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评课稿(通用17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高中生物评课稿 1
1、教学目标方面
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方法明确。
2、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对教学内容分析、处理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容量适度,环节连贯、紧凑。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课堂结构能按学生的.实际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及年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3、教学方法方面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风,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还专门设置了《豌豆花的观察》这个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对于遗传学的相关概念,孙老师是使用串讲的形式进行的,但是落实的还不是很彻底,略显混乱,因此有部分学生明显跟不上老师的进度。
在讲解“孟德尔的假说的解释”这个知识点时,课件的文字偏多,其实可以插入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课时容量过大,因此超时了,拖堂我们并不提倡。
高中生物评课稿 2
杨豪老师是异地教学,教学难度明显大于孙老师,但是杨老师还是为我们展示了一节成功的课。杨老师上课的班是普通班,他能够很好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优点如下:
1、教学目标
能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能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是杨老师比较出彩的地方
2、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要合理、严谨、无科学性错误,虽然没有孙老师那么多的经验,但是一样能够做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难点把握准确。
3、教学方法
能很好的遵循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巩固性原则,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缺点:
杨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动手的时间太少,有满堂灌的嫌疑,应该多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应该多一些。杨老师上了50分钟的课,严重超时。上课过程学生的反应略显沉闷。小结不是很到位。
高中生物评课稿 3
孙老师和杨老师上的是《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两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下面我简单地说说我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看法。
对孙老师的课,我个人的.看法如下:
优点:
1、倡导探究性学习。孙老师面授的群体是锐志班的学生,因此她采用了 “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如观察豌豆花、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核心的要素。孙老师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和推理来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的杂交实验。同时,还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
3、孙老师教态自然、亲切,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和建议:
1、教学中没能及时进行引入新内容,如在进行观察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实验现象的同时,可以及时地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离的相关信息。
2、在用孟德尔的假说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阅书并不一定能够对此内容很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用假说的内容详细分析实验。
高中生物评课稿 4
杨老师的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优点:
1、杨老师整节课都表现得很从容,笑容可掬,很有活力,很有感染力。
2、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思想教育。如了解孟德尔的生平,又如在进行杂交实验现象分析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鼓励学生思考。
3、杨老师对新授知识讲得很细,如辨别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新知识。
不足之处及个人建议:
1、这一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节课的难点是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孟德尔的显隐性的判断等假说解释得不够深入透彻,而过多的时间放在前面,如把自交、杂交知识解释得很全面,在进行实验现象分析时,把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判断讲解得很细。我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暂时不需要在这个时候讲解,因为这会影响学会对现象分析、解释这一条主线的思路,而且这一节是学生进入遗传学的'第一课时,让学生有个初步认识即可,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深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2、杨老师对用假说的解释实验现象过于简洁,并且在讲解遗传图解时,用倒推方式推出各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既要鼓励学生走孟德尔的科学道路,但又把当时还没出现的减数分裂知识牵引进去,不符合当时科学发展的逻辑。
3、有知识传授方面还有一点点小漏洞,就是关于自交的解释有点理解不恰当。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之处请纠正。
高中生物评课稿 5
在20xx年4月8日的广州生物教研中,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听了孙惠珍老师和杨豪老师的两节课,讲的是相同的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两位老师各有自身的教学风格,都有很多亮点。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内容。
首先,就孙惠珍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素质: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家庭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藉此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学生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教学编排:在本节课中,孙老师让学生观察豌豆花、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3.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适时、适度,在本节课中,孙老师在讲授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用电脑统计实验结果,这样可以立即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运用秒表来计时,让学生有紧迫感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可以可以及时调整教学。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教学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教师自己讲的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有我认为也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容量稍微多了点。建议教师可以适当地处理教学内容,可以让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模拟实验推后再讲,让重点更加突出,同时让学生把握难点。
