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通用11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1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的一部纪录片,目光跨越八千年,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看完之后我感慨良多。
人头壶发源于6000多年前,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化学作用的产生,是质的转换,是水、火、土的相融。红陶而成的它有亿万张迷惘的面孔,琢磨不透的新时期时代的纪元。虽然创造者的模样早已被人遗忘。但人头壶它是万物的最则,它有不死的容颜,与天地万物同寿。穿越6000年的玩物是祖先们从无到有的不可思议的实验。凝望最早的凝望,我们不断发出疑问,又都溶解于这神奇的红陶上。生与死的思考是创作者的内心抱负赋予了人头壶的`灵魂。它是传统,它是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始终明白我们的故乡一定就在宇宙的某个地。人在潜意识里永远没有放弃对故土的追求,包括那个“不死的容颜”。背朝尘埃,山河依旧我感怀。6000多年的时间始终磨灭不了我们的信仰,凝望着这个有意义的世界,仿佛看到了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2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当听到“叮,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时候,我都特别兴奋和激动,因为我又将了解一个新的国宝。
《如果国宝会说话》展示了100件文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山玉龙,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朝格温都乡三星他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它由墨绿色岫岩玉圆雕而成。玉龙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因其形状如同字母C,又称“C”字形玉龙。它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体型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形玉器,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我之所以喜欢,因为我的名字里面也有龙这个字。龙是一种神秘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看了这部纪录片,我非常佩服古人的智慧,同时为我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3
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集讲的是一个仰韶文化的先民创造的国宝叫作“人头壶”。它穿越了6000至6500年,是个红陶材质的作品。
它的样子非常的唯美而且还带着一种可爱。这个人头壶,外形像一个人,身体非常的丰腴好像一个女性,它的嘴微微上翘,眼睛非常小,现在有几分可爱。后面有一个地方是注水用的,眼睛和鼻子则是流水的,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至今无法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用的?是喝水用的`,还是浇水用的,还是专门留着观赏用的,我们一无所知。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创造出来?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确在凝视着什么。它凝视夜空,它在思考,它的思考夜空为什么会如此的靓丽,会思考为什么会有夜空?这也恰恰表达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一切未知的探索,对一切未知都好奇。集中在一个人头壶上面,把它充分的表达出,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穿越了6000多年,但是依旧是那么的唯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在仰望什么,我们至今还在思考。在现代,我们也需要仰望。因为仰望什么,只能顺从自己的心意,可以仰望一种信念,一种宗教,仰望那遥不可及的地方。人生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仰望,只有仰望,我们才有信念,只有信念我们才有不竭的动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4
舟楫随意地横卧船尾,乘船二人或坐或卧,任舟随波。位于船头三人正是苏轼及两位好友——黄庭坚和佛印,并怡然自乐。这便是大苏泛赤壁的掌故,被细致而完整地雕刻在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之上。
这件精妙绝伦的核舟出自明代手艺人王毅之手。启可观栏的窗,舒展开来的卷,历历可数的.珠,到衣褶之下隐约相比的膝,无不体现手艺人的高超技艺。窗两侧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取自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寥寥文字,令人仿佛真的立于当年苏轼乘坐的游船上,一咏三叹。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政治失意的他常常寄情于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古战场的赤壁矶,派遣苦闷。在船头约友人游水,共赏书画长卷,畅意聊天,是苏轼雅致的体现;在船尾,沏茶与啸呼的舟子,横卧的舟楫,仿佛真能听到的水壶声,是照应“泛赤壁”的主题。
核舟早已不在,而文化艺术永存。核舟成就了《核舟记》,也是《核舟记》成就了核舟。如果不是魏学洢在《核舟记》中入微的描写,这只凝聚精湛手艺与巧妙构思的艺术品也许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核舟记》让它闻名遐迩,以另一种形式留存下来,让几百年后的我们对这颗小小的核舟有着无限的遐想……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5
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跟我们说些什么呢?
