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范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报告范文 篇1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颜色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抱负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很多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抱负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很多的圆满。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缘由不能升入抱负的高校;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缘由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行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乏地追求,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同时,祥子最终的堕落与社会之堕落是分割不开的。有些人因出身贫寒,所以为自己的将来而努力奋斗,却无果。这是什么造成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社会中,钱好像能代表一切,什么学问大于金钱,根本是个“假命题”。因此,若想在现实社会中立足,充分的学问、良好的生活背景必不行少。相比之下,后者因素比例更大,所以制造了那么多的圆满,甚至于悲剧。现实社会中的机遇也打算着抱负的实现与否。法拉第小时候家境贫寒,偶然的.机遇使皇家学院院长哈维熟悉了这个聪慧好学的孩童,最终使法拉第成为了的电磁学家。日本商业家松下幸之助刚刚创业曾一度破产,但也是偶然的机遇使他熟悉了世界公司,使他走向了富有之路。但是这样的人究竟只占少数。抱负和现实并存才能实现突破,缔造历史。
与此同时,通过祥子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格转变的问题,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祥子迫于生活的压力一步一步堕落为社会垃圾,假如环境不是这样恶劣,那么祥子肯定不会是这样的。可是事实是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也在不断发生,每天都有许多人为生活所逼,失去了一开头的品行,成为和祥子一样的行尸走肉。许多时候我在想,假如祥子生活在现在的社会里,那么状况肯定就不一样了吧?可是事实告知我,那是不行能的事。由于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依旧有许多问题值得大家去思索,许多事情就象鱼和熊掌那样,不行兼得。而这种问题好像也越来越多,大多数人和祥子一样,为了生活抛弃品行。当人们惊醒时会发觉懊悔已经来不及了,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说,祥子变成后来的样子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定。
其实祥子一开头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假如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可是,事情是没有假如的,当生活开头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假如,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永不懊悔。
读书报告范文 篇2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南先生解释说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可见孔子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多,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重点也在“行”字,一方面这跟子路的性格为人有关,重然诺,说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门的教育有关,非常踏实,着重点就在生活的处处在在,落实在行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从颜回的“不二过”也能窥见一斑。子路临命终时,端正从容。所学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来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谥号,我特意查了一下谥法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是用来记录一个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权贵之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一两个字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人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是善,是恶,是有功,是有过?可见,中国文化谥法的精神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吕松涛先生回忆南先生的视频中,南先生不断的追问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个片段直击心灵,让我无比感动,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生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身后想留下一道什么样的轨迹?
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生命的叩问!
读书报告范文 篇3
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好坏优劣之分,一个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益终生。
教师的好习惯主要在于勤于动脑思考教育教学实践收获;勤于动笔记录学习先进理念心得;勤于整理归纳个人做法。这其中的勤于动笔记录学习心得,向我们提出了要能静下心来在书中寻找激励自己进步成长的精神食粮。
在即将放寒假的前几天,我来到学校图书室,找到《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这本书翻看起来,真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好书!自从借阅那天起,我每天都能拿出这本书看上几页,并且能将其中很多好习惯记录下来。
这本书的诸多好习惯分类清晰,精辟的归纳与总结,能让每位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对号入座,以促使自己的很多方面在对照中不断进步。
一、教育习惯能让教师成为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每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他们的个体生命力是鲜活的,每个孩子都需要智慧,而教师更需要智慧。智慧的教育是鲜活的,良好的教育习惯,不仅能影响教师本人,还会带动学生,让自己成为一名阳光的教师;其中教师的耐心与细心,是学生进步的潜动力,教师的换位思考,会让学生增添与教师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教师的教育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会在学生面前产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教师毫不吝啬的赞美,会让所有学生找到被关爱的幸福感,教师的严慈相济,会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爱。
教育习惯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教师要善于每天反思自己,因为“成长=经验+反思”,就让反思成为一种好习惯吧。