其次,就杨豪老师的课,谈谈自己的感受。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把握到位,知识目标明确,能力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实行的较好,及时让学生反馈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好地发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2. 导入新颖:杨老师在导入时,以“融合遗传”来推理,黑人与白人生下的孩子是否为“斑马人”呢?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复习和巩固,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3.课堂效果:教学任务按时完成,课堂气氛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并能够倾听、协作、分享,多项互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配合教师教学,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但也有我认为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探讨,寻找问题答案,教师不用过多地去“干扰”学生。通过学生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全部学生都能参与进去,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同时,课堂上适时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表达不充足时,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
在本次教研中,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使我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能够用得上。同时,反思自己的课堂,着实觉得我们不能只顾着自滔滔不绝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多参与到学习中去。于是,特让自己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尽量完善自己的教学。
高中生物评课稿 6
作为本次课题的主讲人之一,我觉得同课异构是一种探讨教学的很好的方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教学理念不同,虽然上同样的内容,但是,会有不同的亮点或者创新之处,同时,不同的听课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大家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评课观点,对自己的评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反思。
孙老师在讲这一课时,用的班级是广州市第四中学的睿智班,这个班共有36名同学,基本上是理解力、执行力都比较高的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们学习能力很强,比较会听课,知道何时该记笔记,怎样看书都。孙老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尽量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其中,学生自己进行去雄的操作,感受人工杂交技术中该注意到的细节问题。对性状分离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会孟德尔假说,整个过程中,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讲解孟德尔实验假说时,让学生看书,先看到孟德尔的假说,然后让学生写遗传图谱,学生自己思考的就相对少一些,学生理解就不是很深刻,如果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恰当引导,把自己想象成孟德尔进行假设、推理,就在无形中渗透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然后根据学生的推理,再结合课本的四点假说进行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为新教师的我,参加此次公开课,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很感谢教研组的老师和四中的老师们。我是异地教学,所教班级是广州市四中的平行班,学生学习态度较好,但是执行力、理解力相对孙老师的睿智班有差异,我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本节课是遗传学的开篇之作,所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很必要的。我采用学案教学,其中预习学案,让学生有目的、带着问题去预习,探究学案则结合书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进行,让学生理解关键概念。其中,尤其是在讲解性状分离的解释时,我先通过第一点假说,板书自己推理的遗传图谱的'一部分,从中设疑,引导学生,根据我的推理思路和减数分裂的内容(学生学习过),把自己当做孟德尔对实验进行推理。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写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遗传图谱,然后投影学生的学案,从中挖掘问题,围绕上下代关系,一步步设疑,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结合书本上的假说,进行总结。自己认为比较好的是整个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板书规整,能结合课本实验与探究学案,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讲课过程中,我的目的想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但是可能引导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学生有时会提不出问题,这点还要继续挖掘提问的技巧和引导的技巧。其次,还要改进的是像孙老师学习,看能否设计相关动手的实验或者实物,让学生加深印象。
高中生物评课稿 7
余奕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生物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时,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谈话、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张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细胞的分化概念入手、结合分化的特点、遗传物质是否改变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什么是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等。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正常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遗传物质未有改变但因执行不同的功能而发生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的分化,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细胞的分化的特点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张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高中生物评课稿 8
颜灵老师上的《细胞增殖》这一课是高一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作为高中教材中的难点,其知识非常地抽象化,具有微观性,颜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模型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将细胞增殖中DNA含量,染色体含量变化以及染色单体的变化具体化,形象化。做到:重点能突出,难点能突破,不难发现,颜老师备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让我学到了很多的内容。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新颖有趣
颜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比如在课前给学生呈现一个细胞长大称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给学生展现有丝分裂的普遍性。又以一个魔方为例,形象地告诉学生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资源的直观性
