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

时间:2022-10-09 14:04:40 稿件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1

  今天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的专家课堂录象,感触颇多,在这我想说说自己的几点体会,当然不能说评课,只能说听课中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而已。

  其中有过疑惑,有过思考,有过惊叹,之后便是小小的领悟与收获:比如说专家对教材作了大胆取舍,并没有逐字逐句来分析理解,而是精心设计了引导性的问题,切准关键之处。

  以一个“听”字引出第二段的学习,先让学生找找阿炳失明之前是怎么听的,有一个“十年前”的印象,而第二段的关键就是师父的话,扣住重点词“奇妙”,然后直接跳过十年的经历,来看结果,先让学生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两次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十年后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而不是神奇美妙的声音。

  在进行词语理解时,老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尽量还原人物原有的生活状态,学生在情景中与人物产生共鸣,再次让学生听到了,也读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像这样的亮点凸现的地方就值得我们捕捉,然后细细品位一下。

  在比如,课堂中老师的评价语用的很好:

  师: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而且还有点兴奋。

  师:你很适合做演员。

  在引导上,老师也很有艺术,首先放出了音乐,这样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能随着音乐进入阿炳那凄苦的,悲怆的世界里。情境创设的很好,听后,老师出示了问题:你们听完后有什么感受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教师引导词用的也很好,语调此起彼伏,扣人心悬,学生随着老师那充满感情的声调,逐步的进入了阿炳的凄惨的世界里。

  学生回答的很踊跃。老师很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在理解阿炳的凄凉困境上,引导的很到位,一个活生生的'阿炳就像站在大家的面前一样。

  教师在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到了阿炳对社会的抗争,进一步的烘托了全文的重点。这样达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环环相扣。

  课堂中,老师也运用了大量的补充材料,通过老师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了阿炳的人穷志不穷的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2

  今天,有幸观看了孙老师执教《二泉映月》的课堂实录,课后,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常在脑中萦绕,挥之不去。我相信不仅是我一个人,所有的观看者都会永远记住这首曲子。那么,孙老师是用何“魔法”让这首曲子深入人们心灵的呢?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从何而发?孙双金老师在这节课上给了人们最好的诠释: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

  阿炳,这位旧社会的民间盲人艺人,离今天的孩子是遥远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对天真单纯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在孙双金老师的课上,他用自身丰富的情感引领学生在多次“一唱三叹”的朗读中,积淀了情感,走近了阿炳,走近了《二泉映月》。

  一个旧社会的盲人民间艺人靠什么战胜苦难的生活?靠什么度过坎坷的一生?靠什么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二胡曲?靠的是他的精神支柱——音乐。孙老师紧紧抓住“他爱着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这句话,用低沉的声音、精心设计的提示语,把孩子们一步步带入阿炳苦难的生活,感受着音乐对阿炳心灵的抚慰,一字字、一句句,将学生的情感引入高潮,师生的情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于是饱含深情的朗读脱口而出,一声声,一遍遍,不是简单的朗读堆砌,而是来自天簌的深情地表白。多么发人深省的话语!

  我想:学了这节课以后,在孩子们以及所有听课者的心中的,《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的不再仅仅是苦难,更有一种超越苦难,战胜苦难的精神动力。这是孙双金老师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的精神“种子”,这是对这首世界名曲的最好的诠释。

【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评课稿】相关文章:

《二泉映月》评课稿范文03-24

《谈礼貌》五年级下册评课稿11-21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11-21

五年级下册《通分》评课稿范文11-22

五年级语文下册《望月》评课稿11-14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评课稿11-21

五年级下册《方程》评课稿范文11-15

五年级语文下册《景阳冈》评课稿03-02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评课稿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