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时间:2022-04-14 16:22:04 稿件 我要投稿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精选5篇)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篇1

  这位老师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数学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简单随机抽样》。他的说课让我觉得出彩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他用来引入新课的问题“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他老师说课时举的都是课本上给出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都还觉得“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些距离”,什么恩格尔系数啊,发射炮弹啊,等等。而他举了什么例子呢,他是平顶山的老师,他给学生出示的第一个例子是“我们所喝的酸奶等乳制品的合格率”,第二个例子是中学生近视率,老师的问题是“这些合格率、近视率等是如何统计出来的?”看看这些例子,再想想我们讲课时给出的例子,哪个会让学生更感兴趣?!

  第二个亮点是,这位老师带来的自制的三个教具:用鞋盒做的抽签箱、不放回地抽取乒乓球的模型、放大版的随机数表。让谁看了都会觉得他真的很用心!教具都是随机取材,可以说甚至还有些简陋,但却是那么地朴实与好用!这样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用心做教育的年轻老师的真诚与可爱!老师就该是这样,不铺张不做作不喧哗,却能直观明了地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

  第三个精彩之处竟然会出在作业布置上。必做题当然还是传统地巩固检验本节内容的习题,选做题却出其不意地深深吸引了我,引发了我良久的思考,甚至是我都在设想我再讲这同一节课时我要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任务和课前课后作业。他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请你与同伴合作调查出以下问题的结果:

  1、现在你班级的同学配有手机的人数有?占全班的比率为?

  2、上课曾经玩过手机的同学有多少?占全班的比率为?

  3、调查同学们对于该不该给中学生配手机的问题的看法并用数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问题是我凭自己的记忆整理的,可能与教师本人实际设置的问题有出入)

  这样的课怎么样呢?

  会场响起的阵阵掌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座的不是评委,就是同行,不论年轻的年老的,一致叫好!连同行都极度认可的好课,一定绝对没有问题!真的,我从内心里为他竖起大拇指!

  他的课给了我启发,上课要用心,很用心,要真正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要把问题简单化,不要总把数学装扮得高深莫测、让人心生敬畏!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篇2

  摘 要: 简单随机抽样是统计的基础,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抽样调查 “简单随机抽样” 机会均等

  “简单随机抽样”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数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中职数学教材把统计(Ⅰ)安排在“概率”之前学习,并把“简单随机抽样”一节的内容放在统计一章之首,突出了统计初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了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课通过丰富的案例,尝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案例

  引例:妈妈让小明买一盒火柴,叮嘱:“要质量好的!”小明买回火柴,得意地告诉妈妈:“质量很好,我每一根都试过了!”

  教师提问:要调查某种产品的质量,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有哪些?在这个笑话中,小明选择了哪种方法?是否合适?

  答:调查一般有普查和抽样调查。小明用的是普查,不合适。

  提问:什么是普查?什么是抽样调查?

  答:普查就是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就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进行调查,从而对全部调查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

  问题一: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

  B.游客进入上海世博园区前的安全检查

  C.电视某节目的收视率

  D.一批灯泡的质量情况

  E.某城市居民家庭中拥有计算机者所占比重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调查适合用什么方法?说明理由。

  经讨论,学生认为上述调查除B外都适合用“抽样调查”。

  问题二:某班有50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应采用下列哪种抽取方式?为什么?

  A.在学号为1~20号的学生中抽5位学生出席

  B.在全班同学中任意抽取5位学生出席

  提问:这两种抽取方式有什么区别?哪种更客观?

  学生回答:A方法把学号20号以后的同学排除了,不能客观地代表全班同学,这种方法不合理,而B方法比较合理。

  提问:抽样的方法有很多,但要使抽取的样本客观地反映总体情况,你觉得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什么特征呢?

  答:抽取的样本要具有代表性,每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要相等。

  总结:这种方法就叫简单随机抽样。

  问:既然知道了要用简单随机抽样,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看法。

  把学生分成四大组,分别讨论,由各小组一位同学代表发言。学生主要提出了“抽签”和“抓阄”两种方法。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任取n个号码。

  提问:你觉得用“抽签法”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形式简单,能使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

  问题三:当要在全校200位学生中抽取5位去参加市学生代表大会,应该怎么做?用抽签法适用吗?