颜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视频,磁力纸,扭扭棒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如利用视频展示有丝分裂的全过程,非常直观形象。在处理一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时,颜老师利用磁力纸课前剪出每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并在黑板相应的位置贴出,这使得抽象化的染色体变化过程具体化,由此再延伸到多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掌握起来也更加容易。
三、设计动手环节,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颜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分小组,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图。另外,由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利用磁力纸在相应的位置上贴出各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台上台下一起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活动中,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探究氛围、竞争氛围、合作氛围,学生能长时间保持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
四、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颜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尤其在处理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教师模拟一条染色体的变化,接着让学生制作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学生在活动的时候,教师巡视并作指导,并且在多媒体上展示正确答案,通过几次的反复巩固,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较强较深刻的理解,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体现。颜老师在处理各时期DNA含量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染色单体数目这个难点时,充分利用学生在黑板上制作的模型,直接得到,而不是靠口头无根据的让学生认同她的观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五、建议
整个教学流程虽然完成了,但在结尾处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没有好好的完成这节课的总结,尤其应该出彩的地方,比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颜老师只匆匆忙忙展示了一组学生的作品,课后我又看了一下其他小组的制作,真的很好,可是没有机会展示,很遗憾。可能因为之前的导入的时间,还有学生动手制作的时间,安排不太紧凑,导致课堂拖延。另外,颜老师的课堂语言还应精简,过渡语还应该自然,指令性的语言还应该更加到位。
这是我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高中生物评课稿 9
今天在南充高中听了一位年轻老师讲解的《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堂课,受益匪浅,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更好更完善一点。
对这堂课的第一印象,首先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这一节内容理应用两课时讲解完毕,这位老师只用了一节课就讲解完毕,时间用的比较短,内容讲解不详细、知识结构太笼统、相应的知识点扩展不够;其次虽然这位老师有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参与教学过程,但是整体学生参与度较低,老师讲解的过多过繁,更像是在“背课”;老师提出有效问题后没有留给学生相应合适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对所问题没有作出相应反应时,这位老师没有从侧面对学生进行提醒,指导学生避免错误回答,整个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有亮点的地方,比如:导入部分、教具的使用、教态等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这位老师在备课时是注意了教学目标的三维度的,在课程中用直观教具,使同学们能直观的感受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对知识目标不够明确,也没有注意学生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教学过程部分。这位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播放了有关荧光水母唯美画面的电影片段,同学们在看到这些美丽的水中神秘生物时就会想到,那到底是什么?怎么会发光为什么会发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老师再给出解答是荧光蛋白的作用使水母发光了,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但是在细胞核里基因是怎么指导细胞质里的蛋白质合成的.?这就成功的进入了新课。但是这个电影片段老师放映了两三次,导入的时间比较长了。接着,老师提醒学生可能是有某种物质充当着信使,从细胞核进入到了细胞质中,到底是什么物质,这种物质要满足什么特点才能充当信使呢?在讲解这里的时候,这位老师讲解的过快了,没有引导学生具体思考探究DNA和mRNA之间的结构和基本组成之间的差异,学生受到这种新刺激后没有和之前学习的DNA知识联结起来,学生课堂反应不活跃。然后老师讲解了转录的过程,在黑板上画了简单的细胞核,用卡纸做了DNA双链放在细胞核中,请了一位同学来动手操作转录的过程,这里出了一点小小的疏忽,首先老师在做DNA双链的时候没有体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其次,老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生在操作时,直接就把两条DNA链全部分开,没有体现转录的过程是边解旋边转录的,教具中也没有体现RNA聚合酶,如果后面对比DNA复制和转录酶的种类不同点时提出RNA聚合酶就会比较突兀。翻译过程老师也做了很简单直观的教具,特别是tRNA的“三叶草”结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指导,出了一些小问题。针对转录和翻译是动态的过程,老师可以播放相关动图给学生直观感受可能效果更好。最后老师用了几道练习题,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巩固,让同学们从动手操作中回到实际理论上。
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注意,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老师只能是引导者、合作者,不能一直灌输知识,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可能实习老师或者是年轻的老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足,但是作为年轻老师,对教书和学生充满了激情,关于教学有很多新颖的想法,以后在教学探索过程中会慢慢的积累经验,不再是应对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而是通过不断学习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源泉,对待教学和学生也会游刃有余。
高中生物评课稿 10
一、探究安排合理,注重知识联系
闫老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从而更容易理解这部分知识,能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从减数分裂的概念入手、结合分裂的特点、精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染色体、DNA的变化等层层推进,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形成知识框架,体验成功之感。
二、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
闫老师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首先是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怎样变化”等。然后再由此引入新课细胞减数分裂,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的内容.
