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24-07-24 22:06:33 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

  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 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xx年1月至20xx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

  (8) 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而三年级学生又是小学阶段的过渡年级,在小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评价过程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念意识,对现代教育新元素缺乏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质量产生的掣肘作用已逐渐凸显出来,成为严重束缚教育发展的一个颈瓶。因此,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当前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找寻破解的方法对策。为此,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研究》这一微型课题,就是希望通过研究能提高语文评价能力,为正确评价小学的语文学习质量提供方法指导,并从三年级语文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把握三年级语文学习质量评价与提高语文学习质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最佳结合点,使使教学实际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又能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做到为每位学生评出自信、评出目标、评出动力,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既适应了教改的需要,同时又可以促进与教改目标、教改内容相适应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策略及指标体系的建立,达到以研究促评价,以评价助教改的目标。

  一、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课标》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核心内容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实用价值

  一是深入分析研究目前三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现状,探索出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与导致困难的.原因。

  二是努力探索解决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三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四是可以发挥评价的功能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情感体验、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升学习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研究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现状的同时,侧重于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努力针对问题与困难,寻求解决之道,提出科学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样,实用性强的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四、研究思路广泛调研、查找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我班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现状,探索出影响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与导致困难的原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问题与困难努力探索,提出科学合理,易于把握操作,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针对性地选择多个班级,将所提出的具体对策、方法和途径在实验班级进行具体应用,以对比、考察、验证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形成研究成果。

  五、研究方法鉴于本课题形成过程是一个实践探索与理论提升的过程

  因此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和资料分析与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为主进行研究,辅之以调查法、理论综合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紧紧把握实验研究的方向和目标,争取得出最佳理论成果。

  六、研究过程根据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一学期,即从20xx年11月至20xx年6月。具体安排如下:

  1、启动论证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对课题进行论证,并进行课题申报;

  (2)制定实验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学习实验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2)收集、分析、总结资料信息,找出我所代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工作中影响、制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整理其产生的原因;

  (3)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3、验证实验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开展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评价效果实验活动;

  (2)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4、结题验收阶段20xx年7月

  (1)收集整理本课题的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3)对成果进行修正补充;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3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

  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4-20xx.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

  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

  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1]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一)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4.故事激趣,激发“知”趣

  对于情节性强的新课,教师可在预习前埋下伏笔。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的开头,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走进预习,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知”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以“导法”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实验教师根据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读。 “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预习方法。预习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遇到重点篇目,要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2.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生词的形、音、义。将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划出来,及时请教他人,做到能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等,以此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预习目的。

  3.思。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前预习时,不妨让学生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

  4.写。即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5

  时间

  20xx-XX-XX

  立项号

  XXXXXX-XXXXXX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负责人

  XXX所在单位XXXXX

  课题名称

  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种各样的一些教学方法涌现在英语课堂中。游戏就是其中应用最多的一个。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游戏与知识的结合,显然设计与操作成了重中之重。游戏教学是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操练变成了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它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娱乐活动中,既可以改变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儿童求知欲,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辞海中是这样定义游戏的: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小学英语课堂游戏就是指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亲身参与活动,从而达到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我们要用游戏这种活动形式,让孩子们喜欢英语,爱上英语课堂。而每个游戏的设计,也都要考虑到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就学生来说,要有趣,参与性强。对于老师来说,要好操作,活动效率高。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通过研究,解决小学英语课堂游戏的设计与操作的多样性时效性。

  2:英语教研小组内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讨,再次实践,再研讨,总结等方式,解决问题。

  3:具体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身边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充分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阶段:理论结合实际,应用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游戏。

  第三阶段:及时进行反思,定时在组内进行研讨。

  第四阶段:将行之有效的活动应用于课堂。

  第五阶段:组内研讨

  第六阶段:各人小结,组长进行全组小结,并撰写教研论文。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教学反思;

  随堂教学随笔;

  自制教学用具;

  教学设计;

