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评课稿

时间:2022-01-11 11:14:18 稿件 我要投稿

剥豆评课稿2篇

剥豆评课稿1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开展的课例研究选择了课外补充教材《剥豆》作文教学内容,卢**老师担任执教老师,其余老师作为观课者,我重点负责观察学生。卢老师的第一次课选择了我任教的班级来上,一堂课下来,我的感触颇深。卢老师以她优秀的语文素养把孩子们带入了那次剥豆比赛的现场,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投入,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而且体会到了学语文的成就感。现就当时关注到的情况做如下简评:

剥豆评课稿2篇

  一、可贵之处

  1、年段教学目标把握较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够得着。《剥豆》这篇文章就一件家务事——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展开叙述,笔触细腻地将一个自信、大气认真的儿子和做事考虑周密谨慎的母亲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鲜明。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四条,所有目标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制定,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提出的学习任务都突出了五年级阅读理解的重点,教师所指向的问题明确,学生能较快地进行学习操作,跳一跳就够得着,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比较轻松的,也是比较愉快的。

  2、抓住重点细读体悟,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品读部分的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教师很巧妙地做到了长文短教,化繁为简。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母爱的细致入微,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四次朗读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温柔严厉,感受母爱的细致理性。研读儿子部分则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儿子的表现,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板书上所写到的“阳光、大气、认真、执着”等词语都来自于学生对文本关键词语的理解,由学生自己感悟、概括所得。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重点部分的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3、开展小组学习,学生的学习精神得到锻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促使学生得到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给了孩子这样的舞台。大家先自主勾画描写儿子的句子,然后概括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是怎样的儿子。由于小组内人数不多,学生不得不接受学习任务,也因为难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学生便乐于去思考,去总结,甚至去交流。孩子在前面习得方法之后进行这样的学习,能做会说,总体反应是积极的,参与度是高的,效果也是挺不错的。

  4、以读悟写,以写促悟,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方法。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做到读写结合,这堂课教师便颇为重视。在感悟母亲的形象时,教师重在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明白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所以当教师引导孩子想象儿子会有哪些心理活动的时候,写已经不是问题了。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这样的学习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此时进行练笔已是水到渠成,不少学生还能用极富个性的语言来替儿子表达。表面上看是老师让学生在写话,其实是学生在写话中与文中的儿子一起感受经历的这次成长,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深刻的道理,同时书面表达也得到锻炼,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关注点不同,带给学生的收获也不同,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

  二、我的建议

  1、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母亲和儿子,而母子二人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变化,由心理变化引起动作上的变化。但儿子在比赛中一直认真投入,只想赢得比赛超越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心理产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从这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就成了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体会文本之外,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什么写母亲的部分用了语言、动作、心理多种描写,为什么写儿子部分却没有进行心理描写?从而使学生懂得写作的方法值得关注,也懂得我们研读文本,还有另外一些研究角度。

  2、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帮扶略微显多,留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就不那么富余了。教师所设计的“完成表格,感悟儿子形象”和“小练笔: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这两处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都相对不难,学生轻轻一跳就够得着,而对于文末那段含义深刻又体现文章主旨的话,学生的感悟却并不深透,如果教师在这里做点文章,让学生谈谈理解,写写感悟,似乎更能走进作品,走进作家,今后在生活中可能更加注重思考,收获经历。

  当然,教师对文本的感悟毕竟有不同,对教学的考虑也就有自己的选择。总的来说,孩子们在卢老师的带领下学得积极,学得愉快,学有所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学得好的课堂,才是教师应该追寻的课堂。

剥豆评课稿2

  一、精致的预设

  1、首尾呼应,线条流畅,一气呵成

  纵观全课,开头与结尾用一组诗前后呼应,开头的一组诗句,正是对第五单

  元那组课文里的几种不同的爱的总结和回顾,引出诗之后,教师追问:爱还是什么呢?引出了我们下面要学的文章。课的结尾又出示了一组诗句,这组诗句在后面添加了新的内容,也就是同学们在《剥豆》这篇课文中体会出来的那种母爱,这样的首尾呼应,让我们感觉到了一节课的完整性和递进性。