二、教学习惯能让教师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创新精神与能力是教学能力,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教学能力。应该养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在教学上敢于大胆尝试和创新,让自己的教学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教师只要坚持个性化备课了,才会让自己的课前准备更充分。好的教学习惯不仅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够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更重要,教师角色转变会让学生没有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教师走入到学生中间去,适时适度插入精准的讲解,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团队学习的热情。
关于教学好习惯中还为我们提出了许多有待于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好习惯。总而言之,教学好习惯其精髓之处在于教师勤于思考,在每节课堂教学之后都要善于反思,让改变伴随每一节课堂教学,让好习惯伴随师生和谐互动学习的全过程。
三、学习习惯能让教师做一个完善的人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实现当优秀教师的理想,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实现理想的过程顺风顺水。
笔耕不辍是优秀教师的好习惯,善于思考和善于研究自己,善于反思自己,会让自己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其中教师的“三字一话”练习好会让教学特色鲜明,“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是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基础所在。
书中提到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培养学习习惯的例子,会一直激励我们读书,激励我们进步。
四、生活习惯会让教师成为充满情趣的人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只有天天看书,天天以书为友,才会让点滴收获汇聚成充满教育教学思想的河流。
于永正老师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感谢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无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于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并形成了一生受用无穷的读书好习惯。
当然,生活习惯不仅体现在读书方面,热爱生活,乐于帮助他人都会促使我们成长为充满情趣的人。
五、行为习惯会让教师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师精神饱满的投入每一天,会让自己的生活目标性更明确,会让激情与品位并存。其中“有亲和力、善于观察、自我约束、举止言行为人表率、勇于认错、学会尊重、学会真诚、乐于助人”等都会让自己焕发出有品位教师的特质,让自己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教师。
学会规划自己会让所有好习惯持之以恒并受益一生。
良好习惯益终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我会将自己的各方面好习惯坚持培养下去,让所有好习惯持续在每一天,让好习惯伴随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早日成长为优秀教师。
读书报告范文 篇4
如同被滴进水中的墨水会迅速晕染开来,融合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融合的脚步在加快。以欧盟为代表的政治融合、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经济融合、以世博会为代表的文化融合、以学术研讨会为代表的思想融合……融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已然渗透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书籍和报刊作为人们每日触摸的物品之一,是加强融合的重要途径。思想和文化通过白纸黑字在人群中传播、扩散,其影响超越了空间乃至时间的限制。通过书报,人们劈开愚昧的黑暗,迎接文明的曙光。在这里,没有时空的约束和眼界的阻挠,时代与时代、国家与国家融合为一体,书报是殷勤的铺路人。
我们常吃的快餐、常喝的汽水,其本身亦是一种融合。当快餐传播到中国,食物适应了中式的口味,顾客适应了西式的饮食习惯。融合是其发展和生存的唯一道路。
融合不仅在现代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古代亦然。唐代的开放民族政策在推动民族融合的同时,将自己推至繁荣的.顶峰,威名远涉重洋、震惊海外。而以强悍著称的大元,却因阻挠融合的民族分化政策短命而亡。西方人在进行殖民扩张的同时推动了世界的融合,随着历史的潮流站在了发达的浪尖上。而以悠长文明著称的古老中国,却因抗拒融合的闭关锁国政策沦落谷底。
融合不仅局限于空间,更体现在时间。泱泱中国,悠悠五千年文明。独特而纯粹的方块字,正是靠着不断的发展与融合传承至今,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亦是靠着一代又一代的融合,影响至现代。
古人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的确,融合是发展壮大自己的重要手段。然而,我们仍要注意,融合并不是迁就或抛弃。一位固执地墨守陈规固然不可取,全然崇洋媚外的做法也并不正确。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融合才是潮流的进步,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
读书报告范文 篇5
吴红霞,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郑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先后荣获郑州市调节教学现场观摩课特等奖;郑州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高新区“创业贡献奖”;郑州市骨干教师;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河南省教育系统语文教学优秀奖;河南省优秀辅导教师;2009年所带班级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班集体”;郑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或许连辞职者自己都没有想到,一位普通中学教师的辞职,一封简单到十个字的辞职信,一则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小消息,却成为前段时间各类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感谢《东方今报》的高姐,这个新闻敏感度太高的媒体人,让我们知道了在省实验中学还有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顾少城老师,让我们每一个辛苦恣睢度日的80后明白了生活却原来还有这样一种任性的活法,也让每一个在教育的小环境里或幸福、或困惑、或虚度着的还愿意思考点什么的人,能够静下心来去思考点什么。
“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还是做一头快乐的猪,这是一个问题。”
洋溢着青春与小资气息的顾少城老师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也想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可话未出口,老婆已经开始哂笑,“存款那么少,恐怕走不了。”鼓足勇气再看看镜子里的模样,默默地告诉自己,在这个看脸的世界,自己还得继续奋斗,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呵呵。
听了太多的师德报告,看到了太多的师德标兵们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管理教育,甚至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前途,甚至连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想起了07年在幼师参加“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课堂”师德演讲的情形,听着别的老师或激情四射的指点江山,或娓娓道来的爱生如子的母爱般的温暖,我手足无措的情形,想说半夜背着发高烧的学生去医院,可一来刚上班没有遇到过,二来我这身板也背不动啊;想说像父亲般对待学生,可一想自己连女朋友还有,怎么会体会到父爱的伟力呢?
