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反应评课稿

时间:2024-09-20 09:06:03 晶敏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离子反应评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子反应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离子反应评课稿 1

  “离子反应”是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化学1》第一章中的一节课,其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范畴。在本节课上,张建国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基本观念的建构”等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为出发点,将概念教学的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的认知逻辑有机结合,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将晶体模型的思维探究和问题探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不仅化解了学生微观概念认识上的难点,有效落实了知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从全新的微观认识视角重新解读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初步形成了认识物质世界的“微粒观”、“离子观”等基本观念,促进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突出了概念教学的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的认识逻辑之间的和谐统一微观概念教学历来是化学教学的难点,它所具有的知识特征和抽象特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形成较大反差,特别是对于高一新生,刚从初三已习惯的宏观认识问题视角,一下转变到用微观视角认识一类反应的本质,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张建国老师注意将概念教学的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的认识逻辑紧密结合,以学生认知活动(活动串)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以“电离”及其相关概念的逻辑呈现作为“副线”,以“微粒观”、“离子观”的有机渗透作为“暗线”,并应用晶体样品实物、晶体模型、导电性实验(辅以大屏幕展示)、晶体电离的动画、晶体熔化导电视频(自行摄制)、ppt演示文稿等大量技术手段展开教学,使知识的呈现过程与认识的发展过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互动,从而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教学难点有效突破,学生认识获得发展。

  2、突出了问题和活动的设计,使得教学难点得以轻松化解认识起源于问题,学生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一般性问题”,他们倾向于应用已有知识加以解释;又因固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而产生认知冲突,继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于是学习活动就发生了。

  将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引向微观,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物质的“微粒观”,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张老师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从激发学生原有认识入手,设计了一组“问题串”,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转变原有认识。例如,在引课阶段,请学生解释“湿手接触用电器为什么更易触电?”的问题时,有的学生从水是良好溶剂的宏观角度解释,有的学生从带电粒子会发生定向移动的微观角度解释,然后通过教师的追问、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从物质在水中会电离出带电粒子的角度认识问题更本质;通过对“NaCl晶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的问题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从“电离”、“电解质”

  的角度认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通过“物质电离的过程如何表达?”、“从电离和产物的角度如何认识酸碱盐?”、“从电离和物质分类的角度如何理解电解质?”等一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形成分析物质在溶液中行为的基本思路:“分析物质是否为电解质—找到电离的离子—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初步完成“微粒观”、“离子观”的建构。

  另一方面从直观教学、探究教学入手设计了一组“活动串”,不仅增强了微观概念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更促进了学生转变原有认识、提升其对物质“微粒观”认识发展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张老师设计了“NaCl晶体溶解、溶液导电性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收集证据,从化学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将注意力从“宏观”转向“微观”;设计了“NaCl电离过程模拟动画”的观摩与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电离过程的动态模型;设计了“KNO3晶体熔化导电实验视频”的观摩与讨论,完善了学生对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突破了“晶体由微粒构成”、“电离是微粒脱离晶体的过程”等认识上的难点。

  3、突出了新课程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有效实现三维目标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关于“离子反应”的教学要求主要包括“电离的概念”,“酸、碱、盐的定义”,“电解质的概念”等概念原理性知识,解决的是“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这一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张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这部分内容的深广度,注意了相关概念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如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概念,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等。

  同时,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张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从“微粒观”、“离子观”看待物质性质及其化学反应的思路,体现“电离”及相关概念在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中的“基础性”、“工具性”作用,强调概念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引向微观,张老师在教学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大型NaCl晶体实物样品(与学生熟知的食盐不同,具有视觉冲击力),启发学生想象其内部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晶体结构的初步表象,然后又并排呈现该晶体的结构模型(堆积模型和球棍模型),使得模糊的表象变得清晰,逐步建立起用“微粒”眼光认识物质的思路。

  这一过程尽管用时很少(不足2分钟),但它在解决学生思维上的障碍,促进学生“微粒观”、“离子观”的建立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这种细微设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从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出发来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学习者,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离子反应评课稿 2

  我们刚才听了两位老师非常精彩的同一内容不同风格的展示课,受益匪浅,与其说评价他们的课还不如说是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他们两位老师对教材的准确的处理方法与好的执教方法。

