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评课稿

时间:2024-10-17 03:32:15 稿件 我要投稿

《找规律》评课稿(1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评课稿,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找规律》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找规律》评课稿1

  听了连xx老师和陈xx老师《找规律》的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效果。从她们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从而产生如果我来上应该怎样上的共识。两节课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点有:

  1、两节课在教学中都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两位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经历找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

  3、都采用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与人合作获得更多的知识;

  4、教学中都体现了教师是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索、小结中获的新知。

  两节课的结构大同小异,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第一节课导入以复习一年级学过的规律和主题图导入,第二节课以四个小动物的出场顺序情景为本节的循环规律做了铺垫;找规律环节中,第一节课更重视用语言来表述规律,第二节课重点通过横看总结规律,提炼简洁语言;动手实践练习中,两节课都包含了巩固、提高、延伸的含义,特别第一节课“手帕花边的设计”,第二节课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建议:地板砖设计这一环节教材的意图应该是要体现循环规律的“循环不断、四面延伸”以及“规律美”,这两节课都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听完这两节课,对《找规律》这一课题让我有了更深的认识!

《找规律》评课稿2

  二年级下册《找规律》是在一年级所学的找简单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提升。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能知道稍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是隐含着数学知识的,初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和欣赏规律美的'意识。

  公老师紧抓教学目标设计、编排教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循环排列的数学知识。听了公老师的课,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我学习。

  一、课前准备充分。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老师做了非常精美实用的课件,直观的向学生呈现出循环排列的变化。各种教具、学具,让学生不仅可以看,可以说,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实践加深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以及理解。

  二、课堂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从新授到练习再到活动,刘老师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题,从“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到“你能动手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吗?”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学习过程。整节课公老师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老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进行归纳总结,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作用是恰到好处。

  三、课堂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提出,除了讲授之外,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实践和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上,公老师通过让孩子观察、探究、独立思考找出图案中四种图形是通过循环排列的规律排列的。后面的练习环节,则是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检验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几点建议:

  一、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留白,耐心的等一等,给孩子充足的思考时间。

  二、对于这种抽象的规律能不能赋予其生活意义帮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一找这种规律的应用,比如跳长绳、循环换座位等,从具体事物的角度来理解抽象数学问题。

《找规律》评课稿3

  xx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这节课与传统概念教学相比,特别是新授课开始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路很清晰,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下面几方面值得借鉴: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新课导入时xx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观察——小组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在新课例题教学环节,xx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生动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的材料———密码门,放手让学生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探索,动手摆一摆,在小组共同探讨中得出结论,进而又进行了验证。xx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规律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循环排列这一规律环节,xx老师利用小精灵当向导,从画外音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密码门的设置,把知识与日常生活挂钩,又不失儿童喜爱的童话世界,如此生动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规律的欲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三、注重学生语言的培养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上会有一些障碍,但在这教学环节上,xx老师循循善诱,激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虽然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的,而且繁琐不清晰,特别是当个别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从左往右看,或从上往下看得规律时,xx老师就充分展现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地位,步步启发,引导学生让简洁完整的数学语言去表述规律,展现数学的简洁之美。

  xx老师的课上得精彩,学生学得开心。这成功离不开xx老师的精心备课,以及对课独到的见解,本节课是成功的一堂课。

《找规律》评课稿4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在xxxx年,我在自己学校也开过这节课,感觉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能将移动的规律找到,尤其是后进生。永红小学马丽华老师的《找规律》,思路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彩灯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中马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彩灯、小动物、密码门以及聪聪请吃水果、喝茶等情境,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在学习方阵排列规律时,马老师在一个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请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过程;接着,让学生在表述规律的时候,加上自己的动作,由动作引导知识的建立;在学习线形排列规律时,马老师让学生自己利用工具摆一摆探索出规律,让学生经历规律的探究和形成过程。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x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x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6、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本节课马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最值得借鉴的是,马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课堂是每个人的课堂,每个活动应该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在教学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一个学生说,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时,是否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在表述横向排列规律的时候,我认为教师的问题的设计应该紧紧抓住“每行的第一个图形”,也就是强调观察顺序。

