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给予了持续的重视。在中央政策和资源的持续倾斜支持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地区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教育处于由数量普及到质量提升的转型阶段。
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口对教育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即教育的充分性;人民群众关注教育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公平,即教育的公平性。从充分与公平的角度看,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教育要素的充分性看,这涉及教育要素的数量能否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和质量的提升程度能否满足人们的教育期望;从教育要素的公平性看,这涉及教育要素在不同群体间的分布。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重点关注农村师资、学生负担、校车配置与运转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在数量、质量上的分布及变化情况。
师资状况:农村教师“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在学校教育以及教育变革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关键影响,同时也是教育变革或改进的核心影响因素。要衡量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就必然要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必要的了解。
(一)师资数量:师生比逐年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难题有效缓解
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农村教育也进入了由量的普及到质的提升的战略转型阶段。在此过程中,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数量的增减角度来看,2001年到20xx年,农村中小学教师绝对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10年间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减少了15.89%和18.09%,年均减少1.59%和1.81%,2011年至2012年,乡村小学和初中教师的下降幅度分别达6.09%和8.76%,从绝对数量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基数上总体呈下降态势。然而,农村师资是否充足需要基于学生数量(师生比)和班级数量(师班比)进行判断。从师生比的角度看,近年来农村地区的师生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乡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生师比从2001年的1∶22.7和1∶20.1,分别上升到2012年的1∶16.9和1∶12.5,也就是说,新世纪以来,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师资更加充足。从班师比的角度看,2001年至20xx年,农村小学和初中的班师比分别从1∶1.37和1∶2.81增大到1∶1.85和1∶3.66,小学和初中班均拥有教师数量分别增多了0.48人和0.85人(见表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农村学校的师资数量难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 数据来源于2001-2012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由于年鉴在统计口径上的变化,2001-20xx年数据采用“农村”这一统计口径,2011和2012年数据采用“乡村”这一口径,这两年数据与之前相比的异常波动由此引起。
(二)师资质量:总体质量提升明显,但城乡教师质量均衡仍显不足
在农村学校师资数量需求得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师资质量问题更加凸显。衡量师资的质量状况,我们一般会从教师的专业积淀、职称晋升两个方面来进行考量。因此,我们选取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情况来对当前农村教师的质量状况进行考量。在学历方面,我们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最高学历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了显著提升,这种提升表现在农村教师个体学历提升和农村教师群体学历整体提升两个方面。在学历的自我提升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例,乡镇和村屯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分别为15.66%和9.01%,而目前的最高学历为本科的比例则分别为61.34%和64.81%,提升幅度非常明显。从整体来看,乡镇和村屯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61.83%和66.14%,而2001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比例为12.56%,提升幅度达50个百分点左右。但从城乡比较的角度看,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较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城市学校教师学历为本科的比例高达78.30%,较农村学校教师高出10多个百分点。单从学历比较来看,城乡教师的差异十分显著(F=101.462, p<0.001)。
从城乡对比的角度看,中小学教师职称存在较大差距。中学职称方面,从城市到县城,再到乡镇,“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较不断减少,城市初中“中教高级”教师所占比例为18.77%,县城初中为16.98%,少了1.79个百分点,而乡镇初中则只有10.77%,比城市和县城分别少了8个和6.2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全国县城和乡镇初中教师的庞大基数,这一差距是非常巨大的。从小学职称上看,县城小学“小教高级”所占比例最大,达55.94%,分别高出城市和乡镇小学7.56个和8.56个百分点。村屯小学最少,只有41.57%,比占比最大的县城小学少了14.37个百分点。乡镇初中和村屯小学成为职称短板。另一方面,隐藏在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的职称构成背后的,是城乡教师在职称晋升时间上的差别,调查发现,城市、县城和乡镇初中学校教师获得中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8.97岁、39.02岁和40.86岁,城市、县城、乡镇和村屯小学教师获得小教高级职称时的年龄分别为32.98岁、32.24岁、35.71岁和37.41岁。城乡教师的职称晋升时间总体呈递增趋势,村屯学校教师花费的时间最多,尽管在村屯学校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职称教师,但这部分教师的年龄普遍偏大。
(三)年龄性别:农村学校师资结构逐步改善,但城乡教师结构分布有待调整
