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时间:2024-03-11 19:01:19 偲颖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精选12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精选12篇)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1

  一、素质和素质教育

  素质在一般意义上就是指一个人物理意义上存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和属性,是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条件。教育学和育人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以及环境影响所获得的、内在的、影响其行为、决定其态度和价值观、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和品质,是左右一个人思想行为和激发潜能的动力源泉。也可称作素养。主要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智力表现素质、能力发展素质、创造力发挥素质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形成和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通过审美素质的提升来铸塑责任担当意识,激发潜能、提升能力、形成动力,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是注重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这种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作用于学生智力因素,充分开发、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智力因素进一步提高和创造性的发展,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突出,这是不现实的,每个学生的潜质、兴趣爱好、不同层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各有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品质,所以说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二、现行基础教育教育现状分析

  现行基础教育存在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弊端凸显,在非常现实的升学竞争压力中,学校、教师、家长唯以学生成绩论质量,论成败,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呆板,成为学生发展的阻碍,学生主观思想上缺少个人想法,阻碍个性发展,不知责任担当,学习上缺失动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少,主观能动性差,正如我身边的高中教师说的:“现在这些孩子,都高中了,怎么不知道自己学的?”。全靠学校管理的高压制度和教师早起晚睡、一刻不离的跟班式管理和填鸭式的“喂食”教学,不喂不吃,好一点的是喂多少吃多少,还有吃不了、不吃的,过去每个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不那么优越,也就不会太惯着孩子,教师还可适当的“体罚学生”,当然我们不提倡体罚学生,但不得不承认在这种“体罚”和说教中,学生怕老师,老师喂,学生有时候是不吃不行,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养也会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品德方面的修养,这些尽管是有限的素质也会转移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作用。这种喂养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见效不少,也成就了一些孩子的一生。但是现在的孩子一方面家庭溺爱的多,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孩子缺失基本的对错意识、善恶观念、感恩情怀、更谈不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教师管理中也是尴尬不少,重不得也轻不得,喂了不吃也很无奈。除了学校教育,家长为了孩子在激烈升学竞争中取得高分,不惜重金在课外强补的题海中淘分。这样的教学还怎么去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种缺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动力、抑制个性发展的教学,学生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此而发生的相关事件层出不穷就是例证。

  三、素质教育是不是就不要成绩

  素质教育和学生成绩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素质教育才是学生学习动力稳定持续、学习潜能开发、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成绩提升的根本保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很多人看来,素质教育的实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是学校领导也这么认为,也以此为由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打折扣,这也是制约素质教育不能很好落实的重要原因。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有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就是曲解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核心内容所致。这种曲解也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中偏离方向,效果不佳,事与愿违。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学生文化课的分数、成绩。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在人才的选拔中是在考学生的成绩、要分数,比的是谁更努力、谁更勤奋,但是为什么而勤奋、要努力,向那个方向努力!所以与其说是考学生成绩,还不如说是在考学生是不是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选择了自己喜欢和理想中的专业、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是不是有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是不是自觉的去努力了。这些问题就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素质教育是不是就不要成绩、不要分数呢?只要稍加推敲,相信每个教育者、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答案。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好,“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这句话也解释了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学生成绩差别很大的主要原因,家长中也有这样一些话:“我家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学,”“我们家孩子初中不懂事,不好好学,到高中不知怎么想通了,学习我们再喊地都不要了,成绩提高的很快”前者是孩子的素质制约了孩子的学习,后者是孩子在某方面的素质形成或发展了,再想想六七十年代那些学习好,有出息的农村孩子,好多就是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或在亲情的感恩、质朴的家庭教育等人文文化中懂善恶、知美丑、思想品德素质提升、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了责任和担当意识,这些内在的素质(素养)的形成,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才有了动力,开发了潜能,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更有了创造力,甚至这种素质会影响他的一生。当然这也说明素质教育不光是在以情感为灵魂,以审美、表现、实践、创造为途径的艺术课程中,也包含在社会活动和劳动实践中,这也是为什么学校课程设置中有劳动课的原因。只要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想学、主动要学就没有学不好的,而且也才会有创造性,才会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也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就迎刃而解、不在话下了,这么朴素的道理家长们都懂得,而这就是我们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形成素质、提升素质、从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由其使学生形成健康身心,让学生个性得以发展,铸塑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主动精神,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音乐教育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音体美课程中,也体现在语文、政治、历史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所呈现的素质内容各有不同并相互关联、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但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当然了并不是开设了音乐、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我们要把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区别开来。那么我们怎样处理好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又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理念,我只结合音乐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音乐作品的灵魂,以审美为核心。

  在艺术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我们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音乐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用艺术美和艺术作品的情感主题铸塑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表现、创造美的欲望,通过知识学习、音乐表现和创造进一步加强和稳固由此而获得的诸方面的素质。充分体现了音乐新课标的三个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就不能脱离艺术的灵魂-情感,如何抓住艺术作品的情感主题展开教学,出发点和突破口首先是情感体验,完美的情感体验过程的完成,需要必要的音乐知识保障、需要有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的支持、需要巧妙教学过程的引领、需要有良好审美习惯和心理的养成、还需要有相关文化的助力。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艺术作品的情感灵魂,从感知到想象、联想,再到理性的分析。在其基础上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用高雅的艺术作品来感染人。以审美为核心我们还必须充分处理好艺术作品的情感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只关注情感性忽视思想性,我们的认识就没有高度;只关注思想性忽视情感性和艺术性,思想性就不能深入人心;没有艺术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就成无病呻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切实的体验到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实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从而达到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形成和提升,成为道德美好,全面发展的人。

  (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想象、联想为桥梁,以表现、创造为载体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因为个性及各方面素质的差异,在情感体验、想象、联想、表现和创造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所以教师在把握住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不同情感体验、表现和创造,也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四次全教会上突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足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和重要性,但素质教育的实施任重道远,需要领导者、教育管理者、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教师共同努力,同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不是靠某一门学科可以完成的,而是渗透在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个层面的,作为学校教育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体现在管理、评价和与之相关的所有课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治本治根治表的战略性教育。

  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每个教育者研究和践行的课题,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我只是沧海一粟,见解浅拙,争鸣一二,不妥之处还求勘正。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2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2011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笔者对漳县三岔中学和漳县殪虎桥中学的素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与研究,并以八年级学生为例采用访谈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对学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

  两所中学都是乡(镇)初级中学,由漳县文教体育局直管。两所中学共有学生1836人,八年级学生有751人,其中三岔中学438人,殪虎桥中学313人。两所中学学生都来自农村,所以从学生角度来调查来看素质教育实施的成果,看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否真的起到大的作用。调查显示,八年级的学生93.52%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有体育、美术、舞蹈、音乐、跆拳道等,但是只有12.28%的学生认为自身素质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20.1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提高,但是效果不明显;而超过一半51.39%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基本没有提高;16.17%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校组织的活动兴趣不大,从中得不到任何提高。素质教育还包括全面提高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经过调查发现,43.65%的学生并不认为自身的道德思想素质有提高,甚至有13.92%的学生认为与上一辈相比,思想道德素质有所降低。笔者了解到,有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八年级学生属于浮躁的心态,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缺乏甚至根本没有信仰。过去说为报效祖国学习、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学习,为人民服务,而现在由于社会经济的转轨和现实的'诱惑,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所以两所中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凸现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但现实中,农村家长们的观念常常是"读书--考大学—吃公家饭"的思想模式,所以把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考试与素质、智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开来。错误的观念不转变不纠正,素质教育就不可能走上正途。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一个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而教师状况的根本改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从两所中学现实来看,师资力量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发展和提升的瓶颈。

