人成为一个虚伪的胖子。《左传》中孟武伯的故事读了让人深思。孟武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总是说话不算话,鲁哀公老想借机会教训他。有一天,鲁哀公请客,孟武伯和胖子大臣郭重坐在一起。郭重是哀公的宠臣,孟武伯心怀嫉妒。席间,孟武伯借着给鲁哀公敬酒献媚之机,就当面羞辱郭重,说:“你吃什么东西长得那么胖啊?”鲁哀公听后,感到恶心,就代替郭重答说:“一个人不诚信,食言多了,能不长肥长胖啊!”鲁哀公讽刺孟武伯的话,让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难堪万分。一个朝廷重臣,食言而不守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尽颜面,我们可以想象孟武伯羞愧难当的表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信”在孔子教学科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用“信”教育自己的的学生要诚信,他的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着诚实守信的德行操守。《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烹彘》的故事。一天,妻子去赶集,曾子的儿子哭闹着想跟去。曾子妻就许诺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你回家去吧,我们回家以后就给你杀猪。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拿着刀就要去杀猪,妻子忙过去阻止他说:“我当时只是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要随便戏弄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用谎言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说谎。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于是把猪杀了。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强调了“诚信”不欺,无论童叟。言而有信,以父及子,诚信待人,以及几人,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里的这些句子再次提醒熙熙攘攘的人们要诚实守信。从“毒牛奶”“劣质火腿”到“毒胶囊”,还有多少能让老百姓有“安心之选”的承诺?今天读到这些铮铮告诫的金玉之言,我们在孔子智慧之光的烛照下前行时,也为那些只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百姓安危的蝇营狗苟者敲响“诚信”的警钟。

  对于商人是这样,对于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又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记载了子贡问政孔子的一段话:

  子贡问政于孔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军队、粮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孔子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军队粮食以外,绝对不能失信于老百姓,“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国家没有了信任,才有国家,才谈得上国家建设。

  有 义

  48岁的客车司机吴斌,在高速公路上面对从天而降的铁块破窗击肝,他强忍疼痛,停稳汽车,起身嘱咐23位旅客安全有序的撤离。在危难来以后,吴斌不顾个人危难,心中只旅客的安全,那是怎样一种临危不乱的大义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中孔子的一席话,再一次明证着吴斌的义举。

  孔子认为立身处世“义”字当头。“ 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 君子义以为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中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成就一个道德高尚为人敬重的“君子”必以“义”当先,君子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可见儒家先贤倡导社会“见义勇为”“见义忘利”。

  其实我们历来不会缺少“见义勇为”“见义忘利”的人。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民族危难时期,儒家的“义”以为重的民族精神,人格力量不断地激励那些在危难中踏“义”前行的勇士,他们站立成历史或时代的标杆,激励来者“仗义执行”,弘扬社会正气。于是就有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警察蒋小娟”“最帅交警孟昆玉”……许许多多的“最美”组成了我们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行义以达其道”、“以义为质”是“最美”的本质所在,在人来人往中记住圣人的金玉良言,立身以“义”,伸手传递那些温暖体温的“善行义举”,“最美”中华的“最美”生活指日可待!我想无论谁得到那一份温暖全身都会浸满幸福的阳光。

  有 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于是就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古已有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国家要立足根基以礼而立。“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就可以远离耻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需要德的引导,礼的教化,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说道子贡想把每月行告朔礼的饩羊免除掉,孔子对他:“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最担心的就是一个社会“礼坏乐崩”,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理想。四个人在老师面前“各言其志”,孔子一一给与评价,唯独对子路报之以“哂”。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啊?”,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子路说话不懂得谦虚所以笑他。注重礼,践行礼,才会有如此的好局面“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当下许多学校开展“有礼有序”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和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相契合,与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谋而合了。