  教学论文《游戏的华丽转身》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6页的范围内。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6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小学美术课堂”这里指的是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的美术课堂教学,即在以40分钟为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要求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学生集中、内容集中、目标性强、环节紧凑。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不能照本宣科,还必须根据本地学情、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具、制定教学方法和采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理论依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为了尽快改变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养成教育进行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去主动的学习,才能探究出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课堂状态:学生工具准备不够充分,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率低,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就以此为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探讨小学生美术课堂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构建“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

  (1)掌握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2)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养成课堂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3)构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不喜欢美术教学活动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

  (3)制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并付诸实践。

  (4)小学生喜欢美术活动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学习材料的好习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练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带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他们逐渐体会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听课,并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段适时检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生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慢慢得到培养。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认识,想法,见解,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激活课堂。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张扬自己,接受别人,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交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5)借鉴别人的做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联系卡。

  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研究,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研究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

  (2)行动研究法。在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方面不断实践,通过上教研课、主动听别人的课、评课、编写导学案、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4月)严格按照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实施本课题的研究。采取阅读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等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种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期结果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长。

  2.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4.形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理论体系。

  5.撰写结题报告。

  6.撰写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论文。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且,学生一旦有了预习的习惯则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即预习。预习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注意集中,容易将不懂问题搞懂。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是有预习但效果不够好,学生仅仅是把字词一写,课文一读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低年级学生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仍存在字词不会写,词语查了工具书,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是借助教辅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放下参考资料又不会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其实,在小学阶段,有的小学生入学时就已认识了一些字,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学过拼音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借助拼音去拼读课文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读文,进行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对课前预习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我校的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是中青年教师。爱学习,善于钻研。在学校领导的带领和大力支持下,教学教研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我们乐于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策略;我们也乐意总结,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叶圣陶先生有关指导预习的论述。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导预习方法、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是预习的指导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认为,“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4、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指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发的学习,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学习。正确的教育能够加速儿童的发展。他曾指出:“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任务: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七、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

  我校不同学段实验班的学生。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xx、12――20xx、2)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实验方案、计划。

  2)实验教师收集相关资料,理论学习。

  3)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

  4)调查了解教师目前对学生预习指导情况。

  本阶段成果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xx、3――2012、12)

  1)预习方法研究: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如精读课文应该怎样预习,语文园地应该怎样预习等。

  2)预习内容研究:预习时应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3)预习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应设计哪些作业引导学生具体预习。

  4)预习内容检测研究: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预习之后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5)预习方法指导研究:每个研究内容都要有具体的学习资料、研究案例、研究总结及过程性资料。

  内容:

  1、课题组成员每学期按学段承担一节有关“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课。

  2、每个课题组成员所作的课都经过下面的程序:

  先说课――进行集体备课――做课—集体反思、总结

  3、每个课题组成员按要求上交研究材料。如: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撰写课题研究案例和阶段总结。

  本阶段的研究成果为: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预习指导课的案例、录像、图片等。

  3、总结验收阶段。(20xx、1――20xx、6)

  1)整理实验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2)编辑课题研究教学案例集和一些研究成果汇编。

  3)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为: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集、研究成果汇编或教育论文集、预习指导课的录像、图片等。

  3、本课题研究中,学生的预习作业文集。

  4、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5、学生习得了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6、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指导方法。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优化了学生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

  7、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得以提高。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组:王声明、徐燕。

  主要任务:文献资料收集、录像、图片等资料的采集和汇总。

  2、课题负责人:龚小琳。

  主要任务:完成课题立项申请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设计;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进程;总结整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3、课题实施教师:彭志刚、徐鸿丽、龚小琳、王渊荣、马斌、王鑫、张欣茹、高学霞、武颖、崔淑琴。

  主要任务:

  1)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打基础。

  2)就课前预习情况在老师、学生、家长中开展调查(龚小琳、高学霞完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教师开展讨论与交流,商定课前预习指导内容。

  3)在自己所任教的年级、班级中实施此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收集资料,总结反思,写出案例。

  4)开展课题探索与实践。王渊荣、马斌老师分别承担一节研讨课,要体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内容。

