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
本期活动于9月24日晚七点在哲学系办公楼举行。主讲人为袁xx老师,主持人为方秋明老师,到场嘉宾有xxxxx老师。
本期的主讲人袁xx老师是湘潭大学哲学系的一名老教师。从1996年到2016年,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怀揣着理想主义,想要将湘大的哲学做得更好,并为此付出心力。而新士林学社也是由袁xx、方秋明、罗伯中、周骅、罗如春等几位老师牵头创办。系里的老师常戏称袁xx老师为袁康德,因为袁老师从接触哲学开始便专著于研究康德,家中书柜也只有同康德有关的书。
本次沙龙活动,一是由袁xx老师给大家讲述主题的内容,即康德哲学中心灵具身性问题;二是为袁xx老师举办告别会。
主持人方秋明老师伊始便提出一个问题:康德的哲学非常高深艰涩,而我们为什么要聊康德?原因在于我们理解康德可能没有好哲学,但离开康德肯定没有好哲学。康德是学外国哲学绕不开的人物。
袁xx老师首先提到康德哲学难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康德的文本难懂,其二是因为有些读者和研究者在读康德的时候忽略了他整个哲学中所默认但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即康德的心灵具身性问题。袁xx老师提出如果离开心灵的具身性思想,就无法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思想。袁xx老师通过三部分论证这一结论:第一部分简述哲学家对康德心灵的非身的批评;第二部分简述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第三部分联系康德1768年论文,具体分析心灵具身性思想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一、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思想的批评。
康德明确坚持人类身体的实存及其被其它物体所刺激,并且,就其本身而言,人类身体构成了外部对象和我们的心灵表象之间的中介物(ediatr)。然而,对康德的思维和经验主体的表明上地非具身性观念的挑战,既来自大陆传统(特别是海德格尔和梅洛-庞第),又来自最近分析传统中的“新康德学派”,如斯特劳斯、麦克道威尔等。
二、康德论心灵的具身性。
康德在其哲学中自始至终以一种相当一致的方式描述我们的具身性是一个无可争辩且特有之事实:在生命中,灵魂具有一种实质的(virtual)而非定域的空间呈现,即,灵魂具有一种集中的诸空间效应(spatial effects),但并不居于一个空间点(spatial pint)。康德并且认为这一点是显然的。但康德认为,去问灵魂坐落在身体之中的何处是不恰当的。
首先,康德认为,灵魂是具身的,并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康德指出,身体的感官为灵魂的思维功能提供材料,生命的存在以心灵与身体结合为前提条件。同时康德认为:灵魂直接与身体联系,并凭借身体间接与其它物质联系;灵魂从不通过对自身的纯然意识而显示其在世界中的位置,相反,身体确定灵魂的位置;不过,由于灵魂不是外部感官的一个对象,由此,一个人不能恰当地说灵魂在身体的哪里;灵魂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而这种交互作用如此之强,以至于纯然的思维已经有一个身体。灵魂直接地作用于神经系统,身体的其它部分仅仅只是工具,通过这些部分,灵魂凭借神经系统而工作。
其次,尽管康德明确承认灵魂处在身体之中,并与身体处在交互作用之中,但他反对笛卡尔等,而坚持认为灵魂在身体中没有确定位置(或定位)。康德明确承认,灵魂处在人类身体之中,身体所处的位置就是灵魂所在的地方,灵魂只是通过神经影响身体,这种影响在身体的脑中影响最强,但灵魂在身体中没有任何确定位置,由此不能将人脑视为灵魂所在的地方,心灵与脑是不同一的,任何心脑同一论都是错误的。
最后,康德有时将灵魂看作是人类身体及生命活动的原理来看待。康德也指出:只要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活着,灵魂就作为一种生命的原理起作用。身体与灵魂的交互作用的开始不是生命的原理的开始(出生),这种交互作用的结束(死亡),也不是生命原理的结束。灵魂这个实体没有生死,生死只是灵魂的状态。康德指出,身体作为物质不能思维,而只有处在身体之中的灵魂才作为生命的原理而发挥其潜能。康德并且将生命原理的幸存与生命能力区分开来。并且认为,灵魂活着超出生命的原理的存留,灵魂活着必须是生命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除了与身体相联系外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发生出来。因此,灵魂在死后并不活着,但生命的原理仍然存留,也就是,就其本身而论,生命的原理能够激活一个身体。
因此,尽管康德反对理性心理学对灵魂不朽的证明,但他并不否认作为生命的原理的灵魂可离开身体而存在。康德的这些思想构成理解其哲学发展的重要关键前提。
三、心灵的具身性对理解康德哲学的重要性。
1768年之《对空间中方位的区分的最终根据的考察》一文在康德哲学发展中极其重要,因为该文公开反对莱布尼兹的空间的关系论,并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空间的主观本性,由此与1770年《就职论文》及《纯粹理性批判》一样,成为康德发展其空间时间的主观性学说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尽管康德在该文中声称,其明确目的是要确立绝对空间的存在,事实上,康德的论证所试图确立的,不是空间的绝对的客观性,而是空间的本质上的主观性,虽然康德并不做出这一自然结论:空间性(spatialit)仅是我们感性的主观形式。