  重读经典,拨开历史的迷雾,让先哲圣贤的金玉之言摆脱封建历史的桎梏,你会发现孔子的片言只字语短意长,关于“德”“信”“ 义”“礼”铮铮告诫,总会在那些我们的心间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论语的感悟5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作品。虽然这本书已经写了2500多年了,但它的许多思想对我们的言行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感受最深的一段是:子游孝。儿子说:‘今天的孝者是能养的。至于犬马,可以养,不敬,为什么不呢?意思是:孔子的学生游到孔子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孝道主要是为了养活父母。如果人们只养父母而不尊重他们,养狗马和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孔子的回答非常深刻和有针对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孩子对父母的孝顺并不满意。想想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边有很多孝敬父母的模范,但也有很多人做得不够,至少不太重视,不太孝敬父母。有这种情况rénd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作太忙,生活节奏快,只满足于让父母吃穿,通常很少花时间去看望父母,很少关心父母;另一类,许多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被父母和长辈宠坏,长大后缺乏孝顺父母的意识,缺乏孝顺父母的责任。

  在我看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美德不应该丢失,而应该保持和加强。作为孩子,在关心父母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有时间陪父母更好,即使我们忙于工作,时间紧张,不能花时间去看望父母,但至少可以打电话给父母,即使只是一两个关心,问候,或者在假期,父母生日送深深的祝福,可以让父母感到满意和温暖。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的要求。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关心和孝顺父母,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这真是一本好书,也是我的好老师和朋友。

论语的感悟6

  在看爸爸买的《海尔中国造》这本书时,讲到海尔老总张瑞敏有一次在哈佛大学讲课,大家原想听他讲经商的成功之道,没想到他演讲的主题是:《论语》教我做人,老子教我做事。其实,做事的过程也就是做人的过程,可见做人的重要性,可见《论语》对做事的重要性。

  以前我总以为《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石,绝对晦涩难懂。然而通过诵读、感悟,我开始觉得那些大道理、大智慧,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孔子要讨论的,就是我们身边的平常人,平常事,平常心。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位最具普遍性的孔子、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百姓的孔子。我们今天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孔子。《论语》也是朴素的、简单的。它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快乐,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自我的坐标。

  我们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呢?它应该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应该包括大地上万物共同生长。所有物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理由,就是蚊子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也许正是它,保护和捍卫了人类的存在,如果蚊子绝种了,必将有一种更加凶猛、更具毒性、人类无法抵御的生物出来,那一天,也许就是人类最后的末日。茫茫宇宙中,在这孤独的星球上,我们与每一个物种都是唇齿相依的,我们互为屏障。所以,人对自然,应该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天、地之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完美的整体。从《论语》中我们找到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找到心灵的快乐,参悟人生,超凡脱俗,懂得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讨论的是什么呢?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可用六个字概括:神与天,圣与地。

  《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是最多的,二万多字的《论语》“君子”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对“君子”内涵的把握是学习《论语》的开始。“君子”的解释很简单:不忧不惧。当我们度过了喧嚣的一天,躺在床上,回想每天走过的心路,能够做到,上不愧苍天,下不愧他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没有负疚,哪来的忧愁、恐惧呢?这容易做到吗?知道容易实行太难啊!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并不缺乏理想,而是缺乏到达理想的最后几步路。

  那么怎样做才算君子呢?真正的君子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建多少功、立多少业,而是怎样对待你身边的这三种人,能够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要做到这几点,看似容易,其实不易。先说“老者安之”——因为你的存在,使父母、长辈心灵能够得以安顿,感到幸福、快乐,感到儿女、晚辈的孝顺。过去有过误解,认为他们衣食无忧、食品营养、零钱足够……就叫孝顺。《论语》上“孝”就二个字:无违,就是顺着他(她)。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他历史的总和,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习惯,包容他的所有历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关心老人,却经常惹得他们不愉快,甚至生气,我们自己也觉得委屈。现在知道了,顺着老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在身边,常与之聊天,这才叫孝,所谓“常回家看看”是老人最大的心愿。《论语》在讲到孝时,又说了二个字:“色难“。色就是脸色,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并不难,难的是老给长辈一个好脸色。再说“朋友信之”——就是因为你的存在,使你身边的朋友感到有所依靠,有所托付,有所信赖,能成为他们一生中常常想起的人。这些人,从来都不喧嚣在你的眼前,却总是温暖在你的背后;从来都不锦上添花,却总是雪中送炭。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无论多久了无音讯,他总能在你心中恍惚,挥之不去。还有“少者怀之”——那些晚辈、那些年少的人,对你并不是无比崇敬,而把你当作朋友,因你人格光明、朴素温和、胸怀坦荡,你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偶像,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你,甚至比你还好。