  三是课程建设。且不说课程的内容改革是个难题,单就课程的形式而言,要实现由教师的"教材"向学生的"学材"转变,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是考试制度。中考作为选拔初中学生能否到高中学习的一种比较公正的手段是无法取消和代替的,只要考试存在,应该就具有合理性。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样的考试能把学生真正的素质考出来,减少偶然性和片面性,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五是教育评价。评价是检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属于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能否评价出来?怎么样去量化评价?用什么方法来评价?谁来评价,是社会还是学校?是家长还是老师?它不能像语数外等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确定,因此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素质教育的尴尬局面就很难改变。

  三、针对以上问题及制约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要通过努力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进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3

  司法警察是人民检察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民警察在检察机关的特殊武装组织形式。根据高检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规定,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协助参与检察官办案时可履行九项职责。实践证明,司法警察通过依法履行职责,积极发挥保障检察办案安全和检察官人身安全作用,较好实现了为检察办案的全过程保驾护航目标。

  一、当前司法警察素质存在的不足

  司法警察的职能是否能得到较好发挥,关键在其警务职能意识及警务技能等方面,这是司法警察素质的核心内容。就司法警察目前的素质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历水平参差不齐。从目前的政策看,从机关内部转编的司法警察大部分原来主要从事的是驾驶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司法警察文化基础、业务水平和基本技能较差,应变和反应能力不强,而从社会上招考的司法警察业务技能素质尚有欠缺。司法警察学历水平的差异较大,知识结构也不平衡,直接导致在职司法警察发展前途受限,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警务技能训练不够。一方面,从司法警察工作特点看,45岁以后一般都难以适应司法警察工作(法警领导干部和少量骨干除外)。而一些检察院的司法警察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年龄偏大,在参加专业的体能、技能训练时,对于强度、耐力和对抗性上均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囿于场地、设施等因素,很多训练科目无法落到实处,部分司法警察成了坐办公室的“文职”警察。长此以往,司法警察体能必将下降,相应其警务技能也就不能适应检察办案的需要。

  三是法律知识尚显薄弱。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的执法者,对外代表人民警察和检察机关的双重形象,他们的执法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了检察机关的工作水平。因此,其工作性质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例如,有关送达法律文书的程序性问题、有关押解、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时的诉讼权利保护问题等等。因为司法警察在执行这些任务时,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不了解执法程序,就难以依法处理这些事件,给自己的工作带来被动。

  四是调研能力普遍较弱。个人的调研能力反映了对工作深层次的思考,反映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思考的能力。毫无疑问,在司法警察的警务工作能力得到认可的同时,一个难点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司法警察的调研能力不足以跟上检察工作发展的强劲势头,与检察机关“群体大调研”的格局不符,这对提升司法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极为不利,并直接制约了司法警察队伍的健康发展。

  五是职业技能范围过窄。一般而言,司法警察的职业技能包括两个部分,即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警察职业技能。在实践中,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专注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把发展模式定位在向检察官过渡,而法警大多文化知识水平不足以与检察业务人员竞争,这种竞争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极易挫伤法警的自信心;二是法警对警用技能投入过多精力,这种付出不能直接转化为促进检察工作的动力,造成司法警察工作与检察工作存在脱节,不能适应基层检察院的现实要求。

  二、提升司法警察素质的对策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司法警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因此,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应当立足检察未来、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多方位、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夯实知识基础,强化技能训练。司法警察的职能性质决定了不可能要求其具备检察官一样高的法律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不可能胜任检察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提高全体司法警察的法律知识水平,制定操作性强、实践性好的法律知识培训计划,确保每一名司法警察法律业务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和提升。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4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总体工作思路,把投资体制改革后的新时期电网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定位在建设“一强三优”,“以人为本”的高度上,来进一步推进现代化企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现代化设备陆续投入电网营运,必须要求高素质人才来参与企业的发展,未来电力企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管理和人才的竞争,一流的管理与服务必须有一流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必须通过加强教育与培训才能得到。那么如何以教育、培训来——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呢?这是企业管理者首先要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也对工会工作提出了一个新时期的探索方向。我们工会女职委,担负着女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势下,要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做好女职工素质提升,优化文化结构,提高专业技能的工作,使其以新的精神风貌和工作姿态迎接新任务新挑战。

  一、公司女职工素质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高科技时代,电力系统的现代化设备日新月异,不断地更新、淘汰了旧设备,而操纵这个系统的人口却呈现老龄化,特别是女职工的学历结构低,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威胁。截止10月底,我公司女职工132人(包括农电员工,下同)。在他们中间,初中及以下的占9.85%,高中的占15.15%,技校毕业的占18.18%,中专的占9.85%,大专的占37.12%,本科以上的占9.85%。专业职称结构:初级以下12人,中级3人,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零;另外,中级工9人,高级工4人,技师3人,而高级技师是零。

  女职工的文化、技能现状来看,总体水平低下,特别是高学历、高档次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有一些虽然上了技校,走进电力企业,经过各种培训学习,但还是文化程度偏低。而在六、七十年代对电力企业岗位工作技术性要求不高,对文化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矛盾不很突出,步入新世纪后,电力企业进行全面改革,计算机管理体质全面铺开,对职工工作要求提高了,技术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女职工素质现状低下与电力企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观原因是“三个缺乏”。

  1、认识偏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不少女职工没看到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更新,对职工会产生素质提升的强势要求,认为自己现有工作水平、工作技能还能应对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的年龄大,工作已经累了,还有那么多家务事,没心思坐下来学习。学习缺乏动力。

  2、观念滞后,缺乏竞争意识。第一,认为自己文化低年龄大,进步无望,学点东西又能怎样?第二,认为生活乐趣在于文化娱乐休闲,业余时间不愿花在学习技能上。即使单位里组织学习知识技能,也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往往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3、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心,总认为女同志不如男同志。

  二、电力企业女职工须具备的素质

  面对着女职工“三个缺乏”的现状,我们女职委根据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研究电力女职工必须具有的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具体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表现为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心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善于学习和了解有关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知识和信息,把自己的命运同电力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诚实守信,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指女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知识修养。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其次,要有较宽的知识面,知识面过窄的人是素质不完善的人。

  3、良好的劳动技能。主要指专业技术和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特殊能力(专业领域的专门能力)、创造能力(专业领域内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

  4、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主要指身体体质、精神状态、忍耐力、抗病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提升电力企业女职工素质的若干举措

  为了达到新世纪电力企业女职工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女职委充分发挥了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学习、实践、比赛”中采取具体有效的方法,从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工作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上下功夫,将女工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营造了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氛围。

  1、要提升素质首先是学习。

  组织女职工学习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提高她们的整体素质和理论水平。利用读书小组的`形式,组织女职工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新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懂得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在全公司女职工中编排成立了6个女职工读书小组,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每位女职工人手一本专用读书笔记本。在女职工读书小组成立暨动员大会上,单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鼓励女职工努力学习,把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把理论学习与本局实际相结合,来提高自己水平与能力。平时,大家在小组会上谈心、交流,许多人还将自己以前的困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法律法规中的解释结合起来,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大家分头写出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其中还有不少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理论水平的论文和心得体会呢!如林爱慧撰写的(我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添光彩)一文获浙江省优秀论文三等奖,(试论如何提升女职工队伍素质)荣获全省工会第二届女职工工作论文调研报告评比优秀奖。女职委还将女职工撰写的三篇读书心得体会推荐市局女职委,其中二篇被省电力公司选登上报刊,分别获得温州电业局论文比赛二等奖、三等奖。