  5)实施者撰写研究论文和个案。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刘良华《自学成材还是听讲成材》

  3、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4、刘春生《作业的革命》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欧阳芬、彭隆总主编

  6、《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魏书生著7、《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

  备注: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将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分享: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8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9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企城,学生95%为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民工子女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

  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0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 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1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小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中小学校阅读教育及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学校和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和作文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7.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将吸收学校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学校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语文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二)技术路线:

  1.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和现状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2.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

  3.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探讨中小学生“群文阅读”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建设“群文阅读”资源包;

  4.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步骤

  本项研究初定时间为三年以内(20xx年3月―20xx年12月),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xx年3月)

  (1)课题申报(20xx年3月):组建研究队伍、课题申报、课题论证、研究规划、组织落实与前期研究;

  (2)课题开题(20xx年3月―20xx年10月):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分析,了解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经验,寻求启发。

  阶段成果:《课题论证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指导手册》、《中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现状》等。

  第二阶段:模式建构(20xx年6月―20xx年12月)

  建设“群文阅读”理论架构,并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实际建构“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

  阶段成果:《“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阅读力”理论探析》、《“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20xx年9月―20xx年12月)

  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考察“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效果。

  本阶段研究与前两个阶段研究并行。

  阶段成果:《利用“群文阅读”培养中小学生阅读力的实验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反思(20xx年9月―20xx年12月)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形式对所有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样本不小于总体的20%,主要调查内容为三项:实验效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广情况,学生阅读力的水平。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2

  识字,毋庸置疑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又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识字量大又枯燥无味。学生在重复识记、书写的过程,渐渐地被消磨了识字的兴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 首要考虑的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而在低年级就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可见,低年级的识字量已占总识字量的53%-60%。

  在为时不长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来自外界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小学生的识字量越来越大。但由于低年级的孩子遗忘遗忘率也比较高,往往学了后面的生字,就忘了前面学过的,复习前面的生字,又忘了后面的生字。反反复复,识字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学;教师写,学生抄”的单调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然不复存在。那么如何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呢?下面我结合一些理论书籍以及自己不多的教学经验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活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条件,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和研究之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学习,主动发展。

  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材特意将教学内容编写成一些低年级学生较感兴趣的形式,如儿歌、童话、故事等。在备课中,我认为教学内容是识字的载体,教学的重点仍是识字,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应该指导学生自主地识字、写字。且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始至终地将“自主”贯穿整堂课,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重心展开教学。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1.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

  教师上课一定要充满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生理学上看,小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各个器官发育尚不成熟,极易产生疲劳,因此在上课时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实属正常。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的,那又如何能使学生打起精神,又谈何自主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解读这段话,不难看出,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承担两项主要任务:即“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顾名思义就是将课本中出现的以及要求掌握的重点字词教授给学生,而“授之以渔”就是这教的方法。两者想比,自然是后者显得重要并且更为困难。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重复识记、书写的过程,渐渐地被消磨了识字的兴趣。于是,如何使识字教学有声有色地进行就成了低年级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主体,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更具学习的兴趣。如何将学生这满腔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就要看老师“授之以渔”的本领了。我认为要还识字教学于精彩必须以教材为抓手,集百家之长继而融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一、从熟字“下手”,调动字词积累