  再看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智、勇构成了君子内涵的框架,也是《论语》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什么叫仁,《论语》说得也很简单:“爱人”。如何理解“爱人”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真心实意的对你好。所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以立自己的心帮助别人也立起来;以让自己发达的心让别人也发达起来”。立,就是安身立命的意思。能够将心比心,推已予人。在帮助别人中达到心灵安顿,人格完善。反躬自省,感到了无愧疚,一个人能做到内省不疚,那何忧之有呢?从哪些方面去做才叫仁爱呢?孔子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去做。一要做到“恭”。恭则不侮,你对别人尊重,你才能保有自己的尊严。你对别人满面春风,别人对你笑脸相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你对别人的态度。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你就很难避免别人对你的侮辱。二要做到“宽”。对人宽厚、大度,你就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宽厚的人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三要做到“信”。信则人任焉。能够保有信用的人,就会拥有更好的职业生涯,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因为人们在用人时,首先考察的是你的诚实守信,而专业技术往往放在第二位。四要做到“敏”。敏则有功。敏就是勤于思考,有大智慧,这样的人才能建功立业。五要做到“慧”。慧则足以使人。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懂得管理,善于用人。能够带好整个团队,使他的属下在精神上不断受到肯定,在物质上利益上能够不断得到分享。

  什么叫“智”,《论语》也是二个字:知人。了解别人,也了解自己,能够走过表象,透过本质,明辩善恶,对这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具有这样大智慧的人,就不会被这纷乱的世界所迷惑。“或”字下面一个心就是“惑”。“或”就是内心对或此或彼的选择,心小,被“或”压住了,就会迷惑,心大,能托得住,才能做到不“惑”。想想我们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选择——升学、专业、职业的选择……以及是与非的判断,决策的形成,得与失的考量,我们每次都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吗?不被那些虚假的表象和因情感的波动而迷惑吗?

  最后,看看何谓“勇”。《论语》所说的“勇”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处世不惊,泰山崩于前而不怵,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去辩明情况,渡过风险。这才是君子之勇,君子之勇既有仁者的胸怀,又有智者的聪慧,是仁、智、勇的叠加、融通。

  总之,我们要把《论语》作为我们心灵的“鸡汤”,让心得到滋养,在宽容别人、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自己的内心中,拓出一片乐土。心态决定状态,思维决定行为。当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别人、温暖别人的时候,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你会感到周围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们因信赖你而把你作为托付,回馈你真诚、友谊、热情、尊敬。你会因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这时我们会感到心中有一处圣地,这与我们的名誉、地位、财富和家庭背景无关,它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生命,关乎到我们一生,能帮我们活出更多的好时节。

论语的感悟7

  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里面讲了很多人生道理。每个道理都有一个故事和一幅插图,图文并茂,让人更容易理解。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着它。《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佛畔之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学习一切知识,用礼物约束自己,以免偏离君子之道。为了帮助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放纵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都认为他没有前途。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对他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依靠自己的钱不读书,不要向他学习。听了之后,他收到了深深的警惕,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努力学习,做了一个有用的人。是的,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禁想起了自己。这个暑假,我管理不好自己的学习,每次都在妈妈的反复提醒下做作业,看书。

  书中还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读其书。也就是说,学习要勤奋,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爱因斯坦命名的公式:努力工作 方法 讲究=。勤奋是学习的主要因素,勤奋是精神,也是方法,勤奋学习,勤奋记忆,勤奋思考。儿子说:学而不思则危,思而不学则无所谓。人要增长知识和才能,就要努力学习。多好啊,我也想用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陪伴我以后的学习之路。

  故事中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著名的学者。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和自觉,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取得好成绩。

论语的感悟8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适当使用将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虽然语言庄严而丰富,但它的斧头痕迹相当重,不适合公众阅读和传播。

  因为《论语》以口语为基础,结合了古文的特点,将两者融为一,与我们相隔数千年,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意味深长。

  读《论语》,时间的概念是模糊的,我们似乎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老人的善良和智慧,那群学生的坦率和可爱,都跳在纸上,准备出来。