三、科学设计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闫老师通过自己设计练习,形成一定的梯度,层层推进,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掌握好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优点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1)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2)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最后环节让学生计算身高,设计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的同时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3、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4、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5、老师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6、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
8、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9、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10、教材理解透彻,知识重点和难点把握准确。
高中生物评课稿 11
张小芹老师上的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2第5章的教学内容,是“生物进化”的复习课,它是高三生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只有通过这堂课的复习,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只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只有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物种的进化,从而得出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郑老师本节课以这一线索为中心,将各个知识点落实。张老师的上课风格给我下了很深的印象,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首先是出示生物进化的考点,然后09年上海高考真题,学生练习,然后复习知识点“什么是种群”,“种群和物种的区别?”,“什么是基因频率”再回忆种群基因库频率不发生改变的五大条件。从而引出在自然状况下不存在这样的种群,比如有可遗传的变异产生,再回忆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可得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通过题目(2008年江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再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有反馈评价,进一步巩固教学目标。最重要的是:张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二、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通过题目引出下一问题。如:“既然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那么什么才会使基因发生定向改变呢?”这一过渡就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四、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张老师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是:采用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层层的深入。如本节课中的探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其中要求学生作出假设,张老师就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五、教学语言独具特色:
张老师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让学生一听就知道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语速上的变化能使学生改变对一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另外,张老师的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极具启发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还不够强。如果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的话,也许会更好。
二、如果能加上一些板书,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总之,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值得我学习的课。
高中生物评课稿 12
梁老师讲了一节《生物的启示》,我感觉受益匪浅。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生动形象的课件、循循善诱的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置身于这样的课堂,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我把对这节课的感受总结一下:
一、新颖有趣的导课,拉近师生距离。
导入部分,教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植物的视频:海中轻松自如游动的海豚、翱翔天空的飞鸟、神奇有趣的捕蝇草……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中,由此很顺利地引出本节要探究的内容与生物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都看到了什么,接下来的环节更是出人意料:教师问学生:“老师外出旅游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想看看吗?”学生对于“礼物”都十分感兴趣,都期待着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由此引出苍耳。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切合生活实际。
受苍耳的启发而开发出的新产品——尼龙搭扣。(引出课题:生物的启示)
本节课传统教法是根据教材的设计,从研究葱叶、蛋壳的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筒形结构与拱形结构的承重力强,从而体会出仿生的过程。田老师打破了这一教法,另辟蹊径:从学生熟知的苍耳切入:先让学生观察苍耳的特点,引出瑞士人乔治受苍耳的启发发明子母扣的故事。这样的`设计,更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亲历仿生过程。
萧伯纳说:“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本节课,教师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如:教师出示一棵葱,教师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如果只提出问题又不解决问题,科学探究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葱叶的结构特点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由葱叶启示,假如让你做一个设计师,你们能设计出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生有了想法后,引导他们进行交流,学生的在交流碰撞过程中,体验了筒状物体的发明过程,经历了仿生的全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即将间接经验变成了直接经验,懂得了搞创造发明的一般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了:只要我们平时多做有心人,多观察、多研究,遇事多想一个为什么,穷追不舍,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
四、知识的课外拓展,激发学探究动力。
在这节课的最后,梁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内打基础,课外显身手;课堂是振动点,课外活动是波,这是科学课的特点。毕竟课堂40分钟时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所以在学生体验、了解了仿生的基础上,让学生从章鱼、葱叶、蒲公英等生物中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研究。使探究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体现了科学探究时空的开放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高中生物评课稿 13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新课改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学好本节内容能为学生学习细胞膜的结构作好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宗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1.能以趣味情景引入,问题的设计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背景,能从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把前面所学内容与本节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2.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互动内容。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从生物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入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细胞膜的.成分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医院化验单,说明细胞癌变与糖蛋白数量变化有关。
3.教学资源的直观性,能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等直观材料展示,运用恰当准确,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有效的为教学服务。另外,学生进行情景活动,更直观地表现了两种信息交流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
4.合理设置探究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节课在介绍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后,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在试管中制备细胞膜,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既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5.教师能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辨性、启发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接受新知识。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体验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实验》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实验材料?选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还是细菌?在学生理解了应该选择动物细胞之后,进一步提出:动物细胞的种类多种多样,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动物细胞?最终使学生理解本实验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容易接受,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能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好。
6.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7.每个知识点教学完成后,能用形成性练习完善并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难易适当,可以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体验制备细胞膜》这个实验讲解中时间有点长,导致讲解内容细胞膜的功能时略显仓促;学生参与度还有一些欠缺。
总体来说,这节课亮点很多,是一节非常成功非常值得借鉴的课。
高中生物评课稿 14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后续,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去了解许多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现状,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并且知道如何采取措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学生小组活动,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通过学生周围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和“科学来自生活”的教学思想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在授课当中,将教学任务用大屏幕显示,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去浏览网站,进行异步化和个别化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既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协作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和交流。在学习群体中,思维和智慧可以共享,从而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能够自主开展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本节内容。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要求学生学”变成了“学生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请看:(大屏幕展示:图片:北京南海子麋鹿园中动物灭绝年代顺序的石碑和录像“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大家看了录像后有什么想法?
