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时间:2024-09-06 08:50:48 秀雯 稿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写评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1

  周四听温从跑老师的公开课——《动能和势能》,让我受益匪浅。温老师设计的每一个实验,语言的每一处衔接,选取的每一个事例,都显现出温老师的匠心独运。整节课深入浅出、气氛轻松活跃、师生积极互动、达成教学目标。

  温老师课上得生动,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有多次的实验、讨论、发言、展示,充分展示了课堂的丰富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活起来了。

  温老师通过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录象,轻松的.引出运动的飞机具有做功的本领,再通过各种事例说明能量的存在和形式;再通过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与学生巧妙的互动中,让学生体会出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使得动能、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活动就很容易进行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再次巩固了这些实验探究方法。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从概念感知到建立概念到概念形成到巩固概念,给我以后上概念课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启发。

  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魅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从教师的主导作用。温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激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例如上课一开始,温老师通过演示小球过山车的实验,引发学生回答知道的能量,学生纷纷抢答,一下子回答出了很多形式的能量,温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记录。然后告诉学生,我今天也准备了几种能量,让学生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巧妙的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表现出了温老师高超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从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生学习投入度达90%以上。在这节课当中,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学习,动手动脑,主动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说明温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

  三、从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关注所有的学生以其发展。例如学生讨论发言时,温老师即关注到前面的学生,又注意到后面的学生,即照顾的女生,又考虑到男生;巡视指导实验时,温老师参与到每组学生中和他们交流讨论,并及时用激励性语言给与肯定,如“你真厉害!”、“真了不起!”、“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增强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勇气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大面积提高。

  当然针对整堂课上一些细节的表现上,我个人认为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本节课容量太大,教学时间达45分钟,课堂结束有点仓促,对于《动能和势能》可以分成两节课完成。

  当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温老师在这节示范课上所展示个人风采与魅力,正因为有了温老师这样夯实的基础和独特的技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互动,使这节课依然是一堂难得的好课。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2

  朱世军工作坊第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在海口市第十四中学开展,该次活动我们听了十四中的蔡海云老师上的《动能和势能》和荣山中学的陈琼珠老师上的《浮力》等两节课。下面是关于两节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一、关于《动能和势能》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较好方面

  (1)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导学效果好。上课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们带着明确的目标进入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以学案导学,使学生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有效落实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本节有三个探究实验,老师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老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等方式来进行实验,实验的结论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提高实验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注重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探究物体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特别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强调实验用到的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4)自制实验器材,实验效果好。在探究“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她用两个矿泉水瓶从某一高度落下,让学生观察放在沙面上的压力小桌被矿泉水瓶压陷进去的深度,比较矿泉水瓶具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蔡老师充分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及实验室器材相组合创造性设计的本实验,取材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效果明显。

  2、有待改进方面

  (1)学生上台演示的效果需要改进。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时背对其他台下同学操作,讲解时只讲给给老师听,这时老师并未及时提醒和纠正他。

  (2)老师讲得多,给学生讨论与思考的时间少,给人有赶场的感觉。

  二、关于《浮力》一课的课堂观察与诊断分析。

  1、优点

  (1)以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好。

  (2)教师教态自然,面带笑容,有亲和力。语言表述清晰,语速快慢合适。

  2、缺点

  (1)关于浮力概念的学习,老师采用的手段不合适,造成学生不能独立总结出浮力的定义,只好照着书念。陈老师是这样做的:利用热气球图片让学生归纳气体对物体有浮力;利用乒乓球从水中浮起的图片及演示,让学生归纳液体对物体有浮力。接着让学生说浮力的定义。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把乒乓球压入水中,感受有向上的阻力存在,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样处理可以使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老师介绍测量浮力的方法不够好。课堂上老师重复讲了几遍如何测量浮力,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明白。这里老师的引导方式可以换一下,例如让学生手托着物体,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问学生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理解浮力的测量方法,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3)时间安排不合理,老师讲的太多,造成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过短,也没有时间给学生一定的练习随堂检测学习效果。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3

  本节课教材内容呈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动能、势能、动手动脑学物理。动能和势能的呈现基本上是结合生活中事例,直接交待动能、势能的概念,接下来是探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得到结论,通过小资料或想想议议等进一步对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动手动脑学物理是对本节所学内容效果的反馈、巩固。

  教师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基本遵循教材,教学过程中对顺序有所调整。大致流程如下:

  1、首先通过演示小球沿斜面滚下撞击小球做功,说明小球具有能量,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知道的能量有哪些,然后教师举例,请学生对所举能量尝试进行分类,从而引入动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概念,通过反馈练习,依据动能、势能定义例举具有动能、势能的物体,巩固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的理解。

  2、以演示实验小球撞击木块移动距离不同入手,引出动能大小的差异,进一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分析、实验、展示、讨论、结论等过程,继而反馈练习,运用所学到的结论分析实际问题。

  3、限于课堂教学时间,有关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节未做探究,留作问题学生课后完成。

  4、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小结,交流学习收获、发现与感到的不足。

  本节教学大体特点是:

  1.教学注重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教材,限于教学时间,对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为重点、较为完整的经历探究过程,对学生课后完成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注重实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整节课教师演示实验贯穿整个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时间安排充分,注重学生实验的引导,同时又放手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对学生实验小组分别指导,能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课件的运用能较好的创设情景,呈现内容,效果、效率上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实物展示台的'运用在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时,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学生所呈现的报告内容。

  3.教师教态自然,有较强的亲和力,教师基本功扎实,注重学法的指导,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在整节教学中积极参与相关讨论,参与面广,动手实验充分,反馈练习中,学生积极思考、交流看法,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讨论问题。

  5.本节课教学整体感受流畅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

  对于本节教学的不足看法如下:

  1.教师在学生举例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有意识的回避,我想这是出于课堂教学整体把握,不在过细问题上纠结的考虑,当然这也带来了对于课堂教学生成性的东西该如何及时处理的问题。

  2.在观察小球推动木块移动距离时,分析讨论质量、速度哪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较大的实验设计上,当质量增大1倍,而速度也增大(实际增大2倍),就此说明速度对动能的影响较质量大,实验设想很好,但因速度并非增大1倍,可以考虑实验的改进。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4

  听了郝老师的《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就在我们都在计划假期游玩、抱怨假期短少的时候,郝老师放弃自己休息时间一直到在做准备,经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郝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参加了市里赛课时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下面是我通过本次听课受益较大的几个环节:

  首先,郝老师用“哪些方法可以使铁丝的温度升高?”的小问题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总结出如下方法:用手摩擦、用火加热、放阳光下、放在热水里、用锤子敲打、弯折铁丝。紧接着教师继续提问这些方法中,通过热传递增大铁丝内能的有哪些?此处既是对热传递的方法进行复习,也为之后比较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铺垫。

  其次,在总结出对铁丝做功,铁丝内能增大后,教师有应用空气压缩引火仪演示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是否也会增大的疑问。

  这里郝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逐步进行分析如下:用活塞封住一部分空气,通过压缩对空气做功,这部分空气的内能会增大吗?演示。放入一点棉花,迅速压缩试试,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物体做功改变内能的理解。比较结论一、二,可以得出结论三:“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这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强调。

  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很自然地进行过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如果物体对外做功呢?物体的内能会减少?,内能会转化为机械能?”在一系列的问题串后进行演示实验二,拧紧盖封住矿泉水瓶内的空气,加热后,拧松瓶盖时,注意观察瓶盖和瓶口处发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分析,瓶口出现“白气”,说明什么?(这是对初二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一个回顾)然后继续追问“瓶盖飞出”,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四——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经历拧矿泉水瓶让瓶盖飞出,逆向思考物体对外做功时能量的改变,然后再演示用热水达到瓶盖飞出的同样效果,使得学生认识到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式的异同。

  最后,借由酒精点火爆炸的实验,将之前的研究过渡到应用层面——热机(内燃机)。这样是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制的文字的理解上,而是直接将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而且本节课十分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个人认识,当然郝老师的这节课的亮点不止这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 5

  16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物理的观察、探究实验、抽象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这时候他们更希望老师给他们创设一个便于他们观察、探究、亲身感受的物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实际操作。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却没有深入的认识,容易发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为目的和以上学情分析情况,本节课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演示,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而且本节我尽可能地开发实验,有意多安排一些体验性的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

  本节课主要选择的教学媒体和资源有实物投影仪、幻灯片机、幻灯片和大量视频材料、Flash动画、图片,其主要作用如下:

  1.利用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

  2.利用视频、图片,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4.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及时让学生巩固新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动能、势能、机械能评课稿】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评课稿02-06

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评课稿06-14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比意义》评课稿11-15

《颐和园》评课稿11-13

挑山工评课稿04-22

台湾评课稿06-03

Hobbies的评课稿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