  “爱心”与“励志”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与企业凝聚力的根本。我们女职委将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哲学)送到每个小组中,大家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感悟颇深,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与服务态度,纠正了一些冷漠,粗暴的工作作风,以“爱心”来对待客户,以“微笑”来开展服务。从而在近几年的民意测验中,平阳电力服务态度的评估成绩总是高居榜首,赢得了民心。

  2、开展技术练兵,提升专业水平。

  面对电力工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管理的全面铺开,女职工必须正视自身素质不高的事实,在单位领导倡导和女职委的努力组织下,女职工参加了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培训,现在,基本上能够自如地运用计算机来做好本职工作。随着电力设备不断更新,专业化水平是提高女职工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我们趁市局技术比赛的东风,邀请公司业务骨干传授相关的知识,开展岗位技术练兵,组织女职工互学互教,不断实践,使女职工提高了专业技能。如在参加温州电力局35kv变电运行操作技术比武中,女队员叶静获得技术比武个人二等奖,并代表温州电力局参加省公司操作技术比武,荣获个人第八名,团体第三名的成绩。女职工楼春艳在农电岗位知识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陈丽园在省电能计量调考中获省第二名。

  3、奉献爱心,营造和谐和的氛围

  要提升个体的素质,必须有一个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女职委以“奉献爱心,营造和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汶川地震后,我们组织收看电视,阅读报刊,召开通报会等形式,让女职工了解灾情,切身感受灾区的疾苦,获取抗震救灾的信息,这样极大激发了女职工的募捐热情,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真诚奉献了一片爱心,女职工共募捐了17900元,还有九名女职工志愿者踊跃地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这些活动彰显出电力女职工无私救助他人的社会形象,为社会奉献了光和热。今年年初,在公司组织抗冰雪抢修突出队奔赴文成、云和抗灾保电之际,女职委带领女职工奔赴灾区,为抗灾勇士洗衣、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做好灾区重建工作。在台风多发季节,后勤服务队的姑娘们总是微笑着将一碗碗炖好的绿豆红枣汤,一瓶瓶矿泉水,一条条毛巾送到抢修员工的手中,并把一张张“温馨提醒,安全用电”的宣传单送到灾民家中,营造了企业中的和谐气氛,也融洽了民企关系。

  营造和谐气氛并不仅仅在各项活动中,更体现在人际交流中,女职委本着尊重、关心员工的原则,多做暖人心的事,多说暖人心的语,特别是关注单亲、特困、特病女职工的生活,与她们聊聊工作与生活中的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将温暖送到她们的心上。在“爱在金秋”的助学活动中,我们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确定困难单亲女职工的三名学生,由工会主席,女职委委员个人资助每位学生1000元,帮助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

  由于一贯的倡导,企业中的女职工的道德风貌不断地上了一个个新台阶,助人为乐的风尚成为企业的主旋律,这样促成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也融洽了企民关系,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4、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提升女职工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

  新时期的女工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如何为以她们喜欢的活动来激发她们锻炼身体的兴趣来减轻工作的压力呢?最近温州地区兴起了健身舞热,而女职工却苦于无暇参与,我们女职委便想职工所想,组织了女职工的业余舞蹈班,并请来了优秀的舞蹈教练,给予她们耐心仔细的指导,提高了中青年职工的舞蹈水平,并多次参加演出。望着她们在舞台上袅袅亭亭的身姿和娴熟优美的动作,我们尝到了工会工作的甜头,后来在市局的歌舞晚会中,她们表演的(阳光之歌)、(太阳的儿女)、(墨竹颂)均获得了好名次。更为美妙的是,在音乐舞蹈的熏陶下,女职工感觉到自己的精神风貌像花儿一样开放了,自己的心灵像草儿一样蓬勃向上。这些都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企业的凝聚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许多丰富多采的业余活动:趣味运动会、登山、环城跑、发短息、表祝福等,通过这些活动体现了我们女职工与时促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提升了职工的整体素质。

  以上的种种举措,是顺应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需要,营造了企业文化氛围的需要,开拓了职员的时代风貌,为企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工会女职委将与大家一道努力上进,使平阳电力在经济发展新跨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时代要求,提高农民素质迫在眉睫。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途径,我们于近期开展了对农民素质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且深入有关部门对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我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5年底,我县农村人口共有45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19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我县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216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35.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0,中专文化的仅有4人。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世界农业较发达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40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民,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我们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其中农民如何增收、农业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怎样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受到伤害时首选私了了事,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的事时有发生。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广校、农业局、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业教育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县20个乡镇已基本没有文化站,原先的村级文化活动室早已普遍处于瘫痪状态,农村文化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4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10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我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健全培训网络。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达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不能只关心和实施单纯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更重要的是彻底根除农村地区愚昧落后封建习俗,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只有农村居民的整体健康、文明,才能通过生产经营和流通手段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两个文明”建设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开展树立“新风尚”、争创“文明户”等活动。同时,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生动形象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

  5、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农民思想这块阵地要靠丰富的物质和健康的文化去占领。缺乏文化如同减少收入一样,最终都将导致农民思想信念的动摇、道德的滑坡以及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在娱乐中增长发展经济的才干。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6

  为深入实施云岭职工人才工程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我市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全面提升,全面掌握我市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状况,昆明市总工会于8月中旬成立昆明市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状况调查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组,对我市14个县(市)区及三个开发区所属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状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召开一线技术工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会干部座谈会,发放《企业职工状况调查表》、《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走访市属企业2家,向10家昆明市企业职工发放个人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30份,覆盖职工13000人,其中包括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5家、事业单位1家、集体企业2家、私营企业2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积极发挥培养职工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有效地促进了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企业职工技能素质持中等水平,企业岗位按技能分配结构合理

  在昆明市内企业抽样调查的13000名职工中,一般职工9071人,持有资格证书4075人,持证率44.9%。在一般职工中,熟练工和高技能人才3999人,占总人数的44%,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比例为1.65:1:1.2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职工1540人,占16%,本科及以上学历1946人,占21.4%一般管理人员2984人,占职工总数的22.9%,持有资格证书1476人,持证率49.4%。初中及以下学历242人,占管理人员总数的0.08%,本科以上学历2218人,占总数74%。企业各类人才分布比例相对合理。

  (二)企业对职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企业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培训规划、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推动了职工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发展。其中云南电网昆明供电局每年投入职工培训费用426万元,星耀集团每年培训费用350万元。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积极组织职业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企业在培训职工技能素质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年人均培训费用6000元;作为私营企业的星耀集团,每年人均培训费用高达7600元。很多企业对职工素质技能的培训达到了全覆盖,如昆明市供电局、昆仑燃气有限公司、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大山公司等。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和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开展技术技能竞赛,名师讲解,现场讲座,脱产外出培训等多种方式,满足职工的不同需求。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推行“职业生涯设计”、首席工人制、名师带徒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全方位对职工素质技能培训提升。

  (三)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此次调研,50%的企业制定了单位人才培养目标或规划;有20%的企业设有技能人才管理部门,20%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职工培训机构;有30%的企业把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写入集体合同;68.32%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额达到或超过1.5%;大部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并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一些企业的领导为了鼓励职工岗位成才,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还有的企业对一些在本岗位做出成效的职工评选十佳技术能手、十佳技术工人,十佳创新人等,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比如:昆明机床昆机交大评选“三个带头人”对当选人每人发放津贴400元。还有的企业购买技术操作书籍发给职工鼓励职工岗位成才。