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下面我们师生来一次电视直播讨论会。一组同学扮演当地农民,一组同学扮演县长,一组同学扮演法院法官,一组同学扮演动物学家,一组同学扮演商人,老师是电视台记者。
“大家好,这里是实话实说录制现场,我是实话实说主持人,组织学生讨论
3、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任务达标分析
教学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高中生物评课稿 15
一、看教学基本功
生物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需要教学语言、板书、生物知识储备,课堂教学驾驭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这五个方面简单的说来一是普通话要求规范、流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语言准确、简练,并且要求生物形象,富有逻辑性,不能枯燥、无味,成为背书教学。二是板书要求字体端正、流利,书写迅速、设计合理,充分体现教学内容联系、重点知识。作为生物教师还应该有较好的简笔画的能力,才能板书、板画结合,使板书内容生动而具吸引力。三是生物知识储备上,除了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知识,作为生物知识本身就与化学、物理、医学联系紧密,特别是现行新教材更多知识与现实生产实践、生活实际联系,这就要求生物教学应该具备足够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四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包括组织教学方法,控制全尝处理应急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基本要求是沉着镇定,机动灵活,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种教学辅助设备使用,如摄像机、电脑、投影仪、VCD、收录机,要求是充分的利用和熟练使用。作为生物教学除了以上教学基本功外,还应该具有基本生物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操作,徒手切片,生物显微摄影等能力。
二、看教学方法
在运用教学方法,基本原则有三条,一条是要因材施教,包括根据学生和教材,就是根据不同学生情况而不同章节的内容来选用不同的教法。教学方法无先进落后之分,也无好无坏之分,只要有效就是好方法。二条是要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有三点其一是精讲,要用精练的语言讲到精要处,点拨到要害处。其二是精练,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练习题目,通过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转化为能力。其三是讲与练的有机结合,这一点真正做得好的教师为数极少。多数是先讲后练,或者是先讨论后练,基本上讲是讲,练是练,讲与练是两个能够截然分开的教学阶段。而高明的教师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讲中有练,练中有讲,或者把讲授的内容化成练习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讲授激发了练习的兴趣,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三条要富有变化。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怕单调,再差的教学方法偶尔一用也有新鲜感。如果教法既拙劣又单调,那么教学效果真是可想而知了。关于教学方法,最重要的莫过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而调动学生思维,又莫过于提出有思考价值能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需很多,一节课三、四个就足够了。提出问题之后,还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学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的脚步要轻,语言要少,个别辅导声音也要低一些。而后便是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回答问题。要让学生充分地讲,要在师生共同的深入辨析中弄清楚问题的实质。然后,教师还要有所总结,有所归纳,使知识明确化,系统化,给学生一些踏踏实实而绝不似是而非的东西。这以后,还往往辅以练习。当然,提出问题之后的各教学环节,还要因材施教、富有变化、灵活运用才是。
三、看教育教学理念
新的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用的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搞好新教材的教学,不能
“穿新鞋,走老路”。在这方面主要应当树立以下三种思想观念,即素质教育思想、“三为主”教学思想和民主教学观念。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上现在已渐趋一致,那就是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志存高远,人格健全,主动学习,富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三为主”教学思想,内涵历来明确,那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民主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是师生要相互尊重,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其次是要与学生共商学习问题,并讨论解决有关问题;其三是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应该掌握的东西。
四、看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教材理解与教学设计。关于教材的理解,要把握好两个间题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和准确把握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做到既不流于肤浅,又不无限延伸。关于教学设计,要考虑好三个问题其一考虑全程设计,即对从开始的组织教学,从导入语,直到结束语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个精心的设计。其二考虑板块结构,即把几个重点内容作为几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教学板块来设计。其三考虑过渡衔接,即精心设计好各教学步骤之间、各重点内容之问的过渡环节。从而,使整个教学设计,张弛有致,自然流畅,似江水奔涌,一浪一浪奔向高潮。
五、看教学效率
