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通用6篇)
须要明白一个情况或一个事件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查清楚情况,并最终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你想知道调查报告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1
调查目的:
关注酒后驾驶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危害,对酒后驾驶提出防范措施。
调查时间:
20xx年3月18日—2012年4月18日
调查地点:
律师事务所、交警队等。
调查对象:
法律工作者、干警等。
调查方式:
本调查报告采取网上收集资料、电话、面谈等方法进行调查。
为了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尤其是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我于20xx年3月18日至4月18日在峨眉山市某律师事务所和某交警队进行了关于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酒后驾驶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酒后驾车的原因,在交警部门的帮助下,我在网上从个人角度和社会监管角度分别做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示酒后驾车的主要原因从驾驶人个人角度来看,依次是朋友的怂恿,占44.65%;侥幸心理,占24.73%;以为自己酒量大和技术高,占30.62%。从社会监管角度看,依次是:现有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大、占29.87%;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占27.00%。从客观因素来看,依次是担心车辆停放在外不安全、占24.65%;担心次日早上需要用车、占19.53%。此次调查共有194名网友提交了调查意见,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共134人,占94.69%;中青年网友居多,31到40岁的占44.51%;学历层次丰富,大专以上学历占到70.79%,高中及以下的占29.21%。
根据来自网上的调查显示,有93.45%的被调查者同意酒后驾驶属于违法行为,但被问及是否有过酒后驾驶行为时,仅有24.68%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驶行为。在被问及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何种心理时,有38.64%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过高的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46.75%的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强,另外,有的14.61%被调查者认为酒后驾驶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这里我们来区分两个概念:酒后驾车与醉酒驾车,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其实,酒量的好坏和血液酒精浓度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人虽然自己觉得很清醒,根本没醉,但血液酒精浓度却已经达到0.8mg/ml以上了。一般来讲,如果喝得极少,血液酒精浓度不到0.2mg/ml,但啤酒喝三瓶左右,红酒喝半瓶左右,或者白酒喝3两左右,人的血液酒精浓度就可能已经超过0.8mg/ml了。
二、酒后驾驶的危害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进行了“远离酒后驾驶”的活动,在实验室证明了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未饮酒前,他们的刹车反应时间分别为0.75秒、0.56秒和0.56 秒。在饮一听350毫升啤酒30分钟后,酒精开始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样的机器测试结果显示,三人的反应时间分别提高到1.22秒、1.38秒和1.05秒。实验证明交通事故的危险度随着驾驶员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酒精对驾驶的影响包括:
1.视觉能力变差。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视觉角度为180度,酒后的视觉角度将会缩减,喝越多,就越无法看清旁边的景物;此外,亦可能抓不准目标,看不清楚车道线,对光的适应也变差了。
2.运动反射神经迟钝:驾驶人以为脚提起来要踩煞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车速如果是60公里,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公尺,若是时速100公里,一秒行驶距离则为27.78公尺,这种相差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根据研究指出:呼气酒精浓度达0.25mg/L 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5%(50mg/dL)以上,将产生复杂技巧的障碍、驾驶能力变坏,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二倍。而在呼气酒精浓度达 0.55mg/L以上或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11%即110mg/dL以上时,其平衡感与判断力障碍度升高,肇事率比未饮酒时高十倍;其实身体中酒精浓度在这样的标准以上,大多数人会感觉很不舒服,头晕、心跳急促、呕吐等。
3.触觉能力降低。由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起麻醉抑制作用,酒后人的手、脚触觉反应较平时降低,踩制动踏板时软弱无力,方向盘掌握不稳,车辆容易失控,驾驶人脚提起来要踩刹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而一辆车时速60公里,一秒钟跑出16.67米;若时速100公里,一秒则为27.78米,这种相差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4.判断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操作错误增加,从而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实验证明,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酒精50毫克时,反应能力即有所下降。达到100毫克时,下降约35%,达到150毫克时,下降50%,并使人动作失调,手脚失控。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的驾驶人,越不能正确思考和判断车宽与路宽的关系,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酒后驾驶的防治对策
我国对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根据网上调查,大家认为有效的防治酒后驾车对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增强驾驶人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具体办法依次是引导驾驶人珍重生命(44.05%的网民建议),用各类交通事故来警醒(29.49%的网民建议)。二是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具体办法依次是加大查禁和处罚力度,宣传酒后驾驶的不良社会后果。三是为驾驶人酒后禁驾提供便利,具体办法依次是提供代驾服务(21.21%的网民建议)、驾驶夜间停车安全看护(18%的网民建议)。