近年来,央视出品了系列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综艺节目,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以其诗意的文案、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拉近了国宝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我们与国宝的“对话”。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人头壶
当我们抬头仰望浩瀚的星海,目光跨越千年,与那尊陶俑隔空相望,她抬头与我们仰望同一片星海,思考宇宙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大大的肚子里装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许多在那时困扰着她的问题,于今天有了答案,而现在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在未来某刻也终会得到解答,这是属于历史的魅力。
九千年前的声音是怎样的?“那时风动,此刻心动”——贾湖骨笛
千年前,一只仙鹤死去将翅骨留在了原始部落,人们用它制成骨笛,耳边仿佛响起了群鹤的悲鸣,文明的先声由此响起。直到今天,我们演奏的竹质笛箫,身上都有着它的影子。当两种乐器同时奏响,一场跨时空的音乐会由此完成,从声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稚嫩的音符,一步一步成长,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音乐,这是属于传承的魅力。
“胖妹的.春天”——唐代仕女俑
今天,我们部分人渴望成为人们眼中的“完美人物”,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而在几百年前的大唐,这个“小胖妹”表示有话说:“无需在意他人的眼光,想以胖为美就以胖为美,不用投他人所好成为自己。”这是自由选择的美,也是繁荣的唐朝给予她的底气。几百年后,我们同样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选择成为自己眼中的“完美人物”。
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物自身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演化、文明的传承。世事更迭,故土不在,但精神文明的延续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终点。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6
课堂上,我们看了《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
人头壶,是远古时代最初的仰望。制作于六千至六千五百年前。它是用藤陶做的,这是人类第一次由无到有的实验创造。
它的嘴唇,微微翘起,像儿童纯真的笑容。宽大浑圆的腹,隐喻女性的丰腴身材与生育机能。背后有一个圆形管道,是内注水的`。当水从眼睛流出时,意喻着人孕育的最初痛苦。
它凝望着天空,使人们意识到自身能创造万物的非凡能力,从此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看着国家慢慢变强,对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想象。愿后代人可以让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国,而是一个玄灵大陆!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7
看完之后,被国宝的魅力深深震撼住了。虽然每集只有五分钟,但每集都有“质量保证”,文案精致优美,故事悠远动人。
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跨越了8000年的历史,在短短5分钟内,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
《国宝》中的文案非常精彩,尤其是《青州龙兴寺佛像》片尾的那句话“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成为本季流行的解说词,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别看文案“文绉绉”的,其实《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形式灵活多变,科普也不乏趣味性和观赏性。国宝第三季,结合前两季的优势和补充动画、情节动画、声音塑造等待,让每一件文物都动起来。
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都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萌点”,观众有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沉浸式体验和动态呈现是本季的亮点,堪称金字招牌!
虽然国宝不会说话,但由于它的出现,它的存在仍然让我们震惊,为古人的智慧感到骄傲,那段历史也完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8
仰望天空,6000年过去了。
6000年前,人类文明是怎样的?他们创造了什么?
人头壶——史前文明的象征者,透过它,折射出了千百年前的历史。人类从摆弄泥土开始,在水、土、火的交织中,完成了陶的制作,它们模仿自己的'面孔,捏造成蕴意深长的器具。
人头壶,听名字就是一个人头形状的水壶,但它真的就只是一个人头形状的用来装水的水壶吗?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通过对人头壶的观察,会发现,壶身部分像一个怀孕了的肚子,并且人头部分的嘴巴,眼睛都有开口。不敢想象这样一个水壶怎么用来倒水,所以虽然人头壶的背后有注水孔,但它的用途远不只是用来装水。至于它是用来干嘛的,那要问制造它的先人了,但远隔6000年,我们只能通过对细节的观察来揭开谜底。当然,我一个外行是一窍不通的。
凝望着这个昂着头的人头壶,凝望着这一片天空,我充满好奇,未来是什么样的?宇宙的外面是什么样的?浩瀚星空,究竟隐藏着多少秘密?也许,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曾抬头望天,思考着一些不解的问题。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人面器具外形丑陋,但我觉得这是史前文明的美。如果国宝会说话,你想对它说什么?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9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涵盖书画、元青花、金丝工艺、木工榫卯、瓷器、福船等工艺,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如果说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纪录片的核心任务,那么“跨年特别呈现”在聚焦人类情感、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上做出了更多探索。