  学生纷纷表示,制作200个签太麻烦了,抽签法虽然简单,但总体个数多的时候,用抽签的方法不适合。

  教师总结:抽签法有局限性,所以我们碰到总体个数较多时,利用“随机数表”进行抽样。通过展示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1)编号;(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3)取数。让学生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和优越性:避免制签,且同样保证抽到的机会均等。

  问题四:1936年,美国总统选举前,一份颇有名气的杂志的工作人员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调查共和党的兰顿和的罗斯福谁将当选下一届总统。为了了解公众意向,调查者通过电话簿和车辆登记簿的名单给一大批人发了调查表。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表,显示兰顿非常受欢迎,然而实际选举结果正好相反,最后罗斯福在选举中获胜,其数据如下:

  问题:美国总统选举的真实结果为什么与杂志社的预测结果正好相反?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出现矛盾的结果?问题出在哪?

  学生热烈讨论,兴趣非常高,普遍认为肯定是调查方法有问题,所以根据调查结果做的预测会与事实相反。但调查方法为什么有问题,学生解释不清。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解答:虽然上述调查好像在客观随机的情况下进行,但事实上在当时1936年电话和汽车只有少数富人所有,所以调查结果并不能客观反映总体的情况,才会造成真实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知道问题所在,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调查方案,课后相互交流。)

  本节课总结:简单随机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要求调查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等,完全随机抽取n个调查单位作为样本,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相同的被抽中的可能性,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有代表性。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都是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又称为纯随机抽样。

  二、教学反思

  “简单随机抽样”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统计初步”以后接触统计的第一部分内容,同时涉及的概念也是统计的基础,是学习统计内容的一个核心,因此,要将学生带入一个不同的数学世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及认识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事实,本节课的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首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在明确什么是普查、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有些情况下可以且必须进行普查,而在不适宜普查的情况下,进行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其次,如何进行抽样调查才比较科学,结论才是可靠的,进而介绍简单随机抽样,并归纳实施步骤。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后选择一个实例引发学生深入讨论,如果产生争议效果将更好。要将学生的参与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自主地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思想和观念的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也可强化学生感观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娄庆松,曹少华.统计基础知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篇3

  一、让学生在“猜想”中领悟

  在课一开始,吴老师首先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盲目瞎猜的不确定性与根据条件合情推理的科学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推理是由此及彼的合理猜想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为本课能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在活动中体验

  《标准》在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教师重视创设游戏情境,通过对福娃不同个数与名称的猜测把活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情境中吴老师再次让学生体验合情推理的思维过程,借助“不是……就是……”、“不是……也不是……一定是……”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用准确完整地语言表达推理的思维过程。由学生联系生活出题,化被动为主动,彰显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生活数学的意识。最后从扶到放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层层深入,帮助学生掌握了推理的一般方法,有利于难点的突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体验简单推理的过程,获得了对简单推理初步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

  三、关注起点,寻找生活原形。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这节课逻辑性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在儿童的知识经验里,已经储备了一些合情推理的知识经验,今天这节课教师正是了解到学生已有经验,思维起点,在课中优化这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入课堂。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素材,如猜年龄、拍球数,四个职业判断等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在数学之中”,让自然而然的去喜欢数学、去研究抽象的数学,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我深深感到作为数学老师的责任重大。数学老师不但要让学生学好数学而且要让他们热爱数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篇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统计章头图和章引言,随机抽样的节引言和案例.章头图和引言中概述了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的起始课,内容看上去比较少,但它对本章的学习,甚至于对整个统计的认识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把统计与概率调换顺序,又增加了统计内容的课时,说明了统计的重要性,甚至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对统计知识的重视程度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强弱与贫富.通过章头图和章引言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又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明确统计思想,树立统计意识.