《找规律》评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高兴担任张xx老师这节课的主评老师之一,今天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感受很多,下面谈谈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以“猜一猜”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张老师在导入部分设计游戏“猜一猜”,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一组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先猜一猜第二组没有规律的圆形下一个是什么颜色,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第一组都能猜对而第二组都猜错了?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第一组是有顺序、有规律的。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知识。

  二、张老师精心设计练习,使数学知识与语文词语教学相结合。在练习中设计了有规律的词语,如春夏秋冬春夏秋冬,让学生接着说下一个词语是什么。

  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态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如在新授环节先学习两个为一组的简单排列,再学习三个为一组四个为一组的排列规律。由易到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注重学生语言完整性的培养。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用语言简洁而准确地表述找到的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语言把规律说完整。如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的第二个练习中一个学生用了因为所以回答问题问题,张老师鼓励他说“你特别会回答问题,他会说因为什么所以怎么样”。第三个练习题白天黑夜白天黑夜,学生说出了白天黑夜为一组后,张老师让他继续说,学生想了一下接着说出了重复出现,这样孩子就把这一组的规律说完整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张老师这节课尽管呈现了很多亮点,但是我认为还有很多的不足:

  1、新授过程缺乏趣味性。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张老师的这节课把教材中节日里用彩灯、彩旗等装饰教室这一情境完全抛开了,设计了狮子大象、蛋糕汉堡冰激凌和一些不同颜色的图形的有规律的排律。虽然学生掌握了规律的含义、学会了找规律,但是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了趣味,教学方法显得过于单一。

  2、练习的设计过难。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在新授环节我们学习了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在练习中也应以两个为一组、三个为一组和四个为一组的事物的排列为主。而张老师的练习中第一个就是以5个为一组的图形的排列,第2个练习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接着摆下去第6个是红色吗?中的第三个小题是四个为一组让学生猜,这两个练习都有点太难了。

  3、除了颜色、图形、位置有规律外,是否应进行拓展,如声音的规律、动作、大小的规律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材料中,充分体验规律的意义和美。

  4、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用语言表述规律的能力还是有所不足,并且学生始终没有动手去做一做。

  以上是我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找规律》评课稿6

  《找规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它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本节课毛老师从感知规律,认识规律,巩固规律到欣赏规律,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感想:

  1、毛老师非常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本节课毛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精心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的`美,有效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2、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我们知道“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孩子只有自己动手了,才会有深刻体验,对规律才会有深刻认知。本节课中,林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同时让学生利用材料创造规律充分体现了动手和动脑的有效结合。

  3、毛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好,用游戏贯穿整节课,符合低段孩子有玩的性格特点,每个教学环节以闯关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毛老师的教学板书简单明了,还特别美观,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

  5、毛老师通过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引入,直奔主题,不拖拉,目的性强。在新授课部分节奏有些快,在如何分组以及每组重复出现的次数要多强调,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由于这里强调的比较少,以至于老师在后面提出“什么是规律”时,学生答不上来。

  6、毛老师一边课件播放拍手歌,一边让学生跟着做动作,这一环节学生的兴趣特别高,但后来让学生找规律时,就会发现好多学生根本找不出来,因为动作比较多,歌曲也稍长了点,学生有点乱,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设计拍拍手游戏,这样比较容易找出规律。

  7、毛老师在学生说出老师有戴眼镜的和无戴眼镜的时候,应该要及时指出错误,并强调怎么排列我们才能说这是有规律的排列。

《找规律》评课稿7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中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显得复杂一些。此次找图形的规律以循环排列为主。这样,学生不仅要看清形状和颜色的组合规律,还要发现图形排序上的规律,对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与掌握不是易事。周老师精心设计教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

  一、借助多媒体,精心准备课件。

  本节课周老师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等功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让学生参观绵洋洋家的客厅入手,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的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

