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评课稿

时间:2024-05-12 19:55:02 剑锋 稿件 我要投稿

文言文评课稿(精选12篇)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评课稿(精选12篇)

  文言文评课稿 1

  文言文阅读是一块硬骨头,需要慢慢啃,反复练。考试技巧的训练,高三文言文复习肯定要进行,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才有效果。对翻译题,许多师生也很重视,但结果不妙。

  李冬慧老师对文言文复习,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突出复习重点,强化翻译训练。

  文言文翻译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见语言知识(或现象)包括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译作为文言文复习重点,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做翻译训练时,应注意

  (1)重视朗读。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多课本上的文言文,适当地读一些课外的篇目,如《史记》、《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多读能强化语感。

  (2)重视笔头翻译。笔头翻译讲究表达的规范性,讲究表达严谨语言流畅,而口头翻译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要求。笔头翻译可以放在课前5分钟进行。

  (3)重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反复梳理。命题者选择文言文翻译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现象的句子,并且将这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做翻译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言现象,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把它们很好地体现出来。每次答题后,应要求学生自觉归纳总结,以求强化。

  (4)重视培养联系语境推断句意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会因为眼前的'一片树叶而挡住一片森林,会因为一两个难词难句而不能快速顺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训练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句段篇的关系,使他们能结合上下文推断句子意思。

  二、精讲多练,强化解题要领。

  强调老师的“讲”要精,要及时。讲,要抓住要害,让学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学生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做什么题、如何做后,设法让学生多练。

  三、强化文言文的解题要领。

  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对个别难词难句,不要纠缠,做个标记,暂且放过。其次要善于借助语境,借助题干与选项,揣摩文意,在答题时,可以先做第4小题,再做前面的实词虚词题和信息筛选题。至于,做实词词义判断题时常用的代入法、语境脉络、字音字形、语法位置、成语比较法等判断法,做虚词题时常用的词性、位置、意义、语气、搭配等判断法,做信息筛选题时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时常用的命题思路的判断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师提出的以上建议中肯,实在,可操作行强,也为后面文言文的复习开了好头,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文言文评课稿 2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是很不容易。而在赵老师的课堂上丝毫没有感觉到学生学得艰难,而是每个学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简约而又不失华丽,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我从这节课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一、巧学生字。

  因为我是一个低年级的老师,我觉得识字写字的教学环节只有低年级段出现,没想到今天赵老师在教高年级学文的同时,没有丢弃最基本识字教学。在“惟”“俱”“辩”“鸿”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现的时候,赵老师在学生理解字义后又提醒学生这字是本课的生字,这是在无声的强调这个字很重要不能写错,紧接着就指出在写这些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巩固这些生字,赵老师还不忘让学生在每个字的旁边写上一个。学习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体现出字不离文,文不字的教学理念。

  二、以读为本,读出精彩

  赵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没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读文前都会提出一个与要读的内容相关的'问题,让他们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每次读的语气不同,收获就不同。学生读书的欲望被燃起,就减少对古文的恐惧,学生自然想读、愿意读、乐意读。如:在《学奕》这则古文中有“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样一个问句。赵老师就对学生说:“我们既然学习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来回答。”接下她就请学生从书中找答案,再用书中的话来回答。在这一问一答一找中,学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学《两小儿辩日》一则时,赵老师紧紧地抓住一个“辩”,先让学生弄清楚两个小孩在争辩什么?争辩的内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请一名学生说一说这则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读对应的古文,在这样的对读中学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无需老师的讲解,这是一个多么巧妙的设计。接下来的引导背诵设计的更为精彩,赵老师就让同学生用古文当中的语言来和她进行一场辩论赛,她做第一小孩,让学生做另一个小孩进行辩论,而后在交换,最后再让学生一人扮演两个角色,老师说一些提示语,这是通过不同的语气去体会当时两个孩子争辩是如何争辩的。这样学生即使读着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觉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还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看来赵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注重了“备学生”。

  文言文评课稿 3

  听龚老师的文言文翻译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年轻力壮,声音洪亮。教态自然,笑容可掬。

  龚老师在课堂上展示出的蓬勃的朝气和年轻的活力,的确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再加上声音清脆洪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具有穿透力,非常适合当代学生的口味。使他的教学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魅力。