  通过引言和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为什么要抽样?什么样本才是“好样本”?如何获得样本?如何利用样本?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具有代表性是随机抽样的重要原则.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思想,理解确定性的丧失.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课时中对水资源问题、身高问题的研究,启发学生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渗透统计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能力;

  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遇到统计问题能知道要用随机抽样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义教阶段已学习过统计,但是学生可能会将统计与确定性数学等同起来,只注重统计的计算,而忽视统计思想.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难点是:

  在学生已有统计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树立不确定性思维的习惯.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EXCELL表格对学生获得的数据进行现场的计算.比如在调查中学生身高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样本进行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请你回忆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哪些统计知识?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描述统计活动的过程.统计与其他数学内容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联系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键是了解学生的统计思想.并整理出统计活动的流程图,如图1,明确统计研究的基本思路.)

  预设的回答:学生能回答统计的基本知识,及统计活动的过程,但是统计的思想不一定很了解.

  实际教学现象(注:这些教学现象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两个班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中考成绩在该市属于较好的.下同):学生的回答情况按照熟悉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依次是:统计知识,统计活动过程,统计思想.与预设基本一致.对于统计知识不需要老师的提示,学生能比较顺利地逐一说出;对于统计活动需要老师在学生复习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示才能说出;对于统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即使有老师的提示学生也难以说出,只是有少数学生能说出统计具有“不确定性”,其他同学听到之后似乎明白又不是很清楚.

  问题2阅读教材第52页到53页的章头图,这些图中描述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和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请问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统计.)

  预设的回答:调查获得的.

  实际教学现象:学生能回答出是抽样调查获得的,并指出这样做的原因是不需要全面调查.比预设的回答要好.

  问题3阅读第53页的章引言,本章要研究哪些问题?请你就第52页到53页的章头图和章引言中一个实际问题谈一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全章的学习概要.)

  预设的回答:学生可以说出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实际教学现象:由于有问题1的铺垫,此处学生回答的比较好.但是学生会想:既然初中已经学过统计,而且统计活动的过程又一致,为什么高中还要学习呢?为了消除学生的疑虑.整理出图1之后,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了介绍,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趣味转接:小和尚买梨.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问题4阅读第54页的节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举例说明实际问题中涉及的总体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要抽样?研究样本的目的是什么?

  (3)尝一勺汤能知道一锅汤的味道吗?如何理解“搅拌均匀”?请你举例说明怎样获得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4)为什么说一个好的抽样调查胜过一次蹩脚的普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抽样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用样本研究总体的意义.)

  预设的回答:

  (1)(2)(3)略.

  (4)抽查与普查相比有如下优点:

  ①可行性:抽样调查可大大地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②及时性:抽样调查收集资料的时间短,能及时地进行反馈,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③准确性:一方面统计方案的设定是有统计学作为依据的,统计的过程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来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于人少,便于进行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调查的质量;

  ④科学性:抽样调查是以概率统计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机实现各种数理统计方法的分析,可充分利用资料中的信息,做出比较深刻且较全面的结论.

  实际教学现象:针对问题(1),学生对总体的理解不一,比如对于教材中调查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的例子,有的学生认为其总体是牛奶,有的学生认为其总体是牛奶的细菌含量.针对这一现象给学生进行了解答.针对问题(2)、(3)学生的回答较好.针对问题(4)学生举出了很多的实例,但主要都是围绕“可行性”进行解释的,需要老师启发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例子,或者补充介绍运用抽样好于普查的原因

  问题5请你举一个实际问题谈一谈:为什么要抽样?什么样的样本好?如何获得好的样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统计思想.具体体会“搅拌均匀”.)

  预设的回答:学生能够说出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

  预备的实例:身高问题.(这个问题学生熟悉,并可以现场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实际教学现象:学生举出了很多的例子,并针对自己所举的例子给出抽样的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了随机抽样的思想,只需要老师给出其在统计中对应的名称,及具体的操作办法,由此可见进一步学习怎样抽样是必要的.

  问题6阅读下面的案例,并回答问题:

  在1936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有两位候选人,即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F.D.Roosevelt)和共和党候选人兰登(G.A.London). 有一家文摘杂志(文学摘要)通过从电话号码簿和一些俱乐部成员的名单中选取1000万人,以发出询问信的方式进行民意调查,共有240万人作出了回答.据此资料,此文摘杂志预测兰登将以获得57%的选票获胜,而罗斯福的得票率将是43%.而选举结果罗斯福的得票率则是62%,兰登仅得到38%的选票.为此,这家杂志社很快就倒闭了.

