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
暑假里,妈妈陪我在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书,是意大利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四年级男孩儿安利柯以日记的方式,写下了他身边各种感人的小故事,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师长、父母、朋友的爱。《爱的教育》全书共100篇,其中《意外的事件》这篇文章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文章里勇敢的洛佩蒂因救人而受了伤,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果断地用自己娇弱的身躯阻挡了一场灾难,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常言说,疾风知劲草。人的品质往往是在最危险的时刻才能表现出来。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他的心里并没什么崇高与伟大的概念,一切行动背后是善良的人性的闪光。《三字经》里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这是真理。我也将永葆一颗善良的童心,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习洛佩蒂,并不是要我们刻意去见义勇为,而是怀着一颗爱心,时时处处想到他人。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做到互相帮助,应该学会宽恕别人、学会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时虽然是微小的,但它是珍贵的、无私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阅读《爱的教育》,感受爱的力量,践行爱的诺言,在爱的沐浴下快乐成长。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2
肖川先生说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多一点历史的意识,少一点理智的虚妄,这样我们就会对教育的理解当会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即解放,他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3
第一次看到“快乐是一种美德”这句话是在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中,当时心里就莫名的激动。
说起快乐,很多老师会无奈地摇头说:“我不快乐!”是的,社会的竞争、工作的压力、家长的期盼、学生的素质……这一切已经使身为教师的我们身心疲惫。其实,在现实面前,我们往往放大了痛苦,在一点一滴中流失了本属于我们的快乐。
做个快乐的'教师并不难,主动权就在你手中。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事事尽力去做,做到问心无愧;热情真诚地做人,与人友善,给人欢笑,给人快乐;自己给自己营造一个快乐的空间,去放飞心情,去收获快乐。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无愧于你做教师的职业;也只有当你真正快乐了,你才能教出快乐的学生来。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快乐是一种美德,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快乐是心灵的清新剂,它能够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明朗、亮丽、旷达和温暖”。是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整天抱怨的人,我们都会喜欢那些非常阳光、带给我们快乐,能够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柔情的人。“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个快乐的教师吧!快乐不仅是对自己的一种美德,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美德。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坦然面对自己所没有的,在今天我们应当拥有这种美德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快乐的面对每一个相遇的人,把快乐传给每一个与我有缘的人。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4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家庭育儿书。作者卡伦,迈尔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并且,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有四个子女,在教育中人们目前面对的困境,她也曾经历过。为了撰写本书,卡伦采访了约40位专家,他们对不同养育方式都颇有研究。这本书将让我全面了解最有效的教子方式。
在细细研读本书,我获得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建议。从此书中,一方面,我能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能够让我们意识到管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将使我与孩子更好地相处,我将与孩子们建立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看着孩子茁壮成长。充满带着关爱和体贴之心的管教,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会让我们获得满足感并倍受鼓舞。
总体来说,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促使我们与孩子们相互尊重,付出无条件的爱,并且寻找到孩子们行为的原因。此外,我们还能学会一些具体的技巧,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制定行为规范,明确期望的效果,鼓励你的孩子,充分发掘他的潜能。《爱的教育法则》将理论付诸实践,书中的方法能帮助孩子们快乐生活,充满活力,实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就书中所谈及的关爱式管教技巧,我例举一二与大家分享。
本书的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管教:亲子教育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在该部分中,我充分认识了三种教育方式,惩罚,宽容,关爱管教。惩罚教育从古时“黄荆条子出好人”的说法开始沿用至今,但是在不断的运用,实践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这是一种摄于惩罚的表面的控制,其实孩子并没有真正学会自控,也就不会取得进步。于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宽容取代惩罚,用放任取代严格,惩罚变成了溺爱,这同样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作者,在经过探究之后,向我们推荐了关爱管教——注重用家长权威感化孩子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从“爱”开始的,以孩子的收益为目的,以关爱为基础,
