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脚印》评课稿

时间:2022-07-21 11:18:16 稿件 我要投稿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1

  与《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相同,《金色的脚印》也是一则小故事。只不过它并不是益智故事,而是进行爱的教育的故事。上完这节课后,如果能在学生的心里掀起一角爱的浪花,甚至能够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那么,这节课就有所值了。

  这节课显得安静多了。尽管不缺少老师精彩的讲述,不缺少学生的发言,不缺少对课文的朗读,但我总觉得,沉默的时候更多。老师等待学生阅读,等待学生思考,等待学生做批注,等待,等待……这不像我们以前接触过的公开课。印象中的公开课总是马不停蹄地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总是热热闹闹的。而老师,他总是可以这么耐心地等待,很沉得住气!

  正因为老师有这份等待的勇气,有这份等待的耐心,有这份等待的智慧,有这份等待的艺术,所以学生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潜心阅读并深入思考,所以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感动和震撼,所以课堂上才会出现不可预约的精彩。

  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踱着步子。在学生发言的时候,老师不会因为学生思维的暂时停顿而急躁地叫他坐下,也不会因为回答得不到位而抢过话语权,把答案引向或指向“目标”。当学生说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时,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室里寂静,说明学生在集中精力思考,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夏老师,他懂得去珍惜。

  老师在给我们讲他的教学设计时还说到他对教参中一些设计的看法。最后,他还告诉我们:“照着教参上课是上不出好课的。”

  我佩服老师,有个性,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能坚持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2

  1、张老师借助思维导图,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贯穿于整个课堂。如怎样通过导读明白学习课文的要求或方法,梳理出问题;抓住课题质疑,激发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兴趣;边读书边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抓住重点句、关键词体会含义与情感等。我们知道,只有交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且在阅读中能熟练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2、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学生的质疑,了解学情,顺学而导,力求高效。

  3、教学结构非常完整。我们说写文章要首尾呼应,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也体现了“首尾呼应”:开头议狐狸,结尾再说狐狸;质疑中“课题为什么用金色的脚印?”结尾时老师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非常的完整、完美。

  4、张老师在整节课中多处不露痕迹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如:根据句子意思提炼成语(调犬离山、知恩图报)

  5、张老师整节课对学生主体性,我认为还做的不够,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学,让他们自主探究。看法:在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完大狐狸、小狐狸、正太郎的关系后,如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通顺地说说课文内容,或者在总结环节让学对照板书流利完整地讲述一遍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3

  对于林老师执教的《金色的脚印》这节课,我谈谈以下几点感受:

  1、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贯穿于整个课堂。如怎样通过导读明白学习课文的要求或方法,梳理出问题;抓住课题质疑,激发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兴趣;边读书边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抓住重点句、关键词体会含义与情感等。我们知道,只有交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且在阅读中能熟练地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

  2、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学生的质疑,了解学情,顺学而导,力求高效。

  3、教学结构非常完整。我们说写文章要首尾呼应,林老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也体现了“首尾呼应”:开头议狐狸,结尾再说狐狸;质疑中“课题为什么用金色的脚印?”结尾时老师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非常的完整、完美。

  4、林老师在整节课中多处不露痕迹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如:根据句子意思提炼成语(调虎离山、爱子心切、知恩图报)

  看法:在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完大狐狸、小狐狸、正太郎的关系后,如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通顺地说说课文内容,或者在总结环节让学对照板书流利完整地讲述一遍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节,柯老师的《狼牙山五壮士》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柯老师上课充满激情,感染学生热情参与,课堂上师生互动非常好,气氛浓厚。

  2、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把每段话(每件事)概括成一个短语,再根据短语,用通顺的话连起来说主要内容,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有,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什么,还引导学生领悟怎么写?(如抓住英雄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英雄的形象)即表达方法。

  看法:对课题质疑——为什么不叫“五战士”,而叫“五壮士”后,接下来的品读感悟壮举环节,如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通过换词比较,角色换位体验,想象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等感受壮举,再及时回扣课题,学生自然豁然开朗。这样的教学肯定更有深度,更有效果。

  总之,这两节课都上得非常扎实有效,上得很成功,值得我们学习。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相关文章: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精选11-16

《金色的脚印》评课稿范文11-18

小学语文《金色的脚印》评课稿范文11-19

关于《金色的脚印》课堂观察和评课稿11-18

脚印评课稿01-12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01-29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11-12

关于《金色的鱼钩》的评课稿11-17

《金色花》评课稿11-24

金色的鱼钩评课稿3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