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通用10篇)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将获得的成果展现于调查报告中。怎样写调查报告才规范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1
物质条件的优越,让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丢失了感恩情怀,以为一切所得都是理所应当。类似如下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新生入学,父母大包小包的背着行李来送孩子,孩子则像一个没事人;没有几个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却在同学过生日时花父母的血汗钱买生日礼物,开生日派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穿不离名牌,攀比之风猖獗;就连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也会强行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时常大发脾气、顶撞父母;对老师的教诲,轻则不听,重则顶撞;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因和家长或老师怄气,而自残、自杀或作出暴力行为……
感恩的缺失,让孩子们本应纯净可爱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不容推卸的共同责任,感恩教育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刻不容缓!
一、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及多次座谈结果显示如下:
1、只有7%的学生偶尔做家务,学生们的自理能力很差。
2、85%的学生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并由此产生感恩意识。
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很少有人会思考该怎样从行动上予以回报。
4、同学遇到困难时绝大多数同学愿意帮助,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持久的热情和耐心。
5、不爱读悲悯情怀的文学作品,故表现不出“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情怀,相反却喜欢看暴力影片、玩暴力游戏。
6、对重大的灾害性事件能表现出同情,也能偶尔参与募捐活动,但事后其关注程度有所减弱,情境化现象较为明显。
7、有些学生虽然对“感恩”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实际行动。比如问到“十一”、“五四”、“七一”、“八一”等节日你们怎么过时,学生大多数回答的是“一切照常”,只有16%的学生选择“看相关电视节目”来庆祝或纪念,3%的同学选择“主动找资料学习”。
调查显示,感恩情怀的缺失在现代中学生中表现得十分普遍,多数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够明确,感恩行动欠缺,感恩教育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被忽略掉。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更不知道如何去感恩,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即使是对最关心他们的父母,学生普遍不了解父母的苦衷,因此与父母没有共同的语言,很少一起聊天,彼此缺乏交流,日积月累,隔膜越来越大,感情的漠视让人心寒 。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中学生感恩情怀的日益缺失,我们又该如何扭转这可怕的局面呢?
二、青少年不懂感恩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不足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家里备受宠爱,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干,几代人都习惯了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思想、情感、心理等问题极少过问。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已经习惯了“包办”,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孩子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性格。
父母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孩子,而从来没有要求孩子在爱的方面回报自己。教育孩子光有对他的爱是不够的,还应该教育和引导他爱别人。面对孩子的一些过分要求,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懂得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以至于长大后变得无能又无情,自私自利,别人对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里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2、学校教育的失误
重智育、轻德育,这种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教育,导致了孩子“唯分是图”。反思我们中国的教育,向来都是分数至上,学校关心的是分数,老师关心的是分数,父母关心的还是分数。因此,孩子最关心的也是分数。成绩好的学生以为学习好,就是对家长和老师的全部回报,成绩差的学生甚至因此和家长、学校产生对立情绪,因此作出了一些过激行为,让人扼腕叹息。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人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让尚缺乏道德判断的青少年学生深受其害。
初中生正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这对“感恩教育”构成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成为中学生德育的一个瓶颈。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感动、学会报恩
1、榜样引导
对中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教师、家长的感恩行为是学生的榜样模范,同时也要注意挖掘身边的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
2、生活培养
感恩教育无处不在,将其有机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班会、写作实践、“我为父母做件事”等家庭实践作业,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利契机。
3、情感熏陶
解决感情弱化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文学这一剂良药。悲悯情怀是文学的一个古老和永恒的命题,是人类离不开的意识形态。鉴于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情感熏陶的深远作用,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同时在学科教学中老师也应有意地向学生进行感恩情怀的渗透,注重对学生崇高品格的培养。
4、专题讲座
党中央国务院就要求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感恩无疑是建设的一大块内容。当谈及感恩的意义时,很多同学表示不清楚,德育课作为一门不可取代的课程,要切实行动起来,再不能只是一个摆设。通过一系列主题讲座,让孩子们真正明白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感恩,是人们对社会和对人世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图报的态度。
5、社会实践
社会和学校有责任通过组织一些“修身立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以志愿者、社会义工的身份)到孤老病残家中送爱心,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遭遇重特大灾害时的募捐活动,也是对孩子进行感恩培养的良好切入口。
6、节日祝福
教育学生别忘了父母的生日,在母亲节、父亲节为他们送去祝福;经常去拜访曾给你教诲的师长,在教师节送去你的问候;用宽容的心去维系真诚的友情,对于帮助过你的朋友说声“谢谢”。当你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有没有想起周围的邻居、亲友、同学以为种种原因快乐不起来,带着你的微笑和关切去看看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父母的生日、教师节、元旦……这些特殊的日子,是教孩子们表达感恩的最好时机。当然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孩子们不要争相购买物质礼物,一句问候、一条短信或者自己动手制作的贺卡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礼物。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和家长、学校都不应忽视对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力求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使青少年健康、幸福地成长。