  自1916年以来,此家杂志每次所作的预测都是正确的,因而影响很大.这次它的预测基于巨大数字的240万的答卷作出的,却预测错误.

  当时有电话的家庭有1100万户,失业者有900万人. 有一个叫乔治.盖洛普(George Gallup)的人建立的一个调查组织从1000万人中随机选取了3000人,就提前知道了文摘将要得出的结论:兰登将以56%的选票获胜,这与文摘公布结果的仅差1%,而这个结论来自于3000人而非240万人. 盖洛普从更大的范围内随机选取了5000人,据此预测罗斯福将以56%得票率获胜,而兰登的得票率为44%. 与实际结果差6%.

  回答问题:

  (1)文摘杂志社此次预测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盖洛普既能了解文摘的预测结果,又能对大选预测成功?

  (3)预测的误差是否随着抽样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4)从这个案例分析中得到什么启发?用样本推断总体获得的结论可靠吗?为什么?怎样保证其可靠性?

  分析本案例的实际背景:

  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打击,“罗斯福新政”动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损害了部分富人的利益,“喝了富人的血”,但广大美国人民从中得到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深化对统计思想的理解.了解方便样本的概念.)

  预设的回答:

  (1)抽样设计有误,主要表现在抽取的样本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

  (2)盖洛普预测成功的原因,选取的样本较好地反映了总体的分布规律.

  (3)未必,这要看抽样设计能否获得反映总体性质的样本.

  (4)进行统计推断,抽样设计是重要的一环,必须精心设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否则,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有较大的差异.

  教师讲解:方便样本:不能代表总体只是能比较容易地得到的样本.

  实际教学现象:对于问题

  (1),学生能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问题

  (2),学生指出样本具有代表性,在老师的启发下指出:要预测文摘杂志的预测结果,只需要在其调查的总体中选择样本即可;要预测大选的结果,要从全美不同阶层中选择样本;对于问题

  (3),学生回答较好;对于问题

  (4),学生依然延续前面的说法强调要“绝对随机”地抽样.

  问题7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梳理,概括统计思想.)

  预设的回答: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总结.

  实际教学现象:学生能小结出统计的思想和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

  六、目标检测设计

  检测题

  1.请你简述统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在抽样过程中,最主要的原则是什么?如何实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理性的了解统计思想,及样本的代表性.)

  2.请你结合你的生活或者相关学科的实际提出一个统计问题.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以及其统计思想是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作业:结合本章的学习逐步解决2题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灵活应用达到理解本课时所学内容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1.导言课的必要性

  章导言和节导言概述了一章和一节学习内容及其数学思想,是本章学习的概念图,因此学习章导言是必要的.就本课时而言学习章导言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整体认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在义教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了解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对高中阶段的统计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通过课堂提问发现,学生的记忆中更深刻的是统计知识,而不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在两个班上课时,提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1后,学生的答案都是围绕统计知识的.根据教研经验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教学中的“两重两轻”现象,即重知识轻思想,重计算轻统计活动.鉴于这种现象,有必要通过本节的导言课明确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当学生回答:“学过普查,抽样调查,……”时,教师追问:“学习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什么?”“收集数据.”……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得学生能将零散的知识用统计活动过程统领起来,并给出如图2的板书,使得学生整体认知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第二,提炼深化统计思想.通过课堂提问和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明确说出统计的不确定性,其他同学能理解,但是如果没有提示,他们对问题“统计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区别是什么”很茫然,或者回答的不知所云,可见有必要在导言课上明确统计思想,使学生在统计思想的引领下更好的学习、理解本章的内容.

  第三,明确总体的含义.在初中阶段,不同版本教材中,对总体的描述是不同的,因此在回答问题4(1)时,学生对调查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以及学生举出调查中学生近视率的实例等等,其总体是什么?回答是不同给的.有的学生认为总体是研究对象,有的学生认为总体是研究对象的某个变量.事实上,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两种理解都可以,但有时候学生会遇到如下的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调查学生的近视率时总体是学生;②调查学生的近视率时总体是学生.这种题目把学生引入一个误区,导致学生认识混乱,因此在导言课上有必要帮学生明确概念.