  (四)工会动员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推动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工会联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术革新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并推荐优秀技术工人参加自治区、全国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有力地促进了职工技能素质的提高。昆明市总工会为了提高广大职工技术技能素质,自86年起至今,每五年就举办一次昆明地区职工技术技能比赛,每次比赛参加职工都在十万人以上,工种涵盖了各行各业。自2000年以来,昆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培训各类技术工人近十万人,鉴定颁发初、中、高技工、技师职业技术证书71513本,按照《昆明市“十二五”期间劳动竞赛规划》,各类劳动竞赛、技术技能大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如火如荼,昆明地铁、新机场、园区建设等重点工程竞赛活动取得实效。2012全市共组织30.5万职工参加各类竞赛、涉及项目10066个,在促进三个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组织2869名职工参加技能人才培训,其中2459名职工取得了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仍然很大。供电供水单位、特种行业、科研机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往往是供不应求;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加工类企业特别是像CY集团、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的需求同样大;服务行业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迫切。

  (一)职工持证率受行业和企业性质等因素影响,持证率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强的单位,如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持证率达93.7%,房地产企业星耀集团员工持证率21%,大山公司员工持证率15.69%,而造成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因个体经营差异,对职工持证率没有严格要求,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对技术工人培训重视不够。座谈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在生产中对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多采取从劳动力市场或其它企业招用,有的企业由于技术工人流动性较大,担心自己的培训工作会为其它企业作“嫁衣裳”,致使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技术工人队伍方面“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和规范的职工培训制度建设。另一方面,企业在制定职工素质技能培训规划时,在规范化和公开性方面有所欠缺,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员工通过培训之后的奖励机制没有建立健全,部分职工对技能培训参与的热情不高。

  (二)企业制定的培训计划无法满足职工日益提高的培训需求

  目前职工对个人技能素质提升的意识越来越强,当被问及对自身的技能素质是否有提升愿望时,有78.7%的职工选择了很强,15.2%的职工选择根据企业要求,仅有7.1%的职工选择了一般。在职工最愿意学习的技能中,复合型技能占64.6%,本岗位技能占22.1%,高一层学历教育占9%,而选择个人爱好的专业技术技能和新兴科学文化知识的仅占4.3%,这说明职工对技能素质培训的需求更加注重工作的实用性、岗位可操作性和自身技能素质的深度提升。超过50%的职工认为提高技能素质较好的方式是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适应性岗位培训,而超过7成的职工认为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送培取证和参加国家统一的资格考试。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有65%的职工认为参加由企业组织安排的技能素质培训只是“有一些”,选择“经常”培训的占19%,仍有16%的职工认为“偶尔”或“几乎没有”参加过企业的技能培训。13%的职工通过调查问卷的建议栏表达了希望企业组织职工外出培训,在职工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考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为职工技能提升创造更多机会等意愿。

  (三)企业技术工人队伍政治经济待遇需提高

  目前在企业中,技能人才队伍待遇偏低,直接影响了对技能人才地位的认同感。一些人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才是人才,对“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在认识上仍有很大偏差。这些思想意识的存在,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认为当工人没有出息,没有前途,影响着企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据统计,企业大多把“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本单位最急需人员排序之首,只有3个企业把“高技能人才”作为最急需人员排序之首;有61.17%的职工认为所在单位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地位“一般”和“不高”。

  造成企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的原因,一是多数企业没有参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办法和待遇标准,制定在聘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管理办法和待遇标准。二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一些企业实行以岗定薪的岗位工资制度,在执行中存在着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技能等级的职工收入差别很小的现象,影响了技术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技能人才技术津贴,但由于津贴级差较小,或难以落实,很难体现出其激励作用。三是一些企业没有制定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据调查,有三成以上企业没有把职工技能素质作为“评先晋职”和“薪酬分配”参考依据;当问及所在单位是否重视技能拔尖人才,在工资、津贴、评优等方面给予照顾时,有62.18%的职工认为提高技能后“收入增加不多”或“没有”与收入挂钩。

  (四)职工素质技能提升多向管理人才倾斜,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成培训盲点

  这次调查的10家企业涉及农民工1816人,占总人数的13.9%。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技术工人仅有161人,占农民工总数的0.08%。通过调研了解,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的覆盖面较小,使大部分农民工游离于职业教育培训之外。二是农民工绝大多数被安排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差,致使用人单位不愿在培训上过多投入,影响了他们技能素质的提高。三是农民工职业素质低,培训费用高,受调研企业反映农民工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有的农民工根本不知电焊、机加工、汽车和农用车驾驶、工程机械操作等培训是干什么的,因此他们需要接受的培训周期和培训范围均要超过城市职工,也就是说要培训他们必须投入更高的培训资金;四是社会和职业院校参与度不够,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多为短期培训,且受时间、工作性质及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加上返乡农民工多选择业余技能培训,导致职业院校在宣传招生、师资配备及具体教学安排等方面成本相对较高,有限的教育资源难以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因此,一些职业学院不愿意对农民工培训进行投入。

  三、加强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建设的建议

  昆明市总工会今年以来大力开展“云岭职工人才工程”,在研究制定职工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各类职工人才标准,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职工人才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在科研和生产一线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带头人、首席员工、金牌工人等标兵,明确责任意识,引导企业齐抓共管等方面下功夫,以推进昆明市企业职工的技能素质提升。总结成绩的同时,结合此次调研,我们认为就加强企业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建设这一工作,还有极大空间可以提升。

  (一)整合各种培训载体,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按照省总、省人社厅《关于实施云岭职工人才工程的'意见》,结合昆明实际,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名师带徒等活动,推动建立职工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鉴定、职称晋升相结合,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师徒帮教、技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攻关和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活动,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多形式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导职工争当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通过选树表彰“金牌工人”,科学组织引导、激励机制调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岗位练兵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秀教育资源,通过开放学院(职工学校)“职工在线平台”,组织引导广大职工进入“在线平台”学习,不断提高全市职工素质。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技能人才关键在企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与培养技能人才的关系,开展企业需求与技术工人职业发展相结合的培训工作。第一,要把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大力加强培训基础工作,建立“企业技能人才库”和相关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为指导和开展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手段。第二,要结合企业实际,创新培训方式,推广并完善“导师制”、名师带徒、诀窍绝技传授、首席工人制、技能带头人制等做法。第三,要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教材的自主研发,根据生产需要、岗位需求、职工意愿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要善于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突出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提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第四,要深入推进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大力拓展订单式培训,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第五,所有企业要按照规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将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情况向职代会或职工大会报告,并列入厂务公开内容,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技能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

  要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第一,在考核评价内容上,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现有考核评价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生产技术工艺能力的考核,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第二,建议加快国家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步伐。要坚持国家标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既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标准,确保考核评价的质量,同时也要结合企业科技进步和生产需要,发挥企业在考核评价工作中的能动性,适当提高企业对国家题库确定考核内容进行调整的比例,不断研制新的、更高的标准,注重加快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操作法,充实完善国家标准体系。第三,在考核评价实施上,要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推行技能人才第二工种技能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预培养等有效做法。要健全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解决企业实际需要与社会评价鉴定机构脱节的问题。第四,企业要对有生活困难的技能人才在技能鉴定培训费用上给予适当补贴。

  (四)建立健全企业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建立健全“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第一,通过实行首席工人制、技术带头人、以优秀技术工人名字命名操作法或班组等做法,为优秀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第二,在分配制度上,要向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倾斜,把技能人才的知识产权、工作业绩作为分配要素,设立首席工人、技术带头人、高师带徒等津贴,推行体现技能水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大不同技术等级间的收入级差。第三,要参照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高技能人才的相关待遇,把具备管理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做到技能人才凭技能得到使用提升、凭业绩贡献获得收入,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地位。第四,要在充分发挥企业自身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协调和借助社会主流媒体,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加大对企业重视技能人才典型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局面。