读过这个部分,我在思考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怎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成长,让孩子收获。我想爱应该是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唯一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点,习惯性的将孩子们做比较,而我们的孩子,是没有可比性的。爱是包容,我们不仅要爱孩子的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作为成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孩子,可是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他还是个孩子,我们需要容忍他自身存在的这样的或是那样的错误和不足。爱是耐心教育,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成人,最重要的事是帮助孩子成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爱式管教内涵”。在这个部分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为孩子提供鼓励,榜样和积极的关注——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关爱和权威的基础上。
在这一个部分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去控制他,他需要的是你不时的对他进行限制。限制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呢?在关爱的氛围下,限制只有在真正必须时才设定,而且孩子的想法也会被考虑进去。限制是不带惩罚性并且符合孩子的长远发展的。比制定限制更难的坚持,但是坚持不仅仅意味着遵守股则,还意味着提供一个持之以恒的情感氛围,一个给予帮助与爱,友好开放的情感氛围。
最后一个部分是“关爱式管教策略”。在这个部分中,作者对一些详细的关爱式管教技巧进行研究,由此我们也能学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技巧。
在这个部分,使我受益匪浅的一个技巧是“合理运用后果。”这里强调要让孩子清晰的看到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合理关系。自然后果及逻辑后果有一定的意义,他们能够使孩子明白正确的行为会引起正面的后果,而错误的行为将引起负面的后果。他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他的决定很重要。由此,他将学会自我控制,合作,以及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思想。
成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责任,为了孩子,我们都付出乐自己最大的努力。当然,在一切顺利时,这么说说十分简单。有时,我们也会感到疲惫、沮丧或无计可施,因此我们不能成为完美的家长,但我们可以成为为孩子竭尽全力的家长。正如我们教导孩子把每一次错误都当成是改进的机会,我们也应当这么做。每一次运用关爱式的方法管教孩子并取得了成功时,我们将会备受鼓舞。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5
肖川教授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是啊!教育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作为教师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这个道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做法却仍是肤浅。在讲授《四季》这一课,提到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时,有个学生问“老师,一年为什么会有四个季节呢?”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地球的公转啊。”当孩子听到我的答案时,是一脸的迷茫点了点头。看到孩子脸上的表情我不仅反思自己,我的答案对孩子来说是天书,孩子不明白,我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查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对!
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镜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思维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好像和肖川教授谈心,一些教育上的疑难杂症随之蒸发、心理豁然开朗。
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负责的情怀,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我们承载着社会、家长对下一代的希望,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有用的人才。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6
利用闲暇时间,我潜心拜读了肖川教授的著作《教育的力量》。读肖川教授的书,是一种享受,是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还记得刚拿到《教育的力量》一书时,出于习惯,对着封面细细打量:黄底黑字透着庄严与素雅,温情、雅致、精道、犀利的文字如一株水墨荷花悠然盛开于心中,韵味无穷……
最喜欢这种随笔形式的书,每篇文章篇幅不大,但说明问题,容易触动读者的神经,引起共鸣。肖川教授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睿智,读他的随笔是对心灵的一场洗礼。
《教育的力量》一书从“追问教育、教育的方向、成为有思想的教师”等几方面阐述了作者对教育、教学、营造幸福人生等问题的见解。他那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这本书写出了教师的心声、教师的疑惑、教师的无奈和缺憾……它更像一面镜子,读的时候,让人不禁时时对照自己,我是这样做的吗?我做到了吗?……
读了《祝福教师》一文,我为他文中的真情而感动。文章说:“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将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是啊,作为教师的我们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还承载着太多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学生对我们的期待,所以我们更要用百分百的努力去面对他们。在《祝福教师》一文中我还读到了“真诚”。真诚来自哪里?内心。只有来自内心的真诚才能打动人心。诚然,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社会给教师很多的美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托起明天的太阳”“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但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只求付出,不求索取。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和道德修养。过节了,祝福的短信纷至沓来,祝福的字眼比比皆是,而看过太多的文章却独独没有祝福二字,文中那一声祝福已经打动了每位教师。