四、建议预防措施:
1.安装车载防酒后驾驶系统:在车上安装能自动识别喝酒高峰时间段,能防止驾驶人检测作弊的防酒后驾驶系统,若超过国家标准汽车则无法启动。
2.国家法律提供支援:国家提供酒后驾车相关限制管理法律条文,交通管理部门应借鉴国外方式对有酒驾记录人员实施强制安装防酒后驾驶系统。
3.提供“酒后代驾”服务:餐饮娱乐场所为客人开设“酒后代驾”服务,或由政府开通“酒后代驾”服务专线。
4.免收酒后过夜停车费:餐饮娱乐场所免收酒后客人的车辆过夜停车费,支持客人在酒后主动放弃驾驶。
5.在酒标酒单上印制警示令:将“酒后不驾车”的宣传语、漫画等印在酒瓶的商标上及餐饮娱乐场所的酒水单上。
6.避免侥幸心理:消除人们“少喝酒不影响开车”的认识误区,剖析酒精对驾车者的影响和危害,警示人们放弃侥幸心理。
7.为醉酒者友情叫车:为醉酒者(不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叫辆出租车。 通过本次的社会调查,使我的理论知识能力有所加强,社会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借鉴材料。酒后驾车犹如猛虎,事故的发生,吞噬着鲜活的生命,不仅让肇事驾驶人要面对巨额的经济赔偿和严厉的法律制裁,而且给双方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面对一幕幕人间悲剧我们是否为之震撼? 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坚决杜绝侥幸心理。让我们共同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然而,伴随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酒后驾驶作为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案例研究,深入探讨酒后驾驶的现状、成因、危害及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二、酒后驾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酒后驾驶的打击力度,通过立法(如《道路交通安全法》)、执法(如酒驾专项整治行动)及宣传教育等多管齐下,但酒后驾驶现象仍时有发生。据统计,每年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酒后驾驶者往往因判断力下降、反应迟钝而引发追尾、碰撞等严重交通事故,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
三、成因分析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驾驶员对酒驾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认为偶尔酒驾并无大碍,缺乏对自身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的预见性。
侥幸心理作祟:部分驾驶员在饮酒后,往往抱有“就这一次”、“路上没交警”等侥幸心理,选择冒险驾车。
酒文化影响:在一些地区,饮酒被视为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量饮酒后驾车成为了一种不良习惯。
代驾服务不完善:虽然代驾服务在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在部分区域和时段,仍存在服务覆盖面不足、价格偏高等问题,导致部分驾驶员在酒后无法及时找到安全回家的方式。
四、危害剖析
生命安全威胁:酒驾直接威胁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对道路上的其他车辆和行人构成巨大风险。
经济损失: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往往伴随着高额的赔偿费用、医疗费用及车辆维修费用,给肇事者及受害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社会影响恶劣:酒驾事件频发,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共秩序,也损害了社会风气,影响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五、预防与治理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酒驾的危害及法律后果,提高公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严格执法:加大酒驾查处力度,对酒驾行为实行“零容忍”,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完善代驾服务:推动代驾行业规范发展,扩大服务覆盖面,降低服务成本,为酒后驾驶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替代方案。
科技助力:利用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酒驾查处的效率和精准度。
强化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酒驾的良好氛围。
六、结论
酒后驾驶作为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其危害不容小觑。要有效遏制酒驾现象,需要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从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严格执法、完善代驾服务、科技助力及强化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酒驾预防与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3
一、现状分析
据统计,每年因酒后驾驶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占比较高,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夜间时段,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各国和地区普遍加强了法律法规,提高了对酒驾行为的处罚力度,但酒后驾驶的行为仍屡禁不止。部分驾驶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喝了一点”或“离家很近”就不会有问题,这种认知偏差是导致酒驾行为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原因探讨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驾驶者缺乏对酒驾危害性的正确认识,不了解或忽视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文化因素:在某些社交场合中,饮酒被视作增进感情的方式,而酒后驾车则被视为“小事”,这种文化氛围间接鼓励了酒驾行为。
公共交通不便捷: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不足,使得人们在饮酒后选择自行驾车回家。
执法难度大:酒驾行为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加之警力资源有限,难以做到全面监控和及时查处。
三、影响分析
生命财产损失:酒后驾驶直接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伤痛。
社会成本增加:医疗救治、事故处理、保险赔偿等费用高昂,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法律信任度下降:频繁发生的'酒驾事件可能导致公众对法律执行力的信任度下降,影响社会稳定。
