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评课稿
整体评价:
1、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切,具有可操作性。
杨老师认真钻研课标,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清晰,适切合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课标中“结晶”内容的三维目标的水平分别是B,B,A.,即分别是理解、认识和体验三个层次。杨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对这三个目标层次具体的细化过程,目标中行为程度、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都有清晰的表述,包括明确的学习结果,具体的达成途径和可检验的学生行为。如“通过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从学生的高效参与度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所以学习的达成度较高。
2、教学内容的处理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加工与提炼。课的引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实验入手来认识新知(结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此知识内容的情感,把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学生汇报家庭实验,教师提供海水晒盐信息,教师演示降温结晶”等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同时又利用这些感性的家庭生活情景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化不同”等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抽象、概括,最终形成“物质析晶规律”并进行适当的应用。整个内容的设计充分考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动手实践或观察具体事例—结合旧知讨论、交流----自主归纳,形成认识”的建构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杨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体验、分析交流,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较好地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教学民主,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4、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
由于对学生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把握准确,杨老师能围绕一定的问题(如若在硝酸钾固体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组织开展讨论,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不同程度地尝试利用新知自主解决化学问题。
细节评价:
1、应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教学处理。
片断一:
师:能从溶液中分离出这些物质么?
生;能
生:有晶体析出,不能说析出,是沉淀。
对照教材中:关注“-----结晶出来,-----发现有固体析出,-----形成晶体”的表述。
片断二:
问题: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生:取此固体溶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
表扬该生,说明他对饱和溶液中“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理解深刻;再进行说明,--------
2、部分教学环节的意义和主题关系不紧密。
教学片断:
在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溶液评课稿2篇01-01
生活中的比评课稿01-13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散步评课稿01-18
白鹅评课稿01-16
统计评课稿01-15
蒲公英评课稿01-15
赶海评课稿01-14
脚印评课稿01-12
回声评课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