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通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个时候,写篇关于自己感悟的文章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
大学是一个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地方,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启示和感悟。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大学是一个知识的海洋,我们可以在这里学到各种理论、技能和经验。但是,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注重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在大学里,我们可以结交到各种不同背景的人,这些人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影响。此外,在完成课程和项目时,我们需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合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是一个价值观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场所。在大学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自我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以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大学之道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注重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启示不仅能够指导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还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和成长方向。希望每个大学生都能够珍惜这个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不断探索和创新,成为有用之才、有德之人。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2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里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家长的照顾,只有自己一个人面对种种问题。在这个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大学校园里,我逐渐悟到了大学之道的现实感悟。
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天堂。在大学里,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文化,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大学是实践的舞台。在大学里,我们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和实践课程,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可以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最后,大学是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大学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寻找自我,同时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实践和成长的机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务实、创新和开放的态度,以迎接更加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未来。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3
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这段时间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吸取大学之道的启发和感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我收获了很多,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学之道告诉我们要注重思维的锻炼和进步。在大学里,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习各种知识,更应该注重思维的开拓和提高。遇到问题不是只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理性思考解决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不是纸上脱稿的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有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大学之道告诉我们要重视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大学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要相互学习。而在日后的工作中,也需要我们具备协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与他人良好的交往关系是我们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基础。
最后,大学之道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自我发展和提升,例如学习一门技能或者参加实习。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和发展。
大学之道启发我们要具备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发展和提升。这些经验和感悟,将伴随我们一生,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走向更加成功的未来。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4
大学之道,不仅仅是一所高等学府的办学理念,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学习方式。在大学里,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培养能力和素养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里,我们要自主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这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独立思考和自我驱动的能力,能够不依赖于老师的讲解,而是能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和创新,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在大学里,我们也要学会协作、沟通和交流。这需要我们具有一种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团队成员和老师交流、合作,为团队的共同目标不断贡献。同时,也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社交的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和国籍的人交流,拓展我们的人脉网络和视野。
在大学里,我们也要学会思考、批判和创新。这需要我们具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也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
在大学里,我们也要学会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这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能够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并主动参加到社会服务活动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之道的启示是:在大学里,我们不仅仅是在追求知识和成绩,更是在培养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和能力,将会伴随我们终身,使我们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更加出色和成功。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5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6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 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 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
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7
《大学之道》这本书,是一本现代大学教育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哲学家莫特尔·艾德勒,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深受广大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感觉到,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书籍,它为我们揭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这本书为我们明确了“大学的目的何在”的问题。它提出了“启蒙”这一概念,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从自身出发,发展自主思考能力。这是一种基于自由和自主的教育思想,赋予学生极高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知识,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这种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在于,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而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自由的思考环境。
这本书强调了大学生态社会意识的培养。作为未来的精英,大学生应该多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而非像“书呆子”一样沉迷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注重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大学应该是一所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摇篮,而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这本书呼吁我们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尊严。大学生应该发扬人性的高尚品质,像关心他人、关注热点社会问题,并且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进步。学生在大学时期应该形成一种健康的人格,这样才能走向更加成功的人生之路。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大学之道”,让我明白了大学教育的真正意义。只有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充分地发掘自身潜能,了解世界和自我。最终,我们将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创造和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8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辛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 。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