从《名师不可仿》中我读到的是“思考”。随意仿名师,一不小心就会“东施效颦”。如果能先衡量自己的能力、再仿名师,可能就是仿名师胜名师了。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也就不至于浪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空自苦恼。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活得更有意义,这样才无悔此生。我们应该走在知识的最前线,应该懂得尽可能多一点,这样在面对学生时才会做得更好,才会无愧我心。努力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思想,正如教授所说,终有一天,我们的年华会老去,可我们的思想会在足迹中闪光,并将照亮前行的路。
《教师的成长策略》我读到的是启发;《教育给了我们什么》我读到的是困惑;《一本让我感到羞愧的书》我读到的是无奈……每一篇文章都让我读出一种力量,不管是强大的还是微弱的,都是由内而发的。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在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1.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有思想会使得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使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味,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使我们能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教育百花园中汲取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使自己不再盲从名师,邯郸学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所担负的国家重任,我们要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我庆幸我能够在二中这样一个有着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的地方教书育人,这种教育使我意识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多姿多彩。
2、学会思考。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遐想,有时候我在向他请教,有时候我在与他对话。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是的,我的许多困惑总会在书中找到答案,引领着我在教育思想的境界中遨游。读至酣时,我总是问自己:教育的力量到底来自何处?我们能从教育中汲取到人生的.何种能量?又或者我们自己就是教育本身的最大能力的发挥者?这些问题让我步入了思考的洪流之中,让我在反复阅读之后,使得自己的思想也可以受到间接的熏陶,丰富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的语言中枢、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3.爱是一种能力,让情感教育常驻我心。
透过《教育的力量》,肖川老师诗一般的语言浸润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他人崇高的激励、对美好生活的挚爱,一个充满智慧的导师,一个用情感感召他人的学者形象跃然纸上。人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知、情、意、行相互影响,相互生成,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容易导致疲劳;没有情感的付出,结果自然苍白无力。歌德年轻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们只能认识自已所爱的,爱或激情越强烈越充沛,认识就越深刻越完整。”爱是一种能力,能激励自我去坚定地面对挫折,同样能给人以力量去憧憬美好的未来。是爱发展了情感,而情感在人的生命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教育才备受关注。情感教育是心灵的碰撞和真情的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本原的心灵感觉,去感悟我们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学生的未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商,更取决于他的情商,如:求知动机、理想与抱负、意志的坚定性、兴趣和情绪的稳定性、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欣赏关爱。在这样的情感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才会如沐春风。
4.读书,不会停歇的脚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指挥、理智和道德的典范……”,这种指挥力、理智力、典范力来自哪里?作为教师,读书,就成为了人生路上不能停歇的脚步,完美着这份神圣真理的存在。那么,给自己一个相对较高的目标,怀一份欣然的态度,充满激情地走在人生的路上,用自信和快乐点燃生活的灯,用信念和坚定铸造人生的剑,用自己的希望去扩展学生的希望,给学生一个人生的高度,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人生角度……
从《教育的力量》这本教育专著中,我汲取了精神力量,更感受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教育能量,在读书中追求生命的质量,追求一种完满和无憾。如果不读书,我的思想不会呈现灵感,我更不会在积累沉淀后感到思想的充盈。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种过程很有成就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拥挤与世事的纷繁复杂,掩卷而思,怅然所失的那一刻却聆听到了一种特别的声音——知己的倾诉、知音的交流,更是思想的提升。《教育的力量》让我懂得,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是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教育的力量来自对学生细腻而理智的爱;来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自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热情鼓励;来自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读一本好书犹如品一杯香茗,翻书细读之间美妙的感觉绕着指尖,停在唇边,好不惬意,《教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本书。合上书,闭着眼,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停留在心中。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DD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 篇7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500字!
