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评课稿

时间:2022-10-01 20:09:24 稿件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评课稿

五年级评课稿1

  X月X日下午第一节课,XX小学的X老师到我校上了一节示范课——五年级的语文《桂花雨》。拉开了泰丰学区送教下乡教研活动的序幕。

  对于语文学科,我是一个门外汉,因为自己一直从事数学教学。不过我也想,虽然学科不同,但很多地方应该相通的吧,所以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总的来说,今天X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首先,X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下午我们1:55是眼保健操时间,X老师就走进教室,开始了上课前的准备。因为,第1节课是2点10分,这中间有10分钟的空挡,这时X老师就与学生开始交流互动了,相互介绍介绍自己,不知不觉课堂环境变得宽松多了,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自然地进入到了教学。

  其次,X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都比较到位,能抓住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非常简洁明了地进入课题。在教学中,X老师通过“桂花香”、“摇花乐”的景和事,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逐渐上升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由“桂花香”唤起作者对儿时“摇桂花”的快乐的回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啊”从而引出母亲对故乡桂花和家乡的无比思念。

  第三,X老师能抓住关键段、句、词,让学生深入理解,特别是通过创设情境——“摇桂花”、“桂花摇落像下雨”,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文本,一次再一次的读,读出作者小时候的兴奋与童趣,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了。

  第四,X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了写作方法教学的渗透,文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写的?对比、比喻……这也是X老师教学的一大亮点。

  至于商榷的地方:

  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否应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的去理解,去交流,去感悟,教师讲解的是不是要略些。

  2、整堂课学生读得不够。这篇文章并不长,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学生似乎读的很少,没有一次通读整篇课文,重点段落、句子学生读的也少,人们不是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吗?读的不多,读的不够,能理解文本吗?能体会深刻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何来?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朗读水平整体都不好,在本节课中,能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学生很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

五年级评课稿2

  《金钱的魔力》是世界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的节选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尊重的故事。文章本身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对于人物形象学生也容易把握,而通过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陈红燕老师在教学中就以感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主线,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感情地朗读课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激情谈话,引出课题

  金老师抓住“金钱”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谈谈钱有什么用,

  然后顺势引出课题《金钱的魔力》,并发出质疑:金钱又不是妖魔,为什么

  会有魔力呢?以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感悟文本的欲望。

  他们的积极性已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已经热衷于“金钱的魔力”这个话题了,与此同时,金老师也把握了学情。

  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1、整体感知课文。如:金老师问:“文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又分别是什么身份?

  2、教学生字词新颖有效。分别在三个人物后出示与人物相关的生字词,让学生在学习词语的同时也能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和特点,这对于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引导和奠基作用。

  3、金老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后,说说托德和老板在金钱的魔力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我没钱时,托德——,老板——;当我有钱时,托德——,老板——。这就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文中人物在“金钱”面前的不同表现。

  三、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理解感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1、抓文中描写人物的关键段落,让学生充分感悟理解。如:“啊,是吗------大票子的。”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了托德的刻薄,体会到“我”所受到的侮辱和挖苦,是因为没有钱,体会到金钱的魔力所在。此时,“我”在托德的眼里是什么?随之回答板书“魔鬼”,你平时到商店里买东西时,在老板和店员的眼里是什么?随之回答板书“上帝”,原因何在?随之回答,用箭头与“金钱”相连,让学生再次体会到“金钱的魔力”所在。当“我”拿出钱来时,托德、老板又有什么变化?金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托德的“笑”和老板的话,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感悟人物的见钱眼开、贪财好财、以财取人的丑恶嘴脸。从而学生也会明白是人的贪恋让金钱具有了魔力。

  2、巧妙地渗透了写作方法,观察方法。使学生明白: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观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如:说说带有笑的词语?(学生回答:笑里藏刀,捧腹大笑------)可作者怎样写托德的笑?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抓住了托德遍布满脸的笑容里的“纹”来写,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同时配以图片,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充分地感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有虚情假意,更多的是对金钱的贪恋。再如:金老师抓住了文中老板自言自语的那番话和结尾处的道别语,让学生充分地读,投影:显示:“------,好像在自言自语”“哈”“您说得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通过学生反复地个性化地朗读,通过金老师细致入微地指导,再现了老板见钱眼开的嘴脸,再现了在金钱面前语无伦次、罗罗唆唆、不住地奉承的奴才相。此时,金老师再问学生:“我”这时在老板和托德的眼里是?(生答:上帝),这就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金钱的魔力”。

