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时间:2024-10-30 21:10:51 梓欣 稿件 我要投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1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行的地点,季节,细雨似乎为友人拂尘,嫩绿的柳条正好在送别时折枝相赠,烘托出一种送行的气氛。后两句直接描写送行的场面,抒发了对老朋友未来担忧之情,一种离情笼罩全诗。在对比朗读时应该先理解诗意然后朗读。读第二首时也应该从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来在读,体验送别诗的情感,不仅有依依惜别之情,还可以分为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时最好的演员也不能同时饰演悲剧和喜剧。我的评课无异于抛砖引玉,用意在于求教各方。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

  听了高老师讲了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我受益匪浅。课上高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地选择教法,让学生感悟到了古诗语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诗人所蕴涵的独特感情。这是一堂充满新意的`古诗教学课,以下几个亮点让我感触颇深。

  一、把古诗当成一个故事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回答一个故事应该有哪些要素,然后让学生在文中圈出或勾出这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让学生同桌交流后出示课件填空,填空的内容就是这些要素,接着高老师让学生根据这些要素连起来说成一个故事。这样,将难讲的古诗简单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这样做也为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使得古诗诗意理解不再枯燥。

  二、小练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高老师让学生讲完故事后,说:“如果这是同学们写出来的文章,那我只能这么说:很完整。大家想一想,在这些要素中,哪些还可以写的更具体?”一位学生回答后,老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扩展的内容批注在古诗旁边,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开阔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捕捉到了文章的空白,选择了练笔的好时机。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3

  云老师《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使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一、方法指导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在云老师引导孩子们理解课题时就巧妙地进行了方法的指导:理解古诗就是要结合注释和图画来理解,而这一方法始终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这无疑是对孩子学习古诗文进行了最好的方法指导。

  二、创设情景,图文对比,让孩子在想象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熏陶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所以,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古诗的熏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对于古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当天的比赛中,云老师在讲到“渭城是个怎样的地方”的时候,让孩子们联系诗句抓住重点词展开合理的联想,通过看见什么,闻到什么,把“渭城”的美展现了出来,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以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出一组边疆的图片和诗句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进行对比,更是衬托出了“渭城”的美和边疆的荒凉,为后面情感的熏陶打下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让理解更深刻

  只有结合亲身经历或者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才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古诗的年代和孩子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而云老师仅仅用了一张地图,几个数据就让孩子明白了诗句蕴藏着的含义。“渭城”到“安西”的距离,通过地图孩子们看得很清楚,3000多公里,骑马要走半年左右,这些数据让孩子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王维要送元二,为什么王维要写这首诗,为什么王维要劝元二“更尽一杯酒”,那种兄弟般的情深,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一下子就浸润了孩子的'心田,在此时再进行朗读的指导,感情的自然流露,就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有效,深化情感

  云老师相机引入了“阳关三叠”、“渭城曲”,丰富诗的内容,让孩子们了解到,在写这首诗后的不久,王维就因病去逝了,没想到这首送别诗变成了诀别诗。当孩子们听完曲子,再读古诗时,有些孩子的眼里不禁闪着激动的泪花,此时孩子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十分钟很快过去了,古诗这么难的题材,云老师能上出自己的风格,真是佩服。今天受益良多,往后教古诗,我有点谱了。但,要下如此大之功夫去备诗,我还要向云老师学习,还得向自己“懒”的思想宣战,才能为学生上出更好的课。此外,看到云老师的课堂,想着自己的课堂,是否也是想把自己对于文本的品悟全然倾倒而忽视了学生,其实自己也能感受一二,要先让孩子品味,如果不到位再点拨,别太“抢”孩子的风头哦……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4

  今天听了高xx老师讲授的《送元二使安西》,让我感慨颇多:

  一、匠心独具。体现在几个方面:

  1、课文伊始,教师摆脱长期以来诗歌教学这、词、句的理解,而是在诗中圈出或勾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把这几方面找到后一串,就把古诗的意思出来了,而且还不是死搬诗句而成的意思。

  2、你觉得哪一部分还能更具体?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想法。利用了古诗想象空间的丰富,让学生尽情的补白。3.诗人在古诗写景物中只抓住哪种景物来写,是诗人视野太狭窄吗?引出了本诗的情——“折柳送别”。

  4、资料的补充出示,更为离别之情增添了一缕伤感。

  二、内蕴深厚。

  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单单在教古诗,更是在教如何作文;如何朗读;如何辨析多单字的读音;如何去书写自己的思想。在课中我记下了这么一句话“要敢于下笔,也要下笔。”

  三、紧扣新课标理念。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忘基础的训练,如“舍”的书写,读音纠正,以及意思的理解。

  2、留给学生写字的.时间,如“舍”的书写,对课文的补白、你想对元二说些什么?