这本书,我反复阅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因为今年我要撰写市级数学课题《在小学数学领域逐步转化学困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分层探究》,我参考了李镇西老师的《如何善待“后进生”》,教育专家李镇西在此文中独到的观点,让我脑洞大开,受益无穷。
书中提到:转化后进生的前提,是教师本人先“转化”自己。“转化”自己什么呢?换一种儿童的眼光。是的,如果你换一种眼光,准确地说,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看他,你的心情也许会不一样的。你不但会感到这些孩子可怜,而且可敬一一后进生长期坚持听他听不懂的课,他换来的是什么呢?是老师的呵斥,是同学的嘲笑,是家长的打骂一一这就是我们号称“以人为本”的教育给他们的全部“馈赠”。
然而,面对呵斥,嘲笑和打骂,他们从来不气馁,不丧气,不悲观绝望,第二天依然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走进课堂,而且还乐呵呵的,对老师还是有礼貌,对同学依然友好,回到家里照旧叫“爸妈,我回来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你有吗?我所教的班级里曹胤晨和邓佳俊就是这样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我逐步地转化他们,慢慢地他们也喜欢听课了,上学期期末考试,邓佳俊数学成绩竟然上了六十分,曹胤晨同学也进步了不少。《教育的力量》为广大同行献上了一份可供借鉴的行为指导,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8
一本经典之作,读的遍数越多,越能感觉它的意蕴深厚,越能获得无尽的启迪。远到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卢梭的《爱弥儿》,叶圣陶先生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近到新一代教育专家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享受与幸福》,肖川的《教育的力量》,无不是越读越有滋味,越读越感觉给自己的教育教学插上了羽翼。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力量》已经反复读了几遍,其中很多篇目都给我眼下的教育教学以有力的指导,成为了我教育教学实验的动力。我也从肖川教授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一文中更加明确了为什么要指导学生质疑和赏析,从而更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其首要特征。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现实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并未真正卷入到学习过程之中,从而使学习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缺乏深厚的精神生活的背景和氛围。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敢放手,课堂控制过度,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正是基于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才坚定地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放开手来,把课堂放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思考,去表达,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造就一代会自主学习之人。
尽管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是那么不易,那么辛苦,但看到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欣赏,进而学会了多元化地理解文章,养成了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的习惯,那点辛苦早飞到了九霄云外,留下的满是无以言表的幸福和成就感。比如学生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就质疑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中华为什么不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中国公民被洋人的汽车轧死后,中国巡警不敢为中国人撑腰,群众也是敢怒不敢言外,还有哪些方面能表现中华不振?而这些问题课文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现代中国的孩子来说也实在不好理解。这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有关书籍,去上网查找资料,也就是请学生去自主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一方面比教师的`讲解有更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自主学习,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了解了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而为周恩来总理能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的一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肖川教授指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品质。当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进而激发起自己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正是我们当老师的所期待的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造就自主发展之人,这是肖川教授《教育的力量》带给我教育教学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9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名叫《爱的教育》。实际上,它是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讲述的是安利柯自己与身边的人发生的故事。书里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核心爱。
书中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故事。安利柯的'同学安东尼奥到安利柯的家里来找他玩。安东尼奥的父亲是一位石匠。安东尼奥和安利柯坐在餐厅里吃面包和点心的时候,安东尼奥衣服上的石灰把椅背弄脏了。安利柯想伸手去擦,但安利柯的父亲用眼神制止了安利柯。事后,父亲对安利柯说:安东尼奥穿的是他父亲的衣服,而他父亲的衣服是劳动时沾上的泥灰,劳动时沾上的东西并不脏。劳动是光荣的!
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父亲教育的不就是爱吗?劳动时沾上的东西并不脏,劳动是光荣的!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劳动的人才是神圣的。难道不是这样吗?劳动的人们辛苦的工作,换来的是大家的便利。他们是光荣的!
带病上课的老师;替父亲抄写的孩子;勇于承担错误的卡洛斐这些书中的人物做的事情不都是爱的表现吗?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将变成黑夜。让我们为人间注入一些爱,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0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著——《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1
反复研读郭思乐教授的大作《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深深感受到郭教授文理兼通的学问境界。
文章意在阐释生本教育的本质,一直站在为万千受师本本本考本教育之苦的学生谋幸福的最前沿的郭教授又一次把博大的生本教育思想化为振聋发聩的福音书传播给中国教育界。开篇即指出教育的真谛是一定要“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多么深刻!读者依稀看到一条真理的历史长河,自东方的.老子、西方的卢梭处缓缓而来,正是由于郭教授的执着与努力,才使得这个人人能读懂,却鲜有教育者践行的道理终于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巨大浪潮,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生本教育实验课堂里孩子们神采飞扬的脸庞正是那些美丽的浪花。
记得郭老师在《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讲到,“教育面对的是人,他承载着人类几百万年的基因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可以创造大量的高科技的物质,我们却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虽然,我们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可能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是教师。
“我们的涉及生命高级活动的教育知识,却停留在研究者的意识和被研究者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一直忽略在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广大的机能领域,而正是这样的领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发生和形成,以及结果。”郭老师让我们去意识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不是忽视他的存在,而是倍加重视和呵护。面对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我们该怎么做呢?
