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与合数》评课稿
感谢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节《质数与合数》的示范课,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数学思考”方面指出:“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节课孙老师在这方面体现的非常好。课上,孙老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小正方形进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发了学生思维碰撞,判断:摆出方法的多少与数的大小还是因数个数有关呢?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获得了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判断,同时获得了一定的数学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孙老师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操作——观察——讨论——猜疑——解惑”等数学建构活动,在合情推理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不仅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还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比较、判断等数学能力。
孙老师本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在拼摆中形象化,在小组的竞赛中产生冲突,给学生以猜想的机会,而后在进一步的探究发现并验证猜想,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进程,感受到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后续的'练习中又有效的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体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喜悦。正如王主任说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多的进行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的引领和培养,而不是直接的方法传授和机械式的训练。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目标也进行了很多的调整,值得我们深层的研究和在教学实践中实验探讨。
本节课孙老师如果在理解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非零的自然数除了按2的倍数分成奇数和偶数外,还可以按照因数的个数分成质数、合数和1,然后再进行这方面的练习。这样就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系统性,学生脑中的知识结构就更清晰了。还有,本课结束有点过早,我觉得在有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比如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更好的研究或交流一下,使知识的体验更丰富一些。再如:练习的设计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在设计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时间有可能充裕或不够,练习题设计得稍多一些,可以灵活机动的进行调整,不至于提前7分钟下课,学生巩固理解的也会更好。
【《质数与合数》评课稿】相关文章:
数与形评课稿01-19
平移与旋转评课稿01-14
图形与变换评课稿01-14
变量与函数评课稿01-02
小河与青草评课稿12-30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数与形评课稿 3篇01-19
图形与变换评课稿3篇01-14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评课稿01-05
散步评课稿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