四、培养合格公民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 可以实现的。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9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0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孔子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行止于善。”而这个思想也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重新定位,一直到后来,出现了“大学”,当然现在的大学不同于古时所说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是一种教育机构。但是从我们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命名不难看出,“大学”思想至今仍有其独有的影响力。
这几天读了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强烈的感觉到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但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回归大学之道》是从现代角度去看西方教育的,众所周知,我们国内的现代大学教育是学习西方的。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研讨一下西方的教育,然后从西方的现代教育上寻找经验。而作为一个个体,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在这里,我不想就德雷克博克关于美国的教育体制看法做交流,毕竟体制化的东西,不同的国情不好一概而论。
我将重点就他的大学教育目标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我将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成八个方面。
1、表达能力
本书的作者,在大学目标中,首要强调了表达能力。而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同样觉得表达能力很重要,与朋友同学交流我们需要表达能力。就一学术问题的表述我们需要表达能力,有时候我们虽然心里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就是表达不出,这就充分证明我们缺乏表达能力。当然走上社会后,表达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和客户,和领导在一起,如果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无疑会为你划出更大的空间。那么表达能力该如何提高,综合书上内容,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多读书,让自己肚子里有货,有内涵,这是硬件配备。其次我们应该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多与人交流,这就是表达能力的软件配备。
2、批判性思维
中国学生缺什么?我们国家现阶段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相对来说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应试教育像一把枷锁,牢牢地拷在青年的身上,我们习惯性的认知是相信书本,相信老师。从而导致我们缺乏缺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在我们的学习生涯和人生之路上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而最终具备独立人格。那么批判性思维该如何培养?我觉得我们应该具备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精神,做到不为上只为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
3、道德推理能力
关于道德推理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形象地把它概括为情商。我们是大学生,我们确实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我们缺乏与人处事的技巧,缺乏判断情感正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个人的情商和认知能力。那么如何提高?第一我们不要局限于是学校,我们应该试着和社会接触,通过兼职或是参加社会活动来接近社会了解社会。第二必要的话我们可以来一次情感见习,比如说谈一场恋爱,多处几个朋友。第三我们可以通过第三方丰富我们这个能力,书籍,传媒等。
4、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这一点,我不打算多讲,因为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这是个容易理解却不容易解释的概念,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使我们与这个世界联成一体,才能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种主人公意识,从而更加爱护珍惜个人的生活,也为别人的生活腾出空间。
5、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
这一点我想现代青年大概已经做到了,但仍存在不足。所谓的适应多元文化并不是说我们就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置之不理亦或是疯狂地崇洋媚外。当下韩流和美流在中国的大学生之中日益风靡,有其是很多女生深陷韩国文化不能自拔,疯狂的迷恋韩国明星,电视剧,整容技术等。而对于本国的精华文化置之不理,这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她们这种疯狂的迷恋,带来的不良风气严重耽误了学习,损害了身心健康,这就和适应多元文化的初衷相悖了。适应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尊重,并不是一种迷恋,我们要权衡好外来文化,控制好一个度,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6、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素养,和适应多元文化有所交接,但是这里的素养更侧重于技能的,比如说掌握国际实况,国际语言,国际礼仪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学时应该培养自己的全球化视野,那么如何培养?这个可以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说浏览国外网站,看国际新闻,学习国际语言,国际礼仪。也可以在大学里交国外的朋友相互学习。
7、广泛的兴趣
受信息时代电子技术的影响,网络霸占了我们的大量时间,于是形成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大学,男生的爱好只有电子游戏,而女生的爱好只有网上购物。也就没有了其他德尔爱好和兴趣,这种情况是非常不健康的,也不利于我们的个人发展。我们需要的是走出宿舍培养自己丰富的爱好和兴趣,通过这些爱好和兴趣我们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可以结交很多朋友。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至于因失去了电子技术而感觉到无聊。
8、为就业做准备
其实以上的七点内容或多或少都是在为我们的就业做准备,我要补充的是,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我们的专业情况,而且我们要为自己的职业做规划。提前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的情况。当然最主要的是好好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以上是我通过阅读《回归大学之道》的一点见解,一家之言,欢迎指正。批评,与交流。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1
“大学之道”四个字,说明孔子言论的着眼点与《礼记·学记》、《白虎通·辟雍》之类的史笔文字不同,概乎言之所表达的主要是孔子个人对古之大学的宗旨、功能及主要特征的理解。但孔子抓住了古之大学“学为君”、以先王为政之道为诉求的本质,加上其虞、夏、商、周诸古圣先贤的为治之实有着的,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的社会变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的总结朱子所谓“三纲领”与解析朱子所谓“八条目”才能超越简单的文献学意义,提炼出了王道政治的模式,而且指出了在了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承继其精神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大学》短短的文字成儒家乃至整个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
先说“明明德”。德者得也。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当天被视为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选择或采用何种手段策略行动,主要取决于其所能带来的自我及其所属群体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会,博弈是以部落为展开。就部落之间的竞争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掠地风险非常高,而“让”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从而眼光长远的部落领袖们所的策略选择。《论语·尧曰》即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当然,孔子没有对这些命题有效的条件或条件性给出说明。
在部落内部,个体之间血缘相同,组织的规模也较小,付出与回报容易维持对称均衡,“以道为术”能够为部落带来较高的行动,从而使得选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竞争中优势位置而胜出。《左传》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正义》曰:“禹、汤、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论”有助于赋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从而其合法性的话,那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命正论”则必将因其在现实的社会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更高的而对前者的取代。当然,取代并不意味德与天的.联结即便告中断,而只能说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浓更重了。