相信机能,相信人的本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依靠生命,激扬生命,而不是模拟生命,控制生命。所以,让我们一起向大自然寻找力量吧!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2
看了一篇题为《教师是教育创新最大的阻碍力量》的文章,顺手转发到朋友圈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老师的回复都觉得这个人说话以偏概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这个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外的群体都觉得我转发这样的文章,真是大胆。
对我个人而言,很不喜欢这样贴标签的方式,把教师这个群体归结于阻碍教育创新的最大力量,我也觉得非常不妥。但是转念一想,作为教师,或者说,教师要表达的教育观念应该引领时代,而不是紧跟在时代之后。我希望自己不要成为创新的阻力,所以发文自勉。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在中国开始涌现,可是整个电影界的形势复杂,很多人都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以免控制不了局面。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接着《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一系列的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的窠臼,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新的思想文化、新的领域,老师到底是应该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这好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既然无法回避,那我们就坦然面对。教师,是教育最大的'变量。在这个社会环境没有办法左右的时候,改变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周围的人,给周围一丝微微的光,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在我决定做小学教师的时候,有一篇文章起到了很大作用,这就是巴蜀小学的建校宣言:
教育有成功的一天吗?直接了当地说,不会有。
假使你只有空间观念,那么,教育有可以成功的一天。
假使你在空间观念里承加了时间观念,那么,教育永不会成功。时代潮流在不停地前进,教育怎能停留在时代的后面?文化思想在不停地扩展,教育怎能停留在文化的后面?教育是时代上继往开来的事业,他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他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在未来的时日中,他决没有止境。(文章很长,大家可以在网上搜索)
我常读这篇文章,每每感叹于先辈的勇气和力量,巴蜀因为地理上的关系,在教育没有长足进步的我国里,不能站在最前线上。人才的缺乏,足以阻碍进行。因袭的思想,足以影响前途。 个个教师都是儿童的导师。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力量,我们何愁自己不进步,教育不进步呢?最后也用《宣言》的话语来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决以最大的努力,期获最大的效果。敬请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助力。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成为教育创新最大的推动力!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3
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带着一份闲适和虔诚,我再次潜心研读了肖川先生的教育专着——《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这本书中,肖川老师有一句话,使我感受颇深,肖川老师提到“教育即解放,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后,我有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想想在平常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自己的有些做法,我深感做为人师的不称职。为了让班级的纪律安静,以自己的意志强制学生不要乱说话;为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些问题曾经让学生无数次机械记忆;在有时的课堂上,为了加快课程进度,强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几岁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开朗、思维敏捷,可塑性极强的时候。当学生乱说话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老师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不够;当学生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错误的时候,身为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不适合学生;当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思维不敏捷的时候,老师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试着引领学生探索新知;与学生平等对话、自由的交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在公开、平等、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4
闲暇之余,拜读了肖川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教育的力量》是肖川老师的一本随笔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随笔就在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但我却要说,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会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的确,读肖川老师的随笔是一种享受,一种教育的享受。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像是与老朋友娓娓交谈,那么亲近、真切、理解,因为有了朋友的理解,工作中的辛苦与劳累感觉是那么值得,幸福感与成就感就会萦绕心头,努力学习、追求上进自然也成为我的一种愿望。
他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写道:"遇到问题现在很多的人只会想一想,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作为教师的我们,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作为教师,如果没有向学之心,即使再高明的专家,恐怕也不能对其起到引领的作用,"我们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按着马的头让它饮水".自我反思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理论支撑的,高度自觉的对自己实践的回顾与审思--这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自我反思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至于同伴互助,是一种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和真诚分享。
作为教师,教育探索并不一定要有研究课题,如果你真是为了提高自己,为了更好地胜任你的工作,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因为外在功利的诱惑,那么,只要你愿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进行。它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
这本书其中一篇还讲到"微笑是一种力量".肖川老师说"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个精灵,它产生于刹那之间,却可以定格成为永恒。它不会因为你富甲一方而需要他,也不会因为你一贫如洗而不能拥有它。它如夏花灿烂,如春风温暖,它是清冽的甘泉,是心灵的阳光。它,就是微笑。确实,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沟通彼此的心灵,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能受人心情舒畅,振奋精神。"