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感恩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唯有学会感恩,他们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在未来的生活中少一些怨天尤人的抱怨,多一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因为,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他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才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2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使每个人都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愉悦,但同时也损失了许多——热情、同情、感恩、感动、悲悯等,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不自主地加深了冷漠的色彩,并且成为新人类的一种心理和生理反映。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感动,更不知道如何去感恩,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是人类的感情激发机制退化了吗?带着这种困惑,我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
1、数据显示只有5.7%的学生经常做家务,说明对家庭生活琐事关心较少,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
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爱自己理所应当,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苦,并由此产生感恩意识。
3、绝大部分同学对他人给予的帮助会心存感激。
4、同学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但只是一时的,大都缺乏持久的支持。
5、不爱读悲悯情怀的文学作品,故表现不出“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情怀,相反却喜欢阅读一些表现如何“勾心斗角”、“王者风范”的书籍,心中崇拜的是“社会老大”。
6、对重大的灾害性事件能表现出同情,也能参与募捐活动,但事后其关注程度有所减弱,情境化现象较为明显。
二、青少年不懂感恩的原因分析
1、教育的失误。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幸福的源泉,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是人品高尚的表现,是社会和谐的需要。由于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分数、关注成绩,很少在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亲情和感恩教育了,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2、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独生子女备受家长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加之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其思想、情感、心理等问题极少过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不懂得孝敬父母,关心他人,以至于长大后变得无能又无情,自私自利,别人对他付出的再多,在其眼里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3、家庭教育的缺失。
为人父母,不能只一味去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如何教导孩子去做人,要知道,孝敬父母则是学会做人的第一步。家长要教育孩子懂得孝敬,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激发他们对父母的爱;家长不能习惯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会误导学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要怎样学会感恩呢:
在这个轰隆前进的变革年代里,“懂得感恩”不啻是我们保持内心平和,收获快乐的大智慧。“感恩”修炼的不仅是个体的宽容与博爱,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它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愉悦的方式。
譬如,我们感激工作,或许它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它让我们有机会获取每日生活的食粮,发挥自己的能量,赋予我们更为丰富的生活历练;譬如,我们感激爱人,虽然他们还时常同我们吵架,但是却是他们让我们结束漂泊,终于拥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给予我们安慰和鼓励;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激为难你的人;感激爱你的人,感激恨你的人;感激一缕晨光,感激月光如皎,感激空气清新;感激这一路你所遇见的每个人,每棵树,只要活着,就心怀感激。
始终怀着这样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感到生活充盈,乐观向上。因为懂得感激哪怕是最最微小的获得的人,更会珍惜自己掌中的幸福,欲望会开始慢慢抽离他们的身体;因为懂得感激哪怕是最惨的痛打击的人,更易看见万物光明灿烂的那面,埋怨会开始慢慢退出他们的`生命赛道。懂得感恩的人,并不是忽略或者逃避生活的阴暗面,而是转而用一种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他所遭遇的一切。 如何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你的生活将会阳光灿烂;你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只能一无所有!“感恩”之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对我们的赠予,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感动了中华民族千余年,质朴的语言传递的情愫,成为不管身居何处的华人心中永远的精神支柱。
感恩,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品质。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能健康的心态。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体味世界酸甜苦辣的机会。无论对我们的照顾与养育是否让我们满意,是否合适,相信他们已经做到他们所知道,所能做到的最好,我们都要感恩他们。感恩父母是感恩一切的基础,如果对父母心怀怨恨,那幸福就远离了。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你会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你会为自己已拥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你会活得更充实、更热爱生活、有更高的幸福感!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3
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我们从呱呱落地到成长为今天的我们,父母牺牲了多少的时间和心血,花费了多少的精力和财力。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厚而无私,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起码的道德。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和辛苦抚养下慢慢长大的。父母的亲子之爱是无私、伟大的。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一切,也甘愿付出一切。所以说,父母之爱位于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之上。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报,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个人的良心。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殷殷孝子情,拳拳赤子心,他们做人的真情孝心,实在太令人感动了。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在这里我想和交流三点:
首先是尊重父母的教导。父母所积累的人生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他们对我们这些经验的传授是不计回报、真心实意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听取,虚心接受.。
其次懂得关爱父母.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请父母休息一下,帮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应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父母外出时,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当有好吃的食物要懂得和父母一起分享等等。
