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乙己》的评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孔乙己》评课稿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中国近代史上思想文化转型期的炎凉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该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能”会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听了杨老师这一节示范课后,评课小组经过座谈、交流和总结,对其评价结果如下:
一、巧妙而有效的解读切口
这篇文章布局精巧独特,它没有像一般小说那样以一个中心情节贯穿始终,而是充分体现出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特点。小说通过多处细腻而深刻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徘徊于新旧秩序之间的没落社会的最底层知识分子,他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边缘人、落伍者和牺牲品。因此,杨老师紧紧抓住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这一点,巧妙地利用另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范进来引入课文,这样的导入既起到搭桥铺路、巧设契机、自然而然引入课题的作用,又能开宗明义,突出课文主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巧作铺设,从而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
二、真切而深刻的文本体验
在长期的小说文体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弊端,老师们在的教学中,多重主题形象的思想性解读而轻叙事技法的艺术性剖析,在对鲁迅小说的教学中尤为突出,从而造成了学生不爱上,老师不好上的尴尬情形。许多老师在《孔乙己》的教学中,多流于程式化的作品慨括,通过简单的情节介绍,生硬得出小说批判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对旧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主题。换句话说,老师们关注的是往住只是情节这一“主干”,而容易忽视小说的场景描写的人物刻画这一姿态万千、丰富多彩的“枝”和“叶”。然而小说的中心主题总是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刻画来展现的,如何界定孔乙己僵化保守、清高迂腐、好喝懒做、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偷偷摸摸、死要面子,却又热情善良、讲信誉的形象;小说又是如何通过人物与场景的刻画来展现主题的呢?这就必须带着学生进入文本,用心去体验与感悟。而**老师的教学正好弥补了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缺憾。杨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过多停留于小说的情节么复讲述,而有意淡化故事情节的讲解。但这种淡化并非简单化处理,而是在学生通过预习已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简要复述,在复述中敏锐抓住小说中重要的情节和人物特征,转而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且**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并没有刻意要学生按部就班,跟着自己预设的框架或节奏走,而是有意让学生从自己理解的角度、从自己关注的点对文章进行诠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在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同时,杨老师还及时对学生进行订正与点拨。最后再通过杨老师巧妙的引导,对同学们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让学生驯服的结论。可以说,这一堂课是有放有收的开
放式课堂组织中,在学生的积极自主参与中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活泼而高效的教学进程
老师这一堂课,准确地理解了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的目的和宗旨。很多老师用多媒体教学普遍存在着单纯追求形象、动感、色彩和音效的炫丽,而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实际上,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课上似乎热热闹闹,其实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弱化了语文知识的获得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杨老师在上课时,除了提供孔乙己的图文音像这些丰富而有必要的感性资料外,更多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及时回归文本,通过适当的画面音效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师生互动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形式,自己找出课文对孔乙己的各方面描写,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点,探究作者是怎样应用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的,使学生得到相应知识的激活和储备,不至于课堂轰轰烈烈,而课后却空空洞洞,真正落实好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正是运用了这种开放、轻松、高效的教学手段,杨老师让学生深入而有效的挖掘了文本,加深了对小说的体验与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了审美乐趣。
可以说,杨老师在此次教学示范中,切入有效、构思精巧、组织严密、收放自如、轻松有序、活泼高效,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参与式教学的特点,符合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要求,教学效果很好,教法值得推广。
【《孔乙己》评课稿】相关文章:
《 孔乙己》的评课稿06-02
复习课评课稿10-11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坐井观天评课稿10-06
坐井观天的评课稿08-26
《画风》评课稿10-01
众数的评课稿09-16
荷花评课稿06-22
《排球》评课稿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