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之书》读后感

时间:2023-11-13 15:49:58 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山河之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河之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河之书》读后感

《山河之书》读后感1

  我从未感到过心脏与祖国这1045万平方公里土地靠得如此之近,似乎连搏动的频率都要趋于相同。我将鼻尖凑近土壤,努力寻得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没落,变迁与永恒。

  中华大地啊,这片生养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光辉,慈祥的土地,终究将她最美丽无瑕的一面,以文字的形式留存在这本《山河之书》中。

  通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似乎在梦中穿越百年,跨越千里。而时间和空间则在霎时变成了一个个具象化的孤零零的数字。

  我迎着风沙,内心不断告诉自己:再快一点,再快一点。终于,终于!我在日落前步履趔趄地赶到斯坦因的车队面前,张开双臂挡在他们面前。一旁是余秋雨先生在同斯坦因辩论,我听着余秋雨先生声嘶力竭,激情四射的.辩论,心也随之沉沉浮浮。我知道余秋雨先生或许会成功说服斯坦因,可是这批文物最终能被放在哪儿呢?我的泪自眼角留下,顺着脸颊落在沙上,湿濡了一小片沙地,才惊觉泪意沾裳。如预想中一样,我和余秋雨先生默默地退至一旁,看着斯坦因的车队拉着二十九个大木箱缓缓西行,直至同落日余晖一起消失在天的尽头,我们一起跪倒在沙漠里嚎啕大哭。哭声,像两匹受伤的狼在黑夜里嗥叫。

  我要日日夜夜地守在著名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的门口,直至看到一个拖着长长辫子的中年男人,从口袋中窸窸窣窣地掏出五元钱,之后我要一把拉住他,拉住这位即将跳水自尽的汉族大学者,告诉他:中华民族会站起来的,只要你想要做出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一切都还不算晚。他却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冲我摇了摇头,又摆了摆手。我怔怔地一路尾随着他,又看着他扑通一声纵身入水,没有挣扎,没有言语,有的只是湖面上一圈一圈的涟漪。我知道他是属于古典时代的人,他变不了,也不想变。正如我明明知道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却又偏偏伸出手一把抓住这个名叫王国维的大学者。

  我站在山西前往西部地区的出省必经之路的路口。看着一个个如花一般的姑娘,泪水涟涟地拉着她们的丈夫。一边哭一边唱着《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哥到大门口……”令我内心极度震撼的却是谁能想到在这群朴实黝黑的山西农民中,将会诞生一个或是几个甚至是一群在全国范围内都能排得上号的富商。山西商人,因为他们讲究信誉,严于管理等等宝贵的经商理念,使得山西在十九世纪以来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最富有的省份。这无疑是令我感到极为吃惊的。因为士农工商的传统理念,让商人的社会地位自古以来就不受人们重视甚至是遭到唾弃。在几百年的时间内,竟然没有一个文人用笔系统性地记录下山西商人的故事。幸好幸好,余秋雨先生用他的笔触向世人介绍了晋商这个群体,山西这片土地。

  这样的故事无疑还有很多都记录在《山河之书》中,它们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中华大地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了解了她背后许多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故事。暑假阅《山河之书》,可谓不虚度也!

《山河之书》读后感2

  茫茫山河中,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根,一个栖息地,那是故乡。

  从一般意义上讲,故乡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是你户口本上写着的地方,是有年少回忆的地方。我生在广州,在广州长大,由此看来,好像广州便是我的故乡。不仅仅如此,我不会湖南方言,不曾融入过湖湘文化,去那岳麓书院,看那爱晚亭。而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同时也是一方文化对于人的记号,这些我都没有。

  可广州呢?在那里触之可及的只是表层化,物质化,肤浅化的碎片文化,以及喧嚣于上的物质。在那里没有对灵魂的追问,没有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探寻,每个人过得庸庸碌碌,不曾探寻过文化,也不曾对中华文化的去处有过丝毫的追寻。对于广州我只是一个过客,一个来去匆匆的游子罢了,对这片土地来说是陌生的,是暂驻的。

  我要找的故乡,应该是精神故乡,或者文化故乡。文化对于人的塑造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我要追寻那些文化,去见一见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的状况,原始文化与封建文化碰撞的激烈,那些古文明,黄河流域的朴素富有生命力以及长江流域的精致。文化故乡是你一生追寻的地方,是你灵魂的居所,纵使他只是一片荒远闭塞的边远之地,但是只要踏上便会有血脉相融的熟悉感。

  这些是在余秋雨先生的书里的。直到我知晓了先生的“大散文”,我才对中华文化有过深刻的思考,在如今这个物质代替一切精神空虚已经极其普遍的时代,我们的空虚只能依靠文化来填充,才能体现现代精神的价值,形成了大散文,具有一股力量不同于寻常的散文,那是对如今文人日渐堕落的痛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追问,对于如今世俗化、物质化的愤怒。先生的彷徨是对如今文人命运的彷徨,先生的呐喊,是对中华文化如此的呐喊。

  那是一本山河之书,一本血脉之书,那是中华母亲的血脉,中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那边远的苗寨里的对于自己祖先的深刻记忆,还是侗族人民动听的歌声所折射的`文化荼毒以及对原生态文化的疏远,又或是的是那飘摇在风雨中数百年的藏书阁——天一阁,里面的书都是对中华文化的追忆。

