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评课稿

时间:2022-02-22 12:04:43 稿件 我要投稿

《燕子》评课稿(精选6篇)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燕子》评课稿(精选6篇),希望大家喜欢。

  《燕子》评课稿 篇1

  一、揭题导读多韵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的把握,主要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情、趣、韵“的追求。课始,力求在读读背背,吟吟诵诵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春天。

  方法一:导读揭题。

  1、读句导入。读读下面这段话,并补充完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

  2、齐读这段话。说说你对燕子的了解。

  3、阳春三月,春天的使者燕子翩然而至,拉开了春天美丽的画卷。(出示课题,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自由读课文,捕捉几幅春天的镜头。(设计点评:把课文第一段话作为特殊的谜面,以近似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的学习,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增添了童趣,又快速接触了文本,营造出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方法二:古诗营韵。

  1、春天到了,站在春天的肩头,感受着春天的温馨和甜蜜,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人对春天的赞美。请同学们来背诵几首有关春天的诗。(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与课文有关诗句)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2、明媚的春光里燕子翩然而至。(出示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发现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设计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古诗积累,导入新课学习,架构起学生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吟吟诵诵中享受诗韵,迈入春天。)

  二、品读积累守本位。

  学语文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必须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以学生读通课文感知内容为基础,力求通过想像品读、配图解说、积累诵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地读,完成全程阅读。

  方法一:概括品读,摘词解说。

  1、概括画面。读着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字。(预计学生能概括出“可爱的燕子”、“光彩夺目的春天”、“机灵的飞燕”、“春天的曲谱”等有关燕子外形、飞行、停歇及春光四方面内容的画面题目。)

  2、圈点品读。哪些词语描绘出燕子的机灵可爱与春光的明媚,自由选择四个画面中的其中之一,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圈圈点点做上记号。

  3、交流品味,感情朗读。

  4、摘词解说。请同学们自选其中的一个画面,在小卡片上写上图的名称,在卡片上摘录关键词语,看着卡片介绍自己喜欢的这幅画面。

  乌黑光亮俊俏轻快

  剪刀似的

  可爱的小燕子

  斜着身子“唧”的一声

  掠沾荡漾

  机灵的飞燕

  《燕子》评课稿 篇2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张老师这节课始终都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读议议,互动交流,真正奏响了“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张老师在课堂上就用她的心灵去拨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他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是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这样,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其中。

  其实,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气质,只要我们对这门学科多一分油然而生的的痴迷,多一分内心的沉静与学科气质的沉淀,就足够吸引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入情入境今天我有幸听了张老师的《燕子专列》这节课,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面对学生,张老师循循善诱,在语言中建构精神,在精神的建构中发展语言,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

  一。与此同时,精神催生了语言、净化了语言、提炼了语言,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享受着丰富的文化大餐,经历着难忘的精神之旅。

  三年级的每一篇课文,文段多,可谓“厚”。教学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朗读感悟,读出文章的“厚实”;接着能够把握准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这样就把文章读“精”,即读“薄”了。读“薄”之后,再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回归到人与动物之中去,回归到“爱心无界”的境界里。就是文章由“厚实”到“精义”再到“丰厚”的过程。张老师教学的《燕子专列》,通篇贯穿了此读书要义,具体体现在:

  1、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导入,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阅读全文后,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阅读课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领作用。而老师出示一组提示概括内容的词语,降低了难度,学生能概括得准确而有条理。

  3、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尊重学生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而且学生读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不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感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朗读,顺势而导,让学生朗读感悟,这样教学方式就会更灵活,而且不会显得重复。

  4、重视字词训练,如挑出“长途跋涉、气温骤降、濒临死亡”等词进行理解。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就更好地朗读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

  5、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理解“纷纷”一词时,想象有哪些人走出家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瑞士人民对燕子都很关爱。在此老师很好地利用课件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有了“寒冷”的感觉。

  6、教师设计的问题巧妙,如在引导分析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燕子专列,还会是什么专列?”,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爱心专列、友情专列??这个精巧的问题,既回归了课题,又深化了主题。

  7、感悟时,不忘记教技巧给学生。“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才是学生受用的东西,老师有意识地贯穿朗读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

  8、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读出自己的感悟。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气温骤降”等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9、教学流程设计清晰,语言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板书富有创意,用心形把燕子和居民们紧紧包围,突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这一主题。