  三、提供充足的规律素材

  周老师的这节课,循环规律的模型不仅仅停留于最基本的3行、4行图形一组,还进行了变式,由方阵式的规律每组3行、每组4行、每组5行到横式的规律。同时规律的素材有图形构成的、有数字构成的,在观察规律时还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顺时针、逆时针看,体会不同的顺序的循环规律,还延伸到找第5行、第6行……的规律,让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循环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建议:

  1、课前导入时,游戏有点复杂,显得有点不流畅。可以把欣赏时的视频放在此环节,这个游戏放在巩固练习,这样既可以放松情绪,又可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2、通常,数学课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欠弱,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第()个移到最()面,其它依次向()移()格”这样完整的一句话。

《找规律》评课稿8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的内容,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运用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王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有简单到复杂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出示了例题之后,放手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逐一汇报,课堂上得到了“列举”、 “计算”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老师先让学生用有序列举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研究了框2个数,接着马上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每次框4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后,老师把活动中“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作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次操作的过程和得到的具体数据进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便于简明地反映“每次框几个数”、“平移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几组数据的关系。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各次活动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适当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和交流。并通过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这样便能引导学生顺利发现并概括相应的'规律。本节课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最后,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直接用找到的规律计算进行解答;我想是不是还可以介绍直接框出最后一组数,直接得到答案。对于这两种方法,让学习自主感悟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有选择的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找规律》评课稿9

  xx老师教学的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排列特征及其规律。课始她利用“手指和指缝”简单导入,直接而又生动,很快引导学生感悟到“指、缝、指、缝、指、缝、指、缝、指”的间隔排列规律。接着,她创设多种情境,逐步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她利用多媒体手段,鲜活的课件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手帕、栅栏、夹子等等多种间隔排列的物体中,观察中到事物排列的一般规律,即: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排列的'种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整堂课,学生学习都很积极,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xx老师的数学基本功也很扎实,教学语言干脆利索,表现出良好的名师风范。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过程是精心安排和设计的,教学效果也很好。间隔排列规律教学就是要搞清三点:

  第一,什么是间隔排列。

  第二,间隔排列有哪些形式。

  第三,每一种间隔排列有什么特征,其规律是怎样的。

  由于此课是第一课时,因此,第一个问题学生搞的很清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学生只是初步感知,还不是很清晰,随着后面的学习,学生会越来越清晰。建议:本节课上,利用已有的练习资源和教学情境,可以试着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后两点,步子再大些,比如,间隔排列的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会怎样?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又会怎样?当物体围成一圈时又会怎样?加强比较教学,在比较中初步体会间隔排列的不同类别的不同特征,从而更好的揭示规律,并为下一课打下牢固的基础。

《找规律》评课稿10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本次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我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其共同点有:

  1、注重创设学生较为熟悉与喜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里特征。本节课中连碧琴老师创设的“聪聪与明明布置房间”的情境与陈乐清老师创设的“动物王国体操比赛”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干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的观察、发现找出了图形排列的一些规律,并能应用所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交流、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学会了有序观察、有序思考。进一步掌握和发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4、关注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从基本巩固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变式。

  不同之处:

  1、地面砖的排列规律陈乐清老师比连碧琴老师处理得好。连老师对地面砖排列的规律只是一笔带过。而陈老师能够留给学生充足观察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其排列规律,并提出问题接着往下排该怎么排?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陈乐清老师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练习的内容不只局限于课

  本当中的,有图形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汉字排列规律等等。

  3、连碧琴老师安排“创造规律”环节,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能根

  据所学知识创造自己喜欢的规律,思维更开发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都在追寻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让学生汇报图形排列规律的时候是否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时让全体学生都跟着操作一次,这样印象更深刻一些。

  2、课堂生成的处理。如第一节课有位学生从右往左观察了,老师别打断他,应该让他说完,说不定他的发现也有独特之处。

《找规律》评课稿11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节课李晓静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多彩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体验,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共进,情感与体验提升。个人觉得这节课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本课一开始就选取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儿童节场地布置”作为主题,引导学生找规律,最后又运用规律创造生活中的规律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互动的多样性