或许是骨子里不喜欢假大空的东西吧,因此对学校组织的师德报告会也没有抱太大期望,但当看到学校电子屏幕上打出来的“欢迎吴红霞老师来五中做师德报告”的宣传语时,我的心顿时平静了下来,知道这一定可以是一次可以让自己有所收获的报告。
在郑州,可能很多老师不知道教育局局长的名字,不知道外语、一中、实验校长的名字,但只要是一个有几年教学经历、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几乎都知道吴红霞老师的名字,都会被她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的魔力所吸引,对她取得的成绩敬佩不已。
吴老师说,二十五年的班主任生涯里,她理想的班级管理就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家,通过学生的自律管理、学生书写的自我教育日子、班级文化建设、适时高效的激励机制等手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
吴老师说:“分数,一时的花朵和果实,不能不要,但绝不能仅仅成为基础阶段追求的目标,否则,老师努力所指向的,就是盛艳一时的草木花卉。盛则盛矣,艳则艳矣,然而却不能长久的茂盛和艳丽。我们全力以赴,是在每个孩子那里种下一棵树,着力于根部的培植和滋养。愿和家长共同努力,收获付出的欣喜。”在这个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时代,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够有见解。做吴老师的学生一定是幸福,她的眼里看到了分数结果的重要性,更看到了过程的必要性,不做让学生饮鸩止渴的过客,而是去做真正陪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今天的教师,可以称得上真的是过着清贫的生活,以至于闲暇时大家都很向往民国那种个收入颇丰、教育环境宽容、受人尊敬的教育时代,然而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既然还在教育的'围城里彳亍,就应该像吴红霞老师那样,成为真正的强者与智者,努力做一名幸福的老师。
再有一个月,15届的学生们就将走上高考战场,再有一年零一个月,我的2016届弘毅班的59名学生也将走进属于他们的高考的战场。古人在男女结婚时会行执手之礼,“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契阔,与子成悦”,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作为一名,我想最幸福的事情或许就是伴着他们一天天成长,陪着他们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他们身上留下自己身上积极的烙印。
若干年后,当不同届的学生邂逅时,能够寻找到差异却又相似的话题,然后不约而同地感慨一句:“原来你也是怀波的学生,”相谈甚欢。
09届毕业的很有个性的孩子徐源,现在已经是收入颇丰的一个白领,在给另外一个老师的信中写道:“怀波这个人,看问题有些另类,但人还不错,”听到这些,我心里感到自己的努力并非没有收获,自己的努力也很值得。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吧。
读书报告范文 篇6
为深入贯彻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文明风尚,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根据教育局统一安排,九月份我校开展了争当书香校园、争当读书标兵“兰台读书月”活动,为总结经验,开展今后的读书活动,特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兰台读书月”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根据上级统一安排,开放了图书室,配备了一些教育专著、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晚自习自学的活动,让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每天都有学习任务,从读书中增长知识,成长起来。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
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议,明确“兰台读书月”活动的主旨是“倡导全民读书,共建文明钟祥”。引导教师认识、体味、畅谈读书与社会发展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倡导“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制定了教师读书活动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书籍,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通过读书活动,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读书报告范文 篇7
《夏洛的网》是美国作家E·B·怀特/着任溶溶/译,讲的是一只蜘蛛和一头小猪的故事。
小女孩弗恩养了一只落脚猪,取名为威尔伯,她十分喜爱它。但之后威尔伯长大了,父母不同意再养时,它被卖到了霍默·朱克曼舅舅的谷仓里。在谷仓门口,也就是猪栏上的方有一只灰色大蜘蛛叫夏洛。在那里威尔伯和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有一天,一个可怕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天快冷了就意味着意威尔伯快要被杀掉,变成熏肉火腿,威尔伯明白后害怕的叫道“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这时娇小的夏洛对它说“我有办法让你不死,但你不许再哭!”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霍默·朱克曼舅舅决定不杀威尔伯,这样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了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可贵、纯真而感人至深的友谊,也明白了真正的友谊至死不变。我想,我们就应向夏洛学习。她虽然是一只又小又卑微的蜘蛛,却能做出如此多令我们人类为之感叹的事,那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上,要做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忙,互相关心,凡事多为朋友着想。
读书报告范文 篇8
