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溶液评课稿(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溶液评课稿(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溶液评课稿 1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溶液》复习课,深受启发,结合平时的实际,我感觉要上好复习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确定复习内容
杨老师将溶液的内容与海水晒盐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提高了复习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为了提高效率,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通常在讲完新课后不进行单元复习。而是将初四内容整体划分为几个主题比较鲜明的专题进行复习。一、认识混合物:主要包括溶液(溶液的形成、组成、性质、用途等);合金(合金的形成,性质,用途复合材料(形成,性质,用途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认识混合物的一般思路,形成混合可以改变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的认识,树立人类可以通过混合来更好的应用物质的观点。二、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金属等的主要化学性质,以及反应实质。让学生能通过此专题的复习,掌握常见的这些物质间的变化规律,做到做题时有规律可依。三、学会物质的制备(提纯)方法。包括海水制镁,海水制碱,海水晒盐,粗盐的纯化,金属治炼(湿法,还原法,电解法)。玻璃、塑料等的制备。通过这一专题的复习,让学生了解工业及实验室制备物质的思路及注意事项,形成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制备所需物质的观点。四、定量研究:包括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化肥含氮量以及含氮量与纯度间的换算等,通过该专题主要是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的能力。五、科学探究。主要结合习题进行复习
二、准确定位复习目标
我认为,复习目标比新授目标应该有所提高。目标要尽量精而突出,切忌一节课目标太多,导致课堂教学时重点不突出。目标难达成。杨老师本节的目标确定就非常科学。
三、目标和学习任务要一致
为了让学习任务更加明确,避免脱离目标的无效任务。我开发了《目标活动对应表》,用表格形式规范学习任务的确定,杜绝脱离目标盲目确定学习任务的现象。以更好的促成复习课目标的达成。
依据课标确定的教学目标对应目标确定的学习任务
目标11
目标22
目标33
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杨老师采用了在课堂上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网络的形式,我除了运用这种形式,还经常让学生课后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利用课堂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五、运用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复习课中。可以将一些重点的知识,技能、典型例题,科学方法等内容制成微课,或通过微课再现一些实验事实,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这样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专门的时间来外显,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经常需要用到,如果将其做成微课,让学生观看学习,掌握了这些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本节的疑难解析环节,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掌握化学概念。就是一个很好的微课素材,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丰富的图片,实验等素材,重现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概念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概念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在课前反复观看更好的理解概念,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溶液评课稿 2
本节课《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内容,在初中进行的唯一一个定量实验操作,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溶质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赵老师在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是一节有创意、较为生动的教学演示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科学组人员在听课过程当中给赵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但也挖掘了这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赵老师本人及我们共同的组员有了很多借鉴之处。
观察点一:师生互动等级
赵老师先从简单的描述性问题入手,什么是溶液的质量分数?通过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得出溶液的质量和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再通过提问完成:。50克5%的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溶质氯化钠克,水克。(请你完成)再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溶液的配置,下面的一系列问题就顺次出现,溶液的配置需要什么仪器?需要什么试剂?各个仪器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以问题推进互动,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又可以突出重点,问题环环相扣,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紧凑。思维非常慎密层层推进化繁为简,提问的语气语速表情控制的很好,对学生的启发作用引领作用很好。既有问题的推进,又有评价推进,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有讨论强烈的需求,但是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较拘束。
观察点二: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面广,采用边问边答(集体回答形式)方式,贯穿整节课,参与人数有2/3以上,学生能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溶液配置的操作,从学生的回答情况和计算板演来看,程度较好的的学生掌握情况较好。遗憾的是,没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引起配制溶液质量分数偏小或偏大的原因也进行了集体讨论,大约只有1/2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观察点三: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