  (五)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工会在培养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充分发挥职工技协组织的作用。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平台,鼓励和引导职工岗位成才。要开展多岗位、全岗位,全员参与的技术练兵活动,健全选拔、评判、考核、奖励等制度,提高活动的全员参与率,构建练兵比武活动的长效机制;要树立练兵比武活动服从服务企业生产大局的意识,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生产重点,确定练兵比武活动的主题,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素质和岗位就业竞争能力,塑造一大批学习型、知识型、专家型和管理型技能人才,达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第二,要把企业岗位技能津贴制度纳入企业集体合同或工资集体协议,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要适当增加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他们在职工民主管理中的发言权。第三,要充分利用工会文化宫、俱乐部、职工学校等自身教育培训阵地和资源,积极协调企业行政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素质,不断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7

  1、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

  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

  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

  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

  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3、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则可以通过别的指标来说明,这需要在校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个人发展的第三层次因素,即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4、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植新的就业增长

  从调研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必须在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原则是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推荐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对毕业生应强化应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总之,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专业基本知识积累,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拥有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各方面素质的平衡,同时加强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由此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8

  最近,中央文明委在全国部署开展“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这标志着一场旨在纠正公民旅游陋习、提升公民文明旅游素质的攻坚战正在打响,可谓正当其时,有利于维护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推进国家“软实力”的构建。然而,我国公民旅游陋习由来已久,影响较深,要想使公民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必须多管齐下,夯实基础,狠抓养成,如此标本兼治,持久不懈,才能塑造出有尊严、有涵养、有活力的文明健康的中国游客形象,让公民的旅游形象为国家形象增辉添彩。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现象

  一是公德缺失。如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排队加塞等,自认为习惯所为,无伤大雅,谁也管不着,但这种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唯我独尊,置周边人于不顾,有损自己,也“伤”及他人。

  二是违章违规。如随地吐痰、随意刻画、乱扔废弃物、攀折花木、越位游览、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等。景区提示、导游提醒,明明有禁令,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此种不文明行为当为突出,影响较坏,破坏较大。不少古物严禁拍照,因照相机闪光灯会对文物表面造成损坏,可一些游客仍然偷偷甚至明目张胆拍照留念。

  三是“入乡不随俗”。游览中不尊重旅游地习俗、触犯宗教禁忌;出国后不了解境外文化,甚至了解一些也不放在心上。如在中国,看到可爱的小孩喜欢赞美几句甚至抚摸一下头部,但在泰国,除和尚外,任何人不能抚摸他人头部,也忌讳赞美自己的婴儿,据说这会引起恶鬼对婴儿的注意。作为国际旅游,这种“入乡不能随俗”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容易误导“他者”对客源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很容易使“他者”对客源国的形象作出消极、歪曲评价。我国公民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对我国国际形象的消极影响即源于此。

  二、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广泛存在,既跟旅游活动自身的某些特性有关,也跟现阶段我国旅游者素质普遍较低而旅游消费教育管理又长期滞后有关。具体来讲,不文明行为现象复杂,呈现多因,旅游者、环境、管理方均有“责任”。

  一是文明程度不够。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异地性和暂时性,这一特征在旅游者行为上则表现为道德感弱化、责任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等特点。“旅游者——无姓名——无责任”的结合,容易形成“抛弃旅游耻辱”的倾向。旅游者随意丢弃废弃物、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行为多源于此。旅游者文明程度不够,认为可以不拘小节;外出旅游是休闲,凡事不必认真;不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种“模糊”心理驱使下,一旦空间置换,便极易放松,暴露自己。一些旅游者国内国外“判若两人”,国内还能注意形象,但走出国门,便语言不美,行为不雅,甚至违法乱纪,关键在于文明程度不够,修养不到家,不能做到“慎独”。

  二是跟客观环境有关。有些不文明行为是旅游者“自愿”,如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完全是个文明程度不够所致。但类似于过马路不走斑马线,不看红绿灯,这些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环境造成的,此时稍微缺乏自觉性,便很容易促成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如国内交通人多车多,尤其是上下班拥堵高峰期,许多人担心影响上班不得不“明知故犯”,一次“侥幸”成功,助长了更多次数“侥幸”的发生,结果养成了习惯。如果交通便利,秩序井然,恐怕就不会有人担心误点而产生毫无意义的“闯红灯”想法。

  三是管理不善造成。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景区管理尚需完善,行业运作尚需规范。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中,出境游起步晚、发展猛,政府、业界对这一与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协调的“火热”现象准备不足,被动适应,不能及时出台有关规章,管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景区设施不足,服务不周,导致旅游者“非自愿”违规,如垃圾桶间隔较远,厕所指向不明,卫生打扫不及时,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合作”心理,做出不文明行为。加之诚信机制缺乏,旅游者处处提防导游人员“欺客”、“宰客”,无暇顾及不良习惯;领队劳动强度太大,未能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这些因管理服务不到位都容易在旅游者身上体现出来。

  四是文化习俗差异。有些不懂礼仪、违章违规、破坏习俗、触犯禁忌等不文明行为,固然与游客缺乏文化涵养、旅游常识及旅游规范意识等因素相关,但很大程度是由于地域、国度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的。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常见山坡、路边或城市中建有许多石头砌的“马王堆”,用于指示方向或象征吉庆,有的游客便感觉不伦不类,有失环境自然,类似这种行为当地是很忌讳的。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客气;请人吃饭不停劝吃,本是国人的热情,却让外国人受不了。文化习俗不同,旅行知识缺乏,入乡不能随俗也就在所难免。

  三、提升旅游文明素质的对策

  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景区、旅行社以及每位游客的共同努力。固有的景观是不变的,但公民旅游素质的养成是可以培育的。优美的景区、文明的游客,才能真正形成旅游文明的亮丽风景。

  1、加强教育引导。教育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方式方法,要教育人们“先做人、再做事”,传统的道德观不能丢。一要强化思想认识,增强游客“形象感”。通过短期培训、旅行告知、发放资料等形式,使游客深刻认识到个人形象在出游中的重要性。在国内是代表省、市的“地域大使”,在国外则担负着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大使”的角色,一言一行,皆为他国评判中国的.直接依据,当慎之又慎。二要推进道德认知,提高游客对道德规范的知晓率。要把培养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作为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长流水、不断线,采取新闻宣传、知识竞赛、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对国人加强关于国际礼仪方面的教育宣传,首先从国内旅游抓起,形成文明旅游的新风尚。

  2、注重优化环境。环境育人,环境约束人。置身于良好的环境,公民的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就会得到提高,不良陋习也会得到约束而不随意放纵。优化环境要以推进道德养成为切入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景区、文明旅游”等创建活动,引导公民革除各种旅游陋习,培养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针对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不文明、不礼貌问题,强调公民要做到“三管六不”,即管住自己的口:不随地吐痰、不口出脏言;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扔杂物、不乱贴乱画;管住自己的腿: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花草。同时要大力推广先进典型。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追求更高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径。用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精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去年导游英模文花枝先进事迹的广泛宣传,对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素质,弘扬旅游行风正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生逢英模辈出的时代。只要牢牢把握时代要求,遵循宣传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一定能使典型宣传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工程发挥更大作用。

  3、建立长效机制。目前存在的很多旅游不文明行为,正是长效机制缺乏所致。一方面,要加大告知的力度。告知的前提是要尽快出台具体的出游规范。应充分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如美国旅行商协会制定的《生态旅游十戒》、加州制定的《旅游者伦理规范》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行为公约》,使游客出游管理有规范,行为有依据。旅行社要搞好行前的文明礼仪培训,游客报名后必须参加,培训结束后现场进行文字考核,直至合格为止。另一方面,要措施有力,严格执法。有些陋习单靠教育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有罚款和硬性的制裁。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多次“犯规”的游客给予处罚,有效制裁游客在景区及公共场所的不文明行为。不能因为乃小事一桩而熟视无睹,对小事不重视,必然会出大事;对小错不纠正,必然会出大错。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之差所体现的就是点点滴滴小事的汇集之中。新加坡、韩国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帮助国民形成了良好习惯,值得借鉴。特别是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拥有出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其举报中心应增加境外游文明礼仪事件处理功能,凡经查实,对屡屡造成不良影响的领队和组团社要进行批评教育和责令整改。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9