论语的感悟9

  从小就背诵朗朗上口的三人行,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好人,改变坏人。当时只是背诵。现在,这一小段包含了很多真理。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如果你有他们的缺点,你应该注意纠正。如果没有,你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引导我们处理事情,培养道德,增加知识。

  每天在学校接受新的知识。我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子说:回顾过去,知道新的,可以当老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吗?告诉我们复习所学知识,然后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经验。除了学会复习以前的知识,还要知道怎么学。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现在学习知识,都是自满的,自以为是好的,其实并没有学到很多知识。学习知识要虚心求教,在学习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全方位吸收营养。

  在生活中,当你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你必须做一些你应该做的事情。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孝,谨而信,泛爱众而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父母面前孝敬父母;出门要服从老师,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沉默寡言,广泛爱人,亲近仁者。这样练习后,如果还有余力,就要学习文献知识。先懂得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

  说到孝,子说:父在,观其志;父不,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顺。孔子说:他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调查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时间不改变父亲的合理部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孝顺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强,品德好,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假如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教导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

论语的感悟10

  这篇《论语》讲了我们学习要灵活变通,不能死记硬背,那样会给我们增加负担,知道的东西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就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些同学只知道“死学”。不会变通,最后就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而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学习起来就很吃力。脑子里没有一点知识,也就很疲劳的。

  所以,我们不要学习这两种人,把学与思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学习变轻松。

  “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讲的是我们如果研究错误的知识,是有危害的。有的同学只是喜欢钻研,而不分钻研的对错。只钻研错误的知识,会让你很纠结,分不清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要钻研正确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路。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了孔子问仲由教导他的话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我们知道的问题要回答表明你是知道的,不知道的问题你要说不知道,如果别人问你问题,你心里不会,却在表面上应付,这样的人虽然用小聪明得到了别人的赏识,但是你内心却并不理解它真正的含义,下次别人还问你这个问题,你还是作应付回答时,你便了成连基本知识都不知道的人。在平常生活中,我们要处处引以为戒,不要成为只会耍小聪明的人。

  我们要把思与学结合在一起,还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论语的感悟11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其他的语录没什么差别。

  就我看来,人的一生中秉怀着许多有关生活的触动,只是很多时候,这些触动没有点 燃让我们人格震撼的导引线,而使我们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论语》心得中,虽然从其独特 的个性视角出发解读《论语》 。但毕竟是一种颇能为大众认可的个人独特的对于《论语》的 感悟。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 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 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 “父在, 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 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 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 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 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 这些。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仁者, 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恶人之有祸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 1 也, 非求其报也。 故曰: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所谓的仁, 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 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 报的情感。所以说:“那上面的与人相互亲爱有所作为而不有心于作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其实也就是恕这个字的本意。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 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 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我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 是 修 身 的 首 要 任 务 。子 曰 : 弟 子 ,入 则 孝 ,出 则 悌 ,谨 而 信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 “ 行 有 馀 力 ,则 以 学 文 。 ”说 的 是 ,先 要 懂 得“ 孝 悌 ” “ 谨 信 ” “ 仁 爱 ” 、 、 ,然 后“ 学 文” ,这 就 明 白 告 诉 我 们 ,应 以 修 德 为 先 。论 语 中 ,修 德 之 道 无 处 不 在 。 “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 “ 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 ”已 是 家 喻 户 晓 ” 的 至 理 名 言 。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 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 “温故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 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治学与做人, “做人” “治学” 乃 之本,德才兼备方能至于至善。

  在现在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 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论语的感悟12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论语的感悟13

  论语,感觉收获颇多,让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受智慧的光芒。

  一是学习,然后知不足。

  学习,然后知道缺点,因此,我想进一步纠正态度,坚持,在通读的基础上,学会结合实际研究,提高自己。

  二是思考,然后明确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忽视……有了知识,没有思想,就是不切实际的充耳不闻。了解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还必须学会思考人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论语》明确表明孔子的教育思想:人,应该是君子。君子作为理想人格,孔子将其定义为内圣外王,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是弗边之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我把它理解为德才兼备。