  再看本节课,线条非常清晰流畅,先感悟比赛中母亲的瞻前顾后,再品味比赛中儿子的表现,在这两条线的统领下,学生有了双重收获,一方面明白了瞻前顾后的爱不是真正的爱;第二方面知道了作为孩子应该承受应有的失败。整节课,一气呵成、水到渠成。

  2、精心预设,注重教法,育人无痕

  备课时细读文本很重要,如何把教师细读出来的东西“教”给学生,同样很

  重要。前者依赖教师的文学功底,后者依赖教师的教学技法。能上出这样一节成功的课,贾老师课前的细读肯定下足了功夫,同时,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贾老师教学技能非同一般。

  例1:对题目中“剥”字的教学。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多音字,在什么词中应读“bāo”在什么词中应读“bō”,而是这样教的。

  师:读题——

  生:剥豆。

  师:把豆壳剥掉叫——

  生:剥豆。

  师:把桔子皮剥掉叫——

  生:剥桔子。

  师:把糖果纸剥掉叫——

  生;剥糖果。

  师:那么,这个词你会读吗?出示:剥削。

  生读。

  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连续用了五六个描述性的语言让学生重复感受“剥bāo”,语境的不断出现,让学生无形中感受到,把一种物体的外皮剥掉,表示动作时读bāo。老师没有半点教的痕迹,学生却在无形中学会了这个知识点,我想这就是“教育无痕”的境界吧!

  例2:体会母亲心理矛盾,瞻前顾后,教师问学生,我们在写作文时,虞老师会教我们写心理活动的句子不必加双引号,而此处,为什么加上双引号呢?难道是毕淑敏写错了吗?用一个问题激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之后就会去思考,寻求答案。学生很聪明,马上有人回答,有了双引号会让我们看出,母亲内心好像有两个人在激烈地斗争、对话。老师马上接过话题:“对,母亲心里好像有两个人,一个是毕淑敏甲,一个是毕淑敏乙,毕淑敏甲说——,毕淑敏乙说——”在师生配合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了毕淑敏那种举棋不定、瞻前顾后的心理。

  二、精彩的生成

  一节课的成功,最关键的是看学习效果,从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来看,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是成功的一节课。学生的思维多么活跃,学生的表达多么流畅,学生从课始到课末的提升又是多么大。在此,我就不展开说了。

  三、精妙的调控

  课堂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调控自如,智慧洒脱的老师。最精妙的一处我觉得是

  这里:

  师:这是一位()的儿子。

  生:自信

  生:执著

  ……

  师选择性地让学生把关键词写到黑板上,是这样一些词:自信、轻松、执著、输得起、输了不沮丧、永不气馁、大气。看着这些排列凌乱的词语,老师迅速进行了分类,并将它串联起来,作了一个很完美的小结。

  师小结:这是一个在比赛前大气、自信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中执著、轻松的儿子,这是一个在比赛后输得起,输了也不沮丧,永不气馁的儿子。

  四、两点小建议

  如果要提问题的话,我只能吹毛求疵了,提两点很不成熟的小建议吧!

  1、在读悟“8、9、10、11”自然段时,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母亲的矛盾表现在哪两方面?一方面是心理活动的矛盾,一方面是动作上的矛盾。然后,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两方面去感悟。把“心理活动”和“动作”这两个词更明确的提炼出来,会让学生更明晰地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课始,学生概括了主要内容后,师板书:母亲(赢)儿子(输),老师在输字上写了一个“?”,我觉得此处的?写之过早。因为,这个问号完全是老师强加上去的。课的一开始,学生在认知上是完全肯定儿子比赛输的。只有当学生感悟了母亲那种瞻前顾后的爱不是真爱之后,老师再问:“此刻,你还认为儿子输了吗?”如此一反问,学生马上会反应过来,儿子没有输,他赢得了失败后的不气馁,他赢得了输得起的精神,他赢得了大气和自信……

【剥豆评课稿2篇】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赛马评课稿01-07

老王评课稿01-06

通分评课稿01-05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

左右评课稿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