  一、为什么要调查这个问题、调查这个问题的意义

  文明素质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文明素质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是社会风貌的窗口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综合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的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文明素质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广大民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使得文明素质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二、调查采用的方法、获得哪些资料

  调查方法: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人民绝大多数对什么是文明的与不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在主观上对问卷中所列的不文明行为有着几乎是本能的厌恶和排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总体文明程度正处在质的飞跃阶段中的人民生存生活的优良状态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对人民普遍关注不文明行为急需高度重视正确引导和重点防范。宣传教育逐步减少不文明的言行使整个社会文明和谐健康向上。

  三、调查问题的现状是什么、导致这个问题原因是什么

  经过较长期观察和集中实地调查我们发现人民在文明素质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有的可能是特有的问题:

  1、硬件建设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需要改进的细节。

  2、公共意识缺乏生活方式有待改进。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大量的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闯红灯、乱穿马路等等在当事人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这已经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自然组成部分。

  3、学习气氛不浓文化氛围相对较差。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住房越来越宽敞汽车越来越普及但精神生活并未同步丰富起来。

  4、民众的城镇认同感不强主人翁意识欠缺。要自觉维护一个城镇的形象城镇认同感是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公共意识也需要有主人翁的身份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觉行动的产生。

  5、镇容维护中疏堵失衡工作缺乏创造性。维护镇容整洁有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影响镇容的现象固然有文明素质不高、公共意识不强等因素也存在一些迫不得已的因素都应该区别对待。

  6、文明创建重视不够宣传流于形式。正如在前面提到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适应城市化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希望尽快让本地人民适应这一过程就非得下大力气不可。

  7、在城镇建设方面反映经费投入不足城镇环境建设欠帐较多缺少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公益场所托幼所托老所不配套公厕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城镇建设经费普遍短缺城镇创建的经费筹措相当困难。

  四、通过调查和思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硬件建设。加大人流量较大路口的人行天桥建设规范各种路口、地下通道、停车场等各种标识系统做到醒目、准确、易理解;借助各种硬件手段阻止人们横穿马路、闯红灯、拥挤不排队等现象:如天津的某些公交站台有排队等候的单行通道、南京今年推出的等候红灯时由交通协管人员拉起一根铁链、窗口行业的电脑排号等;合理布局公共场所的垃圾桶力求方便、醒目对于公交站牌火车站出入口等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尤其需要增加垃圾桶的数量。

  2、加强对公共意识的培养与生活方式的引导。从未成年人抓起在中小学进行系统的公共场所文明举止的教育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类似的教育站在家长的立场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和个人修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以防止良好的学校教育与不良的家庭教育相互抵消了。充分发挥志愿者和各类民间组织的示范作用在公共场所起到维持、提醒、制止的作用相关部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

  3、创建学习型城市提高城市文化氛围。盘活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好各种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的不断充实与充分利用确实发挥其本来的功能。整顿图书等文化市场打击低俗弘扬高雅。挖掘地方文化传统鼓励地方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以各种形式的作品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展现城市的文化底蕴。领导率先垂范倡导阅读之风鼓励家庭藏书营造学习氛围浓郁的家庭、社区和城市。语言文字方面推广普通话的使用尤其是窗口行业纠正各类标示牌中的外文错误。

  4、抓好民心工程提高市民幸福感。抓好民心工程尤其是衣食住行、上学、就医等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是一般人民对一个城市满意与否的关键而居民尤其倾向于将这些方面的生活条件与邻近城市进行比较。所以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与周边城市具有比较优势自然就会提升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从而提高对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认同感。

  5、疏堵结合加强城镇管理的调查研究。对各类影响城镇镇容的人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各人群的特点与未来可能的出路。对一些存在市场需求、又能解决就业的经营活动采取疏导的策略或者因地制宜建立专门的疏导点形成各种专业市场和跳蚤市场或者错开时间形成钟点市场。对一些没有市场需求甚至老百姓讨厌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如有组织的乞讨、站街拉客等。规范商铺的经营打击占道经营、污染环境等现象。

  6、高度重视改进宣传策略。自上而下真正将公共文明当作一件实事来抓融入到工作中去而不是将其视为仅仅是宣传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各级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从影响身边的人做起。利用正、反面典型事例严肃处理或者旗帜鲜明地褒奖。所谓“理在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才能说服公众、教育公众以电视、报纸、电台等各种形式让一般居民知晓典型事件及其处理方式。

  7、各职能部门要尽职尽责充分行使职权和义务形成推进城镇建设的整体合力。城镇建设除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外各级职能部门的整体配合各尽职责、各管其事非常重要。充分发挥共建优势坚持不懈抓好共建。共建单位共同落实社治安综合治理共同治理脏、乱、差共同兴建基础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共同建设卫生、整洁、优美的城镇动员城镇共建单位力量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城镇服务设施为拓宽服务领域打好基础共建单位要积极扶持城镇服务的专、兼职队伍帮助他们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城镇服务向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8、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素质营造良好风气。根据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要求把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作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城镇居民教育的力度。每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推荐我身边的好人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先进居民的事迹来影响居民那些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促进了居民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五、实践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居民的文明情况还是较好的。还有一些不文明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改进。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人对我们的行为比较支持积极配合我们的调查提出意见和建议而有些人表示不理解对我们不予理睬。实践中的问题考验了我们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对我们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我们以后更好的走进社会、更快的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杜绝不文明行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要随时提醒并监督他人遵守城市文明并让自己身边的人也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我相信我们在平日的努力督促一定会变的更好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我们广大民众。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10

  鼓励农民进城,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xxxx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xxxx年底全县16.6万人,县城人口只有2万多;xxxx年借助移民搬迁东风,城镇人口增至6万余,城乡人口比例达到36%。大量农民进城,对发展我县城市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将会发挥巨大作用,但受多种客观因素制约,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与现代都市的要求相差甚远,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生活质量上,同城市居民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提升进城农民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脱胎换骨成为实实在在的城市人,以最快的速度与城市生活真正接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我自今年6月起担任新县城移民搬迁现场工作组长以来,与新县城移民特别是进城农民朝夕相处了半年多,对进城农民的方方面面都作了较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现就进城农民生活素质的提升问题谈点个人的见解和看法。

  一、xxxx县进城农民城市生活现状

  xxxx县的进城农民,是借移民搬迁之机选择城镇化安置方式而转为城镇居民的。他们向往城市,希望自己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活力。但由于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整天和土地与荒野打交道,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一时难以彻底改变,与现代城市居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合拍很快就表现出来。一是公共意识不强。在农村时,绝大多数农户都是单家独院,想在房前屋后载颗树种个草,在墙角门边堆件物什么的,全凭自己随心所欲,别人怎么也管不着。进城了,一个小区上千户,一栋小楼二十家,门前只有巴掌地,楼道巷口是公区。家自农村迁,人从乡下来,木板、寿棺、母鸡等,不能丢、不愿弃,统统带到城里去,哪儿有空地,就往那里立。这下好了,家门口养起了鸡,楼道里堆满了物,弄得邻居怨气冲天。二是文明意识较低。搬家了,房子要装修,垃圾怎么办?乱堆;吃瓜嗑子,瓜皮子壳怎么办?乱仍;少有甚者,还在自家阳台往下摔东西,砸到行人、或让行人受到惊吓却根本不当回事。三是自我约束能力弱。不分时段想干啥就干啥,半夜睡不着起来看电视,声音传遍整栋楼;不到清晨六点钟,想到房屋该怎样处理,拿起手锤就开敲,震动波到九云霄。邻居找上门来理论,还与人家蹬鼻子上脸。诸如此类,都是进城农民初期最为突出的不良表现和客观状况。

