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对》评课稿

时间:2022-11-04 16:39:28 稿件 我要投稿

《数对》评课稿

《数对》评课稿1

  沈老师执教的《100以内数的读写》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和100以内数的计算以及二年级万以内数的认识的重要基础。听了这节课,沈老师大方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富有儿童化的语言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节课重视学生用小棒去数数,用计数器去拨数,从而读、写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再让学生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思来帮学生理解数位的意义。纵观整节课,我认为呈现以下几大亮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是我校梁校长工作坊的课题项目,这节课我侧重观察了沈老师在这方面的落实情况。一是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和巧用体态语言拉近师生距离。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而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适度使用儿童语言和体态语言,将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这一节课中,沈老师运用了儿童化的语言和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次信任或鼓励的眼神。这些都能征服、激励了学生。学生在鼓励、关怀下,伴随着和蔼、亲切、热情的学习氛围,对学习的求知欲无疑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二是教师用规范、简洁的语言对学生适时的引导。如:在复习阶段,比较11和20时,老师问“同样都是用两颗珠子,为什么两个数表示的不一样呢?”、在教学40的读写时,“40在计数器上怎么拨珠子,十位上拨4颗珠子表示什么?怎样写?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等;三是在老师适时地引导下,学生语言的表达也趋于逐渐完整。如在认识100时,一位学生说“前面写一个1,后面写两个0”,一位学生立马反驳说“不完整,应该先在百位写一个1,然后在十位和个位分别写上0”等。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在沈老师的长期引导下,孩子数学语音的完整性、严谨性一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课堂学生反应情况来看,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认读和书写100以内的数了,教学目标达成。

  三、课堂板书整洁、美观。

  四、提出问题和授课老师交流。

  1、沈老师,你觉得这节课你上得累吗?您觉得累是什么原因?

  2、这节课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复习7分钟、新授环节30分钟、练习3分钟。你觉得可以怎样改进?

  3、在要学生自己合作探究读数、写数方法的过程中,您觉得有没有需要优化的地方?

  最后我要说,通过相约课堂活动,让我们共同在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在反思中成长。我们经历着观点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收获多多。再次感谢两位授课老师,谢谢大家!

《数对》评课稿2

  有效评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一定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精准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下面我就何老师早上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与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课前互动,期待式的语言评价

  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甄别与选拔,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如课前交流中,何老师说:“黄老师给我介绍,咱们班的孩子是最会思考,最会听讲的,他有没有吹牛呀?全体学生大声的说道:没有吹牛!师:怎么来检验她没有吹牛呢?生:上课时,像黄老师说的一样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时何老师期待式的语言评价“说得真好,如果这节课大家真像黄老师说的那样,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老师会有奖励”实际就是在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端正学习态度,挑起学生为了老师的荣誉而战的无穷斗志,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进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课中交流,生生互评

  在合作交流探究体验的环节中,何老师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所学的知识,有机会互相帮助来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各抒己见,直接交流各自的意见,交换各自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各自创造的方法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思路不清晰的同学变得思想清晰,不严谨的同学变得严谨。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课中活动,激励式评价

  在学生理解了数对的含义之后,何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袋子里有写着数对的卡片,从袋子里摸奖,摸到哪个,就请卡片对应的同学站起来,这位同学就是今天的幸运之星。

  全体学生兴致高昂,等待着成为幸运之星。老师摸出了第一个卡片,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何老师问:“你为什么站起来?生:因为卡片上写的是3列2行,我就是3列2行的。师:请你到前面来,领取一颗幸运之星,然后请你来给发幸运之星。这名学生兴冲冲的来到台前,领奖,激动不已。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学生来摸奖,被摸到的同学站起来,你们两人就是今天的幸运星搭档。”学生全都兴奋不已,有的学生激动的叫起来:老师,我来。

  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可以强化正确的目标行为,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并感到成功后的喜悦,从而唤起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幸运之星的激励式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动机,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贯穿始终,示“意”代评