负面示范效应:酒驾行为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会诱导更多人模仿,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四、对策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学校教育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酒驾的危害和法律责任,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特别是在夜间和节假日,增加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和频率,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选项。
强化执法与技术手段:利用酒精检测设备、监控摄像头等技术手段,提高酒驾行为的发现率和查处效率。同时,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惩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推动社会共治:鼓励餐饮企业参与“拒绝酒驾”活动,为顾客提供代驾服务信息;倡导亲朋好友间相互监督,形成“喝酒不开车”的社会共识。
关注重点人群:针对年轻驾驶员和重复酒驾者,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项目,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
五、结论
酒后驾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施策,不仅能有效减少酒驾行为,还能逐步改变社会对于酒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交通环境。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零酒驾”的社会氛围,保障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安全与道路畅通。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4
一、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机动车辆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然而,伴随着车辆普及而来的,是酒后驾驶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酒后驾驶不仅威胁驾驶者自身安全,更对公共安全构成重大隐患,成为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本报告旨在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分析酒后驾驶的现状、公众认知水平及应对策略,为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二、酒后驾驶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近年来,虽然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大,酒驾行为有所减少,但仍有不少驾驶人忽视法律与生命安全,选择酒后驾车。特别是节假日期间,聚会增多,酒驾案件数量往往出现高峰。这些数据背后,是一幕幕家庭悲剧和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凸显了酒后驾驶治理的紧迫性与复杂性。
三、公众认知调查
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约85%)认识到酒后驾驶的危害性,表明社会整体对酒驾危害的认知水平较高。然而,当问及具体处罚措施时,仅有约60%的人能够准确说出相关法律规定,说明在法律知识普及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行为倾向:调查中,尽管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不会酒后驾车,但在被问及“如果饮酒后需要回家,会如何选择”时,仍有近10%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冒险驾车,反映出在实际操作层面,部分人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有待加强。
社会影响因素:调查指出,朋友间的压力、代驾服务的可获得性和费用、以及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酒后是否选择驾车的决定。这提示我们,构建全方位的防酒驾体系需多管齐下,从文化、经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
四、防范策略探讨
强化法律执行与宣传:持续加大对酒驾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利用媒体、社交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酒驾危害和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和公众的法制意识。
优化代驾服务:鼓励和支持代驾行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降低代驾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增加代驾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为饮酒后的民众提供更多安全出行选择。
推广科技应用:利用智能酒精检测设备、车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驾驶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阻止酒后驾驶行为的发生。
社区与公众教育: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酒后驾驶危害性的深刻认识,培养拒绝酒驾的社会风尚。
五、结论
酒后驾驶不仅是个人行为失范,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公众对酒驾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要从根本上遏制酒驾现象,还需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强化法律法规、优化服务设施、利用科技手段及深化公众教育,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防酒驾体系,共同守护道路安全,让悲剧不再重演。社会各界应携手合作,以实际行动响应“零酒驾”的社会倡议,营造更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5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酒后驾驶作为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分析,揭示酒后驾驶的现状、危害、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酒后驾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酒后驾驶的打击力度,出台了“醉驾入刑”等严厉法律措施,但酒后驾驶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是在节假日、朋友聚会等特定时间节点,酒后驾驶的风险显著增加。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相当比例,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酒后驾驶的危害