  二、对提升进城农民城市生活素质的对策

  农民淳朴、善良,勤劳而坚强,实为可亲可近之人。他们大规模的进城,必将推动我们城市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城后农民初期表现出来的种种落后和种种不适应,我们要以宽容的姿态和友善的胸怀去理解他们、接纳他们,采取多种方式从多个层面去教育引导和转变他们。

  1、强化宣传引导。印发新县城入住须知,告知所有住户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以楼栋为单位,制定居民公约,让大家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加强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以专栏、宣传标语的形式,围绕主题营造氛围,引导进城农民加强自我约束,提高素质争做文明市民。

  2、开展素质培训。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以提升进城农民城市生活素质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可采取居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户主院坝会、小区户主会等学习宣传新县城入住须知和城镇居民行为准则等,从提升家庭户主素质入手,带动全体居民讲文明、树新风,逐步树立现代城市居民的'良好形象。

  3、丰富社区活动。以“弘扬移民精神,争做优秀市民”为主题,以社区或小区为单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和文体活动,切实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进城农民真正感受到现代城市的火热生活,激发热爱城市、热爱社区、热爱生活、热爱脚下每一寸土地的热情,激励他们努力加强学习、快速提升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脱胎换骨变成高素质的都市人,为把我们的新县城建设得更加美好、把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更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正确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未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趋势

  1、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将继续呈刚性增长的趋势。多年来,各地大学采取了扩招的措施,这使得在一个时期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并将继续呈增长态势。在80年代初,每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仅为几万人;9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为31.2万人;xx年,这个数字将变为八、九百万人。未来几年,虽然增幅会趋缓,但大学生毕业数量仍处于上升通道。

  2、大学毕业后工作难找,面临“毕业就将失业”的问题。据数据记载,截止到xx年5月底,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是:49.81%已签约和已有意向;27.25%没有找到工作;15.02%不想马上就业。即目前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大体在50%左右。今后,以我们高邮为例,需要的人才将偏向高学历、高技能、有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

  3、就业理念亟待转变,未来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人才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实际上并不是减少,而是更加需要,关键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我们现在还只是大学在校生,求职、就业对我们来说,迟早将会面临。在3年后,我们该何去何从,未来的路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和作出回答的。我想,在增加自身含金量的同时,今后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所需人员产生“脱轨”现象。当前,市场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而大学校园培养的大学生刚毕业,基本没有工作经验,毕业生不符合企业的这种需要。

  2、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过高。在大学毕业后,一般来说,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认为自己上了大学、有了文凭,就应该有个体面的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毕业生不愿参加或从事比较普通的工作,一心想要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高薪工作往往要求很高,应届毕业生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

  3、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够到位。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学生挫折教育以及技能培训等,都还未达到相应的要求。

  4、其他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一是专业问题。有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或热门过热,如目前法学毕业生六成难就业;二是能力问题。社会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应能力,市场需要的又是新型复合型人才,而现实却无法提供这类人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三是区域问题。东部地区就业好于西部。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

  1、部分企业最看重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下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最需要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是外语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分别占35.56%和34.66%,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里,最主要的还是学习这一块,这也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到底应以学习为主还是以工作为主的困惑。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日趋细致,所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在招聘中企业也越发的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因而在缺乏一个统一的客观的专业技能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选择了首先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这样的趋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在日益向“专业化复合型”转变,在要求员工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求员工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

  2、大多企业认为大学生综合能力最重要

  大多数企业很是看重应聘者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于成绩与学历,社会应该更看重员工未来的发展潜力,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也会是当今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比较高

  现阶段企业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61.90%的企业将思想道德列为对毕业

  生的特别要求),这主要是由于企业为了应对目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诚信的表现以及逃避人力资源风险而采用的措施。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日趋务实,在招聘中学历、学校名气等因素所占比重都日趋合理,企业的评价标准更加合理。

  但是,还存在不少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性别等,企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免造成就业歧视,影响企业形象。

  3.1超七成学生不明企业的人才要求

  在被问及“你是否尝试了解目标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时,有20%的学生认为“没有,感觉没必要”,50.8%的学生表示“尝试过,但仍然一知半解”。显然,超过70%的学生并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尽管在当今社会,人们一直强调就业的双向选择,但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市场决定了大学生相对企业处于弱势的局面,企业的择才标准往往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参考标准。在此情势下,学生需要科学地对市场做分析,需要关注那些未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职位的信息,甚至对目标企业的运行状况、企业文化也要知根知底,这样才有助于找准自己的职业发展机会。一个合格的商人起码要知道顾客要的是什么,然后来判断自己能否提供。如果连目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定位都不清楚,对企业性质、企业文化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更加少得可怜,求职自然会四处碰壁。

  3.2了解企业人才要求的好处:

  3.2.1、有的放矢,明确自己该“秀”哪块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

  3.2.2、若明确自己达不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节省人力、物力;

  3.2.3、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定义,对该目标企业有更深的认识,为之后撰写简历、面试打下基础,甚至在就业初期都将受益匪浅;

  3.2.4、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将降低遭受求职陷阱、上当受骗的几率。

  在平日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在读大学生很难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将来会涉及哪些行业、职位说出个大概。据报道,前不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的活动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到25%的学生能清楚或比较清楚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劣势,而对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模糊的却占到35%,甚至还有15%学生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结合前程无忧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众多学生在自身及就业目标的认识度不够,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求职前不知自己“卖”的是什么,不知该怎样“卖”,不知道该“卖”给谁,成为了横在大学生就业前三道隐型的壁垒;同时也进一步折射出国内高校对于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落后。

  不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后遗症还表现在对自身的估计与期望上,超脱实际凭空对自身的评价通常会产生偏差。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有40.3%的学生认为自己就是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反观低于30%的表示“很明确企业对人才定义”的学生中,有69.6%的学生认为自己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期望。其中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满足的理由来源于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达标。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

  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人际沟通、工作态度、创新意识、道德品质这六项人才基本素质,在大学生眼里哪一项是最为重要的呢?调查结果显示,“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占总量的48.4%。其次为“专业知识”,占到17.8%,“工作态度”以11%位居第三。而仅有6.5%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才标准,在学生眼里最重要的人才标准榜中垫底。

  前程无忧职业顾问分析认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一个成熟的企业在招聘应届生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道德品质、工作态度、这两项素质。对于企业而言,这两项人才标准是基础中的基础,是开展工作的基石。若企业有意要去培养、磨练、打造一个人,完全可以接受一张没有工作经验的白纸。但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却是决定了这张白纸材质的优劣,因此许多知名企业把“道德品质”列在人才标准的首位。这并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法,而是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企业深知,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昌。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也许会带来一时的“小利”,但往往失去的是大节,继而失去的是企业长远的“大利”。当然,在实际情况中,道德品质的范围太过宽泛,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位hr在谈及大学生素质时说:“有些大学生做错事以后,第一反应就是推卸责任——‘不是我干的’,其实没有责任感比犯错更可怕。”

  此外,企业看重的人才素质中还包括创新意识与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前者决定了价值创新的来源,而后者关涉到工作的效率。李开复在给中国高校生的一封信中这样描述:“仅仅勤奋好学,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了。因为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

  都是那些既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时时不忘创新,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

