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得更大的评课稿

时间:2020-11-10 12:08:54 稿件 我要投稿

怎样放得更大的评课稿

  今天很荣幸听了张老师的《怎样放得更大》一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现评课如下:

  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并不陌生。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运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运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观察。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实际特点,并自始至终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提供结构性材料方便学生探究,并在课堂节奏上留给学生大量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真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掌握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堂扎实而不乏精彩的课。

  具体而言,这节课有三大亮点:

  一是注重兴趣激发,为自主探究加大“马力”。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探究的主体,教师即要注意调动潜藏在学生脑海里的智力因素,也需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才能为探究活动取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排头兵,只要激发兴趣就能引发动机,启动探究,掀起科学探究的.热情。在引题时,张老师利用詹森的故事导入新课,既生动,又新颖,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你们想不想也和詹森一样去发现能使物体放得更大的方法呢?”这一追问,极大的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发现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探究。在显微镜的发展史介绍中,张老师利用大量显微镜发展史图片和显微镜下微生物的图片、及显微镜放大倍数发展数据(从300到1500到1万到200万倍)进行介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显微镜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注重选择结构性材料,促进学生有序高效探究。科学课提倡的“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有序、高效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式的探究,并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的低效、无序探究。张老师从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出发,借助两组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组织开展探究活动。首先放手让学生利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比较大的放大镜观察印有不同字号的字的纸片,发现两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同,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凸度大;然后就“它们组合起来能不能放得更大,怎样组合效果更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发现放大倍数大在下,放大倍数小的在上有一定距离的组合放大效果最好,但手拿着不好控制容易移动,从而引出了简易显微镜组装。学生们在这个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对简易显微镜构造的了解水到渠成。

  三是注重把握课堂节奏,留出足够时间保证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的比较猜测、 广泛的采集信息,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少一些老师的“自我展示与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经历探究,真正体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理念。

  此外,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教育,学生阅读了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后,提出了“看了这个资料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习了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使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

【怎样放得更大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3篇)01-1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评课稿3篇01-10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