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

时间:2024-04-04 09:50:25 感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避免会忘记,不如写篇感悟的文章,记录下来吧。为了让大家在写感悟的时候更加简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1

  童秉纲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开设讲座,题为“漫谈研究生教育与人生感悟”。讲完后他发现,有的学生们对他讲的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做人等“这些老东西”似乎很难听进去。

  “紧接着,是一位光学专家讲如何创业。学生们好像都特别有兴趣。”童秉纲为自己的这个“意外”发现笑言,“也许真是时代不同了。”

  对于童秉纲而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都有一个看似平凡的追求:永远要在同龄人中具有竞争力。而这句话,也许可以用来作为他在85岁高龄仍未退休的最好诠释。

  一、25岁登上大学讲台童秉纲1927年出生于江苏张家港,11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当时他最小的弟弟刚出生不久。抚养五个孩子长大成人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一人肩上。看到一家人生活非常艰苦,邻居都来劝母亲,说可以把年龄稍长的童秉纲和他大哥送去当学徒,也好早日做事挣钱,支撑起这个家。“可是我母亲咬紧牙关,坚决不同意,无论如何都要送我们上学。”童秉纲对母亲的坚韧充满敬佩和感激。

  家境贫寒,却又赶上国难当头。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童秉纲的家乡很快沦陷。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都在抗战烽火中度过。幸运的是,学业并没有因战争中断。

  童秉纲高中毕业时,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抗战期间撤往内地的各所大学也逐渐回迁开始招生。1946年,童秉纲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

  待到1950年大学毕业时,学校已改名为南京大学,童秉纲和他的同学们则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实行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

  与人们熟知的研究生入学方式不同,童秉纲是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的。当年,作为国家指定向前苏联学习先进教育模式的专门院校,哈工大急需人才投身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念研究生第二年时,就让我们出来讲课。”25岁的童秉纲登上了大学讲台,并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代主任。“那时百废待兴,教学是第一位的。”童秉纲知道,学校给予他的这份信任,其实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童秉纲没有意料到,他会因为年轻气盛,换来此后长达12年的人生逆境。

  “人生在世,总要做点事,总要有点价值吧。”身处逆境,童秉纲却不曾消沉,仍然能够专心做事。“靠边站”的几年中,他集中精力主编了一本《理论力学》讲义(哈工大理论教研室编),并在1961年被选为试用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后来成为极富“生命力”的经典教材,以它为蓝本的修订版,至今已第七版,年发行量达20万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二、让学子享受知识的乐趣完成《理论力学》教材的整理出版工作后,童秉纲受邀调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随即担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协助系主任钱学森和室主任林同骥安排落实专业教学计划。

  当时,恰逢中科大第一届学生入学三年,正要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中科大倾注了极大心血的钱学森找到童秉纲,说他感觉这批学生基础还不够扎实,准备在学制中增加一个学期,补补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并请童秉纲主持力学补课工作。“这个任务执行起来会很难。”在刚到中科大的童秉纲看来,这相当于“炒夹生饭”,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讲深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听不懂;讲浅了,也会有同学觉得没收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任何学科和研究中,都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教授力学也不能光靠书本,而要让学生搞清楚方法论。”他认为应当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灵活掌握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去死背公式。

  童秉纲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收到了成效。那届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力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有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童秉纲上课时的笔记。“我在那个时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中。”从研究生毕业算起,童秉纲将汗水全部挥洒在三尺讲台上,为国家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急需人才。

  三、“不顾一切往前走”

  然而,教书先生的安定日子没过几年,因为一些原因,童秉纲不得不离开挚爱的讲台。

  直到1972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童秉纲的日子才稍有好转。童秉纲被派去沈阳一个航空工厂的设计科,协助他们从事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那是我科研工作的开始,已经45岁了。”没有消极和萎靡不振,他把过往的苦难抛诸脑后,全身心地去完成研究任务。

  童秉纲还记得,沈阳的工厂刚引进一台计算机,他只能安排在后半夜去上机,由于该设备运行非常不稳定,一不小心几个小时的运算数据就全毁了,因此他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后半夜都不能睡觉。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造成他新陈代谢失调,走路头重脚轻,而他心里想的是要做完事才能走。就这样,童秉纲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后来不断有各种研究项目请他参与。

  四、“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倾心科研的同时,童秉纲一直未曾离开他挚爱的讲台。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童秉纲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一直为学子们授课到70岁。此后,他不时开设讲座,为学生授业、解惑。

  如今,童秉纲对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假如现在让我教理论力学,我肯定比以前教得更好。”在他看来,科研和教学能够互相促进,“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研究过程,我能把很多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东西贯穿在教学中。”

  “你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在童秉纲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那些跟课本不一样的知识。

  教育是童秉纲一生热爱的事业,现在尽管已经很少登上讲台,但他对教育的思考从未停止过。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2

  1952年,研究生还未毕业的童秉纲开始在苏联专家克雷洛夫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他担任教研室代理主任,讲授理论力学课程。

  中国早期的工科教育中有一门课程叫应用力学,主要讲授与工程有关的基础应用。然而功课要学得深,只讲应用是不够的`,还要讲理论、讲道理、讲基础,理论力学便是基础中的基础,不能深入掌握这个基础,就很难有更长远的发展。

  为了将理论力学课教好,童秉纲在读研时便下苦功研究教学法,编写了《理论力学教学方法指导书》,解决了理论力学授课中“理论容易习题难”的问题,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1953年,童秉纲研究生毕业,被任命为哈工大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这一年,他仅26岁!

  1958年,在教了五年理论力学之后,童秉纲主编了《理论力学》讲义,这本讲义总结了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完全从苏联经验中脱胎出来,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

  《理论力学》自1961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已再版7次,其中第1-4版获得了1987年度“全国优秀教材奖”,20xx年还被评选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部精品教材”之一。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3

  1927年9月28日,童秉纲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由于家境殷实,童年的童秉纲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七七事变后,童秉纲一家人逃到宜兴避难。1938年,父亲因病去世,童家生活水平急转直下。

  虽然生活贫困,但是母亲咬紧牙关,全力支持孩子读书。国难当头,加上穷困的家庭境况,童秉纲更加坚定了发愤图强的信念。194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0年,童秉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师资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为把哈工大建设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工科大学,国家需要打造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为此,哈工大开办了师资研究生班。

  研究生班前后办了三届,学员中有经全国高校遴选而来的'讲师,有本科应届毕业生,还有出于个人志愿,放弃工作来读研究生的。他们后来都成了新中国科研建设的中坚力量。所谓“八百壮士开创哈工大”,而童秉纲是“八百壮士”中的第一批骨干之一。

【纪念童秉纲院士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纪念袁隆平院士作文800字(通用26篇)05-30

“生命至上安全童行”心得感悟08-26

纲爷的作文07-22

三木秉凤散文09-24

我的生命秉灯人作文03-01

美丽的院士公园作文04-23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10-18

《智取生辰纲》说课稿03-06

郭德纲经典语句精选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