这“德”、“明德”、“明明德”产生的语境。“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应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据。所谓“明德”将本之于天的应然之美善落实为。《诗·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明明鲁侯,克明其德”。这些诗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与天的关系能够顺应天之意旨。《书·康诰》“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意义与此不同,但仍一脉相承。《左传》称:“明德慎罚,文王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这里的“明德”一词,显然按韦昭的理解更合适。韦昭注《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谓:“耀,明也。明德,尚道化也。”指的是以道化民的行政措施。
说“明德”和“克明其德”意义如彼,那么,“明明德”又当如何解读才于义为允切呢?简单地说,“明德”主要是天而为言,即君主根据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众;“明明德”则主要是古圣先王而为言,即贵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将有“成命”在身的贵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现。
贵族子弟之德异于寻常人等至少在当时是社会的共识,它是由后天的建构才得以的。《诗·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特殊之德亦谓“明德”,作美德解。其来历亦与“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郑笺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应炤晢于天,谓三辰效验。”上天可以察知之谓“明”。由“明明”之见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语意上生成美好之义,即由善而转换成美自是自然而然。《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来说,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与生俱来的资质了。
但此“明德”资质,就如同当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样,仍然是有待于来证明或"懋昭"的。《诗·昊天有成命》所述颇适合用以诠释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郑笺》云:“昊天,天大号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已有“王命”,但仍须“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兑现其与天之间的契约,以天命。《正义》云:“《中侯·苗兴》称尧受图书,已有稷名在录,言其苗裔当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将王之兆也。《传》训命为信,既信,必将顺之。”因为商纣曾经“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之故,天乃绝而弃之,使其教令不通达于四方,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归文王。是为天命难信也。”《大学》的传文也引《诗》来说明这点:“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可以说,“明明德”是要唤醒的神性自觉责任感或使命感,顺信天命以行,而言要承继先王志业,以道化民。《大学》传文在对“八条目”逐条疏解后即总结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宋汪焯编《曾子全书》时将此篇定名为“明明德”,应该说不无道理。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2
大学之道,是指在大学阶段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一些准则和方法。我在大学生活中深刻感受到了大学之道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下面是我对大学之道的一些:
大学之道的核心是学习。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任务,而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我认为,学习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打牢,要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够更进一步。同时,还要注重拓展知识面,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丰富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不断积累经验和总结,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大学之道需要注重实践。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大学中有许多实践机会,如参加社团、实习、竞赛等,这些都是提高自身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好方法。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再次,大学之道需要注重自我管理。大学生活虽然自由,但也需要去管理自己。要有计划地安排时间,把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避免浪费时间。要注意个人形象和品德修养,不能荒废自己的人格和生活品质。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鼓励自己,克服困难,成为一名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人。
最后,大学之道需要注重人际交往。大学是一个社交的地方,我们需要和不同的人交往,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思想和个性。通过交往,我们能够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知识,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之道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我们注重学习、实践、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只有遵循这些准则和方法,才能在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3
《大学之道》一书,以经学思想为基础,探讨了大学的本质和价值。在我看来,书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对我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
书中提到“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认知世界,这对于我们在大学学习科学知识尤为重要。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应该抛开主观臆断,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去寻找答案,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书中提到“诚意正心”,即在做事情时要保持诚信和正义。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以诚信为本,珍惜自己的信誉,不做有损良心的事情。
最后,书中提到“明志达能”,即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实现这个志向的能力。在大学里,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基础。
《大学之道》为我们指明了在大学中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我将会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直坚持这些原则。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4
《大学之道》是一本经典的书籍,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对我在大学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书中强调了大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大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场所,更是人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我们应该以诚信为本,珍惜自己的信誉,不做有损良心的事情。
书中提到了“明志达能”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实现这个志向的能力。在大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事业打好基础。
最后,书中提到了“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抛开主观臆断,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去寻找答案,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和研究领域有所突破,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读完《大学之道》,我深刻领悟到了大学的真正含义,明确了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我相信,只要坚持这些信念,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 15
最近连续看了两本书,一本是韩国人的《因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大学之道》,都提到了一个我从大一开始就没有注意过的问题,那就是写作。不过Derek Bok把这个问题更加系统化了,叫做表达能力的提高。两年来,也许我参加了各种社团各种活动,选了各种课,但是都没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锻炼我的写作能力。大学里很看重表达能力的塑造,但是我们都忽略了它还有另一方面--写作。人与人的沟通除了面对面的说话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写作了,人类留下来的痕迹,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觉我正在一点点失去这种能力。师父在B大彻夜写字,不寐读书,想来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学之道》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德雷克·博克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1968年开始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1971-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2005年前任教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教育学院。2006年,萨默斯卸任后,担任了一年的哈佛大学临时校长,目前已退休。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相关文章:
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精选10篇)09-26
(优秀)大学之道的启发感悟12篇09-20
大学之道感悟(通用8篇)09-30
《大学之道》注释与译文03-22
亲子共读家长启发与感悟12-05
感悟为人之道(精选10篇)07-25
骆驼祥子的感悟启发(精选24篇)05-31
启发的作文07-24
家庭教育之道个人感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