  四、点明主旨,照应全文

  金钱又不是妖魔怎么会有魔力?答:是人的见钱眼开、贪财、以钱取人使金钱具有了魔力,总结照应全文主旨,升华情感。

  总之,金老师这堂课教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结构安排合理有序,课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整堂课自然、流畅、有的放矢。学完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对金钱的新认识,进一步升华主题,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五年级评课稿3

  今天在滕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的课堂上,在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中让听课者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母爱。下面谈谈本人的感受:

  一、整体感知课文,找到学习线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课始,滕老师引入歌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深情诵读,然后很自然地切入课题。接着滕老师以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引出了统领学习的主要线索,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句子。

  二、立足文字,但不拘泥于文字

  滕老师的课堂对话不离文字,不架空文字,始终落实在重点句重点词上,但不拘泥于文字,引领和启迪学生进入文字背后的感知“形”、体悟“行”、读出“情”。

  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而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有它自己的特点。《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特点是句式的反复,如:三个“我的母亲”,四个“立刻”。滕老师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些重点句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聚焦、放大,进行反复品读,走进“我”的内心,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让我们一起看看滕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个重点句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简短的一段话,却尽显母亲的辛劳。滕老师先让学生朗读,自己体会,然后变换成小诗的形式再读。此时,教师一个追问:“这是我的母亲吗?这真的是我的母亲吗?我吃惊的仅仅是这些吗?还有哪些状态?哪些行为让我们感到吃惊?”滕老师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恰到好处的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拓展了学生心灵的空间。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母亲当时工作的状况,想象出母亲当时的样子。这样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设身处地地去读,从而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三、延伸文本,找到情感的共鸣

  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滕老师补充了作品《母亲》中的语段,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理解一元五毛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句子“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课堂的最后,滕老师又出示了梁晓声发表第一篇小说后感想的一段资料,更加深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明白梁晓声的成就与他母亲的支持离不开。

  这样的资料补充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人物的情感。

  四、读写结合,抒写心声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又深入理解了文本。课快要结尾的时候,滕老师让学生在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氛围中,写出梁晓声对母亲说的话,这既是一次写话训练,又使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刻感悟了作者的真情。

  总之,滕老师这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用好了教材,并且注重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与拓展。她的课堂思路清晰,重视了学生主观情感的体会与感悟,把朗读的功夫扎扎实实地下在阅读的过程中,课堂中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和谐,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像滕老师这样做起来。

五年级评课稿4

  听了盛老师五年级的肩肘倒立一课使我收获很多,在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探讨交流一下。

  肩肘倒立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技巧类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我觉得在这个时期盛老师敢于上这样一节课,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肩肘倒立,肩肘倒立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得运动基础,身体素质较好,心理素质较稳定,适合这样的教学内容。

  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身育人的理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积极营造主动体验、合作交流、探究拓展的学习氛围,将知识传授与技能、方法的学练有机结合,用过程评价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成就感,懂得关爱同伴,互相帮助,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本课教案书写十分详细,重难点突出,并且针对重点:压垫伸髋、夹肘撑背和难点:伸髋挺腰,维持平衡如何解决都做了预设,教学目标制定的比较合理,在课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让学生模仿蜜蜂翅膀煽动的动作和躺在垫子上模仿倒骑自行车的动作来达到辅助练习的效果,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并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好奇的心里,使学生充满兴趣的来完成接下来的学习,很自然融入到主教材学习,在该环节过渡自然,学生新奇,他们就很容易接受,并认真练习。在本环节,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了准备活动中,效果很好。

  在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经验丰富,教师语言能力、上课激情很强。体育课是一门身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程中,教师激励、提示性的语言和上课激情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显得尤为重要。盛老师在开始部分模仿蜜蜂和倒骑自行车的练习中,“不错,我们的翅膀煽动的可以在快点,不然蜜蜂就掉下去了”和“我们大家骑得很快,都可以参加奥运会了”等激励性的口语鼓动士气、肩肘倒立练习中加入有力的指令性口令,使学生可以练习的过程中提高练习的兴奋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可以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学习之中。

  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在肩肘倒立过程中组织学生坐垫--后倒--撑腰--伸腿等动作,进行主教材的教学和素质练习,组织队形采用“四列横队”到底,节省了组织调动队伍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练习。在讲授肩肘倒立重难点时,如何做好保护与帮助,如何针对重难点解决问题,通过能力好的学生,和能力差的学生区别对待,告诉学生应该怎样保护,这点很好。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能力超出实际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这个环节设置的很好。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教法运用到位,小组教学,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观摩、互相评价、讨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课堂组织和教师能力,教态都很好,游戏的部分教师巧妙的通过创设运送救援物资的情境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协作,敢于拼搏的精神,我觉得在体育课中融入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总结评价运用的很好。