康德论证道,绝对空间为空间的方位性所隐含。鉴于不可叠合的对应物仅仅在方位方面(而不是在大小量和形式方面)相互区分开来,它们就被康德用来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
康德的证明是从批评莱布尼兹所创立的数学学科“位置分析”开始的,其中,人类身体在其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下面的简要分析可使我们看得很清楚。莱布尼兹的“位置分析”的意图,不是要提供对空间的大小量的分析,而是要提供对空间的质(qualities)的分析,其基本概念是“叠合”概念,这一概念依照大小量方面的相等及形式方面的相似得到定义。康德攻击莱布尼茨的这一思想,认为它不能说明空间的一种本质上的、重要而真实的不可分析之性质——空间的方位性。康德联系人类身体来解释空间的方位性。康德认为,我们形成空间中的方位概念的基础之最终根据,是从以相互垂直的物理空间的三个平面与我们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而衍生出来的。与我们身体的高度垂直之面叫做水平面,这一水平面导致了上下方位的区分。而与这一水平面相交成直角、并彼此相互垂直的另外两个平面(其中,我们身体的长度被认为是处在这两个平面相交的轴上)提供了前、后、左、右方位区分之根据。其中、这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之中的一个将人的身体分为外部相似的两半,由此提供了左边和右边这种方位区分的根据,而另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则提供了前后这种方位区分的根据。康德认为,关于罗盘或指南针上的基本方位的区分的判断、地理学上的方位、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关于位置的方位的区分之知识,最终都起源于上述基于我们身体对空间平面的三维性的划分,换句话说,一切关于方位判断的最终根据都在于人类身体。而人类对左边和右边的截然不同的感觉,对这种奠基于人类身体之上的方位判断必不可少。而这种对左和右的不同感觉由自然天赋给我们,“自然已经在这种感觉和人类身体的力学的组织之间确立起一种联系。”
对《对空间中方位的区分的最终根据的考察》之论证的上述分析表明,人类身体构成了康德论证绝对空间的存在,以反对莱布尼兹派之空间的关系论的关键,由此,离开人类身体去理解康德的论证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表明,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构成康德建立其空间的主观性本质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国际学界一些著名康德研究专家的研究表明,心灵的具身性同样构成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文本的核心前提之一。国际学界的研究,不仅表明了海德格尔等对康德心灵的非具身性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表明了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构成了理解《纯粹理性批判》本身、特别是第二版所加“驳斥唯心论”的关键,不过,这些研究尚未深入揭示心灵的具身性与“驳斥唯心论”思想之间的深刻联系。袁xx老师在《康德的<遗著>研究》中作了初步探讨。但如何联系心灵的具身性思想,来解释直观的直接性和单一性、“驳斥唯心论”、刺激难题等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仍然是尚待深入研究的难题。
在袁xx老师演讲后的交流环节中,方秋明对于康德的身体定位问题以及对于康德所说的sul和ind的区分的思考;罗如春老师结合乔姆斯基理论中生成语法结构这一问题对康德先验的和经验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罗伯中老师通过辩证思想,对康德理论进行探讨。袁xx老师对此一一做了回应。随后,方秋明老师学生时代作为袁老师的室友,与大家共话当年,感谢这么多年袁老师对学社的付出,也表达了对袁xx老师的不舍和祝福。罗珊师兄作为袁xx老师的得意弟子,讲述了一些他与袁老师之间的一些故事,感激袁老师对他的帮助和关心。同时,被袁xx老师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的众多袁粉也对袁老师表达了感激与祝福。希望袁xx老师未来工作顺心,生活愉悦。
【康德的心灵具身性思想及其意义初探活动总结报告】相关文章:
学具活动方案08-23
关于群众性税收调研活动开展情况初探07-21
激励性薪酬方案及其要点08-17
学具活动方案设计10-15
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11-28
个人思想总结报告(精选13篇)06-08
2022家具店活动方案06-06
活动总结报告07-18
幼儿园阶段性总结报告08-29
班级活动总结报告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