第三,要努力进取,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先是成人,再是成材,最终有所成就。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作为有孝心的子女应学会学习,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不负父母的愿望,实现父母的期望,这是最重要的孝行。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为乐、刻苦为乐发展自己的特长,让自己的父母得到欣慰,让父母以你为骄傲,这就是我们孝敬父母的最大实际行动。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吧!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4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的优良传统道德,“饮水思源”“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和“知恩不报非君子”等诸多古训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等字眼不断活跃在我们的眼前,尤其让人忧心。那么我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何?他们的感恩意识又如何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的呢?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共派发了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6份。
结果分析
一、感恩是什么
感恩,是人们对社会和对人世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图报的态度。而 “感恩”之于同学们意味着什么呢?调查发现,本校大部分同学均认为,感恩就意味着回报、奉献和奋斗,而与此同时怀有感恩之心是一种幸福(22%),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感恩是意味着一种压力和负担,还不少同学认为回报、幸福、压力、负担兼而有之(图1)。怀有感恩之心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怀有感恩之心的人会将它化作行动,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痛苦,能使自己重获信心。同时也有少部分同学感到,感恩其实也意味着一种来自家庭、社会、国家的沉重的责任,使年轻的大学生在感恩面前感到了压力和负担。
感恩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什么方式能够触动大家“感恩的心”呢?调查发现,46%的同学认为电影、电视节目能够很好地触动大家“感恩的心”,23%的同学认为歌曲是很好的宣传方式,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主题班会和海报也可以宣传感恩。这里也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二、感恩,一念之间
现代人感恩之情越发淡漠,很多学生不懂得孝敬父母或不理解父母,甚至还作出伤害父母的行为。其实父母的爱很简单,只要孩子惦记着他们、理解他们,便是他们莫大的安慰和快乐。而你做到了吗?我们对本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做了调查,发现55%的同学能够清楚地记得父母双方的生日,部分同学则只记得父母其中一方或印象模糊,有6%的同学不记得父母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虽然是西方节日,但知道这两个节日具体日期的同学占48%,有4%的同学不知道,其余同学知道其中一个。而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如图2所示,22.8%的同学会送小礼物,59.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和发短信表示祝贺,这结果让人感到欣慰,它说明我校同学的感恩意识较好,然而有11.1% 的同学觉得在父母的节日里表示没有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经过统计,在感恩意识层面上,受访者性别、年纪差异不显著,说明这些现象是普遍存在于我校大学生当中的。
与此同时,在问到“您觉得你的哪方面最让父母操心”时,少部分同学认为成绩差、任性、内向不善于交往、健康等方面会让父母操心,而52%的同学认为父母不会操心。虽然大学生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己,但他们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孩子,有时候父母的唠叨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和好意,我们要理解父母,同时也要学会关心和照顾父母。
三、感恩于心,回报于行
父母是人生中最大的恩人,他们是给予自己生命的人,是最应该感激的人。“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而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有多少?体现在行为上又有多少呢?调查显示,分别有42.9%和41.9%的同学跟父母至少每周联系一次和两周联系一次,只有2.4%的'同学与父母的联系频率低于一月一次。通过打电话或者短信的联系方式的同学占总体的84.4%,少部分同学会通过书信、网络与父母联系。在“您能理解父母对您的管教吗?”(图3)的调查中发现,有90%的同学都能理解父母的管教,而且越高年级的同学对父母的理解程度越高。这应该是由于同学们身心都不断地成熟,他们更懂得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同学们知道父母把自己养育成人的艰辛,所以放假回到家中,46%的同学经常帮忙做家务,39.1%的同学偶尔帮助做家务;33.9%和44.6%的同学经常想或偶尔想过,在以后要如何好好地报答父母。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是紧密的,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关怀是比较多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并落到实处的做法。
结语
感恩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和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更是社会转型时期每个现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和准则。虽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我校学生在感恩这方面有较可喜的表现,但感恩教育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德育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内化为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高校德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并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系列措施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大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并施“恩”于人。让我们一起感受爱,一起拥有感恩之心,体验感恩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吧!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5
一、调查背景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德和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了解中学生感恩的现状,有助于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感恩意识和行为。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对感恩的`认知程度、感恩对象、感恩方式以及影响感恩意识的因素等,为加强中学生感恩教育提供依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xx地区的部分中学生,共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以获取更深入的信息。
四、调查结果
1.感恩认知
大部分中学生(约 70%)对感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感恩是对他人的帮助和付出表示感激。但仍有近 30%的学生对感恩的内涵认识较为模糊,认为感恩只是一种表面的感谢行为。
2.感恩对象
中学生感恩的对象主要集中在父母(约 90%)、老师(约 70%)和朋友(约 60%)。对于社会上的其他帮助者,如志愿者、清洁工等,感恩比例相对较低,仅约 30%。
3.感恩方式
在表达感恩的方式上,多数学生选择说“谢谢”(约 60%),其次是送礼物(约 30%)。而通过实际行动,如帮助做家务、努力学习来感恩的学生相对较少,约占 20%。
4.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感恩意识影响较大,家庭氛围和谐、父母注重言传身教的学生感恩意识更强。学校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多的学校,学生感恩意识普遍较高。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等,对中学生感恩意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调查结论