  在基本部分运用了肩肘倒立的四项辅助练习,遵循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区别对待,降低部分学生的练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完成自己的练习目标,体会成功的喜悦。肩肘倒立对教师素质要求比较高,现在让我来完成我一定不如盛老师做的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非常到位,能看出盛老师平时一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样的年纪还能做出这样标准的动作真是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去学习。教师讲解准确,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练习效果,对于课堂中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总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并且态度和蔼可亲,评价准确及时。放松部分采用冥想放松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结束本课学习

  本堂课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完成目标的人数比较多,只有几名同学做的不太到位。我记了一下练习次数,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数量,练习密度适中。

  针对本课我要以下两点小的建议,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

  1.在教师示范后、讲解前教师可以插入一个导入。例如:高年级的学生看到教师示范后会产生两种心理,一种是对教师的钦佩;另一种是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欲望。这时教师不妨打破一下课堂节奏,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当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达不到动作标准时,教师可自然引出该动作的重难点,再讲解示范,学生在学习时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牵引到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当中。

  2. 第二点就是在上课前和练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盛老师这节五年级肩肘倒立一课的一点看法,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交流。

五年级评课稿5

  汤老师执教的是pep Book 5 Unit4 what can you do的第二课时。这是一节对话新授课,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话教学一直是我们老师开公开课时回避的一个内容,因为相对而言,单词教学更容易操作。汤老师今天尝试着上对话教学课,非常勇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课内容丰富,给了我很多课堂口语教学的启示。现在我就汤老师的课谈谈自身几点不幼稚的看法。

  1、扎实

  汤老师先是通过一首美妙的chant:dog,dog,what can you do?I can run after you …激趣导入,这是一首同学非常喜爱的歌谣,同学很愉快进入到今天的新课学习中来。然后通过抢答竞赛形式,复习刚刚学过的I can句型。然后就是引出新课,在新课教学中能围绕“I‘m helpful,I can …。”这个重点句式,展开扎实有效的训练。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调查报告,大风车节目等等活动展开情景对话,参与面较广,有效地训练了同学的英语口语能力,到最后还依样画葫芦的设计了一首诗来复习巩固,陶冶同学的情操,也把课推向了高潮。使同学学得很有劲,也很扎实。汤老师的板书也值得一提,汤老师不单单有课件出现,还有板书出现,并且板书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非常有效。

  2、丰富

  整堂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参与积极性高。

  本堂课的活动设计非常丰富,并且贴近同学生活实际,有同学喜爱的歌谣,歌曲,有竞赛,有情景扮演,有调查,还有作节目,朗读诗歌等等,好象是一盘丰盛的大餐。充沛调动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同学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并且这些活动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先易后难,先是个人说,然后是两人合作说,再小组合作说,让同学运用语言进行充沛练习说话,充沛培养了同学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轻松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给同学创设了良好的说的氛围,使同学在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英语语言,体验英语语言,运用英语语言。这一点非常好,值得我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6

  一、思维的卷入

  1、循序渐进。戴老师整堂课的设计从机械摆钟如何计时到摆钟的等时性到自制摆钟每10秒摆动次数到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从简易到复杂,学生的思维卷入程度也在步步深入。

  2、卷入深度。戴老师的设计先测自制摆分开3个10秒摆动次数,再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她问“下一个10秒、下下个10秒摆的次数会有变化吗?”学生的猜测都是会有变化,还能找到自己猜测的理由,充分暴露前概念,寻找到矛盾点。这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使学生思维的卷入深度更深了一层。

  二、探究的有效性

  但,一个好的设计如何去落实,使探究更有效呢?

