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1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
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
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
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
远程会诊流程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
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
5.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
三、工作要求
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2
一、目标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
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
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远程会诊流程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
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
5、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
三、工作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3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2X—202X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重点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一)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科学合理安排预约放号时间,避免深夜放号、凌晨放号等情况。在做好预约挂号、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调配,鼓励开展门诊取药、门诊治疗、住院床位、日间手术、停车等医疗相关流程的预约服务,提高就诊便利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
(二)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三级医院重点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承担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对口支援等任务的医院,要与受援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协作#,建立远程医疗工作制度,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积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疾病诊断能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远程会诊。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搭建医疗机构与患者居家的连续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疾病管理连续性和患者依从性。
(三)大力推动结果互认制度。制订完善检查检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广泛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发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质控中心作用,加大医疗质量控制力度,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在医联体内率先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要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增加互认的项目和医疗机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第三方保险,建立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风险共担机制,减少因互认造成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
二、加强重点服务的完善与优化
(一)大力推进区域就诊一卡通。整合各类就诊卡,积极推进地级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患者就诊一卡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挂号手机软件,建立统一平台,方便患者就诊。城市医疗集团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在集团内部率先实现一卡通,力争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医疗服务。
(二)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确定分娩镇痛试点医院,深入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鼓励医院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建立门诊无痛诊疗中心、儿童镇静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舒适化的新需要。积极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缩短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
(三)着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推进国家多学科诊疗试点和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以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为突破,推动医疗机构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开展经典病房试点工作。
(七)不断丰富曰间医疗服务内涵。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确定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制定日间手术病种诊疗规范和日间手术中心管理规范,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四)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站)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到202X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于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资源,探索开展有医疗服务需求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患者的转运服务,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五)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指南规范,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护理院(站)、护理中心数量,开展互联#+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积极开设家庭病床,扩大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六)开展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加大药师配备力度,持续开展药学服务培训,重点提高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鼓励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用药信息和药学咨询服务,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用药宣教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探索开展用药随访、病情监测、药物重整等工作,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实施。以二级及以上医院为重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巩固改善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制度。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加强领导,建立重点工作跟踪、研究指导和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结合《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2X202X年)考核指标的通知》和本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实施工作。要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依法对电子注册相关信息公开,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有关医疗服务信息。
(二)提升医院满意度。各医院要加强面向患者的信息化服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餐饮、#络、阅读等就医环境,改善卫生间状况,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要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就餐、安保等后勤保障条件,完善值班室、淋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提升医院员工满意度。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加入全国医院满意度监测平台,建立满意度管理制度,动态监测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指导医院查找并解决影响医患双方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定期向各省份反馈医院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强化宣传引导。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宣传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加强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宣传,展示工作成效,树立行业形象。工作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工作亮点,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组织媒体,加强对各地、各医疗机构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4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xx-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重点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一)科学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进一步扩大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比例,力争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缩短患者按预约时间到达医院后等待就诊的时间。优化预约诊疗流程,避免门诊二次预约导致重复排队的情况。科学合理安排预约放号时间,避免深夜放号、凌晨放号等情况。在做好预约挂号、检查检验集中预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调配,鼓励开展门诊取药、门诊治疗、住院床位、日间手术、停车等医疗相关流程的预约服务,提高就诊便利性。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