  二、文言文翻译,先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后进行巩固训练,程序设置科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到“抄、调、补、删、换”五字决,讲解细致准确,练习从课本上精选例句,引起同学对课本复习的重视,这一点值得提倡。

  三、回到高考题的难度,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学以致用,以课本为例,运用知识解决难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

  四、一点建议:议论文翻译的确是高考中一块硬骨头,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是应付不了高考要求的`。所以更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当中严格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一切以“动手写”为准绳,因为只有写出来,才能充分暴露同学们的真实状况,让学生心服口服地、耐心地、持久地将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的文言虚词,在反复的训练当中掌握好。

  文言文评课稿 4

  余老师,没有刻意追求完美,没有字字珠玑的言语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没有环环相扣的设计,然而,展现一份质朴,一份自然,一份轻松。

  余老师以生为本,以学生的问题为自己的.教学切入点。刚开始就指出学生默写中的错误,如归,当,炙,生,哪,辩等字,学生面对自己的错误轻松一笑,从而订正。

  八年级下册的古诗文较多,余老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首先让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复习古诗词,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默写,继而转换角色。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自在。其次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展示幻灯默写句子,请学生填空回答,其余学生手自笔录。最后复习文言文内容,四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出题,另一个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批给,最后回到出题学生的手中。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轻松的环境氛围成长,孩子的创造力更强。余老师的整堂课和谐自在,毫无压迫感,学生轻松自如,质朴而不失含量。

  文言文评课稿 5

  今天上午我们在步进博士的指导下,“梦飞翔”小组进行了研修班的第一次文言文集体备课研讨,活动中全体成员各自谈了自己对《黠鼠赋》的教学设想:学情估量、目标设置、策略选择,按照王荣生教授的教导,“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定起点,定终点。设置台阶,确定落点。一上午下来,组内讨论热烈,其乐融融。

  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第三课时巩固练习(外加一张试卷),长期处于“文”“言”分离状态,却“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教下来,基础夯实得牢,学生也能考得高分,哪里还管它什么“言文统一”,哪里还管它什么“文言味”。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还因此得到同行们的肯定,领导们的赞扬。

  不胜惭愧。来到了华师大,才真正的'感到自己的渺小。担心自己回去不知道该怎样上文言文课了。知识的吐故纳新需要一个过程,而教学却是一天也不能落下的。聆听专家、学者,语文教育大师们的教导,唤醒了我沉睡了的思想意识。觉察到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行动总是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做出的。

  要转变,得花多少时间,费多大的劲呀!长期的“行为定势”是不会在短期内纠正过来的,但我有信心。在这里,只想说: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文言文评课稿 6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并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教学难点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选取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凄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2、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3、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整个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两篇文言文的学习,如何学习文言文,方法指导显得特别重要。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断地总结学法。初读感知的时候告诉学生:“读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释,这能帮助同学们阅读。”“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查字典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读环节,通过对“善”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使学生知道“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这在古文中很常见”。在悟情环节,指导读书时让学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够读好古文”。

  4、适时补白,丰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我让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接着话锋一转,“请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真正能听懂你琴声所表达的心声,而钟子期,不论你弹什么,不论你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他都‘必得知’,这时,你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又会有怎样的感慨?”由于前文铺垫做得充分,此处文章的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此时的学生已经是不吐不快的状态,写话练习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的对文本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老师相机进行拓展,补充《警世通言》中的资料。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而这也恰恰是此故事流传百世的原因所在。

  三、不足之处

  一是感觉身为教师的我话还是太多,情绪应该再收敛一些,用文本打动学生,而不是用老师的情绪带动学生;二是没有留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学古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背诵就是一种好的积累方法。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揭题激趣,接着初读感知,体会韵味: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读书时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困难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停顿。教师的范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经过交流,运用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等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文言文评课稿 7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中包括两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伯牙鼓琴》讲述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俞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万分,认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终生不再弹琴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用简单的手法叙述了一件事情,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的资料,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2、以学生为主,自读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3、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小组读、男女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4、复述故事,悟出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个环节——让学生们复述文中的两个故事,然后问他们:故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进一步启发引导得出:《伯牙鼓琴》告诉我们知音难求,要珍惜友谊;《书戴嵩画牛》启示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知识体系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我在教学中,严格遵守这一点,以学生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地自学课文,翻译文章的内容,弄懂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其次,在充分弄懂文中意思的基础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朗读形式,感悟文言文中语言的精炼和文中所给我们的启示。