  学生准确测连续3个10秒摆动次数是有难度的,怎么落实好?需要教师设置脚手架。如何准确计量时间,通过之前测量机械摆钟10秒摆动次数,已做好铺垫。如何分工,通过前一个活动也做好了铺垫。

  但是,我们看到最后一个环节耗时较长,说明还有铺垫没做好。教师问“下一个10秒、下下个10秒摆的次数会有变化吗?”,学生答“有变化”,教师问“为什么”。这给学生一个错觉,我的答案是正确的,连续测3个10秒摆摆动的次数会发生变化,观察时是带着心中既定的答案,带着偏见去观察的,在差别较小的情况下影响实验观察。此时,教师应该加一句“这是你的想法”。当学生数数数错时,其实可以用全班开口发出声音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要默数。

  三、科学精神的渗透

  1、客观。学生容易带着偏见,带着心中设定的答案去观察。刚才的实验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在实验做完后,教师可以适当提一提,让学生注意科学研究要客观。

  2、严谨。反复实验,关注误差。每个实验都反复做了3次,即使在最后时刻仍然坚持重复实验,非常严谨。

五年级评课稿7

  今天听了三节课,其中田霞老师执教的《景阳冈》一课,在教学设计上很有创新,

  1、唱学生熟悉的喜欢的《好汉歌》,情景导入;

  2、预习汇报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课文共分几部分;

  3、按要求独立阅读课文,再让所有学生自个儿尽情地说一说。

  4、自主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提出武松究竟“神”在哪里?从课文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来?用笔读课文(默读、点划),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处,告诉大家。

  要求学生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个字赞扬武松,教师把赞扬字写在黑板上。(“勇敢、机智、豪爽、倔强”等)

  5学生班级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并落实训练。

  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重新组合,灵活处理。《景阳冈》这一课,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4段、说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1)店家只给武松师三碗酒;

  (2)武松不听劝要上景阳冈;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这个教学目标难度不大,学生经过读课文,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而本节课,教师则根据教材的特点,创造性地把目标定为:学习武松打虎和打虎前的内容及相互关系,学习通过语言、心理、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精心设计,实施自主、合作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共铺设了4层“台阶”:

  l、读武松打虎的内容,找出描写武松的动作的字词。

  2、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武松的特点。3朗读打虎前喝酒上山的情景,体会与打虎片断的关系,突出武松的语言特点和的性格的关系。

  三、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

  没有把理解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按段落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抓住重点。

  1.酒量惊人。“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风。”

  2.胆量过人。

  (1)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2)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3)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4)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当时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你读懂了什么?)师生讨论交流。生板书“胆量过人”。

  3.力量超人。“武松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揪……按……提……打……”训练读第11自然段:

  (1)生自读第自然段,要求读出动作词;

  (2)师读“大虫”,生读“武松”,随机提示“情况紧急,武松动作要快、有力”;

  (3)学生自由结对朗读;

  (4)请自认为读得好的两对比赛朗读。请读“武松”力量大比较到位的选手板书“力量超人”。

  4.机敏胜人。从武松三次“闪”读出“机智”或“机敏”。师点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仔细读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结合上下文,小组讨论后交流。师生小结三“闪”表现了武松“机敏胜人”,并请一生板书,全体学生自读第9自然段及上下文,体味武松的“机敏”。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统习,要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在设计上,教师注意把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解作为基础,突出对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方法。

  四、请学生结合现在环保谈谈对武松形象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不足之处:

  1、教学准备不足(准备录音磁带更好)

  2、在分析课文把握人物特点时抓住了语言、心理、动作描写特点,但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欠缺。

五年级评课稿8

  《桂花雨》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它主要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陈萍老师亲切的教学风格,由浅入深的剖析课文的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感悟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

  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文中“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师问“什么是缠着,你什么时候也缠着自己的父母了,是怎么缠的?”学生很快就打开了思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动而具体地理解了这个词,并且通过师生共同表演,把作者小时候喜欢摇桂花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老师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投入。

  2、再现课文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个句子时,陈老师用柔美的语调描绘桂花雨纷纷扬扬飘落的场景,在再现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充满诗意的想象,“假如你就是作者,此时,你仿佛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飘落的桂花落在你的头上、脖子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让学生在感悟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不着痕迹地进行着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接着老师又问:“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喊出来吗?”学生经过指导有所想象,再回到课文,便能喊得入情,做得自然。

  3、注重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理解是最关键的,而表达却是难点。陈老师能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以致用。例如:后面的练习说话环节。裘老师设计的是:这里的山真秀,她会说:();这里的水真美,她会说:()……如果改成这里的山(),她会说:();这里的水(),她会说:()……是否更好?就比如“水”,它不只是美,还可以用“清、甜”等词来修饰。最后出示:这里的()(),她会说:(),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这样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

  4、抓住情感契机,引导继续阅读  

  在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感后,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并引出作者的一系列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出示几个片段由学生感悟并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布置作业指导他们在课后继续阅读。

