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评课稿2篇
《童年的发现》评课稿1
《童年的发现》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 课文,但因为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所以贴近学生生活。
在本课的听课中,我感觉课堂气氛良好。从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课堂表现中,从学生全神贯注的凝听中,我体会到了上课的快乐。课下反思,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肯定学习。
第一点,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而 王 老师利用“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哪段又是具体描写他的发现的?”这两个问题,不仅将课文串了起来,还让学生懂得在文中找到答案,另外 王 老师口头解释补充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第二点是 王 老师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她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课前进行预习,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点,在课堂上, 王 老师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第四点, 王 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来对课题发出质疑,然后又让他们在文中自己找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也学生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再努力解决问题。
后, 王 老师的课堂过渡语真是非常精彩。我们知道,适合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当然,这么精彩的过渡语离不开老师课前的辛苦准备,真努力。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要乐此不疲地 向各位 老师虚心请教!
《童年的发现》评课稿2
《童年的发现》是实习老师方xx讲的关于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授课老师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感情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反过头来回顾整个发现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思路清晰,重点把握突出,课堂效果比较好。
但整堂课下来,总有一种“蜻蜓点水”之感:教学内容不深不透。虽然各个教学知识点都已讲到,但总没有深入、细致的去谈、去读、去体会。如在教学“寻求解答”一节中,只是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我”的好奇,有刨根问底、善于思考的特点。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未出现、隐藏在文中的问题(晚上我为什么会做飞行的梦啊?)教师并没有趁势表扬鼓励。引导学生理解“几个问题”时,虽然出现了“追问”一词,也作了讲解,但没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我强烈的求知欲。而是在讲完发现过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导致:
1、使教学内容有点儿重复;
2、使理解教材意图的偏离,没有在特定情境中达到文意兼得的目的。虽然教学中有需要改进之处,但从整体角度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希望实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并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童年的发现》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
左右评课稿12-30
关于评课稿12-19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12-31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12-30
桂花雨的评课稿12-30
《大数的认识》评课稿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