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时间:2023-06-08 11:47:24 王娟 会议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精选10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精选10篇)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1

  一、活动目的

  让同学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其来历和风俗,增强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同学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活动形式

  竞猜、朗诵、观看视频等

  三、活动流程

  (一)开场白

  (陈xx)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沉淀至今,形成了很多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由我和魏馨怡为大家主持本次主题班会,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去领略民俗风情。

  (二)竞猜活动

  (魏xx)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吗?知道的同学请快速举手抢答。(等同学们回答差不多以后,播放视频。)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下面让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

  (三)各个节日介绍

  1、(陈xx)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放鞭炮、贴春联,可热闹了。最高兴的当属孩子们,穿新衣、收红包,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写的就是春节的情景。(出示ppt)“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之,在春节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容满面。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回到了那段快乐的时光,那么,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和它的习俗吗?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2、(魏xx)放完了鞭炮,收好了红包,让我们走进第二个节日——元宵节。北宋欧阳修

  有一首诗《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多么美的诗句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元宵节人们都在干些什么。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3、(陈xx)“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转眼我们来打了江南的春天。清明节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节日。我们一般都在这个节日里去扫墓,寄托哀思。那么有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大屏幕显示资料,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4、(魏xx)过完了清明,我们迎来的是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来的。有古诗为证: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去看看今天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的。

  5、(陈xx)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由此演化出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首诗《七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就与牛郎织女有关。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古时候的少女特别重视乞巧节,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原因吧。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6、(魏xx)“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心呀。”又到了每年吃月饼的时候了。中秋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我为大家讲讲这个传说。中秋节历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团圆饭,大多数人就算工作再忙,也要回家团圆。当某种原因无法回家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些人,对着月亮发出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陈xx)前不久,我们刚刚学了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对,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属于老人的节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它的来历。请看大屏幕。(请同学给大家介绍)

  (四)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希望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2

  一、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2、让学生懂得以实际行动来弘扬民族精神。

  二、班会时间:

  20xx年9月6日

  三、班会地点

  六年级教室

  四、班会内容:

  开学的第一个月是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落实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加强民族精神文化知识的宣传,在校园中兴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潮,使学生受到民族精神教育,深刻领会“民族精神”的新内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今天,我们六年级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

  1、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国人民的心中都有一颗中国心。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2、明确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呢?

  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  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

  ①公而忘私的爱国主义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鼓舞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推己及人、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

  孔子以“仁”为宗旨,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主义,使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荣辱,共命运。

  ③克勤克俭的艰苦朴素精神。

  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做到:“富而不骄”、“见利思义”等。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秀传统,做到:“富而有德”。

  ④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过:“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世界的贡献能够比中国的四大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要学习“悬梁刺骨”、“凿壁偷光”等勤奋精神,发奋图强,孜孜不倦。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

  ①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

  ②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长征精神、抗北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任长霞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精神的内容。(生说,自由发言。)

  3、落实在行动中。

  (1)、师: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那么我们也应该学习继承优秀传统,从现在起养成文明的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哪些呢?

  生:讲文明、懂礼貌、积极、勤奋、爱劳动等。

  (2)、师:文明就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

  文明习惯:谈吐举止要文明。慢步轻声,礼让右行。课上坐要坐正,站要站直,让学生懂得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与尊重,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交谈用礼貌语言,行为举止文明。

  学习习惯:每一节课前充分预习,课上专心听讲,抓住重点。认真复习及时巩固,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利用课余博览群书,从中获取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卫生习惯:既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更要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讲究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保护环境卫生。

  五、班主任总结:

  通过这一次主题班会,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力量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点滴浸润,浸润着他们的爱国之心,激励着他们更加发奋学习,成人成才,争当一名新时代的骄儿。我校还将继续把“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3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

  xx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

  学生B:……

  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

  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xx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4、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六、教学后感: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学习着,从古代就有了许多自强自立的说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美德逐渐被我们遗落了,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辈的传统,反而还有许多人忘了本,这次的班会正好提醒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也正式的宣告了我们新学习态度的良好开端。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

  2、过程与方法: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

  1、学生阅读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和郑震的《晓看黄山》,划出疑难语句。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疑难

  3、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4、讨论探究:

  哪些诗句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你能描绘一下吗?

  三、合作探究,探究明理

  (一)介绍黄山的情况

  1、地理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2、名称由来: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3、特色介绍: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个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二)品味体会:

  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你是否去过黄山?谈谈你对黄山的感受。

  2、简述黄山四绝。

  3、写一篇游记。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鉴赏中秋节诗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词,你知道词里提到的是哪个节日吗?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写了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

  2.从词中可以看出中秋节的哪些风俗?