五年级评课稿9

  高**老师是一位德智兼备的老师,所以她的课堂也是德育和智育相结合的课堂。一篇老课文《晏子使楚》,竟能让她发掘出对学生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这就是她的智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导入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诚恳地抛出了学生粗暴处理矛盾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十分乐意去课文中找答案,也为后来学生说出心里话做好了铺垫。

  2、“面对侮辱的时候,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这个问题让学生打开了话匣子。“再看看晏子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让学生将目光投向课文,在对比中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巧妙和维护尊严的力量,给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3、相较于以前高老师的课来说,本课的朗读次数更多,方式更多样。就我所知,高老师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老师,所以她的课上,你一定看不到她忽而义愤填膺,忽而潸然泪下,那么她是如何指导朗读的呢?如:在分析晏子第一次受辱时,她让学生先注意细节“看一看”,为什么不是“想一想”?学生分析出晏子的聪明时,她又让学生为晏子“看一看”后所说的话加一个修饰词。学生加“心平气和”后,再追问为什么?学生就能结合语言来再一次揣摩晏子的性格特点,不只是机智聪明,而且沉着冷静,有外交家的风范。此时,晏子的形象已经跃然在学生的面前,她便顺水推舟地让学生心平气和地读这段话,感受一下卓越的外交家的风范。于是,朗读就有声有色了。

  这种朗读是在理解上的升华,它形于内后再发之于外c,让我佩服!

五年级评课稿10

  听了周老师的一节课,非常精彩。她将《飞天》这课的教学设计处理得非常巧妙,有欣赏、有绘画。

  一、 动眼观察

  审美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让学生欣赏飞天的图片,激起学生欣赏的兴趣,在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欣赏。如在欣赏飞天的美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飞天的姿态美、服饰美、飘带美。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二、 注重体验

  当学生欣赏完飞天的图片时,周老师提问:如果你是飞天,你想怎么飞?让学生和她一起来听音乐,摆飞天的姿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了飞天的美。

  三、 精心准备

  周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对飞天的知识以及三个时期飞天的特点向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本来的陌生的飞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次,作品展示的背景是亲手画的,以及板书的美术字设计得特别美,有动感,可见叶老师的用心呀!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美术课,特别是将这么难的飞天绘画改变成儿童版的飞天,让学生易学、乐画,做到了学有收获。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11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桥》受益匪浅。李老师这整堂课的构思非常完整,清晰。课堂无可挑剔,显示出教师对教材、课堂与学生的良好把握。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扎实有效的自主学习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比一比的方法,通过比较阅读感悟;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用词,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恰到好处。比如,在“泼”,“倒”等语言的感悟上,老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来感受洪水爆发前的雨之大。

  二、情景创设,感受山洪可怕

  李老师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给学生带来了鲜明的视觉冲击,由此引领学生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为下文的理解洪水疯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础。再比如,李老师抓住“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提问:“你想,一个村庄的人,在危急之下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会发生什么事?”由此,让学生去感受人们的惊慌奔跑、混乱无序的场面。在这堂课教学中,李老师擅长于用言语去创设情景,带领学生展开语言联想与想象。

  三、少讲多练、以读促悟。

  课堂中,李老师做到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带着理解、感受读,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山洪的咆哮,肆虐。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李老师的课也体现了阅读课中书声琅琅的场面,通过默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读,在读中促学,在学中促悟。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种把阅读教学看成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读为本,于读中感悟,读中入情,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五年级评课稿12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在课堂中对后进学生多一点注重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可适当渗透情感教育,让知识与生活情感紧密联系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五年级评课稿13

  今天,听了任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任老师以她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世界。

  一、提问有针对性,善于抓住入情点。

  任老师设计的问题非常简单,很有针对性,往往一个关键的问题就能统领全文,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如:任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了“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你觉得这个梦想怎么样?“从攒钱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瑞恩?”一句简单的提问,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探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是我的教学中所欠缺的。

  二、课后延伸,感受梦想。

  任老师让学生再现瑞恩到非洲的情景、瑞恩梦想的继续通过一组数字的出示讲述了瑞恩的梦想在渐渐成长,长大的梦想在带给人们更多的福音!