  在这节课的活动中,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始终是在交流、合作中学习,活动促进了同伴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委婉的提示,学生对他人做法的肯定、指正,都达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互补与共进的教学要求。

  三、体验数学

  这节课把“寻找规律王国”这一情境下的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使学生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画一画这些有趣的活动感受规律,创造规律。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体验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深刻的。

  四、规则的建立

  本节课设计了小组星赛,听课认真、发言积极、表达完整、表现好的同学都能为小组争得星星奖励。这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小奖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找规律》评课稿12

  一、教学风格——大气亲和

  在这节课中,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流畅、干脆利落。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上亲切自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跟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像在谈心一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时时用亲切的语言表扬他们:我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谁谁表现真好等。

  二、教学艺术——顺势而导

  刘老师的眼中有数学,心中更有学生,做到了尊重学生,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如:第一幅与第二幅为什么能很快描述出来,第二幅为什么不能呢?等引导学生进入深入思考,课堂中到处是这种顺势而导情境。

  三、教学过程——抓住核心

  刘老师这节课中紧抓住核心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数学好“玩”

  刘老师首先从孙悟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人物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跟孙悟空比比火睛金晴,谁更厉害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魔术味道的学习过程。先让学生看3组图再让学生猜一猜峁才看的3幅图是怎样的这样,一下子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种好玩的游戏情境中,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这样,就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快乐。刘老师的`整节课,从材料选择上、方法上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好玩。

  2、“玩好”数学

  把一节数学课上得有趣,这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还要“玩”好数学,才是一节完美的数学课。“玩”好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学习的兴趣上,它还应该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习得数学技能,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对数学价值观的认同。刘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

  (1)关注数学知识本质,引领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内容。

  刘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仅引导学生看好玩的图片,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好玩背后知识本质。如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是怎么排列的,按形状、颜色、大小一组一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数学化思考与数学化表达,让学生用语言清晰表示规律,掌握规律本质知识。

  (2)关注数学思维特质,引领学生参与有层次的思考过程。

  这节课中刘老师不但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本质,更是抓住时机通过深化,强化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学生找出规律后,通过追问:第10组第1个是();第30组第2个是();第100组第3个是()。指引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层。这样,学生通过推理等活动也丰富了数学活动经验。

《找规律》评课稿13

  今天上午李老师执教的《找规律》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偏难,李老师处理教材独到,精心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课上老师思路清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到位。

  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导课时,利用游戏和课件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规律,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规律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搬新家、请吃水果、帮小动物排队、设计规律等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流露出教师在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重组教材和合适选择教学素材的意识,并能在情境中提炼出主要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理解,使所创设的情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表述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学生表述,同桌互说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规律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借助课前小研究,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并通过课上交流、汇报、课件的直观演示,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图形规律的特点,从而揭示循环排列规律的定义。

  5、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表述规律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第x个移到最后面,其它依次向前移x格”,特别强调了“依次”,注重表述的严谨性。

  我觉得要是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整节课会更精彩:

  1、小研究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浅入的原则,设计时可以由扶到放,可做一个示范,横着看的规律,竖着看、斜着看的规律引导学生说即可。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多鼓励表扬学生。

  3、在做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是哪几个图形为一组,是在每相邻两组图形中找规律。

《找规律》评课稿14

  我有幸参加了市“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教研活动,每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让我记忆深刻,颇有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教态亲切、自然,表现出良好的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国友老师的课,他执教的五年级教材《找规律》,在教学中他注重于设置疑问,注重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细节,然后通过启、引,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思考中学到知识,不断的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寻找答案。单国友老师的这节课则与众不同,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生活”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善于运用课件、配音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从上海世博会入手,让学生解决“在62天中选择两日游,一共有多少不同情况” “我们可以选择7月份2日~9日这8天时间来研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这样一个复杂到简单的问题”。选用学生能接受到的实际例子来引课,创设有利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心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就特别有兴趣。这样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同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布“探究”境,让学生在动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发挥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习新知,新课程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设置了三次探究的机会