  我任教的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字词储备。从教学实践来看,碰到自己认识的生字、词语,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就特别强烈,这时候老师就要抓住他们的积极性,通过“熟字加减法” 、“替换偏旁法”、“求异识记法”等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加法就是通过熟字加偏旁或者熟字加熟字的方法学习生字。这样的记忆就显得简单多了。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表演,活跃课堂气氛。如在学习生字“灯”时,我叫一位学生张开四肢成一个“火”字,再叫另一位学生头顶一本英语书,翘起一只脚呈“丁”字形,微微下蹲靠在“火”字身边,这样既通过熟字加偏旁认识了生字,又通过直观的表演加深了他们的感性印象。减法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生字。如:在教学“尤”字时指导学生通过熟字“优”去掉偏旁进行识记。在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二中也特意安排了一个通过熟字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替换偏旁法”就是通过一个字变换偏旁衍生出其他相关的生字。如在教学“悔”字时先让学生了解“竖心旁”常和心情有关,再指导学生通过替换偏旁调动他们的字词储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性高涨:“草字头”、“言字旁”、“雨字头”、“三点水”、“木字旁”,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迫不及待地报出可以替换的偏旁。这时教师还应该趁热打铁,好好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抓住一切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通过给衍生字组词、造句等方法加强字词的巩固。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以及平时的练习和考试的反复强化,孩子们在看到具有相同部件的字时已具备了一定的警觉心,绝大多数孩子已能进行自觉的联想。

  “求异识记法”就是将字形相像、读音相同的字加以区别。如区别同音字“飘”和“漂”,在风中飘扬的是“飘”,在水上漂流的是“漂”。再比如“颗”和“棵”,指导学生理解形容“小小的、圆圆的物体”用“颗”,而和树木、植物有关的用木字“棵”。

  二、从想象中学,增强学习乐趣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普遍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短短的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学生宝贵的“兴趣高潮点”,这时我们往往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猜谜、编儿歌游戏,让学生在想象中识字。

  (一)、编字谜猜生字

  学生对需要猜的事情往往比较感兴趣,对猜字谜也不例外。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字通过字谜的形式呈现给他们,不失为一种投其所好的好方法。如学习“休”字,可编成“一人站在大树旁”;学习“甜”字,编成“舌头尝出甘蔗味”;学习“牵”

  字,编成“牛儿躲在屋顶下,抬头看天少一画”;区别“坐”和“座”时,可将“坐”编成“两个人坐在土堆上”。这些字谜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以直观的想象。

  (二)、编顺口溜识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就像孪生姐妹一样,让人难以分辨,更不用说低年级的学生了。如区别“己”和“已”时,为了方便辨认,我编了顺口溜:开口“己”,自己开口说,半口“已”,已经说完了。在识记一些较难的难时也可以给学生编个顺口溜,如“福”字,可以编:示字旁边一口田,生活多幸福。顺口溜应要学生反复读记,那在写这个字的时候就能很快地形成条件反射。

  编字谜、编顺口溜可以使学习生字变得充满乐趣,既大大地提高了识字量,又省去了反复书写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要素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孩子对音和形还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认知的局限,一些字词在讲解了字义以后孩子们还是很难理解,而让他们具备独立理解字义的能力就难上加难了。而一些字词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让孩子们会认会写,确实是强人所难。所以,如何逐步提高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是我一个很大的困惑。

  三、从生活中学,努力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生活作为识字的背景和舞台,理应成为识字的工具。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生字组词这个环节特别感兴趣。这也许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本身的识字量还不多,但是强烈的表现欲又使他们非常喜欢将自己知道的大声地告诉别人,因此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整堂课最活跃的时候。教师应好好利用学生乐于组词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在词语中、在句子中、再推广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学习生字。而且,组词过程中我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词语出现在学生的口中。如教学“康”字时,不止一个学生能说出“康师傅方便面”,教学“劳”字、“肯”字、“娃”字时,也不乏“麦当劳”、“肯德基”、“娃哈哈”这样的词语。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醒,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很多字。于是我积极鼓励学生多去认识这些和自己生活、学习相关的生字。这样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同时,我还会特别地关注一些平时经常写错字的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在路边的广告牌,在饭店的菜单上又找到了哪些你已经认识的字,并适时给予鼓励,不断地强化他们自主识字,从生活中识字。

  总之,低年级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积极创建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字词储备,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识字,使学生在老师教给的方法的帮助下,渐渐学会用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有自主识字的兴趣。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3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

  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二班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学期)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9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验阶段(20xx年10月—12月)

  (10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11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12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4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

  (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5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3-31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5篇09-30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7-09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6-02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07-11

小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03-27

课题研究的方案08-06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5-27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