  在教学数对的含义时,有一个片段,何老师:老师只有一个孩子呀,怎么出现了四个呢?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是从哪儿开始数列,从哪开始数行的。师亲切的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说:你看,说得真好,这就需要我们统一定位。

  再如:在后边比较王乐和周明位置的活动中,数对(2,6)和(6,2)有什么不同?学生表述的不太清楚。

  师示范引导说:因为数对(2,6)表示的是————

  生:第2列,第6行。

  师:而数对(6,2)表示的是—————

  生很自然的说:第6列,第2行。

  师:因为6在第一个数对中表示的是———(生:第6行————在第二个数对中————生心领神会的说:表示的是第6列),而2在第一个数对中表示的是————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完整的叙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何老师始终都在巧妙地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示意引导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地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虽隐晦但却效果明显,虽无声却胜似有声,可以说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从何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充分发挥多元化评价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尽可能不断变换评价方式,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去熏陶、感染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魅力,才能在评价中师生共同演绎课堂的精彩。

《数对》评课稿3

  最近听了一节《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感触很深,综观全课,毫无造作,平凡中暗藏玄机,细微处体会数学课的真谛。整堂课一环紧扣一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实在。仔细回味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简简单单教数学、轻轻松松学数学的教学氛围。

  一、走进灵动空间,静待花开。

  教师出示3支白色粉笔,2支蓝色粉笔,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描述他们的关系,复习两数的关系可以用倍、分数表示,并引出百分数。然后分享前置性作业: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选择其中一条,说出百分数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意思,从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二、体验灵动世界,聆听花开。

  教师抛出问题1: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

  问题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老师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为该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整节课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小组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掌握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飞扬灵活智慧,配其花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老师故意创设百分数的情境,如“在比一比谁写得快”的练习中,给你一定时间看你能写出几个百分数,结合题目完成的情况,宋老师让学生回答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多少等,让学生用百分数来表示所写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意义。

  四、描绘灵动色彩,欣赏花开。

  整个环节教师紧紧抓住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百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有如一根线贯穿全课。从课堂的练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老师对教材深度把握之到位,对学生情况了解之透彻,对练习设计之用心,练习中体会出实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而且,教学语言简练,对于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能够较好地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数对》评课稿4

  陈老师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用字母表示数,其实我是听过他试教用字母表示数的经历,从这一点来说:我更加能捕捉到他课堂教学进步的神速。这节课起始概念课教学,由于上的人很多,所以出彩很不容易,但陈秀道老师上得真“精彩”!

  一、教学框架清晰

  从一首朗朗上口的数青蛙儿歌引发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首念不完的儿歌?这一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这是教学的第一层;然后研究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关系(相加形式),在年龄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提炼出始终不变的数量关系,这是教学的第二层;接着通过盒子里的秘密研究(相乘),在不断的数字入与出之间的对应关系,提炼出始终不变的数量关系,这是第三层。可以说,陈老师的课就是在一层一层的剥笋,然后品尝最美味的佳肴。

  二、学得扎实、练得有效

  一节课的目标之否达成,很重要的一个检验方式就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否得以落实,从陈老师这节课来看,学生能非常明确的落实,一个题目中不可以用相同的字母;一个题目中,有关系的两个量,需要用相同字母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说本节课的重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难点:怎样用字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把握非常到位。

  三、课堂调控能力强,具有人文关怀

  课堂上,陈老师言简意赅,善对学生的发言,课堂的调控能力极强。尤其是学生在说出a只青蛙a张嘴。全班学生大笑。陈老师说:“你们为什么笑,你们的笑在表扬他吗?原来是表扬的笑”,课堂的尴尬原来可以如此完美的妥善解决,陈老师对学生真是关怀备至。

《数对》评课稿5

  《数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左右、八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能简单的描述物体的方向和位置。本节课庄宁老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列和行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一、亮点

  1.谈话引入,自然流畅。在教学中,庄老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手表电话可以确定什么,六一运动会的就坐区域可以让我们找到什么,前几天的台风