中学生感恩意识总体上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部分学生认知不足、感恩对象局限、感恩方式单一等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协同合作,加强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将感恩转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其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6
一、引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深入了解中学生感恩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范围涵盖了xx的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对感恩的理解、感恩行为的频率、感恩教育的接受情况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对感恩的理解
约 65%的中学生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责任,应该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予以回报。然而,有 35%的学生认为感恩是可有可无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这反映出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
2.感恩行为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学生约占 40%,能经常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的学生约占 30%。而在面对陌生人的帮助时,只有约 20%的学生会主动表示感谢并尝试回报。这表明中学生的`感恩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存在较大差异。
3.感恩教育现状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约 70%)、演讲比赛(约 50%)等。但学生对感恩教育的满意度仅为 60%,原因是部分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深度,难以触动学生内心。家庭中,约 50%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但教育方式多为说教,效果有限。
4.影响感恩意识的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个人经历对中学生感恩意识影响较大。例如,曾经得到过他人重大帮助的学生感恩意识更强。此外,社会舆论导向也有一定作用,正面的感恩事迹报道能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而负面的社会现象则可能削弱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结论:中学生感恩情况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部分学生有一定感恩意识和行为,但整体上仍需加强,感恩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待创新和深化。
建议:学校应丰富感恩教育内容,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感恩。家庭要注重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向孩子传递感恩理念。社会应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弘扬感恩文化,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7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否受到冲击?为了全面了解中学生感恩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特开展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次调查在x中学展开,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xx份,回收有效问卷xx份,并对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设计涵盖感恩意识、感恩行为实践、感恩教育的参与与评价等多个维度。
三、调查结果呈现
1.感恩意识层面
约 75%的中学生表示知道感恩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情境中,能够自觉意识到需要感恩的学生比例仅为 50%。例如,在接受同学帮助后,只有一半的学生能马上想到要感恩,这说明中学生感恩意识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2.感恩行为实践
在家庭中,每周能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以上贴心事的学生约占 35%,如帮忙做饭、按摩等。在学校,主动参与班级感恩活动,如为老师制作感恩卡片的学生约占 40%。在社会层面,参与公益活动以表达感恩之心的学生仅占 25%,且主要集中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主动自发参与的较少。
3.感恩教育效果
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课程或活动,学生认为有较大收获的占 45%,认为效果一般的占 40%,认为没有效果的占 15%。主要原因是部分感恩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难以引起共鸣。家庭感恩教育方面,约 60%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进行了感恩教育,但孩子的'反馈显示,真正能深刻理解并践行的仅占 30%,这反映出家庭感恩教育的方法和效果有待改进。
4.影响感恩的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氛围是影响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家庭关系和睦、父母注重品德教育的家庭,孩子感恩意识较强。学校教育中的德育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榜样作用也对学生感恩意识有重要影响。此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影视作品、网络信息等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塑造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良文化的侵蚀会削弱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调查总结与展望
总结:中学生感恩状况存在意识与行动脱节、教育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共同努力加以改善。
展望:家庭应营造温馨和谐的感恩氛围,注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学校要优化感恩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社会应传播积极健康的感恩文化,为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全面提升中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水平,使其成为有感恩之心的新时代青年。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8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德和价值观,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共发放问卷 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80 份,涵盖初一至高三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对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感恩认知
大部分中学生(约 70%)能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知道应该感恩父母、老师和社会。但仍有近 30%的学生对感恩的内涵理解较为模糊,认为感恩只是一种表面的感谢行为,缺乏对感恩深层次意义的思考。
(二)感恩对象
在感恩对象方面,父母是中学生最主要的感恩对象(约 90%),其次是老师(约 60%)。然而,对于社会各界人士如警察、医护人员、清洁工等的感恩意识相对薄弱,只有约 30%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感恩他们的付出。
(三)感恩行为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感恩行为表现参差不齐。约 50%的`学生经常会对父母说“谢谢”,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约 40%的学生会在教师节向老师表达敬意。但在面对社会公益活动时,只有约 20%的学生积极参与,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工等。