年龄方面,农村教师“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而“中年塌陷”现象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城市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中间年龄人数占比例最大的“单峰”分布,县城教师在41—45岁年龄组比城市略少,但分布形态在总体上中间年龄教师人数占比例更大。而农村教师则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与“老龄化”现象并存的“双峰”现象。以村屯教师为例,30岁以下教师占比达34.30%,呈明显的“年轻化”倾向,而50岁以上教师占比则22.75%,“老龄化”问题突出。
性别方面,从总体上看,农村教师群体基本呈现年轻教师“女性化”和老龄教师“男性化”并存的特征,在25岁及以下年龄组中,男性教师仅占19.94%,女性教师占八成以上,而在56—60岁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猛增至96.25%,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不足4%,并且,从低年龄段到高年龄段,男性教师所占比例每个年龄段(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0.9个百分点。另外,在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屯学校中,男性教师占绝对统治地位,各年龄段的平均占比为82.39%,即使在乡镇初中,男性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也达到了59.61%(见表2)。
课业负担: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负担更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被长期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都在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仅在过去的一年中,教育部就曾在多份重要文件中论及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要求监督、评估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那么,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情况如何?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课题组以课业的多寡、难易和劳累程度为切入点,对当前我国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状况进行了探究。
(一)课业负担多寡:学习时间总体合理,部分学生学习时间过长
学生课业负担多寡程度,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相对固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课业负担多寡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特征。而家庭作业时间作为一个相对个体化的时间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课业负担多寡问题。事实上,学生家庭作业时间长期以来都是国家政策对学生课业负担进行调控的重要内容。20xx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我们调查发现,初中学生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为77.57分钟,多数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保持在教育部的规定时间之内。但依然有40.71%的初中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超出规定,并且表现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家庭作业时间逐渐增长的趋势,初一到初三学生的日均家庭作业时间分别为69.72、78.70、84.41分钟,超出规定的比例也逐渐增大,分别为35.76%、40.92%、45.55%(见表3)。
* 依据20xx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规定,超出比例为家庭作业时间超出90分钟的初中学生所占比例。
(二)课业负担轻重:课业难度偏大,课业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承受能力的不同,对同一课业任务不同学生的课业负担感知不同。课业负担的轻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是课业难度感知,二是完成课业任务的劳累程度。课题组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所学各门课程的难度感知,以及对完成课业任务后的劳累程度进行五级评定的描述,获得了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一手数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课业难度偏大,劳累程度总体趋中,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偏重。在课业难度的感知方面,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65,高于中值,有60.20%的学生感到所学课程难(比较难与非常难之和),也即是说,初中学生认为课程难度较大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完成课业的劳累程度方面,学生的平均得分为3.11,虽然也是中值,但总体低于课业难度感知,在完成课业后感到累的学生占总体学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36.27%)。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学生对课业难度的感知与其对课业劳累程度的感知是显著相关的(r=0.118)(见表4)。
(三)课业负担结构: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课业负担更重
学生的课业负担在不同的年级、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以及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课题组调查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课业难度感受以及课业劳累程度逐渐加重;从村屯到乡镇、县城和城市,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劳累程度逐渐加深,但在课业的难易程度方面,乡镇学校学生的难度感受高于其他地域;从学困生到中等生、学优生,学生完成课业的时间逐渐增多,在课业难度和劳累程度维度上负担逐渐减轻(见表5)。总体而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这一点在农村学生、高年级学生和学困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2021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01-08
消费状况调查报告01-29
青年状况调查报告范文01-15
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1-15
消费状况调查报告(15篇)01-29
消费状况调查报告15篇01-29
农村留守妇女状况调查报告01-01
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范文11-08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5篇01-29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1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