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评课稿
江雪评课稿1
评议要点摘录:
王老师执教的《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诗,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1、教学程序清晰。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这种教学结构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好的效果。
2、王老师充分地利用“图资源”,从图入手感知诗意,注重写字指导。
3、王老师在指导朗读上,要求多度感悟,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如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是最浅层次的朗读;然后强调要读出节奏,进一步加深读的要求;接着要求读出画面,读中想象,这是高层次的朗读。在利用学生对全诗有了一定的理解后,要求学生叙述古诗描绘的画面,然后问:看着这幅画面,你产生了什么感觉,学生说:孤独、凄凉、平静、寂静等。带着这样的感觉去读,读中悟情,朗读的层次更高了。
4、然后在“走近诗人”这一环节,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体会诗人的处境与情感,再去读诗,学生已能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读者与诗人已融在一起。
江雪评课稿2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字数虽少,却语言凝练,意境高远。在学习古诗时,让老师们感到为难的是,古诗中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学生的年龄与阅历又制约着他们与诗人之间沟通。《江雪》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黄老师由旧知导入,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虽然黄老师整个教学依然按照:“揭题—诗情—释义—悟情—吟诗—拓展”这样的模式展开,但黄老师对诗句首字“千万孤独”的解读与引导让我眼前一亮。时空不可跨越,阅历不可复制,但情感是相通的。
黄老师抓住了“千万孤独”,设置语言情境结合“图资源”引导学生读诗。黄老师对情感引导的处理非常到位,学生带着激情走入课堂,黄老师在学生读的时候还不时给与鼓励,鼓励学生读出是的诗境来,这是一种不谈体会的一种深入学生心灵的体会。
感情激发的正浓时,一段画外音“渔翁背后的故事”一步步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拉近,再拉近,直至作者的'那种“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学生由教师的语境,江雪图,故事引领着,感同身受。
我想黄老师的课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学,是教而无痕,找对了学生与诗作的契合点—情感,教学将事半功倍,受益一生的是学生。
江雪评课稿3
今天有幸跟徐老师学习了一节《江雪》,下面我就在谈老师归纳总结出的古诗教学的六步模式的基础上,对照徐老师的教学实施情况做一个粗浅的评价。
一、激情导入,解题释疑
徐老师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入,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由图联想到的古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学生饶有兴致地背《山行》、《望庐山瀑布》、《春晓》、《咏柳》、《小儿垂钓》,面对同一幅图,不同的学生背出了不同的诗,在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中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既温故了学过的古诗文,又自然地导入写景诗《江雪》,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是“读”,徐老师也是紧扣读展开第二步的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读出节奏、读出韵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扎实。
1.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徐老师重点指导在理解“径”字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径”的读音,反复纠正,不厌其烦,几轮练读之后学生都能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了。
2.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徐老师指导学生读出韵律,不是生硬地让学生抽象地朗读,而是在一位学生深情朗读后巧妙地评价:“他不仅读得正确,而且读得有感情,你们所说的有感情就是停顿有致,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律美。”抽象的朗读技巧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模仿朗读,真正把朗读节奏、朗读韵律落到实处,可见充分利用评价语可以使得教学更优化,更高效。
三、启发想象,读悟诗意
1.徐老师由诗中有画贯穿始终,因为理解字意又是想象画面的基础,所以徐老师引导学生质疑的同时,让他们通过互助的形式正确地理解字词的意思,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2.想象诗中画面时,徐老师巧妙地降低了难度,调动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她并没有直接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而是引导学生说说“如果让你来画,你会画什么”,由此看来,教学设计的精巧能让学生都动起来,畅所欲言,再加上徐老师深厚的简笔画的绘画功底给课堂更增色不少。
俗话说,老师的放要能收的回来,当发现学生的回答较散时,徐老师一句巧妙的引导“远处还应该画什么”,使学生对画面的方位感、层次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所以后来学生练说诗意时都能按顺序说清楚了。
3.仅仅停留在想象画面还不够,徐老师引用明代文学家顾璘对《江雪》的评价引领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古人的用字凝练,体会诗的绝妙之处,把诗的意境挖得更深,比如:诗题是江雪,可诗中无一“雪“字,却能使人感受雪之大、雪之厚、雪之寒。在此基础上,徐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读出诗带给我们的这种感受,使学生也融入诗的意境之中了。
四、知人论世,明理悟情
1.诗中有画,诗中更有情。徐老师的教学由理解古诗转到了感悟诗人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以及写作心境。通过交流资料,反复读诗,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悲愤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2.“孤独”、“悲愤”是消极的情感,徐老师在学生理解诗人浅层次心境的基础上,话锋一转:“面对恶劣的环境,柳宗元有没有屈服?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学生很容易就领悟到“独”字背后诗人的顽强不屈,诗人积极的情感跃然纸上。
五、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徐老师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把自己当做诗人,吟出诗意,吟出诗境,吟出诗情。
六、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徐老师补充了一首题材相似的古诗《题秋江独钓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的异同,使学生理解了诗意,丰实了语言积累,巩固了学法的迁移。
总体来说,徐老师的教学基于模式,又高于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教学范本。
【江雪评课稿】相关文章:
排球课评课稿01-02
回声评课稿01-10
新疆评课稿01-09
色彩评课稿01-07
赛马评课稿01-07
老王评课稿01-06
通分评课稿01-05
月相评课稿01-02
雨后评课稿12-31
左右评课稿12-30