  ①赏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②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的探索之旅。(板书课题)

  二、探究明理:

  (一)中秋节有关知识

  1、中秋节的来历

  ①中秋节起源于远古拜月敬月之风。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

  ②《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此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色彩,玩月之风大兴,中秋节得以形成。

  ③北宋时,中秋节成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节日。

  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④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臵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2、中秋节的别称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3、中秋传说

  ①嫦娥奔月

  版本一: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版本二: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逄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②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③吃月饼与朱元璋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④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⑤唐玄宗游月宫

  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4、中秋习俗知多少?

  同学们,你知道各地的习俗吗?不妨讲给大家听听。

  (二)中秋诗词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7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华武术的风格、作用,对中华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2.能根据图示大胆探究马步、弓步、掌、拳等武术动作,会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特点。

  3.萌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武术动作。

  2.教师教学资源《中国功夫》(音频、视频);武术动作图示;北京奥运会、春晚节目中有关武术的视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欣赏歌曲《中国功夫》,感受音乐强悍、有力的气势。

  提问:这首歌曲,听起来怎么样?你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你对歌曲的感受?请幼儿用动作自由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

  2.幼儿自主探究武术动作,感受中华武术的风格。

  提问:为什么大家喜欢中国功夫?武术有什么用?

  小结:中国功夫可以帮我们强身健体,还可以用来保护自己。武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武术动作变幻多端、刚劲有力,用武术动作来表现这首歌曲是最合适的。

  活动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当中,孩子们的表现很积极,而且兴趣较浓,和老师的互动很好,目标基本完成。但由于人数较多,在活动中的常规较乱,有个别幼儿出现捣乱的现象,在以后的活动中,应在组织活动的常规养成和纪律性方面加强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

  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09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9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及其《问刘十九》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白居易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 10

  活动目标

  1、知道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增强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2、能说出自己和自己熟悉的人的属相,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关心。

  3、知道属相共有十二种并包括哪些动物。初步了解其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属相;丰富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

  2、教具:十二属相的大图片一套;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每名幼儿若干小动物图片(其中抱括十二属相)。

  4、彩带若干条。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年龄及属相,并说一说自己所熟悉的人的属相。

  二、通过观看动画《十二属相的故事》,知道属相有十二种及分别是哪十二种动物。

  1、师:属相到底有多少种?又都有些什么动物?听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就知道了。

  2、教师播放动画课件《十二属相的故事》。

  3、看完动画,教师提问:

  属相有多少种?

  十二属相包括哪十二种动物?

  (幼儿边说教师边出示动物图片,不要求幼儿按顺序)

  4、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了解十二属相的顺序,重点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动物是谁。(教师同步调整十二属相的顺序)

  三、通过操作活动和音乐游戏,加深幼儿对十二属相的认识。

  (一)幼儿操作活动:

  1、请幼儿在若干动物图片中将不属于十二属相的小动物找出来。

  2、请幼儿把自己找出的图片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一看。找对的交给老师,找错的`,请幼儿将它送回去。

  (二)音乐游戏。

  1、引导幼儿回忆曾经做过的音乐游戏《猜面具》,并说一说歌中是怎样描述小动物的。

  2、启发幼儿将原来的歌词替换成十二属相中的小动物。

  如:我是小鼠,吱吱吱吱叫。

  3、教师和幼儿一起游戏。

  4、当唱到“吵醒了小马”时,教师启发幼儿说出今年是蛇年,还没有过完,不能现在就把小马吵醒。

  四、通过了解十二属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拓展幼儿的思维。

  1、幼儿讨论:外国人有没有属相?

  2、教师介绍:十二属相是中国人很早很早以前发明的用来纪年的。(纪年就是选一种东西做为某年的标志来代表和表示这一年)所以外国是没有属相的。象属相这样在很早很早以前就产生或发明的好的有用的事或物,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直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就可以说它是传统的。

  3、启发幼儿说一说你还知道什么传统的事或物。

  五、结束部分:通过让幼儿说一说“过年”的所见所闻,引导幼儿和教师一起扭起秧歌来。

  延伸活动:

  小小中华传统文化展

  收集各种各样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服装服饰,通过展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激发幼儿做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策划方案】相关文章:

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4-01

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方案07-13

大学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1-26

开展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1-13

主题班会如何策划方案02-11

主题班会系列策划方案04-14

最新的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4-24

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3-03

学校诚信主题班会策划方案11-01

礼仪教育主题班会策划方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