本来想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但去图书馆借了翻看之后,发现它太过于抽象,太过于晦涩难懂。鉴于这个原因,又去借了曹俊峰的《康德美学导论》,一是因为其与老师开的当代美学有一定关系,有助于理解老师讲的一些名词、知识点。二则是这本书毕竟是导论,有指引的意思,作者会帮助解释其中的一些高深难奥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其中大部分理论已有所掌握,如什么先天原理,判断力批判的大致过程及其内容,康德关于美学的一些看法等。但由于书中涉及内容过于繁杂,且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一一进行阐释。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求甚解。所以笔者计划选取其中一些自己相对理解的理论或美学观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阐释康德的美学观点,并会穿插一些笔者自己的见解。因为笔者以为读书笔记不应当仅仅是罗列书中内容要点,更重要的是阅读者自身应该从中学到或领悟到一东西,最好的结果是能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此乃读书笔记之要旨。
下面笔者将主要阐释康德对于艺术的定义及其看法。“艺术”的定义自古以来有众多的美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进行过解读及其阐释,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鉴于笔者所阅读之书,将主要对本书中的观点进行整理归纳。
艺术一词的解释在本书的第十三章第一节,题目就是“什么是艺术”。题目虽是“什么是艺术”,好像作者要给我们一个定义,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康德看来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够用一段文字来进行定义的,他能做的只是通过对比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进而归纳出其最本质的东西。了解了它的本质我们自然就会对其总体概念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康德在此就是将艺术与非艺术进行对比,这些非艺术主要包括自然、科学、手工艺三个方面。先不提康德是怎样将他们进行比较的,在此我们先看一下康德进行对比的思路,即其思维方式是怎样的。首先他将艺术与自然进行对比。这说明了他首先承认了艺术的社会性或是人工性,他将二者对立开来。然后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探索事物运行规律的学科,是物质性的,由此看来康德将艺术区别于具有一定目的性或是目的性十分明确的事物。最后是手工艺,手工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可见康德将艺术与实用也有所区别。这就是他的基本思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一层一层进行剖析。
康德首先是这样将艺术与自然区别的:艺术不同于自然。艺术是与自然绝然不同的两类事物。艺术与自然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种“人工产品”而不是自然作用的结果。由于是人工产品它就有了一个重要特征,即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有目的有意图的自由的产品。在这里康德强调了“理性”这个词。理性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为了将它更加明了化康德又举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即蜂房的例子,蜂房并不是一件艺术品,康德如是说,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外在形式上与艺术品有多大区别而在与制作的动因、过程不同。蜜蜂没有理性,没有意识,它是靠生物本能不自觉地建造蜂房的,在建造之前它并没有一定的计划和意图。假如由人来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蜂房就可能是艺术。人们在建造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明晰的影像,建造什么样的,怎样造,完全出于自由,有目的有计划,经过理性的思考。这就可能成为艺术。再次我们注意到,康德强调了“自由”。“自由”在这里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在这里自由是理性的自由,人们建造蜂房没有物质利益的趋势,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个意图。
其次康德将艺术与科学相区别。因为科学同艺术一样也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在将二者进行对比的时候康德的概述有些抽象。他认为艺术是“人类的技巧”,而科学是知识,即“能不同于知”。“知”是指认识、情感、欲求(即三大批判),而“能”是指这三种能力之外的技能。二者的不同在于机能各有先天原理,可以施以先验的判断;技能没有先天原理,只能做不能解。在此笔者的理解是科学是有一定规律的事物,人们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就可以模仿出一模一样的东西。而技能即艺术则不行,艺术是没有先天原理的,所以它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但不能模仿复制,没有一模一样的艺术品。
最后康德又将艺术与手工艺进行了比较区分。康德从目的、制作活动和结果等方面来揭示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从目的来看,艺术是为了获得愉快的感受,手工艺是为了赚钱。从制作的性质看,艺术活动自身是令人愉悦的,是完全按照艺术家的构想而操作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保持了真正的主体性,他的主观愿望是可以全部灌输到作品中去的;而手工艺则是一种劳动,一种谋生的工作,对于主体来说,这种工作只能令人痛苦,毫无愉快可言。在这里康德反复强调了“愉快”,即主体的愉快。而愉快归根结蒂仍是自由的延伸。因为愉快实现的前提必定是自由,被压迫的、强制性的劳动或活动是不可能获得愉快感的.。手工艺要么是被生活所迫,要么是被老板所迫,所以它在根本上是不自由的。