生命安全威胁:酒后驾驶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力、反应速度和操作能力,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对驾驶员本人及其他道路使用者构成直接的生命安全威胁。
财产损失:酒后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往往伴随着车辆损坏、公共设施破坏等财产损失,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法律后果:除了面临高额的罚款、吊销驾照等行政处罚外,醉酒驾驶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影响个人及家庭的前途命运。
社会影响:酒后驾驶行为不仅损害了个人形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成因分析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驾驶员对酒后驾驶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偶尔为之不会出事。
社会风气影响:在一些社交场合,饮酒被视为一种社交礼仪,而酒后驾驶则被视为“豪爽”的表现,这种不良风气助长了酒后驾驶行为。
代驾服务不足:在一些地区或时段,代驾服务不够便捷、价格偏高等问题,使得部分驾驶员在饮酒后选择冒险驾车回家。
自我控制能力弱:部分驾驶员在饮酒后自我控制能力下降,难以抵制驾车的冲动。
五、对策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对酒后驾驶危害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严格执法力度:公安机关应持续保持对酒后驾驶的高压态势,加大查处力度,对违法者依法严惩不贷。
完善代驾服务: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代驾行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代驾服务,降低酒后驾驶的风险。
强化科技应用:利用科技手段,如安装酒精检测装置、推广使用智能手环等,实时监测驾驶员是否饮酒,从源头上预防酒后驾驶行为的发生。
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监督,对发现的酒后驾驶行为及时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酒后驾驶的良好氛围。
六、结语
酒后驾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从宣传教育、执法力度、代驾服务、科技应用、社会监督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才能有效遏制酒后驾驶现象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交通环境。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 6
一、引言
酒后驾驶,作为一种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仅威胁到驾驶者本人的生命安全,更对公共安全构成巨大隐患。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酒后驾驶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酒后驾驶的现状、危害、社会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为减少此类事件发生提供参考。
二、酒后驾驶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量的近10%,造成的死亡人数更是触目惊心。尤其是在节假日、周末等聚会增多的时段,酒驾事故率显著上升。调查发现,酒后驾驶行为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群体中均有发生,但以年轻男性驾驶员为主,特别是夜间和凌晨时段更为集中。此外,小城镇及农村地区由于监管力度相对较弱,酒驾问题更为突出。
三、酒后驾驶的危害
生命财产损失:酒后驾驶极大地降低了驾驶者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极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家庭破碎:每一次酒驾事故背后,往往是一个或多个家庭的悲剧,给受害者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社会资源消耗:处理酒驾事故需要大量警力、医疗资源和社会救助力量,加重了公共财政负担。
法律成本:酒驾者不仅要面临罚款、扣分、吊销驾照等处罚,严重者还将承担刑事责任,影响个人前途和社会声誉。
四、社会影响
酒后驾驶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反映了部分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损害了社会文明形象。长期以往,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降低公众对交通安全的信任度,阻碍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
五、应对策略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惩罚力度,实施“零容忍”政策,提高违法成本。
普及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多渠道广泛开展酒驾危害教育,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科技手段辅助:推广酒精检测设备的应用,如在餐饮娱乐场所设置自助酒精测试机,鼓励使用代驾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酒驾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社会共治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鼓励公众举报酒驾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酒驾的良好氛围。
关注重点人群:针对年轻人、男性等高风险群体,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驾驶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结论
酒后驾驶是社会文明进步之路上的一大障碍,其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努力。通过强化法律法规、提升公众意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共治体系等综合措施,逐步减少乃至杜绝酒后驾驶行为,才能真正保障道路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未来,随着社会对酒驾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酒后驾驶这一社会顽疾终将得到有效遏制。
【酒后驾驶的社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酒后驾驶检讨书通用11-07
杜绝酒后驾驶倡议书范文通用04-23
2024酒后驾驶检讨书(精选11篇)08-27
酒后驾驶检讨书范文300字(精选5篇)04-15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检讨书范文(通用5篇)04-15
酒后道歉信02-07
酒后检讨书08-17
酒后检讨书04-08
社会研究调查报告02-22
社会诚信调查报告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