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20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家讲坛观后感 1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百家讲坛观后感 2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百家讲坛。讲的是画家徐悲鸿与蒋兆和,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四集《画坛伯乐》。蒋兆和是一位画家,祖籍湖北麻城,生于四川泸州;原名万绥,1904年生,自幼家贫。通过努力后成为现代人物画大师。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添加了西洋画的手法使画出来的画栩栩如生,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1920年,蒋兆和来到上海,他为一家公司画广告。后来他认识大画家徐悲鸿。蒋兆和像徐悲鸿学画画。通过徐悲鸿的.教导,蒋兆和渐渐地离去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把西画与中国画融合起来。蒋兆和与徐悲鸿创建了“徐蒋体系”,成为一代大师。
百家讲坛中谈到他画画的画经常是用人模,也就是一个人站在那里,做出动作,画家去画。这样的画虽然十分好看,但是看这种画看多了会觉得比较呆板,没有创新。徐悲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面的“三荐黄胄”。
看了这期百家讲坛我学到了许多:做事要有上进心,要向别人学习,要不耻下问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不要循规蹈矩,总走一条路。
百家讲坛观后感 3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 4
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百家讲坛》,今天听的是喻大华教授评说《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当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后,地方上发生了一场罕见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后来各级官员向天求雨,大到极致的官员也没有用,无奈皇上只好亲自向天祈雨还是没用。实在没有办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于是嘉庆想到了洪亮吉,在他亲自含泪写完诏书(相当于自我检讨,嘉庆觉得委屈所以流泪)后,一场大雨倾盆而下。
这是迷信吗?应该说不是,因为从老百姓到当官的祈雨应该是过了很久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也许本来就是到了该降雨的时候,再者嘉庆本身就有点心虚,如果说他对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会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他作为一国之君能够自我检讨非常不容易,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直到这场大旱让他把这份内疚显露无遗。
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牵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也会让自己倍受折磨,当自己无法逾越自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恐惧,于是就会用一些行为救赎自己。于是人的信仰便产生了,不断的用一些行为来救赎,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了这种种的.自我约束,内心没有一种道德的天平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全靠着所谓的法律法规来制约,约称“树无皮则无命,人无脸则无敌”,那么,后果无法想象,而一个人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活着还有意义吗?
百家讲坛观后感 5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飞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 6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讲坛观后感 7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正在解读《弟子规》的百家讲坛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在咬字、吐字快慢、轻重方面的礼仪,以及不关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这个道理。
咬字、吐字都要清晰,不能模模糊糊地让人听不清楚。说话时要缓慢一点,不能急匆匆地说话,说话时也不能很重,音量要适当。而我们有时候十分匆忙,便急匆匆地说话,这样也不会说得很清晰,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如果说话不清楚,既会让人听错,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还会闹出来许多笑话。对于《弟子规》不关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这个道理,钱文忠教授认为这个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还是要学会去关心他人,这是一个美德。
吐字不清就会闹出笑话,其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叫侯思正,他说话一点都不讲究,咬字不清,吐字不重。有一次,他审问武则天的一个忠臣,叫魏元忠。可是,他吐字不清,说的'话魏元忠都听不懂。他旁边的一个人就给武则天说了,武则天哭笑不得。而相反,一个名叫裴楷的人,就吐字清晰。后来,皇帝把他召到宫里来执读。他一开始读,便左右瞩目,听者不倦。这样,就会得到许多人的赞扬。而侯思正,只会一直闹笑话,也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我们当然就应该学习裴楷了。
这次讲解的全都是在说话中一些十分细小的细节,而这种细节就会定格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百家讲坛观后感 8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 9
从去年1月开始,我就看了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这个栏目。
我喜欢历史,看历史剧,读历史书。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但自从看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以后,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发现历史有这么多的需要了解知识和秘密。
我看的有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隋丽娟的《正说慈禧》、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阎崇年《清十二帝》、纪连海的《清二十四臣》、孙立群的《吕不韦》、蒙曼的'《武则天》等一系列的节目。
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知道了三国时候的曹操奸雄形象,史记当中的司马迁为什么会忍辱负重的继续写史记,雄才大略汉武帝的形象,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形象和什么是历史探佚、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怎样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坐,武则天的谋略、狠毒和智慧过人,慈禧的垂帘听政、历史上的和坤等等。
看到了历史长河的血雨腥风、政权更迭、风云人物、有作为的皇帝。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给我们很多的经验教训,历史人物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历史是一部厚重的书,也是一面古镜。它给了我们历史文化和丰富内涵。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的历史画卷!历史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众观历史的来龙去脉,我觉得现在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生活。
百家讲坛观后感 10
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百家讲坛观后感 11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12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百家讲坛观后感 13
今日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以往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以往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十分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齐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必须是听错了,仅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之后,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忙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 14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