  有人说过:语文老师应该是“性情中人”,应该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和“煽情”的语文教师会使她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的声音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边。这一点,在张老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深厚的语文功底使我折服。整堂课上,他都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时时刻刻感染着学生,把文章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恰到好处。尤其是结尾部分,在感人的背景音乐下,老师深情地说着:“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在乎就是爱呀!有了这么多人的爱,小燕子一定会生活得更加美好!”并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句话,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就在这样的情境中,这堂课进入了尾声,让听者觉得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感叹张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燕子》评课稿 篇3

  在杜老师执教的《燕子》一课中,我看到了年轻教师在历练中成长的羽翼更加丰满,感受到她们身上执着的气息和散发出的生机勃勃的活力。下面我结合这节课具体谈一谈:

  一、有了“根基”意识。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深入解读教材、分析学情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杜老师在教材理解方面做到了深入、细致,并且能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没有局限与参考书的范围之中。这一点是很难能可贵的。比如她没有按课文自然段的叙述顺序来讲解,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描写“春天”和“燕子”的段落归纳,按一定的联系和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凸显课文的主题。

  二、教学设计用心,撰写细致。

  教案中既有过度语又有预设方案,设计详细。

  三、目标达成有实效。

  上课过程中,老师的引导自然,能在情境中进行引领并能尊重学生的感受。我观课时注重了学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如读词、读句的有效性和提高率。这节课在读词方面杜老师采用了自由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对容易读错的音节及时进行纠正,如对“掠”的学习,及很到位。再读课文方面,老师也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进行情景创设,在情景中指导朗读,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我对这节课提一点建议:在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的动态美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指导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的特点即可,句句都那样分析,破坏了了文章的意境美。最后一个自然段,虽然注意到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的作用,但是在引领上有些操之过急,“音符”与“停着的燕子”做了比较,“几痕细线”没做具体分析,其实“痕”字用的相当好,也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体会。

  《燕子》评课稿 篇4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决定着课程价值的。

  《燕子》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讨论;第二小节有几句话,是怎么写的?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做引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充分利用自已的优势,发挥特长,运用课件,展示“春天的景色”、“春天归燕的外形”、“春天的柔柳”等图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调动学习激情。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会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其一:自主学习生字新词,从读音到字形,引导学生去记忆,如:“似的”的“似”,“圆晕”的“圆”;其二:读课文,学会纠正读音。这就必须要有听的能力,同时,自已的读音要准,另外,还要善于表达,学会评价。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训练是顾老师的教学特色,本节课,通过个别读、自由读、赏读及范读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在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赖于教师的训练和培养。教者充分用好导学案,从课前预习收集信息开始,了解燕子,了解春天的特征,到课中表达,在朗读中认知、品味和表达,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里谈到广泛阅读,大量阅读,多方积累,所谓“博积而厚发”“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有的学校在研究“课内海量阅读”,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认字;

  2、二三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和积累;

  3、四五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经典。低年级以童话儿歌为主,中年级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如:《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高年级读经典名著。大量积累后,学生在课堂上读或说“定能生慧、静能通神、能言善辩、侃侃而谈,”建议我们语文教师做一些研究,相信会有好收获的。

  《燕子》评课稿 篇5

  语文阅读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燕子专列》评课

  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的讨论十分的激烈,因为这两个目标定位直接指向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属性:知识与能力是工具性的范畴,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性的范畴,孰轻孰重争论不休,要想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又谈何容易。

  可是,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很少听到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讨论,我想这是因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结果性目标,比较容易显性和量化,是否达成比较容易判断,而过程与方法是过程性目标,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课一结束就很难去考证。但是,个人认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十分重要,是体现新课程目标设置的一个亮点,所谓的三维目标和原来的教学目标相比,不就多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吗?

  那么我们的课堂中如何来体现过程性目标呢?我就最近听的《燕子专列》一课,谈谈自己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有过程意识,学习就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时间概念。甚至有教育专家偏激的是: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可见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把学习的过程充分的展开,让学生去尝试、去经历,只有经历了错误和失败,他们才会有对正确的追求、对成功的渴望。比如,在《燕子专列》这堂课中,老师让学生尝试做瑞典政府的发言人,来呼吁居民们拯救燕子这一环节时,就把过程展开了:学生自由说---老师反馈引导---学生提升。这就是一个过程的展开,学生充分的经历了学习的过程。

  其次,过程性目标要体现教学增量。如果为了过程的展开而展开,在同一个教学层面上展开,那是在浪费教学时间,所以看一个教学环节的展开是否体现过程性目标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没有提升,教学有没有增量。比如,教师让学生抓住“纷纷”“四处”想象哪些人,来到哪里寻找燕子?这一环节,如果在学生自由准备的基础上,教师不断的引导,让他们想象这些人的神情、动作、语言,使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进一步发展,那么这一环节学生就得到了提升,教学就有了增量。相反如果在学生自由准备的基础上知识反馈,不管学生说得如何都加以肯定,那么学生只是在简单的重复,不会有发展,教学也就没有增量。