  我的一些想法:

  如果在出示安西的资料时再加入渭城在哪儿是不是更清楚些?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5

  昨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录像课《送元二使安西》,自我感觉糟糕透了,现将失误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这是一首王维的典型的送别诗,我在教学中希图通过本诗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作品特点有初步的感受。于是我设计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法进行感悟体会。可课堂中却没有讲学生带入离别情境中,更未能让学生体会到王维与元二之间的离愁别绪,因此朗读很不到位,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的`生活与唐代的生活距离远,现在离别了,过几天还会再见面,或者可以写信,或者可以打电话,甚至可以上网视频聊天,离别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值得伤感的事情,因此对于两位好朋友那种依依惜别之情是难以理解的,但我课前没有预设到这一点,致使学生出现用歌声”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的让我始料未及的表达,也有“一路顺风,半路失踪”的戏言出现。“遇事不得,反求诸己”,与其说是学生的不够严肃,不如说是自己的备课出现疏漏。如果我能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渭城到安西之间的距离,通过语言、图片让他们感受到阳关以西满目荒凉的景象,知道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他们一别就会是三年五载,一别就可能是十年八年,一别就可能是永远……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了。没能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算是此课最大的不足。

  二、课件出现问题也是我自己的原因,“电脑操作不熟真可怕”,这是我最真切的体会,尽管我在课前做了调整,但不同的办公软件,不同的版本仍让我措手不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学好电脑,用好电脑,让它成为我的工作、学习好帮手。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6

  上周,我执教了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维为辞别朋友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的借别筵讲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现结合自己课后的反思和各位老师的评课,对我上的这节课做以下反思,希望能够改进教学,提高自己。

  首先,在本节课上,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讲的太多,占用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学生在感悟“诗中情”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其次,对诗句的节奏指导不够。虽然在课件上展示了课题以及全诗的节奏,但是学生在读完后有读错的地方没有及时纠正,而且韵律没有读出来,部分学生的前后鼻音区分不清楚,没有及时纠正。应该有老师范读或视频范读。

  第三,提出的问题表述不清楚,不够明确,对问题没有引导。每个在课堂上提的问题都要精心设计,并且对问题要有一定预设,在学生回答时一步步引导,结论要从学生的口中得知,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第四,在引导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时,没有抓住王维对元二说的话来引导。在开始读诗时要抓住三个层次,从“诗中画”到“诗中情”,一步步引导,直到学生理解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五,课堂由细节构成,把每一个细节做好了,整个课堂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这节课上,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

  第六,在看了教学录像后发现自己的教态不是很自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生的目光交流比较少,一直在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有没有完成,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本节课上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好每一节课,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7

  我在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下面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如,“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称他元二。“使”:出使,身带使命,不得不去。“安西”:长安以西,西北边疆地区,俗称西域;其次学生通过收集送别诗,已经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所以加上生动的课件画面,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到了诗中的哪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播放《阳关三叠》和课件播放《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所播放的歌曲《祝福》,无论是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此外同事们一致认为在本课教学中,优美的过渡语也起到了良好的熏陶作用,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教学环节过渡同样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当然,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两人离别的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渭城和安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一个满目荒凉;一个春意盎然,一个却黄沙满天;一个随处都可听到浓浓的故乡话,见到可亲的亲人,一个却举目无亲。可是课堂中我虽然做了一些对安西资料的补充,但是仍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学生不能体会出元二与王维的离别其实是一种生离死别,王维对友人的情感是留恋、牵挂、担忧、祝福的复杂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知同行的您有和妙招吗?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8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诵读优秀诗文,并通过读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背诵优秀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认真观察,你能从课题中能了解到什么呢?

  “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通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通过读诗就能明白”。教师恰当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醒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熟练,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批注出来。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通过交流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点(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好朋友元二)、时间(早上)以及当时的情景(小雨中青砖碧瓦的客栈和青翠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停的饮酒)一一展现在眼前。学生对古诗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水到渠成。在了解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到位了。此时我的引导语也把学生的`情感步步推进。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告别之后,没想到竟成了永别,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受他们深厚的友情。”

  此时作者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留恋、关切深厚之情尽展眼前。再配上《阳关三叠》悠扬委婉的乐曲,把情感渲染到了极点。整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情绪却久久难以平静,诗人与朋友那深刻的友谊深深地烙在心中。

  这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学习的兴趣,他们在读中想,发现中悟,深刻地体会了诗文作品的内容,感受到了诗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9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古诗如一幅幅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学习,去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在教学中,我在两个方面有所注重。

  一、注重景物的想象。

  在理解诗题时,我估计学生在了解安西这个地方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行时,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在这清新明丽的春景中,诗人却要送走自己的好友,他的内心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样,为体会诗人的情感做了铺垫。

  二、注重情感的想象。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行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元二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通过反复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一堂课下来,我需要改进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本人缺乏深厚的文化功底,授课老师需对文本做出精准的解读,同时古诗需挖掘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授课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一切对于目前的我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今后要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二、努力增强教师的`语言魅力。这首离别诗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老师得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中。从这节课看,我的语言平铺直叙,缺乏激情和真情,别说打动学生,甚至连自己都没打动。

  三、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是不一样的,应针对学情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总有走教案之嫌,似乎在寻找适合我教案的学生。“两环四步疑探式”教学模式用起来还是显得生硬,主要是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10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09-06

加减消元法的评课稿(精选12篇)05-07

二次根式的评课稿11-25

二小《整理文件》评课稿06-14

《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评课稿07-09

复习课评课稿10-1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06-2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09-25

二小《向日葵》评课稿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