本节课本身就是一节实验操作课,经过杨老师巧妙地设计,把溶液的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溶液的稀释、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的计算,和实验操作有机的`融合在整堂课当中,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整堂课提问内容不是很多,大多数为机械性质的问题,理解和运用性质的问题不是很多,且个体和讨论探究性问题过少,鼓励性问题相对缺乏。
观察点四: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
赵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熟练地驾驭与课堂当中,富有教学机智,对学生在课堂当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能一一给与解决,如在溶液的配置过程当中需要什么仪器,学生遗落了配置的烧杯,赵老师及时给与提醒,溶液应配置在烧杯内。学生板演出现了500mlxx20%=98%xxV,赵老师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错误,然后在黑板上跟上了500mlxx1.14g/cm3xx20%=98%xx1.84cm3xxV。在讨论配置的过程当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时,对于液体的体积的读数俯视液面最低处和仰视液面最低处会造成质量分数的偏大还是偏小,赵老师通过画图进行了细致地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搅拌时,玻璃棒碰到了杯底和杯壁,赵老师没有发现,忽视了。
溶液评课稿 3
来自一中的曾老师介绍了《探究不同浓度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一课的教学设计思想,教学目标。同时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彩的课堂实录展现给了大家。这节课平淡中透着睿智,我认为是一节非常不错的课。
二期课改评判的主角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体,观察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研究性,强调的是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了吗?怎样学的?学到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把时间还给了学生,因此学生探究的时间较为充分。美国有个兰本达教授曾说过:一节课,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一半时间是老师的'活动,你是个及格的老师;如果是以老师活动为主,学生少量活动为辅,使各不合格的教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老师的讲解等活动只占1/3,这样的老师是优秀的老师;你要是把时间全个了学生,老师只是几句话点到而已,最后来个总结,最多只占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意思就是说,你应该尽量把课上这点学习时间充分交给学生。英国有个博士叫柯林,他说,这叫做“时间与经验的交换”,你把时间给了学生,他就能够得到经验,学生也就会把他的经验发表出来,你不给他时间,他就不会得到经验。课上40分钟时间,老师都在讲,学生一直在那坐着听,有什么经验?老师就应该提供很好的学习材料,还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为保证探究的有效性,曾老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找出实施时注意的地方,这就避免了学生走弯路,提高了探究的效益。此外在材料的准备上教师下了功夫,“材料自选超市”的创建,高清晰显微镜的演示,呈现清晰的水蚤心跳的真实画面,富有创造性的运用计算器进行“打点计数法”的运用等,可以说细节决定了成败。
溶液评课稿 4
整体评价:
1、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切,具有可操作性。
杨老师认真钻研课标,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清晰,适切合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课标中“结晶”内容的三维目标的水平分别是B,B,A。即分别是理解、认识和体验三个层次。杨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对这三个目标层次具体的细化过程,目标中行为程度、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都有清晰的表述,包括明确的学习结果,具体的达成途径和可检验的学生行为。如“通过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从学生的高效参与度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所以学习的达成度较高。
2、教学内容的处理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加工与提炼。课的引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实验入手来认识新知(结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此知识内容的情感,把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学生汇报家庭实验,教师提供海水晒盐信息,教师演示降温结晶”等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同时又利用这些感性的家庭生活情景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化不同”等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抽象、概括,最终形成“物质析晶规律”并进行适当的应用。整个内容的设计充分考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动手实践或观察具体事例—结合旧知讨论、交流————自主归纳,形成认识”的建构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杨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体验、分析交流,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较好地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教学民主,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4、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
由于对学生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把握准确,杨老师能围绕一定的问题(如若在硝酸钾固体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组织开展讨论,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不同程度地尝试利用新知自主解决化学问题。
细节评价:
1、应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教学处理。
片断一:
师:能从溶液中分离出这些物质么?