有那么一件事曾深深地触动过我的心灵。有一天,我刚进教室,看到一个生病请假的孩子来上学,当时随口问他:今天来上学了?可是我发觉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却看着我,并笑着说:许老师,你笑了。尽管,我对她笑笑后继续上课,但是,此后我一直都在想着这句话,也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一个女孩,成绩一直不是很好,她自己和老师好像都不对她抱有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孩子的成绩慢慢好了,还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了。走的时候,她走到自己的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老师,谢谢你的两次微笑。老师当时莫名其妙,什么两次微笑?女孩说,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你对我笑了两次,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对自己有了信心。这个老师仔细回忆了一下,想起来了,那天确实笑了两次,一次是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从教室门口走过,于是,笑了,还有一次是看到校长站在办公室门口,为了给校长好的印象,对女孩笑了,可是就是这两次微笑,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想起那个故事,再想想我的学生那节课的表现,我真正地感悟到了微笑的力量。这也是因此在期末的总结上,说起下个学期的改进目标时,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希望让学生看到的是老师开心和微笑的面容。我想,尽管以前对学生因为期待而产生的急躁是因为对学生的关心,可是,以一种快乐的心情上每一节课应该更能让学生找到自信和学习的乐趣,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希望看到一个面带愁容、怒容的老师。正如肖川老师说的,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当您离开教室的时候,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人们常说:读好书,好比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以说,读完肖川《教育的力量》,我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一直缠绕心中挥之不去的雾霾已然无影无踪。这本书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有思想的好老师,运用教师的智慧去启发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永远充满希望和自信。在对待孩子们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有超强的责任心与耐心,认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引领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引领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生活充满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的心灵荡漾在博大、深邃、光明、温暖的思想之中。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15
暑假里我认真读了宋洪昌撰写的《教育的力量》一书,使我得到了心灵的震撼。原来身为人师的我,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走入了一些误区。整个暑假,我在反反复复的研究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然后认真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还说:“巧言令色,鲜仁矣。”这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老师必须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人们都追求言语的说服力,但我们一线的教师始终不比那铜牙铁齿的辩客,思想品德教育更应当追求。但一个人的言语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仅要看这些话里包含了多少真理,还要看教师自身的行动。言行一致,一言重于九鼎;言行不一,话再动听,我们的小学生也不会记得,真正的充耳不闻,更不用说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言与行相比,更要重于行,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以身育人,德育养德。
一、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易怒,不懂得尊重孩子。
二、重“堵“不重“疏”和“引”。命令太多,却不懂得艺术。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耐人寻味———“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拿起一把尖锐锋利的剪刀在玩,母亲一看,大吃一惊,生怕孩子一不小心伤着自己,她命令孩子放下剪刀,可是孩子怎么也不肯。于是她急中生智,想起孩子爱吃苹果,便急忙给孩子拿来一个苹果。孩子一见,便放下剪刀,伸手去拿苹果。就这样,母亲用一个苹果“换”回了孩子手中的剪刀。”我很佩服这位母亲的机智,由此也深受启发。比如自己以前硬性要求孩子少看电视,却忽视了给孩子“换”件有意义的事。
三、太看重孩子的考试结果,却忽略了成长过程的美丽。有时候,孩子成绩不理想,就失望、焦灼、发脾气,终止孩子看电视的权利。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很不理智的,这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孩子的未来可以在我们的潜移默化中铺就。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必须每天接受大多数同龄孩子所接受的生活信息。比如看动画、玩球、游戏等。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干涉,而要引导有方。
四、进行“听话式”的教育,很少尊重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总是刻意追求孩子是否听话,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势必会压制孩子探索的欲望,压制孩子的`求异思维,压制孩子的创新意识萌芽,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人,没有独立意识,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个性,也就意味着缺乏缺乏创造,意味着思维会了无生气。所以应该“解放孩子的大脑和双手,给孩子流出空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和创造。”
五、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恨铁不成钢。这种心理会更多地埋没孩子的优点,无限放大孩子的缺点,这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非常不利的。正如书中所说“孩子没有自信,如同一个人的了软骨病,是难以站立起来的”。孩子的一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事情,会遇到无数的困难、挫折乃至失败。因此,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就很难正确的应付。一个人的成功,既要靠能力,又要靠机遇,无论是发展能力还是抓住机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所以要从多角度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去赏识孩子,帮孩子高高树立起自信的风帆。
作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并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家庭教育需要智慧,需要艺术,这是《教育的力量》给我最大的启示。
【教育的力量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书的力量心得范文02-21
关于《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07-13
《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1000字11-28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2-31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通用09-15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1-14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11-14
《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通用20篇)02-02
《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