1课堂教学,最终还是要看实际效果的。如何评判呢?可以主要看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参与状态如何。是积极思维呢,还是被动接受;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呢,还是只有部分学生。
2知识掌握情况如何。要看是否明确,是否系统。
3能力形成情况如何。要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讲的内容多,不能算高效率,还要看学生究竟掌握了没有。同样,涉及的问题少,也未必就是教学的低效率。如果这几个问题正抓到要害处,又经过充分展开,详加辨析,形成了举一反二的能力。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不能算高效率,如果只是一种肤浅的热烈虚假的繁荣。同样,气氛冷静,也未必是教学的低效率,只要课堂上有力涌动着思维的潜流。总之,教学效率的高下,不看教师教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实际学会了多少。高中生物教学,可以倡导这样一条原则,那就是重基础,抓能力,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可称之为“十五字原则”。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树立起这样的原则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有益的。
高中生物评课稿 16
听了李老师的一堂生物课——鱼。课堂上,李老师首先通过海洋鱼类视频导入。学生看到了许多种类的鱼,顿时对本课的内容兴趣大增。接着李老师拿出了鱼骨骼的模型,让同学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总结了动物的分类。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本课就是学习的第一个脊椎动物“鱼”。
接下来,学生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了解了多种多样的鱼。对鱼进行了分类: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了解到四大家鱼分别是青鱼、鲢鱼、草鱼和鳙鱼。之后李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人类与鱼类的关系吗?同学们根据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鱼类已经融入人类、文化、饮食。渔业作为国家的'经济产业。教师引出我们要合理利用,保护渔业。(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要了解人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之后李老师组织了活动,小组协作对活鱼进行观察。对活鱼进行观察,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讨论。最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同学们完成了课堂练习。
本节课李老师教态自然、语言表述清楚、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仪表端庄大方。板书设计布局合理,书写规范。李老师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完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组织的生动有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知识。
高中生物评课稿 17
听其执教的《生物的性状》一课,受益匪浅!
课堂从《认识一株植物》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株植物生长录像,让学生确定这是什么植物?很快学生一致认为是:豌豆。李老师随即由生物学家孟德尔谈豌豆细节上的不同,让学生观看豌豆开花结果的过程图片,寻找发现。学生大多认为:大小颜色不同!李老师从以下一幅图片资料引出孟德尔根据豌豆的一生定出“生物的性状”。
接下来新授本课内容《生物的性状》。继而再由玉米、兔子性状不同的图片联想到人。通过播放不同性状的人物图片,让学生来找找人的性状有哪些不同?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性状”的心,进入了激烈的寻找和思考、辩论中。学生们说:眼晴、血型、皮肤颜色、身高、耳垂、手指毛、发迹、性格不同……
起初其中一个学生一直认为性格也属性状,李老师没有予以否认,而是提供一张《性状编码图》,填写一张《我的性状统计报告表》让大家观察、统计、记录、总结。选择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找规律性的东西……
激烈的探究、交流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有耳垂、无耳垂;双眼皮、单眼皮;下巴有沟、下巴无沟;手指有毛、手指无毛;舌头会卷、舌头不会卷;微形发迹、平发迹;圆脸、尖脸……渐渐地学生们发现,人的性状都是与生俱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大多都来自于人的外貌特征的不同!紧接着李老师问:我们能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吗?迅即巩固了学生们对一切生物性状的认识。把学生从刚才的“性格不同”也属于“性状”这一错误的`认识中引领过来。
对于我们来说,《生物的性状》是多么枯燥和抽象的一课,可在李老师的课中却充分展现了学生积极探究、思索、辩论的景象,整堂课都在学生的热情活动中进行。李老师没有用动听的课堂语言阐述此课的主题内容,更没有凸现学生错误的认识,而是通过一系列植物、动物和人的不同性状的图片和学生似懂非懂的“性状编码图”(即充分利用第二手资料),让学生们着手探究,利用有效的材料观察现象、寻找和总结发现,从而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整堂课生动、有趣而不枯燥,栩栩如生。
李老师不愧是行家,她充分利用了对学生、课程、教材和教学设计的有效研究,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了科学课的本质,让孩子在们在做中学,玩中学。不禁使我想到,我们的科学课是应该给孩子们科学知识、培养态度还是兴趣?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半点虚假;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培养;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教授更扎实、牢固!
【高中生物评课稿】相关文章: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松鼠》评课稿06-29
美术评课稿08-17
比的意义评课稿03-08
《春天》评课稿05-07
美术评课稿经典01-28
语文评课稿01-08
《对花》评课稿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