  2.初高中衔接,体现本章学习的必要性

  统计知识本身比较简单,在义教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统计,因此教师就会质疑“统计都学过,没有什么难的,初中已经学了还讲啥?”学生从思想上也不会很重视,但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其难易.因此在实际教学时,帮助学生一起得到图2之后,要针对统计活动过程的每一步,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要学习哪些内容,与初中所学内容的关系是什么?比如在“收集数据”阶段,初中阶段只给出普查和抽样调查,那么怎样抽样获得的数据才具有代表性呢?怎样才能解决同学们上课反复提到的“绝对随机”呢?在高中阶段要学习具体的抽样方法,这些方法具体可操作,能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又比如在“分析数据”阶段,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只给你一个数据分布的统计图,没有其他信息,你能根据这个图估计总体的平均水平吗?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章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导言课的目标.

  在义教阶段学习的都是良好结构的统计问题,可以按照统计活动的过程有序的完成,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个与统计有关的故事:

  盟军缴获了德军的坦克,德军的每一辆坦克都有编号,而且这些编号是从1开始连续编排的,这样,编号就指出了制造坦克的顺序.如何从缴获的坦克的编号来估计德军生产坦克的总数N呢?通过这些具有实际价值的统计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

  3.抽样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所举实例,提出可以用抽签的方法抽样、分类抽样等,并指出在抽样过程中要做到“绝对随机”,这些表述实际上已经触及了抽样的方法以及抽样的原则,但是处于一种“愤”、“悱”状态,急需要给出明确直接的描述,因此通过这节课可以看到,在义教基础之上学习抽样方法的必要性,为导言课之后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强烈的氛围.对于学生给出的这些说法,可以在本课时中直接给出相应的名称,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应该在节导言

  本课时的内容包括章导言和节导言,章导言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而这种经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拥有,只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即可,不存在问题.节导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必要性、随机性等,尤其是因为选取的样本不同得到的统计数据也不同,如何判断不同的抽样活动的好与差呢?对此学生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需要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分析之后才能理解,因此实际教学时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节导言.

  5.导言课的时长因学生情况及学习内容而定

  我此次实验的班级属于太原市较好的学生,由于我并不熟悉学生的情况,因此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随机抽取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时,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没有出现错误,因此我觉得对这样层次的学生导言课不需要一课时.至于导言要上多长时间,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由于学生通过义教阶段的学习已经对统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课时是在其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提高认识,扫除负迁移,因此需要的时间比较多一些.有的内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那么就不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所用的时间就会比较少.因此导言课上多长时间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确定.

  6.上统计课要有统计意识.

  写反思的时候才发现文章缺少数据的支持,比如,对于统计思想有多少学生是了解的,等等,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调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但是错失了一次良机,造成这次实验的遗憾.

  事实上,这也反应出学习统计的重要性,要通过学习内化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这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三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在初中学生已学过相关概念,如“抽样"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础,新教材把“统计”这部分内容编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并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也可强化学生感观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例1:请问下列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1)一锅水饺的味道 (2)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3)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4)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5)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例2:语文老师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让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然后教师指出这就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设计意图」例2从正面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3 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新知,体验“抽签法”的公平性,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练习1。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1、通过这个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例4、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

  提问:这道题适合用抽签法吗?

  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通过该例题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练习2.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1、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2、体会随机数表法的优越性:避免制签、搅拌.3、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三)课堂小结:

  1. 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两种方法

  2. 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采用问答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2、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二、基本方法

  (一)抽签法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取n次

  课题:简单随机抽样

  (二)随机数表法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及读数方向

  (3)取数确定样本

  一、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放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评课稿(精选5篇)】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复习课评课稿03-16

小学美术评课稿精选03-16

小学语文评课稿精选03-1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15篇03-1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18篇)04-13

物理评课稿(精选15篇)03-28

优秀评课稿(精选16篇)03-30

优秀评课稿精选5篇03-16

语文评课稿精选10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