(二)不断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三级医院重点发展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承担贫困县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对口支援等任务的医院,要与受援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远程医疗工作制度,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积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疾病诊断能力。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远程会诊。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搭建医疗机构与患者居家的连续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提高疾病管理连续性和患者依从性。
(三)大力推动结果互认制度。制订完善检查检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广泛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发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质控中心作用,加大医疗质量控制力度,提高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在医联体内率先实现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通过省级、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要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不断增加互认的项目和医疗机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引入第三方保险,建立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风险共担机制,减少因互认造成的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
二、加强重点服务的完善与优化
(四)大力推进区域就诊“一卡通”。整合各类就诊卡,积极推进地级市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有条件的省级行政区域实现患者就诊“一卡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辖区内各医疗机构的挂号手机软件、网站,建立统一平台,方便患者就诊。城市医疗集团应当搭建信息平台,在集团内部率先实现“一卡通”,力争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连续医疗服务。
(五)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确定分娩镇痛试点医院,深入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鼓励医院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院探索建立门诊无痛诊疗中心、儿童镇静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舒适化的新需要。积极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手术患者医疗服务质量,缩短手术患者平均住院日。
(六)着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推进国家多学科诊疗试点和中医诊疗模式创
新试点。以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为突破,推动医疗机构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探索建立疑难复杂专病临床诊疗中心。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开展经典病房试点工作。
(七)不断丰富曰间医疗服务内涵。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研究确定第二批日间手术病种,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制定日间手术病种诊疗规范和日间手术中心管理规范,提高日间手术规范化程度。探索建立医护联合门诊、医院社区一体化术后伤口管理中心,提高术后伤口照护质量。拓展日间服务的病种和服务类型,进一步提升住院床位使用效率。
(八)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站)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到20xx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于“五大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资源,探索开展有医疗服务需求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患者的转运服务,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
(九)提高老年护理服务质量。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老年护理服务指南规范,加强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护理院(站)、护理中心数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积极开设家庭病床,扩大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不断满足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十)开展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加大药师配备力度,持续开展药学服务培训,重点提高长期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鼓励药师参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用药信息和药学咨询服务,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用药宣教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探索开展用药随访、病情监测、药物重整等工作,为长期用药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三、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实施。以二级及以上医院为重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继续按照行动计划有关要求,巩固改善医疗服务各项工作制度。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要加强领导,建立重点工作跟踪、研究指导和督促落实的工作机制,结合《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xx—20xx年)考核指标的通知》和本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实施工作。要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依法对电子注册相关信息公开,加快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有关医疗服务信息。
(二)提升医院满意度。各医院要加强面向患者的信息化服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餐饮、网络、阅读等就医环境,改善卫生间状况,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要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就餐、安保等后勤保障条件,完善值班室、淋浴室等基本生活设施,提升医院员工满意度。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加入全国医院满意度监测平台,建立满意度管理制度,动态监测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指导医院查找并解决影响医患双方满意度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定期向各省份反馈医院满意度评价结果。
(三)强化宣传引导。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宣传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加强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宣传,展示工作成效,树立行业形象。工作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工作亮点,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组织媒体,加强对各地、各医疗机构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5
针对当今社会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医学单位间学术交流和研讨开展困难,华为公司推出了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学和远程监护等应用,助力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医疗环境比较严峻,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家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优质医院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在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对疑难杂症患者的处理能力有限。患者往往需要转移至发达地区医院就诊,增加了患者就医成本;
医疗优质专家以及从业人员资源紧缺,大医院挂号排长队、就诊排长队、缴费排长队,看病时间短,欠发达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医院留不住疑难重病患者;跨科室跨机构协同业务难以开展,医院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困难。
如今,医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医疗行业的需求以及现状,华为公司推出了远程医疗解决方案,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教学和远程监护等应用。
远程会诊:远程医疗系统借助#络连通各个科室的接诊医生和患者,实时进行高清视音频沟通,同时可在线共享患者的各项医学资料,让远端专家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达到共处一室面对面的诊疗效果,高效解决患者病痛;
移动查房:一体化医疗推车,真正的可移动设计,内置医生工作站及UPS,支持无线接入#络,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远程移动查房和远程会诊;
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医疗系统提供视音频直播录制功能。在手术过程中将手术细节以及相关影像直播、录制并存档,既可进行手术全过程直播教学,也可以将手术全过程录制存档,制作成教材供后期点播、教学、学术交流使用。院内可以建设多媒体教室,实现x上授课,或者远程学术研讨交流。通过系统提供的视音频录制功能,可以对手术过程、培训课程进行录制、存档,并制作成有声教程,供医疗教学使用,也可以在#上进行点播学习。
远程监护及远程探视:在隔离病房部署医疗推车,可实现对隔离病房的实时监控,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传递的`图像检测数据,使所有患者信息能实时地在监护中心展现。远程医疗系统还支持发起远程探视,及监管探视进程。患者家属可通过PC、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与隔离病房中的患者视频沟通,即时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
一、目标
向远程会诊中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
二、工作要求
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相关文章:
幼儿关于团结协作的活动方案12-15
企业激励机制方案12-11
销售激励机制方案12-12
科研激励机制方案12-12
创新激励机制方案12-12
学校激励机制方案12-12
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方案12-12
团队激励机制方案12-12
员工激励机制方案12-01
建立道德激励机制方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