(四)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影响较大。在注重品德教育、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学生,感恩意识普遍较强。学校教育也起到重要作用,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多的学校,学生的感恩行为更为积极。此外,社会风气也会影响学生,在倡导正能量、弘扬感恩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感恩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学生感恩意识总体有一定基础,但存在感恩对象局限、感恩行为不足等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加以引导和培养。
(二)建议
家庭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感恩言行,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感恩故事,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感。学校方面,加强感恩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仅在特定节日开展感恩活动,而是将感恩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开展感恩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社会方面,媒体应加大对感恩事迹的宣传力度,弘扬感恩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9
一、调查缘由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中学生对父母的感恩状况反映了其家庭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深入了解这一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途径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问卷在多个中学生社交平台和学习网站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 400 份。线下则选取了三所不同层次的中学,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访谈人数达 100 人。
三、调查数据呈现与解读
(一)对父母付出的认知
约 75%的中学生表示知道父母在生活、学习和情感等方面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仍有 25%的学生对父母的辛苦劳动缺乏深刻体会,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如部分学生不清楚父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
(二)与父母的沟通与情感表达
在与父母沟通频率上,约 40%的学生每天都会与父母交流,而 60%的学生交流频率较低,每周仅有 2 - 3 次甚至更少。在情感表达方面,只有约 30%的学生会经常向父母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大部分学生羞于表达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表达。
(三)感恩父母的`实际行动
约 55%的中学生表示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来减轻父母负担,如洗碗、扫地等。但在父母生日、节日等特殊时刻,只有约 40%的学生会精心准备礼物或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有部分学生只是简单问候或者没有任何表示。
(四)影响感恩父母的因素
学习压力是影响中学生感恩父母的重要因素之一。约 50%的学生表示因为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关心父母。此外,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从而影响感恩意识的表达,约 30%的学生承认会因为叛逆而故意与父母作对,忽视父母的感受。
四、调查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情况喜忧参半。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感恩认知,但在沟通、情感表达和实际行动上存在不足,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二)思考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关注中学生感恩教育。学校可开展亲子教育讲座和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教导学生感恩父母的方法和技巧。家庭中,父母要注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理解孩子的压力,同时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父母的付出,鼓励孩子表达感恩之情。社会也应倡导家庭和谐、感恩父母的价值观,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 10
一、调查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感恩教育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本调查旨在评估当前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成效,以便发现问题并改进教育策略。
二、调查方式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公立、私立)的五所中学作为调查对象。对每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分别发放问卷,学生问卷发放 500 份,回收 460 份;教师问卷发放 100 份,回收 90 份;家长问卷发放 500 份,回收 450 份。同时,对部分学校的感恩教育课程和活动进行了实地观察。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感恩意识的提升
约 60%的学生认为经过学校的感恩教育,自己的感恩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感恩他人。例如,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 70%的人表示现在会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这一比例较之前有了较大增长。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效果
学校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约 80%)、感恩演讲(约 60%)和社会实践活动(约 50%)等途径开展感恩教育。其中,主题班会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它能够让学生在班级讨论中深入思考感恩的意义和价值。而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参与度较高,但在引导学生将感恩转化为长期行为方面效果有待加强。
(三)家庭与学校感恩教育的协同
约 40%的家长表示会积极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引导孩子成长。但仍有 60%的家长参与度不够,主要原因是工作忙或者不知道如何参与。在家庭和学校协同较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感恩行为表现更为稳定和持久。
(四)感恩教育面临的挑战
调查发现,感恩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感恩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部分学校的感恩教育课程缺乏连贯性和深度。二是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准确衡量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提升程度。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一些负面的社会现象如自私自利、忘恩负义等会对中学生的感恩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四、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中学生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家庭、学校和社会需协同合作,共同优化感恩教育。
(二)建议
学校应构建更加系统的感恩教育课程体系,从感恩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规划。建立科学的感恩教育评价指标,如学生的感恩行为记录、感恩主题作品创作等,以便准确评估教育效果。家庭方面,家长要提高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感恩的榜样。社会层面,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弘扬感恩文化,抵制不良风气,为中学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感恩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中学生调查报告05-24
中学生教育调查报告06-27
中学生心理调查报告06-30
中学生消费调查报告06-11
中学生学习调查报告10-03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07-19
中学生用水调查报告09-15
中学生寒假调查报告05-30
中学生近视的调查报告10-23
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