生;能
生:有晶体析出,不能说析出,是沉淀。
对照教材中:关注“—————结晶出来,—————发现有固体析出,—————形成晶体”的表述。
片断二:
问题: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生:取此固体溶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
表扬该生,说明他对饱和溶液中“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理解深刻;再进行说明,————————
2、部分教学环节的意义和主题关系不紧密。
教学片断:
在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溶液评课稿 5
戚老师的课有以下的特点:
①情境引入新颖:从饭店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萝卜红色的.包菜入手,让学生课前做家庭小实验拍成照片或DV,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展示成果,提出问题“这是个别现象还是一般现象”引入新课。
②酸碱指示剂的教学设计:通过紫包菜与紫色石蕊相似,导入到石蕊变色的探究;通过“慧眼识酸”确定出三瓶未贴标签的液体,进而过渡到无色酚酞变色的探究。
③课前、课中、课后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探究味较浓,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动手探究获取知识,告别告诉式教学。
④课堂情节跌宕起伏,穿插了交流成果、讲述故事、实验探究、吃水果比赛、魔术大揭秘等,让学生身心备受愉悦。
⑤通过“葡萄酒变汽水”的魔术,来考察学生能力,打破了传统的以题目来考察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运用新知。
⑥通过让学生实践调查,起到一个学以致用的效果,让学生知道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⑦最后布置的课后家庭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个科学家,这是我校化学教研组的一贯做法。我们化学组都是用家庭小实验来引领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⑧合作学习贯穿始终,并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从化学中感悟生活;形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溶液评课稿 6
一、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xx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xx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总结加工提升。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x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处
1、教材处理有待改善。这次公开课是按照第一课时离子键、电子式,第二课时课共价键旧教材的模式处理教材。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在总结四点常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太绝对化,没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铝虽然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盐,但是不含有离子键。做练习时学生对硫酸是否含离子键出现了模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在水里的电离情况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这里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硫酸不含离子键。由于在这里耗了无为的时间,导致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等内容没有讲完。这节课如果把离子键的判断练习留到讲完共价键概念以后在做比较归纳练习比较好,这样既保证这堂课的完整,又便于讲透两个概念。
2、学生思维参与不够。主要表现:第一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应该让全体起学生进入思考层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行交流,学生之间才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广度才会扩大。“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提升。第二、学生之间互动评价不够,新课程强调对话,而且这个对话应该是多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评评好不好,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应该怎样完善。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组织、引导调控工作,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之中去。
溶液评课稿 7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章实知识点,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
亮点二:利用中考题让学生掌握考察本章知识点的题型。
亮点三: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溶液评课稿 8
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溶液评课稿 9
张老师设计的关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微视频,包括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还包括了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固体药品、液体药品的`取用,气体的收集等基本实验技能相结合综合实验,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找出其中的实验操作,通过整节课的听课学习,我发现有以下亮点:
亮点一:充分利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及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结合动画演示过程,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亮点二: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亮点三: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由于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和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必须考虑各种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实验器材。
亮点四: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实验,根据学生猜想所提出问题的类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共同完成实验电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锻炼学生交流思想、分工合作的能力。
不足之处: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在实验操做阶段,部分学生似乎还有较大问题,教师应该加强个别指导;学生实验后没有及时的实验记录反思,巩固知识阶段,练习的第二题难度稍大,应更换成较简单的,而这道题作为一道思考题,使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学习,效果可能更好些。
溶液评课稿 10
陈老师这一节课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的限度”,主要内容为“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在简短而又精炼的导入之后,老师用同样的方式处理了以上两个内容,即老师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接着老师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老师给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陈老师今天就从全方位展示了一节新课程下较成功的公开课。
一、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这节课条理性强,教态自然,情绪饱满,节奏准确,语速适中,讲解透彻,讲课从容不迫,富于启发性。陈老师设计了许多小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亦步亦趋的紧跟老师的思路,因此学生思路非常顺畅,接受情况良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真正做到了小坡度密台阶。
二是授课过程思路清晰明了,富于逻辑性。每讲解一个知识点,都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精讲点拨。因此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教材,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所以学生发言积极,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三是教师能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教具,实验操作成功熟练,实验现象明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预测、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从教学目标和设计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了。
陈老师就准确地把握了这点。通过英国工厂加高烟囱事例引入,然后在教学设计上紧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问题展开,通过现实与现有知识不一致,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加强了质疑,更全身心地投入了新课的各个环节中。
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体现着“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个想法。组织学生自行预习新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视频播放和生活的经验,并创设了几个不同的实验情境,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预测实验结果,一边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边有序地做着实验。随着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思索并归纳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习惯。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这节课分配了适当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总结等教学环节,教师也从学生即时的反馈中调整教学步调,作到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和谐统一。
整堂课中围绕重点和难点,教学思路设计层次清晰,结构安排紧凑合理。纵向联系学生已有知识,横向联系前后专题内容,做到了承前起后,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四、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双边活动较多。大部分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学生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了发展。此外,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陈老师的课没有明显的不足,提一点建议:课堂活动模式是否可以尝试改为: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如先提供实验现象开始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然后教师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提供有关实验材料,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原理。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溶液评课稿】相关文章:
拼音课评课稿02-06
复习课评课稿精选03-16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2-17
《平移》评课稿03-10
《折扣》的评课稿03-02
《折扣》评课稿03-02
小虾评课稿03-31
《亡羊补牢》的评课稿03-21
景阳冈的评课稿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