由此可以归结出康德对于艺术的主要概念:一,它是理性的(自由属于理性的范畴)。二它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对于这两种表述笔者没有多少不认同。但对于康德在对比中提到的一些名词笔者则有自己的意见。在康德的表述中,他曾提到艺术品和艺术家,艺术品笔者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但艺术家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康德明显是把艺术家与艺术品进行了一对一的硬性规定,即艺术品是艺术家的产物。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至于原因笔者在此想先把自己对于艺术的概念做一些描述,从而才能从整体性对其进行反驳。笔者认为所谓艺术首先它必定是“人工产品”,这与康德的表述一样,但本质却不同。“人工产品“不仅仅是人的体力劳动,主要是指人的意识活动,笔者认为应该将体力劳动与意识活动或是脑力活动割裂开来。他们之间不应该有必然的联系,没有经过体力劳动的事物但经过了人的意识活动的加工也可以成为艺术。如自然造化的石头,可能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而成为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力劳动的参与而仅仅是意识活动的结果。所以艺术品不一定是艺术家所创造的,除非艺术家在这里具有泛性意义,即发现艺术的人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除此之外,对于康德所陈述的主体的愉快性笔者持怀疑态度。因为有些艺术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者创作本身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如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他们创作本身要么是为了生计所迫,将创作视为生活手段,要么是内心激愤所致。所以他们本身是谈不上愉快的。康德从这个方面进行论证显然有其偏颇的一面。笔者认为,艺术是使人的内心或是精神获得一种满足并加以认可的形式,。笔者强调的是他者,即主体之外,也是欣赏者或是观众。上述作家作品虽然自身并没有什么愉快性可言,但其受众却获得了一种满足,或悲或喜,并对其加以认可,因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如1917年马塞尔。杜尚把一个男人的小便器作为一件艺术品进行展示,显然他是将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且受众也予以认可。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件艺术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受众的一个精神需求,即猎奇。所以,对于艺术而言,他者是起主要作用的。在这里我想有必要提一下学者朱狄的一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所谓作品,也就是人使用的媒介手段把思想情感贮在他体外的某种物质形态上,从而使人们可以鉴赏它,它的审美价值并不因有更多的人去鉴赏它而有所减少,而且原则上经得起任何人去鉴赏,如没有这种信息贮存,艺术作品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了。”
上述即是康德对于艺术的概述及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对于哲学大师的反驳虽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真理往往是不分界限的。
读书报告范文 篇9
一、调查目的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作了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调查时间
20xx年8—9月
(2)调查对象
采取随即抽样的方法,选取了甘肃省永昌县的五所农村初中学校(新城子中学、红山窑中学、焦家庄中学、东寨中学、六坝中学)的七至九年级的学生,每校分别抽取200名,共一千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
(3)调查内容及方法
为了解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1、学生阅读动机和兴趣;
2、学生阅读时间;
3、学生的阅读种类;
4、学生的阅读方式;
5、学生阅读书籍的来源;
6、学生阅读时间及做读书笔记的情况;
7、阅读中外名著及杂志报刊的情况;
8、学生阅读数量。结果采用问卷调查法、数学统计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读书报告范文 篇10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坐在这里,诚惶诚恐,虽然我曾经在班里跟孩子们吹:你们老师我,要去报告厅“讲话啦”。天真的孩子们还给了我鼓励的掌声。但是,直到我坐在这里,仍然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然”。由此深刻体会那天陶继新老师所讲的他当时坐在游轮里那种“天地之伟大,自己之渺小” 的感觉。因为,读书于我,仅是爱好。随着读书的增多,那么阅读对于我来说真的像呼吸一样自然了。一件自然的事情,却要拿出来晾晒,我就不自信起来。陶继新老师的关于读书的报告,让我听得入迷,深感“於我心有戚戚焉”,虽然我没有那么深刻,但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也体会到了自己读书上的进步,所以纠结几天,自我定义不再“高大上”,决定借此机会实实在在地回顾一下自己读书的状况和所得,算是向大家做一个读书的汇报吧。
我自觉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这个日益重视阅读的社会,也算是个“跟上潮流”。凡是有空闲的时光比如教学之余,闲暇饭后,比如陪闺女上兴趣班,比如回老家有人看孩子时都是我阅读的大好时光。手里捧本书,包里装本书是我的习惯。虽然有时候大家都在玩手机,闲聊侃大山的时候我捧本书有点“奇葩”,这时我一般会选择个尽量僻静的角落。对我来说一天中最旖旎的时光就是晚上给闺女读完书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温柔的台灯下,捧起早已经等着我的书的时候。安静的夜晚,柔和的灯光,读自己最爱的书,感觉一天忙碌的心灵终于找到了落脚点。现在唯一让我遗憾的是自己生活中能大肆阅读的时光实在是太少了。记得我刚好回到这里的时候,没有电脑,初接班,事情也不是很多,我用刚开学那两个月的时光读完了陈琴老师的《经典即人生》,那感觉真不是“受益匪浅”四个字能形容的。今年端午回老家的时候我借了尹老师的24万字的《岛》,两天老家时间我看完此书,那份成就感让我大叹假期没白过。读书已经成了一项简单的习惯,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读书,就像电脑系统没有及时升级一样。