  1、第一次探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自主探索。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有序列举以及了解平移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平移的次数”和“一共有几种情况”之间的关系。

  2、第二次探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平移的方法,并通过平移得出“三日游”一共有几种不同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先猜想”“后验证”的过程,感悟出“平移的次数”和“剩下数的个数”有关。

  3、第三次探究:经过两次探索,学生对规律已经有了感性的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所以,本环节通过“不用方框找”这一做法,引导学生把通过操作而形成的感性认识进行“内化”,为下一环节总结规律做理论上的准备。

  经过三次探索,学生对蕴涵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还是分散的,片面的。经过全班交流之后,这种理解就变的全面、丰满、深刻,从而在理论的高度给予总结,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学生的对规律的提炼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多层次的发展和提高。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自主的、探究的的过程。

  三、回归生活广阔天地,应用数学。

  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的知识技能训练:思维应用、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顺着“上海世博会”这条主线设计了“购买连号券”、“父女选座位”、“逛世博中心汉字方阵”等一组题目,既在内容上有机相连,又在思维坡度上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应用了本节课的新授知识,学会了解决问题。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总结出了规律,但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所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形式多样的世博题进行巩固练习,既凸现了本课的一条“主线”,又照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基于对新课程的不同理解,我通过反思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应在课堂中对后进学生多一点注重

  虽然学生对《找规律—图形覆盖的规律》课时的知识已经掌握,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时存点困难,根据的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多去关注后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可适当渗透情感教育,让知识与生活情感紧密联系

  如:在课始,课中“上海世博会”题材中可以让学生,表达、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总之,感谢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枯躁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使常态课堂教学更具有有效性与实效性。

《找规律》评课稿15

  11月7号上午听了崔老师的《找规律》这节课。崔老师年轻又充满活力,整节课的思路清晰,课堂讲解透彻,教态自然。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教师,但丝毫没有“青涩”

  的感觉。

  课后,在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九个人聚在工作室对这节课进行评课,大家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节课我感觉崔老师在这节课是下足了功夫的,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重点的突破,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整节课上得流畅,自然。也能完成他所要达到的要求,还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最后,高红妹老师给我们做了点晴之笔的点评,肯定了崔老师的教学效果,肯定了老师的教学思路,肯定了本节课的难点攻克得比较好。但也提出了本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难点的处理还可以再深化,再把它消化得更彻底,才能更好的照顾中下层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给出了修改意见:

  1.给的任务要明确。

  2.给的合作时间要明确。

  3.小组每人的分工要明确。

  4.汇报时学生的语言要规范,要让全班同学都参与。

  5.对本节课的余数:0.1. 2.分别代表那个颜色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才能类推和应用。

  高老师不愧是名师,一下子就点出问题的关键,每个人心里一下子都豁然开朗,也能更好的体会到这节课的精采。

  真的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要好好的珍惜啊!

《找规律》评课稿16

  本学期在教务处的组织下,我共听了20节课。在这20节课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4)班刘xx老师的课。刘老师主讲的是《找规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特点:

  1、动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了课件,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生动形象的图片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随即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这些图形的规律。教师讲明要求,学生马上主动并且迅速拿出手中图片在桌子上摆。随后教师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本节课知识重难点“循环排列规律”马上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

  2、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3、课内向课外延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上,刘老师通过让运用所学知识,根据所出示的三组水果图的`规律,找出第四组水果摆放的规律以及找出地面砖的规律等练习。使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例子,活动中愉快发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美。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本节课中教师准备了充足的教学用具,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在巩固练习第一题,给出一组图形,让学生猜猜第二组图形会是什么?出示的学具是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白色三角形、白色正方形。我认为图片过小,不利用后面同学观察,教师用胶带把一组图形连接,不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可以设计四种不同颜色的图片,或四种不同类型的图片,以免学生在交流汇报时即要说是什么图形,又要说是什么颜色,造成个别学生表述不清楚,使听者也不清晰。