  山竹为什么可以准确知道它的活动范围等等,让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班级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的训练。上课伊始,提醒学生应该如何坐正,练习时也不忘记提醒学生书写姿势,特别是头的高度,注意平时的课堂训练。

  3.注重数对中关于“列”与“行”的教学。数对的教学重点就是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在观察时,以观察者为基点,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是第1列、第2列、第3列…,从下往上依次为第1行、第2行、第3行…

  二、建议

  应重视数对的产生、发展过程。数对是如何产生的,它产生的必要性如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让学生尝试探究用数对来描述一个同学的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描述,比较,然后逐步抽象出数对表示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对表示的意义清晰,还能逐步修正自己原来的错误,认识到数对的正确表示方法对于描述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数对》评课稿6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2、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3、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数对》评课稿7

  听了孙老师《一个数除以分数》一课,本节课是简洁、真实、朴实的教学课堂,整体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扎实的练习巩固并提升,教师教得稳当,学生学得扎实。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评:

  1、教材理解透彻,把握到位。《一个数除以分数》是在学生学习完《分数除以整数》后的认知基础上教学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更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孙老师通过复习计算分数除以整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并及时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上迁移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探究活动中。

  2、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学会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即为什么要这样算?孙老师有效地处理好了“要学什么/”“要怎么学”和“为什么这么算”的问题。

  3、课堂结构设计严谨有序。本节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先是复习分数除以整数,再引出重点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算理;最后再在学生自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去体验、理解、和应用。在理解计算道理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抓住“谁没有变?谁变了?怎么变的?”这一关键实质,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有效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联系、再到统一,是那么的和谐、那么顺其自然。

  4、教学以讲练结合方法展开,注重详细讲解与学生自主理解、动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难点处有老师帮扶,再能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动手实践、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不只是关注自己的教,更关注学生的感受、领会、听懂和说清楚。

《数对》评课稿8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在小学里己经学过。在初中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统计总体的平均数。

  为了体现这些目标的达成,鲍老师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心理安全、自由,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说出心里话,有利于形成真实有效的课堂。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设法营造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了互动交流的方式

  教者在课堂上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鲍老师补充的求全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例题贴近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每一年龄都由一学生统计,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三、设计了有效的练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仅靠新课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把新知识同原有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并贮存下来,从而使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更加充实完善。教者把平均数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有层次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了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刻理解,既让学生学得扎实灵活,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让他们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数对》评课稿9

  “数学课堂一定有教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更会有学生的品、做、悟。”张老师这样说,也是这么做的。

  一、唤醒

  张老师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赛”的情境,然后通过改变数据化“平凡”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组男生与第一组女生的套圈个数是一组特殊数据,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是一样的,女生每人套中的个数也是一样的。这样的一组数据让孩子们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总数和每组人数上纠缠,巧妙的设计让人叫绝。

  二、操作

  张老师出示的第二组男女生套圈比赛的情境统计图,数据更为符合生活实际情况,探究“数据的代表”也正式拉开帷幕。在这一过程中,张老师突显“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学具让学生动手“移多补少”,学生操作的意识是在上个环节“唤醒”的,而对于老师们平常的“先合并再平分”这一计算方法教师用电脑加以演示“合并”与“平分”的过程,这一形象化的处理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后,张老师出示了第三组男女生比赛的统计图,男生分别是8 10 9 ,这一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而女生成绩是9 7 (),如果平均数是7,你认为第三位女生应该套几个,这样就从一个相反的方向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四、激励

  课堂上时时洋溢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的语言。例如,当学生说“平均数你真能干!”时,张老师的评价是:“平均数再能干,也没有你能干。“

  张老师在临时更换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还能上出这么精彩、大气的课,她的数学教学功底着实让人佩服。

《数对》评课稿10

  听了郑老师的教学片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数形结合是相互印证的。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相互印证结果,发现“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平方数”(即正方形数)的含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发现的其他规律。例如从第一个图到第三个图,怎样列式,每次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加数都是连续奇数,这些奇数是怎么排列的,从而对规律形式更直观的认识。