  我们需要一个文化故乡,记录着我们文化的起点以及我们该拥有的厚度,在如今这个文化人已经不具有文化特性的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日渐斑驳,杂碎的年代,文化传承就愈发显得重要珍贵。

  就像《诗经》那样以诗为经,这不仅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物质的高度并不能决定文化的高度,在千年之前,生产工具极端落后的时代,劳动人民依旧能够用最朴素的语言写成诗经。而这种精神高度却是如今的我们依旧难以企及的。

  我们与古人相差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还有精神高度。对于自己灵魂的追问,当你面对那些千年数千年以前的遗迹的时候,你会发现在时间的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这一点古人早就发现了,让我们却渐渐忘记了。在物质力量愈来愈强的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征服,是支配,但形形色色的欲望已经冲洗掉了文化的时候,我们的文化基座何在,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这是我们的文化山河。

《山河之书》读后感3

  读罢《山河之书》,每次闭上双眼,总有一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他或行走于茫茫大漠,亦或是流连于淳朴苗寨。从南向北,由山川到湖泊,他的足迹遍布山河之间。在旅途路上,总有人问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关系如何?”他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他,就是余秋雨。在《山河之书》这本散文集里,他领着我探寻古迹,问道山河,纵览古今。这些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瑰宝,在他的足下、笔尖,以其独特的文化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蕴绽放出绚烂光芒。这是历史的写照,是中华文化的凝集,是民族的自豪。

  山河为书,细读,方能品其滋味。别样面孔更令人心醉。

  在都江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水坝,亦或是浩荡急流,巍巍青山。我看到的还有那站在江心岗亭前的伟大身影,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千年不变。这是一个民族拜水、问道的大智慧。在西域喀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茫茫大漠,亦或是匆匆商旅。极目远眺,我似乎看到了在旷野大风、霜雪千里中默默远行的张骞,看到了在驼铃沙海、枯枝夕阳中,一场场古代世博会、交易会、嘉年华,不断地在此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此交融,文化又从这里走向世界。在莫高窟,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被铺排的大大方方、明明净净的大漠天地,横卧山底的一湾清泉,亦或是精妙绝伦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我看到的是历史的更迭,艺术的兴盛,文化的辉煌……

  跟随余秋雨走入书中,以山河为媒,一个个似乎遥远的人物,陌生的民族,都在向我走近。

  我看到康熙皇帝围猎时的矫健身姿,勃发生气,他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汉族传统文化的谦逊。如此的身体强键和精神强健又对比中国历史上那些病恹恹的皇帝,怎能不令人称赞?又有多少自认是民族正统的皇帝要自惭形秽。我看到西江苗寨的苗族女孩嫣然一笑,说:“我们是蚩尤的后代。”那份平静,却使我惊心动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改变了横亘于全部历史文本之间的胜败逻辑。我看到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难言的孤独彻底去了人生的喧闹,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历经辉煌和凄苦后真正走向成熟,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由此奏响。

  《山河之书》告诉我,路就是书,山河就是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唯一的见证者,只有山河。山河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上,无声地向世人讲述。山河常在,然世人知她惜她者甚少。孰不知,那一沙一石,一砖一树正是他们苦苦追寻的,中华文明最好的诠释。

《山河之书》读后感4

  余秋雨先生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山水风古迹,更加人道主义,更加深刻、透彻。《都江堰》中,作者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要伟大得多,长城是雄伟的,但更多的是排场,背后是让人惊悸的残暴。而都江堰是质朴的,它造福千年,永久地滋润和灌溉了中华民族。“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作者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掩盖历史的创痛和丑恶,指出了长城背后的残暴,而肯定了都江堰的实用与贡献。

  从文章的题目中便可见一斑。譬如“《莫高窟》、《都江堰》、《三峡》”等,众所周知,这些著名景点作为一种人文构建,既可以使人从视觉的角度来感受其宏伟、高大之美,也可以使人从文化的角度来感受到洪厚、庄严之美。这些人文景观以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实用性为世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是一种奔腾的力量。他们可因其“大”而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余秋雨的散文是情与景的交融,灵与肉的碰撞,而使得艺术审美者在体味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的同时,也会明显的受到他思想的浸润与牵制,你会一起和他感同身受到好与恶、荣与辱,血与泪的情感宣泄,这是一种共鸣现象,这期间除了倾听到作者的痛苦,激荡、欣喜的心声之外,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荡感。而这些情感的波动也正源于对崇高的体验。这是美的升华。

  在《道士塔》中,我们一方面为道士王圆篆因愚昧和贪婪而使莫高窟中的经文、锦帛流失海外而对其切齿。一方面又因清朝官吏只注重贪图个人享受而对莫高窟不管不顾、听之任知,而对其痛恨有加。直面历史百感交集,然而在痛定思痛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被空前强化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以至于使艺术的审美者脸红心跳、热血沸腾,这时在其意识形态当中个人的得失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升腾了民族大义、民族气节。

【《山河之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山河之书》读后感范文07-05

山河之书读后感-读后感08-15

《山河之书》读后感(精选5篇)07-07

气壮山河01-29

山河的歌词07-25

《与微之书》教案精选06-13

亲情之书作文11-24

山河令语录09-28

哭泣的山河散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