通过这次观看,我明白了有三种语言不能说:第一种是奸诈取巧的语言;第二种是下流肮脏的话;第三种是无赖粗俗的话。说这种话的人终究也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有一些花言巧语使自己受益的人很多,这些人总是为了一点荣誉,为了一点名利来欺骗他人,他们就像口有蜜、腹有剑一样。脏话我们不要去说,也不要去学,这样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对于说奸诈取巧的语言的人,钱文忠教授用了两个词来总结了一下:一个是溜须拍马,一个是口蜜腹剑。其中溜须拍马虽然是一个词语,但是它是两件事。一件是溜须,一件是拍马。其中的溜须的典故是古代有一个人,叫做寇准,他有一个学生叫丁谓,有一天,他们一块儿吃饭。寇准在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一粒米掉到了胡须上,丁谓看见了,连忙上前把这粒米拿掉,并用手捋了一下他的`胡须。这就是溜须的典故。老师的胡须上有一粒米,你只用把米拿掉就行,怎么还捋老师的胡须?丁谓用这种方法来得到老师的重视,是不可取的。我们都不要这样做。
我明白了哪种话不能说,以后一定不要说。
百家讲坛观后感 15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与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与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与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与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 16
近几年,历史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打开电视是循环播放的百家讲坛以及各种历史揭秘节目。走进书店,又是满满的各朝"那些事儿"和一本书读懂各代史。
在百家讲坛刚刚兴起的那几年,不得不承认,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讲师,像是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等。他们属于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对自己的学术范畴有着深入的研究。例如刘心武,作为在当代红学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学者,通过对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进行综合,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将复杂的红学内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大众,一时引发了再读红楼梦的热潮,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
而到现在,百家讲坛的讲师越来越多,讲述内容越来越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学者,都试图通过这一平台来成名成功。上百家讲坛,然后出书,巡讲,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过节目,总有人会买账。而就他们本身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并不过硬,在讲述历史时,更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对观众产生误导。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出发点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节目,结果难免适得其反。
同样的还有如今泛滥成灾的历史书。假期去书店,走到历史书的一架,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速食"类书,像什么"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一本书读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没在它们之中。当然不排除有些书确实不错,这种类型也确实迎合了当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细想想,几千年的历史,岂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能够叙述完全的?这样
的文化泛滥,只会给人们造成越来越多的错误引导。
我面对前辈们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对如今这看似红火的历史热,却有一丝担忧。很多历史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已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快餐历史再发展下去,会不会越来越没有人愿意投身历史研究?会不会在大众看来,历史学是个多余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纯属吃饱了撑的?细思恐极。
百家讲坛观后感 17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 1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 19
《百家讲坛》这一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以其丰富的知识内容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启迪者,架起了专家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观看《百家讲坛》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其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易中天教授讲解的三国故事。易教授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三国历史变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通过他的讲解,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易教授指出,曹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奸雄,而是一个极具智慧和谋略的政治家。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以往对曹操的刻板印象,也让我更加明白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此外,易教授在讲解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使得整个讲解过程既富有知识性又充满趣味性。这些小故事不仅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我开始主动阅读相关书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更全面地掌握这段历史。
通过这次观看《百家讲坛》,我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历史不仅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衰败,更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积累。
百家讲坛观后感 20
《百家讲坛》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殿堂。在观看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许多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近一期《百家讲坛》中,钱文忠教授关于《三字经》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简洁明了、朗朗上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钱教授从《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讲起,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后天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他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讲解方式,让我深刻理解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在钱教授的讲解中,我还听到了许多关于古代教育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去经历。同时,我也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过程。正如《三字经》所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此外,《百家讲坛》还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古代诗词到现代文学、从历史文化到现代科技、从哲学思想到艺术美学……《百家讲坛》以其广泛的选材和深刻的讲解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我深感自己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和使命,将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百家讲坛》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栏目。它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启发了我的心灵,更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我将继续关注这一栏目,并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百家讲坛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观后感10-01
《百家讲坛》观后感09-26
百家讲坛观后感01-10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0-19
百家讲坛 苏轼03-26
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2-02
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2-12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03-12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范文06-27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