瑞鹤图、寒食帖承载了人生命运无常、悲欢交织主题;福船、万历金冠诉说了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心愿;水月观音、朝元图凝聚了天地轮回、万物生息的道理;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寄托了人类和平、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正如主创所说,“作为一部讲述文物的纪录片,我们的.指向并未停留在物,而是也指向时代、指向人。”
这些内容与主题超越了时空,连接古今、贯穿东西,是世人之所感、所想、所愿,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灿烂中国,物华天宝;溯古述今,连贯东西。
泱泱华夏,生生不息;四海之内,命运共同。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10
《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沿袭了“国宝”系列的制作脉络,精选了宋、元、明、清时代的九件国宝级文物,呈现文物工艺、传递历史密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略带灵动俏皮的风格叩开了每一个荧屏背后观众的心房。《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影像的叙事艺术。
其借“国宝”之口讲述,在虚实之间穿梭,突破了历史纪录片枯燥、沉闷的窠臼,这次也不例外。
叙事视点在主、客观之间跳跃,叙述者在全知与角色间切换,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自如跳转,即便是纪录片中的“我”也有不同身份:
它时而是国宝本身;时而是构成的材料;时而又是和文物紧密联系的历史中人……
这些赋予了纪录片灵动的气质。
解说不仅明确了叙述角色,更以对偶、押韵、回环等方式,展现了语言的韵律。
“我,苏麻离青……”不仅是对人称的'明确指示,更以此句作为开端,实现段落间的对偶;又如“一朵莲瓣的绽放,一束卷草的纠葛”、“青花,世界的花花,花花的世界”; 以及“我们的双手除了用来拒绝,还可以拥抱;我们的手指除了用来指责,还可以写诗”等随处可见的修辞手法。
影像也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样的风格——多样的实拍方案、多层的影像叠加、时隐时现的数字技术等开拓了记录的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如果国宝会说话》“跨年特别呈现”中,数字技术没有固守一种方案,反而以多样的手法满足了影像叙事的不同需要。
如《黄花梨夹头榫画案》中,它是朴素的、阐释夹头榫原理的三维动画;《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中又是鲜活的、破次元的二维“小可爱”;《金丝翼善冠》中却是用数字技术还原出来的与金丝翼善冠丝线难分真假的汉字,完美阐释了“低调的奢华”……
这部纪录片灵活的样式不仅与内容主题相得益彰,更令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 11
中华文明从来不存在于想象中,它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瑰丽灿烂的诗词曲赋,存在于数量庞大的文物、优美绝伦的建筑,存在于这片广袤土地上,历代人们留下的难以计数的卓越创造中。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创造每天都在发生。
中华文明也存在于想象中。无数惊心的故事、动人的传说、绚烂的文字、美丽的图景,都散发着非凡的想象力。这些想象力,许多都凝固成了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成为时间的珍宝、文明的礼物留存给了我们。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一件件文物产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最早作为“鉴”的“镜”,在中国文化中有深沉的含义:它可以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
镜本身是观照自身的介质,也可以看成是通向另一时空的入口。通过观照文物的`本来面目,我们可以解读它的由来,通向文物曾经诞生、以及经历过的时空:无论是田园牧歌,还是战火乱离;无论是万里丝路,还是一隅书斋。三星堆青铜立像见证了一次盛大的典礼,青州龙兴寺佛造像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运动,唐代仕女俑曾在一个明媚的午后慵懒梳妆,青花釉里红盖罐把来自远方异域的矿石绽放成中华光芒。它的丰盈、沧桑、质朴、飞扬,每一个独特的品格都标记着它们在文明时空中的印迹,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文明的信息。
作为影像记录和传达者,面对这些文物时,我们常常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美,感受到难以言说的幸福。这些文物,它们的质地、造型、线条、色彩是重要的,因为这些要素,不仅构成了文物,也与我们的影像记录方式有关。但也是不重要的。
因为这些形态,和这些形态构成的形象、知识、经验、态度、明丽和淡雅、开怀与忧伤,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铸入中国人的骨髓——他们,就是我们。
我们希望,以有温度的专业、有态度的知识、有情感的信息、有意思的叙事,回望、重建这些文物的影像,重新传递给中国人。我们在今天的文明时空中,深深感受到浩瀚中国,物华天宝;泱泱华夏,生生不息!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观后感】相关文章: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03-17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范文03-01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观后感(精选19篇)08-01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9篇)08-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5篇)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精选5篇)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用26篇)05-04
《如果国宝会说话》观后感(通用13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