  三、对教材的整合运用。

  任老师出示的资料,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精过精挑细选有用意的,如非洲的资料,还有一位老人说的话,我在翻课本时发现原来是书中的原话,任老师把它放到了资料中出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我在教学中从没尝试过的。

五年级评课稿14

  我们组选择这篇文章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多么典型,也不是因为语句有多么优美,而是因为这个故事打动了我们。能打动我们的文章,学生必定非常喜欢,学生喜欢也必定愿意学。

  我首先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进行一下评价。

  1、在自学中发挥主体性。课前的微视频,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进行自学,使不同能力的孩子有不同的提升。自学是,有学习目标,本课的自学目标就是把课文的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按照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单,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课上开始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抽测读文情况。

  2、于质疑中发挥主体性。学生有了疑问,就能促使他们自发地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上课开始,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预习中的疑问,有的质疑问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的疑问随着学习逐渐可以解决。比如有的孩子提出:训导员为什么要欺骗黑子?黑子最后去哪了?训导员是怎么欺骗黑子的?等,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孩子们会更积极。

  3、于交流中发挥主体性。这节课的学习交流活动不仅在小组内展开,还有同桌之间的合作。这是把课内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交流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训练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桌之间的朗读、交流便于学生相互倾听,互提意见,共同提高。学习小组之内讨论问题,学生可以进行思想的启迪,观点的交流,表达的训练。由于交流的对象均为学生,倾听更为认真,表达更为大胆,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交流的效果很好。

  4、在思考中发挥主体性。这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深入的体会黑子被欺骗后的感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黑子,你会说什么?引发学生个性的思考,大家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从而更好的理解黑子极度痛苦地感受。

  5、在平等的氛围中发挥主体性。师生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愉悦,老师充分肯定学生读、说、问的点滴优点。哪怕想错了,说错了,也不指责批评,而要给予引导和鼓励。在如此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无拘无束地表现情感,轻松愉快地表达思想,学习兴趣就呼之欲出了

  6、在充足的时间中发挥主体性。在朗读感悟上,给学生留足了时空,学生自读、互读、展示读,抓住重点,难点,解决了疑点。

  7、在步步引导中体现主体性。我们这堂课上,除了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教师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不仅展示王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同时也展示我们五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我们在备课和试课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困惑。

  1、五年级的语文课堂怎么能把写作方法和阅读方法更好的融入,要不要明确的交给孩子,比如这节课中的“一呼一应”的写作方法,还有对黑子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我一直都觉得我们的设计的这堂课容量少。

  2、识字、写字教学怎么安排,占用多长时间,本来我也打算在课上加入写字环节,但是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就取消了。

  3、课堂生成问题,老师的把握.

  我们在准备课的过程中真正领会了领导的意图,也达到了甚至超额实现了预期的研讨效果,大家特别认真,几个人在研讨一节课,意见进行交流,不是我说服你,就是你说服我。每人都认真试课,王洪刚老师试课2节,每人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对于我们个人来说真是一次学习提升的好机会。

  从学生角度说,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关注小组成员实力的搭配,关注他们的发言,关注他们的倾听,关注他们的质疑。

五年级评课稿15

  《黄山奇松》是一篇描写黄山秀美风光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再现了黄山奇楹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字里行间流淌着美感: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创设优美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情”字,卢老师教学时努力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洒脱的、自然的、幽默的、智慧的、诗意的……最终是有魅力的!那么,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我认为,它应该在课堂中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关键点。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和文本对话而不能“披文入情”,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经历一次心里历程、情感洗涤,哪还有什么魅力而言呢?

  但语文课仅有情感,魅力就够了吗?不是,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智慧的潜能被开发,幽闭的心智被开启,创造的天性被唤醒!唯有情和智和谐共生,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统一,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闪耀出动人的魅力。

  卢老师在教学时都运用了多种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促情,看图、想象说话练习,这都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大多数学生对黄山奇松缺乏感性认识。这节课卢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弥补了这一缺陷,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音响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体悟,显示教师指导的魅力

  卢老师在教学时能运用文本充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整个教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奇松的关键词句,从哪里感受黄山之奇的呢?学习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看看它们奇在哪?……让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指导,整个设计都是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灵性服务。

  三、抓住了关键字词,理解创造奇

  课堂抓住了重点词语来理解,例如“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等词语突出理解迎客松的雄健有力,并且也让学生看了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迎客松的经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卢老师在背诵和写作上扶放有度,教授学习和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建议:

  1.学生朗读的还可以再充足一些,尤其是“陪客松”、“送客松”的部分。另外,指导朗读时目的性、针对性如果再强一些就更好了。

  2.课堂中老师的牵引再少一点,可以再放手给学生自读、自悟、自得。

【五年级评课稿】相关文章:

《饮酒评课稿》评课稿范文11-17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评课稿范文:《圆的认识》评课稿11-22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排球课的评课稿11-09

排球课评课稿01-02

课赛评课稿12-17

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10-27

讲信用评课材料评课稿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