  三、不足之处

  虽然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板书还是粗糙,不能完美地展示文中的细节部分。对于一些重点易考的字词没有通过板书体现出来,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板书的设计。一节课下来,要让学生通过板书既能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又能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使板书成为课堂一个精彩的部分。

  文言文评课稿 8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初学文言文,很多学生感到困难,一是难读,二是难懂。有些学生不大喜欢这些“之乎者也”的文章,认为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干让学生喜欢文言文,会学文言文?怎样才干让文言文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占一席之地呢?.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教学文言文就更应当如此,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特殊适合朗读。但是要读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特殊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更大,由于文言文里的一些字词的读音和现代文中的读音不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止句不当,涌现了错读,断续,没有韵味等问题。初学文言文,教师更要重视带学生闯过“读通”这一关。读音不同的字词,教师要指出,告诉学生句子该如何停顿,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语速稍慢,停顿时要音断气不断。教师最好能范读课文,甚至要带学生读课文,把范读、带读、自由练读等多种情势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把课文读精确读流利,并能从中感受到朗读文言文的乐趣。

  “难懂”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困难。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思和现代文意思相差甚远,教师当强调并激励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因此,教师在领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完课文后要激励学生熟读成诵,这些古代的文学精华会使人一生受用。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

  文言文评课稿 9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中尝试着进行了情景教学。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才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能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文言文评课稿 10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殊不知这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

  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

  三、重文字而轻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观点:重点讲解字词句,学生能逐句翻译就万事大吉,至于主题思想的了解,写作特点的领悟似乎可有可无,最多也是概括一下段意或中心。其实这种做法是对文言文教学目的的误解。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等等。

  四、重课内轻课外

  目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一旦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考查学生,虽然难懂的地方都作了注释,学生还是叫苦不迭,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偏重于课内而忽视了课外。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忽视古今对比联系。一讲古文,就跨越千年,不联系现在。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脱离时代,显得高深莫测。其实教师如果稍加对比联系,就会使学生不仅觉得有意思,而且还很容易理解记忆。古今意义有别的字词就更多了,应该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学过一课或几课整理一次,日积月累,收获定然不小。

  第二,忽视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补充。教师应结合课文对此作相应的.编程。比如讲《陈涉世家》,可以补充古人姓名、字号等知识。其他如古人的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古代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等,都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使学生有个大概了解。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第三、忽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外文言文读得少,练得少。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训练,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有必要选择一些与课外有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应该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文言文评课稿 11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意思总结出来。第三步,总结全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四步,让学生谈谈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这样一字一句,手把手的把字词的翻译交给学生,总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能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遗留什么疑惑。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尽力,学生的效果都很难提高。

  为了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我根据教参的建议从多方面构思,最后决定抛弃串讲的方法,采用学校推行的先学后导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效果还算不错,学生自我感觉也较良好。 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我觉得以下几个环节是比较成功的:

  1. 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自行完成了课文中的字词句的理解。改变了单一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有的小组学生自己设问,自己指名叫同学回答问题,学生对此很有兴趣,积极性很高,当然效果也不错。

  2.在全部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后,我当堂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了反馈,提出了一些字词句让学生回答怎样理解,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修正理解。这样当堂检测,让学生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效果明显。

  3.把教师传统的串讲变成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复述,既能让学生主动熟悉课文,又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节课我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串讲,而是在学生基本理解了重点词句后让学生对课文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对于不足的地方我也没有提示,而是让学生来补充,有的学生做得相当不错。这样不是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吗?

  当然,一节课下来,总是有得必有失的。这节课的不足在于: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在课堂上不能主动从容地质疑讨论,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另外由于这种放开学习我使用得不多,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紧张,有点拘谨,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继续提高。

  文言文评课稿 12

  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文言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文言文复习评课稿07-27

文言文复习评课稿(通用16篇)06-13

文言文杨氏之子评课稿(通用5篇)09-29

复习课评课稿04-08

教师是怎样评课的及评课稿04-23

《松鼠》评课稿06-29

美术评课稿08-17

比的意义评课稿03-08

《春天》评课稿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