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数的近似值评课稿

时间:2024-09-09 09:00:49 稿件 我要投稿

求小数的近似值评课稿

  今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求小数的近似值》,感受整节课娓娓道来,环节清晰明郎,自然朴实,比上学期有了可喜的进步。

  本节课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求商的近似值的需求,进而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从而总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异同。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一、关注细节。

  细节论成败。通过一学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师生配合较默契,赵老师很冷静,很沉稳的采取一系列的小细节:如伸手指的个数,代表你想到问题的个数,边伸手指,边思考......这样,很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又如语言的暗示——师:看谁求得商快;师:想好了再算,否则会吃亏......这些小细节很巧妙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提示学生边思变做,不要做一台“计算器”。再如:画龙点睛的板书“约”和(保留一位小数),突出知识点。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采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参与、总结方法。先有具体的有形的题目:如计算43÷13 ≈(商保留整数),18.9 ÷ 2.3 ≈(商保留两位小数),在具体的计算中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并不急于揭示方法,而是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都参与到思考中,达到“无疑处有疑,”“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优化学习方法。

  三、会灵活动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语言丰富多彩

  赵老师年青好学且教学低子较扎实,在相互交流学习中我对她提出的意见,在本节课中改进了许多,因此教学课堂也较生动起来。

  对本节课的建议:

  如果在开始练习几道求小数近似值的题目,如3.156 ≈(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不同的要求,进而回顾总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看保留位数后一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从而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可先运用“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出现“劳而无功”的现象。

《求小数的近似值评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求小数的近似值评课稿】相关文章:

《求小数的近似值》的评课稿05-07

小数乘小数的评课稿10-31

《小数的认识》评课稿09-23

《认识小数》评课稿09-11

《认识小数》的评课稿06-12

《小数的意义》评课稿10-12

《小数性质》评课稿10-10

认识小数的评课稿10-24

《小数的意义》评课稿06-21

《小数乘小数》评课稿(精选9篇)10-28

文章
代写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求小数的近似值评课稿

  今天,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求小数的近似值》,感受整节课娓娓道来,环节清晰明郎,自然朴实,比上学期有了可喜的进步。

  本节课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求商的近似值的需求,进而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从而总结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的异同。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

  一、关注细节。

  细节论成败。通过一学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师生配合较默契,赵老师很冷静,很沉稳的采取一系列的小细节:如伸手指的个数,代表你想到问题的个数,边伸手指,边思考......这样,很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情况;又如语言的暗示——师:看谁求得商快;师:想好了再算,否则会吃亏......这些小细节很巧妙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提示学生边思变做,不要做一台“计算器”。再如:画龙点睛的板书“约”和(保留一位小数),突出知识点。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探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采用了“举例——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参与、总结方法。先有具体的有形的题目:如计算43÷13 ≈(商保留整数),18.9 ÷ 2.3 ≈(商保留两位小数),在具体的计算中加以对比,在对比中并不急于揭示方法,而是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都参与到思考中,达到“无疑处有疑,”“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优化学习方法。

  三、会灵活动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语言丰富多彩

  赵老师年青好学且教学低子较扎实,在相互交流学习中我对她提出的意见,在本节课中改进了许多,因此教学课堂也较生动起来。

  对本节课的建议:

  如果在开始练习几道求小数近似值的题目,如3.156 ≈(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等不同的要求,进而回顾总结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看保留位数后一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从而在学习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时,可先运用“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出现“劳而无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