  四、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和能力

  4.1、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并且要具有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许多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之一。所谓有敬业精神的人就是有成就感,有一定责任心的人,以圆满完成工作来衡量自己,而不用升迁和报酬来衡量自己。谈起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素质,应该体现在以下4方面的素质:

  4.1.1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当今人才观的一个重点。所谓人才,首要的应该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和谐的和趋于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和社会融洽相处并且受社会欢迎的有道德的人。而在一个人身上确立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加强思想素质建设,首先要建立辨识思维。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作用是越来越大,但它们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金钱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一种市场条件下的进步,它比情说了算,比权力说了算要进步。但是,金钱一越出经济轨道,介入社会其它领域,就会产生腐朽和社会丑恶现象。因此不能把它当作人生的最高目标,要正确对待金钱。我们必须以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他的价值,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要求。

  4.1.2良好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素质,是我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必备本领。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社会竞争的加剧,而竞争时代的要求就是谁都必须凭真才实学取胜。业务素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雄厚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精辟的专业造诣;

  (2)不断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专业开拓的兴趣和能力;

  (3)管理能力。例如效率观念,同一个工程,它消耗的精神、时间、财力最小的当然是最好的。一个工程它有一个规划、组织、环境、人员、机制、时间、效率等一系列指标。因此,专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融合能力。当今时代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来自学科专业的融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能力实质就是培养创造能力。

  (5)敬业精神。贝弗基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总结道:“科学上成年人思维的发展,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的基础所能支撑高度。”必须充分意识到基础的重要性,特别要在“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切忌搞花架子。

  4.1.3较高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通常又被称作人的文化素养,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文化可以给我们很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记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人文中有些很精彩的东西,能直接给我们启迪。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大家在一起却很和谐;小人没有自己的个性,但在一起却不能和谐。这话多深刻,对我们待人、处理人际关系很有启发。而以往教育的明显缺陷是人文教育薄弱,从而出现人的知识结构以至人格不和谐、不完善现象。二十世纪的人才必须懂得交流,而且还要善于沟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把一待所学,贡献给社会主义国家。

  4.1.4良好的心理素质

  企业用人历来重视心理素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有意识的艰苦磨练教育、承受挫折教育、适应环境教育、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教育等心理素质的强化教育,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非常脆弱,远不适应竞争的环境,这就给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提出了增强心理素质的艰巨任务。

  当代的大学生面临挑战多多,要想成功的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一定要有这些基本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挑战。

  4.2、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能力

  4.2.1、对社会认识能力

  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是由于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大学生总体上缺乏社会锻炼而造成的。

  4.2.2、对自身认识能力

  对自身的认识能力是由于对社会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导致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错误判断(通常是高估)。

  因此,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用辨证的方法将两句话连在一起,就具有着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的:首先,要做事,先做人。作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必要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尤其是成功必备的为人处世准则,才能在做事中正确思考、正确决断,最终取得成功。其中最起码、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坚守信用,行事专一。俗话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由此可见,信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他的人生成败,也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做人行事专一,持之以恒,认准目标,决不放弃,才能感天动地,化作精神,永世长存。另一方面,学会做事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将事情做好,做出成绩,是我们努力前进的目标,同时又对做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有成并惠及他人,是最好的做人方式,是将做人与做事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只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依靠他的能力和修养去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五、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实现顺利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在亚太国际教育协会xx年会上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可能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多不是关键,学生的质量问题才是关键。柯炳生校长认为大学生数量不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25%左右的新增劳动力来自大学毕业生,“质量问题才是关键”。现代企业都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

  1、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首先,要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5、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而团队合作精神、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则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这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当然这些因素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能力体现出来,而不是笼统地说自己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或者社会适应能力等。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那么在求职时,就完全有资格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至于其他能力,则可以通过别的指标来说明,这需要在校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上文所提到的个人发展的第三层次因素,即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也需要在校大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除了认真刻苦地学习外,注意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意观察和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些是个人在顺利就业后能否得到继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6、实施全程式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植新的就业增长

  从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这些素质决不是学生在临近毕业前就能提高的。必须在大学阶段有针对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开设就业讲座,宣传就业的相关政策,使学生认识到就业的原则是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推荐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对毕业生应强化应聘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树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观念。

  总之,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石。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包括掌握知识、能力、方法、仪态等,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专业基本知识积累,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拥有自身专长以形成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素质的形成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统筹兼顾,既突出重点又注意各方面素质的平衡,同时加强正确的就业观培养,由此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真正促成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 12

  女职工作为职工队伍的“半边天”,所特有的勤劳与智慧、爱心与耐心,以及细腻、柔韧的工作作风所发挥的作用是男职工无法替代的,对女职工进行素质培训,并以良好的素质形象和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女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女职工只有在改革的洪流中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一、女职工素质现状分析

  近年来,女职工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受现实生活的影响,许多女职工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并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之后便安于现状,不再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的学习。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过于关注小家庭建设,而忘记对工作和学习的投入;二是喜好上一些业余性的娱乐,而放松了对工作和学习的投入;三是过分追求刺激和另类,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四是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五是认为自处的行业是一棵可靠的大树,对工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凡此种种表现,给女职工更好地接受再教育,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带来了无形的障碍。

  二、影响女职工素质提升的因素

  1、两性定位上存在偏见。

  由于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两性定位差异造成的性别歧视仍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各个领域,使女性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轻视,男女择业机会的不平等,晋升、提职、待遇等方面的不公平,等等。不少人,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女性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因此,对女职工的发展不够重视,使女职工受教育和得到培养的机会很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很小。女职工要想争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要付出远远多于男性的努力。

  2、对女性期望值相对偏低。

  社会对两性的评价标准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不同的标准不仅决定着社会对于两性不同的价值判断,也影响着两性自身的行为方式,特别是束缚着女性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女性事业无成无可非议,但“女主内”、“贤妻良母”成了标准女性的代名词。

  3、女性主观上的原因。

  一是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认识不足。缺少对时事政治及国际国内形势、市场经济知识等的了解,思想、意识落后,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不去感悟,缺少危机感、紧迫感,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动力。二是心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将女兵观念的影响,不少女性存在着自卑、脆弱等心理弱点,对自己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女同志工作能力、思想品质都不低,但由于缺乏自信和勇气,主观上对于开拓性、创新性、挑战性和风险性强的工作潜意识地回避,自己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三是存在依附心理。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多数女职工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重压,在工作和家庭这个天秤上,加重了家庭的法码,甘当配角,夫唱妇随,满于现状。

  三、提升女职工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采取正面宣传的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宣传,要彻底摒弃“一个女的学这么多干什么”的思想,全面树立起“单位兴旺是全体职工的共同责任”的思想意识,帮助每个女职工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思想观念。

  2、围绕提高女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开展健康达标竞赛。让女职工通过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妇科普查、平安防癌保险、健美锻炼、文体比赛,实现身体心理素质达标。各单位女工组织要十分重视女职工的心理卫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帮助女职工转变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让其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危害,从主观上努力克服,同时及时为女职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3、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开展形势分析教育,内容包括国际形势和国内竞争态势,以及行业自身的优劣势等等。让每个女职工切身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和刻不容缓的前进步伐,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采取各种方式多渠道多方面地让女职工感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性,让她们意识到如不及时掌握和学习新知识将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从而调动女职工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术的欲望。

  4、重视和培养一批女干部和女性科技人才,广泛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使一批具有时代风。

【素质教育教研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学校教研工作调研报告07-28

素质教育调研工作汇报范文06-22

教研及教师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06-07

小学加强教研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4-07

参观学习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5-06

制药企业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9-04

基层城管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12

全民创业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12

服务发展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