我每天必上的网站就是当当网了,每天我都会看看是否有新书推荐浏览书评,我收藏的书是否大降价,还有的时候就只是点点,就像抚摸自家的`书柜。自从知道当当网上书店后,我已经贡献给它七八千银子。今年刚过一半,我昨天一合计,已经买过1600多块钱的书。买书已经成了我家的固定支出。每个月我都会为自己为闺女为老公添置图书。
现在大家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中国人整体还不是一个很爱阅读的民族。我读过一篇文章《我害怕阅读的人》。
我害怕阅读的人,当他们阅读时,脸就藏匿在书后面。书一放下,就以贵族王者的形象在我面前闪耀。举手投足都是自在风采。让我明了,阅读不只是知识,更是魔力。他们是懂美学的牛顿。懂人类学的梵高。懂孙子兵法的甘地。血液里充满答案,越来越少的问题能让他们恐惧。彷佛站在巨人的肩牓上,习惯俯视一切。那自信从容,是这世上最好看的一张脸。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一张最好看的脸。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读书报告范文 篇11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要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各种的渠道来充实自己,而读书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两本书,收获很大。
读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迸发希望之火。
自信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智力、体力还是在做事的能力上,自信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积极性,其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就会觉得生活暗淡无光。
二、赏识学生的优点,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如此,他们希望用脆弱的自尊来保护自己。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不要伤害后进生。著名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
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
三、教师要付出爱心,感化学生受伤心灵。
对于那些学习差、纪律松懈、思想落后的学生教师没有歧视他们,而给予更多的爱。使他们时刻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怀,消除失落感,使他们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奋发向上,而不是讽刺挖苦,使其萎靡不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无私的爱心温暖冰冻的心灵,会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读书让我们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让我们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读书让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读书报告范文 篇12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1、儿童具有“内在的生命力”从心理方面看:在儿童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从生理方面看:幼儿体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它们是内藏在儿童身上的个人力量。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幼儿具有两种本能,一是主导本能。“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它自身包含了神秘的主导本能,这将是它的、特性和适应环境的源泉。二是工作本能。对人来说工作是本能性的,是这一物种的特征。人是通过工作构造自己的,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蒙台梭利还特别指出:“我们必须承认,儿童内在的本能不仅对他身体的发展和营养,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展都在起作用。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幼儿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尽管幼儿缺乏经验,但幼儿所拥有的最丰富的潜力能使他自己适应外部世界并防止外部世界的伤害。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能力,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取印象和文化模式,并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成为他的心理的伊部分。并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影响其一生。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蒙台梭利发现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不同的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有特殊的兴趣与爱好而导致对这些事物或活动的选择性吸收。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的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儿童对某些东西敏感,而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详细地为我们讲述了“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走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应抓住幼儿的敏感期进行教育。因为幼儿的这种敏感性是一种暂时的倾向,如果错失了幼儿的敏感期,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丧失了,永远的丧失了。