  2、低年级的课堂中应该多运用一些儿童化语言,以及鼓励性的语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多彩。

《找规律》评课稿17

  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其最大的变化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了一些。

  一.听了宋老师的《找规律》,整堂课对教学目标的落实非常到位,感觉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学习。

  1、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刚开始出示魔法屋,房檐上出示一年级学过的简单排列,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渗透规律的无处不在,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创设良好的互动的交流氛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如在学生上来操作时提问学生: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独立思考,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如在例题的教学中,学生对自己发现的规律进行介绍时,是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主动来构建自己数学知识。在学习总结环节中让学生比较新旧与旧知的联系。对学生主动建构新知也应该是有帮助的。

  4、教学设计合理,看得起来比较花心思,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分层目标要求明确。同时,力求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意图。

  宋老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语言也着实让我感到佩服,她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自然、自信。本节课,宋老师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她给学生创设了宽松的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规律,充分尊重学生能够的个性思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维成果,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层层引导的教学,把教材中抽象的规律引发为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参与观察、验证、合作、交流、概括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值得借鉴的是,孙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用激励的语言,积极鼓励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其实作为一线教师一直在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在听<找规律>课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 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在本课时的教学有没有必要?个人感觉必要性不强的情况下,因为这一课时的找规律与一年级的规律没有学生最近学习发展区的关联,关系不大,属于规律两种的不同类型,一种是简单排列,一种是循环排列规律。所以是不是可以直接导入新课,必竟低段的学生注意力在课时的前十五分钟的'黄金时间。

  (2) 规律个人认为是指重复出现至少三次或以上的一个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脱离整体来表述,如第一列与第二列的关系,可以四列一起来看,从上往下的规律,或者是从下往上的,往左往右的规律。再譬如新课环节中○△□☆、△□☆○请学生画下去,这个规律应该说是不完整的,学生如果没有上面动物排列的暗示,可以理解就是这二列循环,不一定是要四列循环。○△□☆、△□☆○、○△□☆、△□☆○……我可以以二列为一单元循环排行,所以小编认为至少要出现三列才算科学。

  (3) 找规律一课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让学生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找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手段,教者没有提供学生学具进行操作,只有个别学生上来板演,感觉学生对于循环排行规律的认识可能还是单薄一些,我们不能因为操作可能产生对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不让学生亲力实践一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数学广角的内容比较开放,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联系也比较密切,同样也适合低段学生的心理认识特点,所以应多挖一下这方面的教学素材。往往可能事半功倍。教材上的例题生活情景就可以直接拿来用。

《找规律》评课稿18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组织开放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知识。我认为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中有这样几个亮点:

  1、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生活化

  本节课主要分5个情境展开,情境1:两顶帽子3个娃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实物模型摆一摆,采用了4人一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为有了实物的模型,可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情境2:两束鲜花4个花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这里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来说,第一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第2束花配4个花瓶,得到4种搭配,学生有序地找搭配方案。情境3:组织学生外出郊游,为穿什么衣服而犯愁,引出上装与下装的搭配,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的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情境4:为郊游准备食物,引出3种点心与4种饮料之间的搭配,引导学生有序搭配,从点心配饮料想起,每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4种方案,3种点心与4种饮料搭配得到12种搭配方案,或者从饮料配点心想起,4一种饮料配3种点心得到3种方案,4种饮料得到12种方案,在这个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再设情境:小红只有10元钱,她能买哪种糕点跟饮料,共有多少种方法,真正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将数学生活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里适时点拨,可以从从经济角度思考,从营养角度思考,省钱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学会数学方法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数学。做好了郊游的准备之后,教师再设情,境情境5:教师给出了旅游路线,让学生有规律地选择旅游路线。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掀波澜,本课的情境创设均来源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具有相同规律的现象,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的普遍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使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有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2、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数学课堂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本节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反思、总结。例题教学部分,教者没有对有关规律进行概括性的描述,教者是这样处理的:一是根据问题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二是用PPT回顾学习过程的方法进一步的`探索,三是采用简明的符号进行思考,通过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如: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画格子的游戏,选2种颜色搭配,有多少不同的配色方法。让学生初涉探索过程。在第1个情境中,教师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用实物模型摆一摆,帽子与娃娃的搭配,借助实物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然后脱离实物,如果没有模型,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帽子和娃娃?并给出点拨: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帽子与娃娃的搭配。这里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示方法,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的创造,叙述自己的想法,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一一肯定,尊重学生的创造,通过学生经历这些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过程,既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鼓励了富有个性的积极思考,并相应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3、重视思维的有序性《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本节课教者在引发学生有序搭配的过程中,出示了三种学生搭配的方法:一种是无序的,学生在搭配过程中容易遗漏,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序搭配。二是以帽子为基准,与其他三个木偶娃娃搭配;三是以木偶为基准与其他两顶帽子搭配;这种有序的搭配是通过学生上台展示,集体研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了探索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印象十分深刻。找到了搭配方案之后,教师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提升,这里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帽子的顶数和娃娃的个数与搭配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把问题抛给学生,真正体现“找规律”的“找”字,使学生自然而然找到搭配的规律: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经历了“实物搭配——体会符号思想——得出规律”的探究过程。

