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时间:2024-06-08 07:10:12 美云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分子和原子是我们世界的基本构成,也是中学化学课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1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2

  本节课题内容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一些关于分子的知识。由于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所以,本节课要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认识分子的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不同,掌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在情景导入,揭示课题时,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讨论当前校园里盛开的桂花?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桂花花的香味?生活中同学们还有哪些这样的体验?引起学生思考与联想,根据学生的联想,老师进一步设问,湿的衣服会变干、糖溶解于水里而水变甜了等,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的思考,课题自然而然得到揭示。 第二在启发诱导,在对上述设问进行分析讨论后,再做演示实验【实验3-2】,让学生思考:在静止的水中高锰酸钾为什么能扩散?同时播放视频:糖、盐的碾碎,花的香味,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物质是许多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播放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中国”的图像。通过以上的想象、类比、图片展示、电脑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联系起来,学生明白了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这样既可以做到用事实来证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在探讨分子的特征时,继续设疑:花香能闻到,但却看不到,湿衣服干了,却看不到是怎样干的,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我们能看见水,而却看不见水分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听水分子的自述。此时播放视频:水分子的自述。并让一名学生当水分子。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是在探究分子在不断的运动这个知识点时,利用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通过对实验探究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烧杯A、

  B、C及试管里颜色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讨论时,适时播放视频,再现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第五、在归纳总结时,抛出问题:学完本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同桌进行交流或小组讨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由于初次上这节课内容,没有经验,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重点把握得不够好,上课思路不是十分清晰,教学的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后我一定努力备好课,多向身边的同志学习,上好每一节课。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3

  一、引言

  《走进分子世界》一课,旨在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对分子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课程首先介绍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强调了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如分子的大小和质量与宏观物体的比较),使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微小有了直观的认识。

  分子特征: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通过具体的数字(如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分子的微小。

  不断运动:通过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酚酞变红的现象,进而理解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导致的。

  分子间有间隔:通过石块和沙子混合以及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学生观察到体积变化,从而理解了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

  分子模型:通过学生活动,如观察笔迹和放入高锰酸钾的温水,以及教师演示,如用黄豆和菜籽混合,引导学生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采用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验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对分子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不仅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还理解了分子特征,并能够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同时,通过实践探究,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总结与建议

  《走进分子世界》一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程。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建议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采用这种“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和实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 4

  一、引言

  《走进分子世界》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世界构成的重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的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的化学和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

  学生对分子的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生能够掌握物理与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如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学生能够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物质的变化和反应,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分子世界的奇妙和复杂,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特点:

  通过具体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如利用气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的运动性。

  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数字,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如用黄豆和菜籽混合来类比分子间的间隔。

  分子的物理属性:

  通过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性,如观察香水扩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

  通过实验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利用压缩水和金属块来体验分子间的排斥力。

  分子模型与物质性质:

  引导学生利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如通过压缩空气实验理解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

  四、教学效果

  本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了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本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与建议

  《走进分子世界》是一门重要的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探究和现象观察,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变化。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未来,建议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更多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为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走进分子世界评课稿】相关文章:

《分子和原子》评课稿08-30

《海底世界》评课稿04-26

《多彩世界》评课稿09-01

走进青春评课稿(精选10篇)03-22

海底世界评课稿范文06-20

真善美的小世界评课稿10-04

海底世界评课稿(精选11篇)04-19

《多彩世界》评课稿4篇09-01

真善美的小世界评课稿10-17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评课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