  首先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是能很好的完成的,尤其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对教材的把握也是很准确的,教学过程虽然处理上稍有出入,但最终都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任务。

  “离子反应”一节是一节新授课,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很恰当的,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课时,内容上只讲电解质的概念稍微偏少,但要把离子反应讲到方程式书写这一步又嫌稍多,两位老师的共同做法是:两个主题,前全部后节选。离子反应只讲到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其离子反应进行的条件。从教材处理上两位老师的处理无疑是恰当合理的,教法选择上也是突出了重点,抓住了关键,在突破电解质概念和离子反应的本质这两个难点上,符老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更加老道、明显和更具说服力。第一个实验导电性实验通过直观的现象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与非电解质是有区别的,第二个实验用电磁搅拌器进行实验辅助手段无论从实验效果还是从本实验设计目的上我个人的感觉都是很完全也是很完美的,而顾老师的做法则从另一角度深入浅出加以突破,借助几个基本的实验,很恰当地完成了各部分的'教学,对于概念部分的教学尽量设法引入实验加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法。

  再看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这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进行编排组合、衔接过渡、详略讲练等。

  可以看得出两位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两位老师都选择从导电性实验开始,引出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然后很平滑地过渡到电解质的概念与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这过程中通过一个学生练习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对学生易错的概念中的不易被发现的概念内涵,站在教师的角度加以总结与提醒,对突破难点显然是很好的处理方法。对于酸碱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加以归纳,都没有花过多的时间,这也说明两位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都是用了心的。

  课堂结构安排上,两位老师都将近一半多一点的时间用于电解质概念与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上,这一点是合适的,因为电解质概念学生要能在讲完概念后就能很好的掌握并非易事,所以通过例题分析,正反例的讲习,学生练习并加以纠错的做法是合理的,理所当然安排较多的时间。第二个主题“离子反应”概念及其本质,本节课只能讲清楚离子反应的概念和本质所以时间相对应该少一些。但作为后续课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应该作为重点必须重点讲练!这必须加以注意。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方面符老师用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硫酸的实验直观明确地告诉学生:溶液导电能力减弱了,说明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甚至降到接近零。而此时看到的现象说明两者反应产生沉淀,消耗了溶液中的Ba2+、SO42-,同时溶液中的H+、OH-也因反应生成水而使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或降低,给出了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这种设计是有新意和很有创新意识的,值得我们借鉴。顾老师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实验设计是通过在加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HCl溶液来说明溶液中OH-减少,当然离子反应的本质不要求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少,所以顾老师又演示了溶液中Cl-的检验,考虑问题也是很独到而且很周到的。

  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是比较扎实的,板书认真、教态亲切自然、符老师的语言比较准确精练、表现了一个女性教师特有的清新高雅的气质,而顾老师则以热情与活力同样迎得学生的喜欢。

  从课堂的问答看教学效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提出的问题能当堂解决,两位老师的教学效果都应该是不错的。

  离子反应评课稿 3

  张老师是新加盟双语高中的化学老师,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认真学习廖校长的有关双语教学和促进新课程理念的文件和讲话,在学校进行的示范研究课活动中,以高一《离子反应》一节内容,展示了个人良好的教学素养,同时也展示了双语高中化学备课组对新课标理解和对双语教学工作的支持。

  从双语教学过程来看,张老师的'本节课虽然定位在二级双语,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量英语教学语言的熟练使用,让我们看到了碧桂园年轻教师本身全面的高素质,也让我们看到了双语高一优班学生对英语接受和理解能力,是可以适当尝试双语教学的。

  从化学专业角度来看,张老师的课程设计合理,设计了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究性实验,体现了化学这门实验科学的学科特点,也较好地体现了化学新课标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张老师很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自始自终都关注着学生的反映,也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体现了课堂的生成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从容自如,驾驭课堂能力较强,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如老师过多英语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对一些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有些难过,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还是要用中文来解释仔细一些,老师在一些实验的操作上可以准备更细一些(如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或学生板演来指出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离子反应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挑山工评课稿04-22

印度评课稿04-22

《长征》评课稿09-13

《对称》评课稿10-04

变阻器评课稿10-09

军神评课稿10-10

掌声评课稿10-10

《比意义》评课稿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