(二)蒙台梭利的教育内容
1、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最著名的特点就是感官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感觉的发展,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发展。加强儿童肌体对环境的敏感性,从环境中吸收对自己成长有益的因素,同时感官教育还可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形成秩序的观念,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蒙台梭利的感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感官教具来实施的,蒙台梭利为发展儿童的感官专门设计了各种教具。比如:训练视觉的教具有圆柱体、粉红塔、色板、长棒、几何图形卡、二项式、三项式等,训练听觉的教具有音乐钟、音筒等,训练嗅觉的有嗅觉筒,训练味觉的有味觉瓶,训练触觉的有触觉板、布盒、温觉筒、温觉板、重量板等。蒙台梭利要求教师按照儿童的内在需要,在儿童不同的敏感期将不同的教具呈现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让儿童通过操作逐步形成概念,产生逻辑思考和语言,形成自己 的知识构架。
2、其他方面的教育
另外蒙台梭利还特别重视日常生活教育、读写算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道德感和美感的教育。在“儿童之家”里,蒙台梭利开设了不少诸如练习走路、正确的呼吸、说话乃至开抽屉、开门锁、系鞋带、看书等一系列的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教具。[7]蒙台梭利的“写”的练习是先于读的,她制作了学习字母的教具,先让儿童用手触摸字母的形状,再让他们像握笔一样握一根小木棍触摸字母。儿童触摸时,教师告诉他每个字母的名称。蒙台梭利将这种基于人类学的书写方法称为“自发书写法”。[8]另外,蒙台梭利开设的混龄编班就是发展儿童社会性的,在混龄班里,大孩子从照顾小孩子的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小孩子从大孩子那里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并得到帮助。在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中如安排餐桌、打扫庭院等活动中学习轮流、等待、分工、合作及其他社会交往技能。蒙台梭利的美感教育主要是美的环境和音乐教育。她要求“儿童之家”的环境要有艺术性,符合美的要求。这种美并不是奢华,而是“艺术的美”。蒙台梭利为儿童开设了“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理解力,在她感官训练教具中还有音乐钟和五线谱板等,用来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三)蒙台梭利论环境
论教师,论自由。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吸取环境中诸因素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是儿童的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成人有义务为儿童提供适宜他们发展的“有准备的环境”。这个有准备的环境是成人为剔除儿童周围不适宜他们发展的因素而创造的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蒙台梭利对“儿童之家”可以说是她为我们树立的“有准备的环境”的典范。在“儿童之家”里,一切以儿童身心发展为中心,教师通过环境提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切需要,到处充满自由、快乐与爱。儿童能按照自己的内在规律自由发展。例如,在“儿童之家”里,教师没有桌子,没有权威,几乎没有教学,而儿童是活动的中心,可以自由、随意地到处走动选择他自己的作业。有跟儿童的身体相适应的物体,明亮的教室,装饰着花朵的低矮的窗户,仿制现代家庭的家具的微型家具,小桌子,小扶手椅,漂亮的窗帘。儿童可以方便地打开小厨以及厨内存放儿童可以随意使用的各种物品。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师并不处于主导的地位,或是显要的位置,而是作为环境和设备的“看守者”,作为儿童和教具之间相互影响的“帮助者”,作为儿童工作和发展的“观察者”教师要热爱儿童, 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教师要排除对儿童的一切先入之见,要有“服务于儿童的精神”。教师的仪表要有吸引力,令人喜爱。并且保持整齐、清洁、沉稳而又庄严。教师的举止要轻盈而文雅,给儿童美的印象。教师要做儿童的观察者、引导者,善于观察儿童,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并设法满足儿童的需求,针对需要给予个别指导。来的,这种冲动的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指出,真正的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给学生以自由,即允许儿童按其本性个别地、自发地表现。对儿童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优劣的分水岭。但是允许儿童的自由活动并不是说放纵儿童,而是让儿童有按照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梭利肯定地说“儿童之家”是要纪律的,而且“儿童之家”里的儿童也是守纪律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精神本来是倾向于纪律和秩序的,只要给儿童以彻底的自由,充分让其自我活动一定会达到纪律的状态。
(四)幼儿心理歧变的分析、成人与儿童冲突的克服在本书中,蒙台梭利很详细地分析了八种幼儿心理歧变。