  这种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在情境2、情境3、情境4、情境5中均能体现,如:衣服搭配问题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从衣服的分类开始,学生很容易就把衣服分为上装和下装2类,通过实物连线,找到搭配的种数,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律:上衣的件数×下装的件数=搭配的种数。糕点与饮料的选择上同样突出了“找”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信息繁多的数学问题中,同样有规律可循:糕点的个数×饮料的瓶数=搭配的种数。尤其是最后一个游戏中体现更加明朗,同时仍2个骰子,每次朝上的数字搭配可能有多少种,面对这个数学问题,如果一一列举显然比较麻烦,直接运用规律可以很快得出结论:6×6=36(种)。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两数相加最大是几?最小是几?留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重视数学思维的有序性,不仅仅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更应成为我们教师平时课堂关注的焦点。只有课课重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真正得到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才可能真正得到较大空间的发展。另外把生活中曾经经历的事情作为数学原型,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受学生欢迎。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本节课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机械传授,几乎做到了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处处迸发着思维的火花,让我懂得: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课堂上生成出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却找不到书本原型。

  商榷之处:1、帽子与娃娃搭配的时候,投影不清楚,建议直接用实物来演示更清晰。

  2、在衣服的搭配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课中将衣服分为2类之后,提问学生可以怎样来搭配,一学生起来回答时,想回答的意思是一件上衣跟所有的下装搭配得到5种,另一件上衣跟下装搭配再得到5种,这里教师打断了学生的回答,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上衣先跟裙子搭配,再用上衣跟裤子搭配。我觉得这里老师没有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能顺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会更好,或者等学生叙述完这种方法之后,再提问还有其他的思考方法吗?我觉得这样会更民主一些。

  3、《找规律》这一课,它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体现在一个字“找”字上面,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找”,而不是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类似问题,我们检验学生这一块知识点时,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这节课究竟我们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所以我们不必将视角唯一锁定在问题的解决上,而应是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观察,运用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策略寻找规律,能用自己找到的规律解释自己的数学行为,学会在比较中感受数学思维的简约性。课中也有这方面的小结,但是我觉得力度还不够。本节课教师没有整体梳理一下这节课究竟找到了什么样的规律?如在教学新课时或者在巩固练习时,列成表格,是不是能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规律的存在?如:

  不同帽子的顶数不同木偶的个数搭配的种数

【《找规律》评课稿】相关文章:

找规律评课稿12-02

《找规律》评课稿06-29

《找规律》评课稿经典09-22

(经典)找规律评课稿08-20

[精选]找规律评课稿07-03

找规律评课稿[精选]10-07

找规律评课稿03-27

找规律评课稿【热门】01-27

【推荐】找规律评课稿01-27

【热门】找规律评课稿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