  再比如:天行渐渐,君子自强不息,禹,我无间断……这里可以看到孔子对大禹的高度赞扬,挑不出他的任何缺点,禹治好了黄河长江的水利,开发了土地。从禹开始,中华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发展成就了几千年来农业国的民族精神。禹之所以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真正的绅士,是因为他是一个外王,也就是说,绅士应该不断努力发展,做出贡献,个人存在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语的感悟14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会经历很多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会没有遗憾和苦恼。当我们遇到遗憾和苦恼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呢?《论语》在这方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首师大的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恼,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论语》中告诉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是:不要纠缠在苦恼里面,认可它,然后尽最大努力尽量的补足它。我认为,我们对待缺憾和苦恼的方法就是应该尽快把它忘掉。我记得和绅的随从曾跟和绅说:“纪晓岚,您要是老把他当个事,他就是个事。您要是不把他当个事呢,那他也就不是个事。”我认为这句话很经典。这句话正体现了《论语》中告诉我们的处事之道。我们碰到的不顺心的事都是客观的,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事情引起的遗憾和苦恼,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们放大这种心理作用,那我们就会失去很多的时间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乐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觉得痛苦,不觉得遗憾么?这也就是真正的遗憾了。所以于丹教授认为:“谁的生活没有遗憾呢?如果用内心的富足和饱满,用内心的鲜活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你会成为一个坦荡,磊落而勇敢的人。”在当今社会中,如果你在因为找工作碰壁或失恋而苦恼时,不如利用苦恼的时间去重新找一个新的工作或是一场新的恋爱。当别人深陷苦恼不能自拔而你却脱离苦恼而找到解决方法时,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很坦荡,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得到不同的生活质量。

  所以,孔子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内心约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内心的制约。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我见得不多。即是说,一个人的内心要经常对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问。问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围的人,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肖则自省。”看到贤能的人,要向他学习,见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这样。这就是约制了。谁能一生无过?但做错之后,如果自己能这样纠正的话,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导的“勇”,所谓“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自信与镇定。即每临大事以静之。这让我想到人们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谓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个个身怀武功,但他们会强力约制自己,他们有着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不到非同一般的关键时刻,决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灵之勇。决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正如于丹教授所说:“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即使说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诺,但没有骄矜之气。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的是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份气定神闲。所以于丹教授说:“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小人之骄,骄傲的是外在之气。”

  在当今社会中,适者生存,强者立足。要做强者,必须有勇气,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有心的勇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勇。君子之骄才能表现出真正的强。这就是《论语》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心灵之道了。

论语的感悟15

  最近,我们在国学经典课上学习了《论语》这本书。书中讲的是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的名言。我们学习了几章以后,就感到受益匪浅,真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啊!老师说,我们不能只会背诵,还要从书中感悟到学习的真理,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们便读到了很有哲理的一段语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而又经常练习,难道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到来,也不是很快乐吗?不被人理解但不怨恨,难道不是君子吗?其中,我最喜欢第一句。学习难道不快乐吗?经常练习难道不快乐吗?我学萨克斯就是一个例子。以前,我总觉得学萨克斯很难,把吹萨克斯当作是一种负担,自然而然就吹不好,变得更没有兴趣去学,水平也很难提高。现在入门了以后,我把吹萨克斯当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一种为你排忧解难、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好方法,慢慢地,越吹就越想去吹,最终离不开它了。

  《论语》中还有一段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不如喜欢学习的,喜欢学习的不如把学习当作乐趣的。有的人说每天上课时要学习,回家还要学习,我最烦的就是学习了,怎么能够喜欢学习呢?其实,学习时的心情对学习的效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背课文,你的心情很不好,你的效率肯定很低;但如果你快乐的面对这次背诵,那你肯定很快就会背会。再比如,你用不好的态度去读书,再好看的书也会被你读得枯燥无味;但你如果用精神饱满的情绪来读书,再枯燥的书也会被你读得津津有味。

  现在,我们就要继续努力,成为一个“乐之者”,把学习视作一种乐趣,那样你会成为一个真正博学的人!

【论语的感悟】相关文章:

论语的感悟01-11

《论语心得》感悟06-12

论语的心得感悟02-05

阅读《论语》感悟10-13

读论语的感悟07-18

论语读后的感悟07-18

感悟论语作文02-27

论语感悟作文11-24

阅读《论语》感悟人生道理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