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优秀评课稿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优秀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评课稿04-06
植树问题评课稿10-01
《植树问题》评课稿01-06
《植树问题》评课稿09-07
《植树问题》评课稿通用05-08
《植树问题》评课稿12篇09-07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2篇)08-05
《植树问题》评课稿(精选13篇)02-29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05-08
《植树问题》评课稿汇编12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