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劳务输出业起步早、成效较大。面对今年罕见的夏秋连旱,**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受灾农民外出打工,搞好生产生活自救。由于组织措施得力,使劳务输出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20**年10月末,全县劳务输出人员达9.45万人,实现收入2.99亿元,同比增长25.8%。**县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助力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主要做法
一是不断健全服务网络体系。成立了就业服务中心,在全县11个乡镇建立了就业服务站,在每个村都建立了就业服务点,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了三种职能:一是做好输出前的考察。对用工单位进行考察,全面掌握用工单位的资质、生产经营、劳动强度、住宿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防止盲目输出。二是做好输出中的管理。全县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对于集中输出实行办理有关手续,做到专人组织、专人护送。三是做好输出后的服务。对输出人员全程服务,从考察、招收、培训、护送到回访形成了一条龙服务,确保了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不断加强输出基地建设。几年来,**县本着“立足基点、带动全面”的原则,在建立和拓展劳务输出基地上,做了大量的工作。1999年,在知青的帮助下,在**绍兴建立了第一个稳固的输出基地。到目前,通过该基地输出的打工人员已累计达到1.5万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1.96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外联系,先后与****集团**分公司和**卷烟厂等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用工关系。在**、**、**、**、**、**等十几个城市设立了稳定的'劳务基地。
三是不断拓宽劳务组织领域。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制定优惠政策等有效途径,鼓励各级共青团、妇联、工会、侨联等其他组织介入劳务输出工作。20**年,通过其他中介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介入,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无组织”输出后劲不足的问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仅依靠政府组织转移空间有限的问题。
四是切实增强典型带动作用。**县在抓好劳务输出网络和基地建设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劳务输出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靠典型引路,推动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年,全县劳务输出人员中靠典型带动的达1.35万人,占输出总人数的18%。这些来自农民身边活生生的事实,不仅使输出人员尝到了甜头,而且,增强了农民外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积极鼓励回归创业。**县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出打工挣到钱、学到技术的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如:**镇**村农民王秀印,1990年到****县打工,2000年7月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投资30万元办起了一个综合养殖场。县里在土地使用、信贷资金、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该企业已初具规模,年收入达120余万元。同时,带动当地农民2000多户,发展养殖业,户均增收3000余元,并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回乡创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让群众在思想上重新认识到劳务输出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意识差、思想不够解放。“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和“老守田园”的传统封闭思想仍然在部分群众中存在,把外出打工看成是短期行为,权宜之计,尤其是“一免三补”政策的实施,使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愿意离开土地。
二是劳动力整体水平低、素质不高。一方面是文化水平较低。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对外输出人员中,小学文化约占20%、初中文化约占70%左右,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10%左右;另一方面是劳动技能偏低。输出人员大多从事以手工操作和出体力为主、劳动技能低的传统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
三是重视程度不高,氛围不浓。个别乡镇对劳务输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把劳务输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识不对、站位不高、力度不大,主动外出联系劳务工作的很少。
四是信息引导不够,部分农民存在盲目性。劳务信息网络尚不够完整和配套,不能完全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全县70%左右劳务人员都是自发外出务工,不少带有盲目性。
三、对策措施
第一,要转变观念,在提高劳务输出的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务输出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务输出,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程,使城乡经济资源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二是要认识到劳务输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城务工不仅可以富裕农民,而且可以改造农民,大批外出打工的农民,经过现代城市工业文明熏陶和科学技术的武装,能够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成为有现代知识和思想的新型农民,其意义巨大而深远。三是要大力宣传劳务经济的优势。宣传部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宣传劳务经济,破除“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陈旧观念,克服“怕吃亏、怕吃苦、不敢闯、不敢干”的消极意识,主动走下炕头、迈出家门,勇于到外面的世界去创业,去拼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要强化培训,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尽快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要以县乡为重点,对农村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职教中心和农村中学等场所、设备和师资力量,搞好农村劳动力的基础培训。培训工作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就业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二是要突出培训重点,优化培训内容。在培训对象上,以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转移意向的青年农民为重点。在培训内容上,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当前,要重点搞好保安、建筑、制造、家政等岗位技能培训,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努力使培训的内容符合就业岗位要求,培训过的人员符合劳务市场需要。三是要实行订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劳务输出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确定用工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培训,使之掌握确定岗位所需的一技之长,以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要。四是要完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创新培训机制,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实行市场对接、培训、技能鉴定、发证、就业服务一条龙。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劳务输出的资金投入,对劳动力市场开发、信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给予资金支持。
第三,要广开渠道,在劳务输出的市场对接上实现新突破。一是领导带头搞对接。县乡领导是劳务输出的主要组织者,要亲自出征,找准自己的劳务输出市场,结交几个、十几个劳务合作伙伴,并与用工单位联系沟通,洽谈决策一些重要事情,建立起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二是利用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搞对接。精心打造地方劳务品牌,严格把住劳务输出质量关,维护市场声誉和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业的竞争力和就业率。三是抓住政策搞对接。紧紧抓住国外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内转移的有利契机,积极与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搞对接;抓住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积极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区搞对接,千方百技拓宽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
第四,要依法维权,在保护农民外出打工积极性上实现新突破。一是要搞好维权保障。劳务基地要设立举报电话,做到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有人听,有人管,有人为之伸张正义。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自我维权和保护意识,让农民工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引导务工农民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合同内容要规范,明确双方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尤其要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形式、支付时间等内容。三是要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解除外出打工后顾之忧。在土地承包期内,对转移的农民,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允许和鼓励其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形式依法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种粮效益。
第五,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强化劳务输出的各项保证措施上实现新突破。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到领导有专人抓,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乡镇设立农村劳务输出就业指导站,村设联络员,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组织健全、职能完备、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要搞好信息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收集和整理劳务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农业信息网络、职介机构、村信息员和新闻媒体向农村传递就业信息,努力克服农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要搞好资金服务。县里要拿出一些钱,作为专项资金,以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经费需要。各乡镇要创造条件为外出务工有实际困难的农民垫付或支付外出路费。对在回乡创业缺少资金的农民,金融部门要为他们提供小额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资金支持。
【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县旅游事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01-20
县审计局预算执行审计整改情况的调查报告01-19
县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情况调查报告01-20
县督查拆违情况工作简报03-29
水质情况调查报告12-22
县库区变迁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报告01-20
我市林业情况的调查报告01-20
居民用电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01-14
**县国家大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项目情况01-20
县团委团建试点工作情况汇报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