  前面我们试教了两次加上今天,一共上了三次,下面我就对三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在第一次试教中发现。郑老师问:“9的平方为什么要从1加到17?”学生心里有想法,但不会表达,也就是学生对规律中,“奇数的个数”理解不到位。我们组员认为:摆出来的图形没有层次感,所以对正方形的颜色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同桌各剪10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改成了一生剪1个黄色和7个绿色,另一生剪3个红色和5个蓝色的正方形。

  在第二次试教中发现。学生对数与形结合的思想体会不深刻。在计算1+3+5+7+5+3+1=时,学生不会说算理。我们组员认为:在郑老师教学“1+3+5+7=时,还没有总结出完整的规律,受一学生得影响,过早的出现最外层的算法,过分的强调最外层的算法,而忽略了图形的作用。所有对计算题做了调整删去1+3+5+7+5+3+1=,只计算1+3+5+7+9+11+13+11+9+7+5+3+1=?师:你有简便算法吗?

  经过了前面两节课的试教和调整,今天这节课上得和成功。学生不但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而且还能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熟练地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对》评课稿11

  今天听了邓老师的平均数一课,感觉教师在知识点的挖掘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设方面都做得很全面。总的来说是节很成功的课。

  一、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学生熟悉的平均数,让学生感觉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广泛。潜意识中有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从而导入新课,过渡自然。

  二、教学目标由学生提出,很实在。

  三、新知学习先让学生尝试计算,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节省了时间。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将公示写在黑板上直观明了。

  四、渗透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除了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教师引导学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的规律。

  五、练习题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每道题都有侧重。如给希望小学捐书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并不指实际每个数的大小。利用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平均数会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从这道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通过最后一题的辩论让学生理解了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能只看总分。每道练习题都有一定用意。正对性很强。

  六、 激励性语言及时自然。如:每位同学都要努力,才能超过四(1)班、有信心算对的举手等等。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注重情感目标的落实。

  建议:

  这里平均数和我们学过的平均分不一样,是个虚拟的数,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份都一样,这点可以利用例题及多媒体的统计图早些渗透,更直观。例题的统计图移多补少后图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虚线表示这样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虚拟的意思。

《数对》评课稿12

  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的课堂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我听课的内容是《读数、写数》。《读数、写数》是小学数学一年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数字的基本步骤。

  本次讲授的是长江东路小学的骨干教师孙楠老师,初次见孙楠老师便觉得她就是孩子心中的“好老师”,只见她温柔可亲,笑容可掬,声音清脆。听她讲完课后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眼神就觉得这节课达到效果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读数和写数,课堂结构清晰合理,内容丰富,练习多样。孙楠老师以复习巩固开始让学生练习读数、写数,让学生区分读数和写数的不同之处,在课程的中间串联数的组成这一知识点,让内容更加的饱满,并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构建的重要性。本节课出现“计数器”数学使用工具,计数器的使用让孩子明白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等数位的表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同学们!

  课堂上学生们很活跃,都踊跃的展示自己,并且课堂的最后有学习总结:“我学会了什么?”让孩子们反思这一节课我究竟有没有把握好,学到了什么?

  听完本节课我更深的感受是因为智力的不同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不一样。我所在的学校是辅读学校,孩子们的智商都低于常人,我们教学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比如:培智学校的数学讲授的内容大多是百以内的加减、九九乘法表和钱币的使用。在这九年的教学中钱币的使用是最难的,可能有些老师不理解,认为钱币的使用是最简单的,在普通学校是不用教的。可是我们辅读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不会用的,他们不理解钱币的概念,更不会使用钱币。

  我们面对这些孩子虽然说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有限但是我们所做的是让他们拥有爱人爱己之心,让他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中。

《数对》评课稿13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的入门知识,难点在于学生的认知还停留在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上,对于含有字母的式子很陌生。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是数学表达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再由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出它的值,又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具体化过程,看似浅显,学之不易。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也已经比较熟悉,这些是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潘老师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情境导入,引入字母表示数;然后,体验探究,利用直观的图形,感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通过自学、反思,掌握简写规则;最后总结提升,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拓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以便于学生有效学习。具体突显以下几方面:

  1、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需要。

  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大量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课中,潘老师不断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和具体事例,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现实性。如利用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参与运算,学生能自主地用具体的数代替字母进行计算,促进学生感悟用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中素材的取舍也以生活的亲近度和学生的熟悉度为标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熟悉的环境中体会字母的现实性。

  2、 分析生活性、趣味性强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应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使学生有意识的应用字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节知识的难点。所以,潘老师在教学中在数量关系方面大泼笔墨,给了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的充分空间。如三角形到正方形到五边形再到多边形的逐层渗透,曹格一家年龄比大小环节设计等,均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索天地。

  3、 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有效理解

  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的体验。为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的有效作用,实现语言概括到字母表示的对比、过渡和加深,潘老师分层次的安排了图形有关公式和熟悉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使新旧知识在深层次上达到了统一。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方法,属于“陈述性知识”,而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潘老师在这里安排了学生自学简写规则,然后在运用中加强理解与认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反思中,深化对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的理解。

《数对》评课稿14

  陈老师的《有理数的加法》一课,课堂结构自然严谨流畅,课堂内容充实,学生参与面较广,在探究活动中得出法则,在数学活动中巩固法则,课堂活泼生动,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学生在参与中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教学目标明确

  学生在施教时,通过创设企鹅的东西方向行走的情境,通过提问交流一步步得出加法法则。并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数轴表示,直观地揭示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使学生深刻认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意义。

  二、教材处理比较得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师利用企鹅向东向西走的实例,结合算式特点数形结合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又通过教师提问,学生交流讨论,出示的例题,学生的练习等过程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这样的安排处理对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并讨论,,从而发现有理数加法的性质,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探索有理数加法性质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思想。再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不断克服学习中的被动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师基本功扎实

  教师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字迹工整美观,条理清晰。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师生关系融洽。语言清晰,简练,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不足,练习容量大,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但侧重于说,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应该让学生写出加法计算的过程,教师应该在黑板上板书出例题的解题过程。

  探究前的复习,可以复习数轴,有理数的分类,数轴的复习为下面的数形结合作好了铺垫。有理数的分类为同学们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也提供了依据,再者,应该将正数的加法运算即学生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同学们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更易于同化为自己的知识。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得出是是企鹅左右移动得出的,贴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有学生会想,这个法则是从这两个特例得出的,这一例子能代表这一类型吗?为了打消学生这一顾虑,课堂教学中应多举几个例子。如小商店一周利润的盈亏,潮水的涨落,某银行一周内每一天的出纳。再通过分类、比较、抽象、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时再让学生举例验证,这样才使学生确信无疑,才能使法则活起来,不致成为无本之木,不致成为枯燥无味、窒息学生的“死”物,才能使学生乐意吸收,纳入自己知识结构之中。异号两数相加是本节课的难点,应该多给几个实例,不容类型的实例,在学生充分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法则,法则运用应该让学生学出过程,扎扎实实掌握加法的法则。

《数对》评课稿15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激励功能,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堂评价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成为了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又做得怎样呢?如何能使我们的课堂评价更为有效呢?基于这样的想法,带着学习和观察研究的目的,我认真聆听了须敏霞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从教学目标的准确确定到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这节课流程清晰、语言精练、讲练结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对于课堂上学生回答后的信息处理,也就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让我有些许的不满意。当然,这只是一名语文教师的个人浅见。我认为,教师的评价语言首

  先要真诚、有亲和力,具有调节性,不能一棒子把学生打死;其次,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正确、有探究力,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领到正确的方向;再次,教师的评价语必须要热情、有感染力,具有激励性。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成为思维碰撞的天地。

【《数对》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对》评课稿10-07

数的顺序评课稿02-07

近似数评课稿01-21

数与形评课稿01-19

数小鸡评课稿11-02

《数与形》评课稿01-12

近似数的评课稿11-15

《数顺序》评课稿08-13

平均数评课稿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