例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等。分析了产生歧变的原因、表现及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儿童所有的歧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那是因为在他的形成时期他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在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中,儿童和成人之间往往会发生冲突,正如蒙台梭利指出的:“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也就开始了。”成人不准儿童的小手东摸西碰,不准儿童进行日常生活的练习等。这样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对儿童的自发活动的压抑然造成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使得儿童不能正常的发展,以致产生心理的歧变。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并且分析了详细的原因及现象。为教师和父母提 供了解决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蒙台梭利在感官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显著的,也是最易被人们接受的一个特点。她的感官教育理念被现在许多的幼儿园所接受并推崇。她设计的感官教具都深受儿童的喜爱,儿童通过“工作”锻炼了他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器官。同时有些教具还培养了儿童日常生活技能,比如“系扣子”“系鞋带”等工作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蒙台梭利设计的“走线”活动培养儿童对音乐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通过这些训练幼儿每天的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所以也深受家长的认可。我个人非常赞同蒙台梭利这一教育方法。另外,蒙台梭利发现的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的理论对现在幼儿教育界也有很大的影响,人们了解了儿童的敏感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儿童合适的环境刺激以满足儿童内在的发展需要。顺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蒙台梭利提出的其他观点对现在教育也很有借鉴作用,比如对教师的要求,对环境的创造的要求,提倡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允许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自由活动等。这些观点对现在也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人无完人,况且蒙台梭利毕竟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存在着极大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她不鼓励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画画时只能照着实物画而不许发挥儿童的想象力来画。对游戏也存在着偏见,主张让儿童多“工作”少游戏。反对儿童玩玩具,她的许多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她提倡表扬儿童但是又反对奖励和惩罚儿童。但是,瑕不掩瑜,我们必须承认蒙台梭利对世界各国幼儿教育界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应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中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发扬光大,为现代社会服务。
读书报告范文 篇13
在我很小的时候,姥爷就告诉我一句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会说话时起我一直想“书”到底是什么?是玩具?是食物?我苦思冥想了很久没有找到答案。
终于,有一天我见到了我梦寐以求的书,那是姥爷在院子里看书的时候,我问姥爷:“姥爷你手中拿的是什么呀?”姥爷告诉我,这是书,说着,他又从屋里拿出来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可是那时的我不识字,根本看不懂,我就照葫芦画飘,学姥爷看书的样子。姥爷告诉我读书不能不懂装懂,可是我不知道姥爷说的是什么,以为是再夸我,我就嘻嘻嘻地笑。
后来我上小学了,渐渐的认识了许多生字,也能读懂一些书了。什么美妙的诗歌,感人的童话,精美的散文,科普书籍,动人的'小说等等,我都喜欢读。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但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我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地步。
于是一放学我就把作业迅速做完,捧起《十万个为什么》看个够,感觉全世界就我一个人,姥爷喊我吃饭时,我根本听不见,因为在我心中看书比一切都重要。
俗话说:“生活中没有了书籍,就好比天空没有了阳光;智慧中没有了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所以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我不仅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做了读书笔记。如今,书成了我的好朋友,一天不读书,我的生活就枯燥无味。
书是桥梁,引领人类通向美好的未来;书是清新的风,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享受;书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在寒冷的冬天给我们带来阳光。
我要感谢姥爷,因为他让我认识了“书”这个好东西。现在我已经小学快毕业了,阅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积累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写起作文可谓是得心应手,我感觉到:读书真有趣!
【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读书报告的范文06-26
读书的调查报告12-27
读书月活动调研报告08-16
读书活动总结报告03-13
关于读书报告03-08
读书调查报告03-08
读书报告(精选14篇)08-18
电气课程读书总结报告06-29
读书报告怎么写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