  第三,过程性目标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前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环节展开的过程中取到关键作用,她就像梯子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

  《燕子》评课稿 篇6

  本课教学围绕突出燕子精神、让燕子精神感染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这就决定了要把读好描写燕子的几个重点句,作为本课时的一个语言能力训练目标,因为读又是语言教学中人文性、情感性的表现,因此,读这些句子也是达到情感目标的一个体现。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读懂一段话,要从读懂句子开始”的单元里,就是要求学生在多读感悟这些句子的同时,注重抓句子中“不分昼夜、落下来、付在甲板上、展翅起飞”等词语,教会学生利用抓词语来读懂一段话的方法,这是本课的技能目标。教学本课,大致采用“强化语言——读中悟情——迁移激情”的教学步骤。先说第一环节教学。课文第一段的语言极其优美——“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应该说是描写海的一句独特的句子,让学生积累在头脑中有极大好处。它是在第一课时教的,为了强化对这一句语言的巩固,课伊始,让学生背背这句话。学生能背得有气势的话,一开始,马上有一种海很大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中,为了下面燕子要飞过如此大海是非常辛苦的作了感情的铺垫。背后,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把课文读上3分钟。学生读课文要以时间为准,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参与,不然,优秀学生一读好,其余学生都会戛然而止,不能保证学生充分地读。有了时间标准,好的学生可以读上几遍,也保证后进生至少读一遍课文,长久如此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会提高,速度会加快。再读之后,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说说你对燕子有什么感受?这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就能给学生一个敞开心灵空间的机会,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一次“摸底”,使教师在教学上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人最为感动。还是要求学生读书,把描写燕子的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读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读、划,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给予需要的学生个别指点。交流划下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投影在屏幕上。这些句子是:

  燕子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

  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为了体现学习主动性,给学生以选择权,把自己认为能读好的句子多读读。同时也是自信心培养的好时机——自己认为能读好可以是读一句,也可以是读多句。学生在充分的自己练习朗读基础上,进行朗读的交流与指导,每一句都要读到入情入境之境界。指导学生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试着把重点词读好,读出味,句子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如“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落”字,“伏在甲板上休息”的“伏”字,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就是对燕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最好理解。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燕子是多么艰难,以使学生动情,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学生的感情朗读中,学生的心灵才能得到震撼,内心才能有感触——燕子是非常艰辛的,我们要爱护它;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是要有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吗?这些都不能靠教师贴标签式地塞给学生,可都在读中传递着。总之,一句话,千言万语都在“读”中。以上教学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教学板块,是在“读中悟情”。应该说板块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它往往能使一个问题得到深究,使学生的收效达到最理想状态。这篇课文中还有对水手的描写,其实作者描写水手,也是为了衬托燕子的精神,所以我们学习水手的语言,也要放入对燕子的崇敬之情中,这样才能对学生有一种情感的熏陶。为此,在教学时,我用极富情感的语言说道:“燕子的精神感动了水手们,我们来看对水手的描写——”即转入另一板块学习:让学生朗读“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那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读这句话,就是对燕子精神的再次深化体会,学生绘声绘色地读着水手们“崇敬的目光、沉重的心情、轻轻地放”等词语,心中必定会激起对燕子的崇敬之情。通过读的教学方法,语言得到训练,情感得到熏陶,可谓一举两得,艺术化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课文有一个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怀着……的心情……(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说话。怎么训练呢?我也是放在对燕子情感感受之中落实了句式训练,要求学生用“(燕子)怀着……的心情……(干什么)”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这实际上是对课文再一次深度内化,有的填上“燕子怀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情,朝着南方永远不停地飞。”有的填上“燕子怀着多么辛苦、多么艰难也要坚持到底的心情,飞到自己的目的地。”这既是句式的训练,又是对课文的理解,是我们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综观全课,我把体会燕子的艰辛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把学语文与悟情感相结合作为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多读课文,抓住重点句子,多探究语言,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由此,学生也运用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在读中体验着情感,在读中领悟语言规律,以达到培养语感之目的,叶圣陶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燕子》评课稿(精选6篇)】相关文章:

燕子专列评课稿2篇02-13

拼音课评课稿02-06

恐龙评课稿01-29

地理评课稿02-18

老师评课稿02-18

《水调歌头》评课稿02-16

《云》评课稿02-15

地震评课稿02-14

守株待兔评课稿02-13

灯光评课稿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